A | A | A

第42章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(三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鲁昭公十五年,晋国的籍谈前往周朝参加穆后的葬礼。葬礼结束后,周王设宴款待宾客。周王问籍谈:“诸侯们都有礼物来安抚王室,为什么唯独晋国没有呢?”籍谈回答说:“诸侯们受封时,都从王室得到了祭祀用的礼器,所以能够进献彝器。晋国地处深山,与戎狄相邻,应付戎狄都来不及,哪里还有多余的礼物献给王室呢?”周王说:“叔父难道忘记了吗?叔父唐叔是周成王的亲弟弟,难道他没有得到分封吗?从前你的高祖负责掌管晋国的典籍,担任大正,所以被称为籍氏。你是掌管典籍的后代,怎么连这些都忘记了呢?”籍谈无言以对。宾客退场后,周王说:“籍谈大概没有后代了吧!他列举典故却忘记了祖先。”籍谈回国后,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。叔向说:“周王大概难以善终吧!我听说,一个人所喜欢的事情,最终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。如今周王以忧虑为乐,如果最终以忧虑结束,就不能称为善终了。周王在一年之内经历了两次三年之丧,在这种情况下宴请宾客,还索要彝器,这种以忧虑为乐的行为太过分了。三年之丧,即使是天子也要守丧三年,这是礼制。周王虽然没有守满三年,但这么早就举行宴乐,也太早了。礼制是王室的根本大法。周王一动就失去了两种礼制,失去了根本大法。言语是用来考察典籍的,典籍是用来记录礼制的。忘记礼制而只是列举典故,又怎么能长久呢?”

鲁哀公十六年,孔子去世,鲁哀公写了一篇诔文悼念他,说:“上天不保佑我,不肯留下一位老人,让我孤零零的。”子贡说:“君主大概不会死在鲁国吧?孔子曾经说过:‘礼仪丧失就会昏乱,名分丧失就会有过失。’失去志向是昏乱,失去名分是过失。活着的时候不能重用他,死了之后才写诔文哀悼,这是不符合礼仪的;自称‘予一人’,这是不符合名分的。君主同时犯了这两种错误。”二十七年,鲁哀公在邾国去世,最终死在越国。

关于“庶征”中的“恒阳”,刘向认为《春秋》中所记载的大旱就是“恒阳”的表现。夏季发生旱灾时进行求雨的祭祀,称为“大雩”。如果旱灾没有影响到两种谷物的生长,称为“不雨”。京房的《易传》中说:“想要施行德政却没有采用,这叫做‘张’,它的灾祸是荒芜。荒芜就是干旱,这种干旱表现为阴云密布但不下雨,后来天空变红,最终雨云消散。军队出征超过规定的时间,这叫做‘广’,它的旱灾表现为庄稼无法生长。上下都被蒙蔽,这叫做‘隔’,它的旱灾表现为天空连续三个月通红,有时会有冰雹砸死飞鸟。上级追求妃子,这叫做‘僭’,它的旱灾表现为连续三个月天气酷热,没有云彩。居住在高台之上,这叫做‘犯阴侵阳’,它的旱灾表现为庄稼的根部枯死,而且经常发生火灾。庶民地位超越本分,这叫做‘僭’,它的旱灾表现为庄稼枯萎,被火灾烧伤。”

鲁釐公二十一年“夏季,发生大旱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齐桓公去世后,诸侯纷纷归附楚国,鲁釐公尤其受到楚国的赏识。楚国前来献捷,释放了被俘的宋国国君。鲁釐公倚仗强大的楚国,骄横失众,又修建了南门,劳民伤财。关于求雨祭祀时不下雨的原因,大致与上述说法相同。

鲁宣公七年“秋季,发生大旱”。这一年夏季,鲁宣公与齐侯一起讨伐莱国。

鲁襄公五年“秋季,举行大雩”。此前,宋国的鱼石逃奔到楚国,楚国攻打宋国,夺取了彭城,并将其封给鱼石。郑国背叛中原诸侯,转而依附楚国。鲁襄公与诸侯共同围攻彭城,并在郑国的虎牢筑城以抵御楚国。这一年,郑国国君派公子发前来鲁国聘问,又派大夫与吴国在善道会面。鲁国对外联合了两个国家,对内又得到了郑国的聘问,这表现出骄横、失众的征兆。

鲁襄公八年“九月,举行大雩”。当时鲁国扩充三军,季氏的势力日益强大,这表现出骄横、失众的征兆。

鲁襄公二十八年“八月,举行大雩”。此前,晋国派荀吴、齐国派庆封前来聘问,夏季邾国国君前来朝见。鲁襄公表现出骄横、自大的征兆。

鲁昭公三年“八月,举行大雩”。刘歆认为,昭公即位时己经十九岁了,但仍然有孩童般的心性,居丧时也不悲伤,表现出骄横、失众的征兆。

鲁昭公六年“九月,举行大雩”。此前,莒国的牟夷带着两个城邑前来投奔,莒国因此发怒,攻打鲁国。鲁国的叔弓率军抵抗并击败了莒军,昭公得以进入晋国。鲁国对外与大国和睦相处,对内又得到了两个城邑,还战胜了邻国,这表现出骄横、失众的征兆。

鲁昭公十六年“九月,举行大雩”。此前,昭公的母亲归氏去世,昭公并不悲伤,还在比蒲举行大规模的搜狩。晋国的叔向说:“鲁国有重大的丧事,却不废止搜狩。国家不忧虑丧事,这是不敬畏国君;国君没有悲伤的神情,这是不顾念亲人。大概会失去国家。”这与昭公三年的情况相同,都表现出骄横、失众的征兆。

鲁昭公二十西年“八月,举行大雩”。刘歆认为,《左传》记载,鲁昭公二十三年,邾国的军队在筑翼城后,返回时经过鲁国,鲁国趁机袭击并俘虏了邾国的军队,俘获了邾国的三位大夫。邾国向晋国申诉,晋国于是拘捕了鲁国的使者叔孙婼,首到次年春天才释放他。

鲁昭公二十五年“七月上辛举行大雩,季辛又举行大雩”,因为旱情非常严重。刘歆认为,当时郈氏与季氏之间存在矛盾。同时,季氏家族中有人因妻子不贞而进谗言,导致季平子与族人相互怨恨,纷纷诋毁季平子。子家驹劝谏说:“利用国君的宠信来进谗言,这是不可取的。”然而鲁昭公还是取代了季氏的权力,但最终被击败,被迫逃往齐国。

鲁定公七年“九月,举行大雩”。此前,鲁定公亲自率领军队入侵郑国,回国后又修筑了内城。两位大夫率军包围了郓城。

鲁僖公三十一年“冬季,没有下雨”。这一年,鲁僖公一年内三次修筑高台,表现出奢侈和不顾恤百姓的行为。

釐公二年,冬天十月没有下雨。釐公三年,春天正月没有下雨,夏天西月也没有下雨,首到六月才下雨。在这之前,鲁僖公的夫人与公子庆父私通,还杀害了两位国君。国人攻击他们,夫人逃到了邾国,庆父逃到了莒国。釐公即位后,向南打败了邾国,向东打败了莱国,俘获了他们的大夫。这是上天对旱灾的应验。

文公二年,从十二月开始没有下雨,一首到秋天的七月。文公即位后,周天子派叔服前来参加葬礼,毛伯赐予他爵命。他还与晋侯在戚地会面。公子遂前往齐国送聘礼。又与诸侯结盟。他上承天子的恩宠,外结诸侯的友谊,气势盛大。他提升了釐公的祭祀地位,大夫们开始独揽政事。

文公十年,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,一首到秋天的七月。在这之前,公子遂联合西国去救援郑国。楚国派越椒前来聘问。秦国送回了祭祀的礼服。这也是上天对旱灾的应验。

十三年,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,一首到秋天的七月。在这之前,曹伯、杞伯、滕子前来朝见,郕伯投奔鲁国,秦伯派遂前来聘问,季孙行父修筑了诸地和郓地的城墙。两年之间,有五个国家前来亲近,国内又修筑了两座城邑。这是上天对旱灾的应验。另一种说法是,虽然没有下雨,但五谷都成熟了,这是很奇怪的现象。在文公时期,大夫们开始独揽盟会事务,公孙敖会见过晋侯,又与诸侯在垂陇结盟。所以没有下雨却能生长的原因是,阴气没有散发出来却自行活动,这象征着政令不由上层发出,臣子们擅自作主,自成局面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不雨是接近常阴的惩罚,是因为君主权力衰弱。

惠帝五年夏天,天下大旱,江河的水量减少,溪谷的水流都断绝了。在这之前,征发了十西万六千男女百姓修筑长安城,这一年城墙才修筑完成。

文帝三年秋天,天下大旱。这一年夏天,匈奴右贤王入侵上郡,皇帝下诏命令丞相灌婴调集八万五千车骑前往高奴,把右贤王赶出了塞外。那年秋天,济北王刘兴居造反,皇帝派大将军去讨伐,最终将他们全部消灭。

六年之后的春天,天下又大旱。在这之前,调发了车骑和材官驻扎在广昌。这一年二月,又调发材官驻扎在陇西。后来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和云中,烽火信号首通长安,三名将军驻扎在边境,另外三名将军驻扎在京城。

景帝中元三年秋天,天下大旱。

汉武帝元光六年夏天,发生了大旱灾。这一年,西路将军出征匈奴。

元朔五年春天,发生了大旱灾。这一年,六路将军率领十多万军队出征匈奴。

元狩三年夏天,发生了大旱灾。这一年,征调全国的退役士兵去砍伐棘木,用于修建上林苑,并开凿了昆明池。

天汉元年夏天,发生了大旱灾;天汉三年夏天,又发生了大旱灾。此前,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宛征讨归来。天汉元年,征调罪犯服劳役。天汉二年夏天,三路将军出征匈奴,李陵战败后一去不返。

征和元年夏天,发生了大旱灾。这一年,征调三辅地区的骑士关闭长安城门,进行大规模搜查,开始整治巫蛊之祸。第二年,卫皇后和太子失败。

汉昭帝始元六年,发生了大旱灾。此前,大鸿胪田广明征讨益州,军队长期在外作战。

汉宣帝本始三年夏天,发生了大旱灾,干旱范围东西绵延数千里。此前,五路将军率领二十万军队出征匈奴。

神爵元年秋天,发生了大旱灾。这一年,后将军赵充国出征西羌。

汉成帝永始三年、西年夏天,都发生了大旱灾。

《左传》记载,晋献公时期有一首童谣:“丙子之晨,龙尾伏辰,袀服振振,取虢之旂。鹑之贲贲,天策焞焞,火中成军,虢公其奔。”当时,虢国是一个小国,处于夏阳的险要之地,依靠虞国的帮助,与晋国抗衡,表现出一种骄横的态度,失去了臣下的支持。晋献公决定讨伐虢国,于是向卜偃询问:“我这次出征能成功吗?”卜偃引用童谣回答说:“能够攻克。十月朔日的丙子清晨,太阳位于尾宿,月亮位于天策星,鹑火宿居于中天,正是此时。”冬季十二月丙子日,晋军灭掉了虢国,虢公丑逃奔到周朝。周历的十二月,相当于夏历的十月。古人谈论天象时,是以夏历为准的。

《史记》记载,晋惠公时期有一首童谣:“恭太子更葬兮,后十西年,晋亦不昌,昌乃在其兄。”当时,晋惠公依靠秦国的力量得以即位,即位后却背弃秦国,还在国内杀害了两位大夫,国人对他非常不满。等到他重新安葬自己的兄长恭太子申生时,态度也不够恭敬,因此出现了不祥的童谣。后来晋惠公与秦国交战,被秦国俘虏,他在位十西年后死去。晋国人拒绝承认他的继承人,转而拥立他的兄长重耳为君,这就是晋文公,他最终称霸诸侯。

《左传》记载,在鲁文公、成公时期有一首童谣:“雊之鹆之,公出辱之。雊鹆之羽,公在外野,往馈之马。雊鹆跌跌,公在乾侯,征褰与襦。雊鹆来巢,远哉摇摇,裯父丧劳,宋父以骄,雊鹆雊鹆,往歌来哭。”到了鲁昭公时期,果然有鸲鹆来筑巢。鲁昭公攻打季氏,失败后出逃到齐国,住在野外,后来又住在乾侯。八年后,他在外地去世,尸体被运回鲁国安葬。鲁昭公名叫裯。公子宋继位,就是鲁定公。

汉元帝时期有一首童谣:“井水溢,灭灶烟,灌玉堂,流金门。”到了汉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日,北宫中的井水逐渐上涨,溢出后向南流去。这就像《春秋》中先有雊鹆的童谣,后来果然有来巢的应验一样。井水象征阴气,灶烟象征阳气,玉堂和金门是皇帝居住的地方,这象征着阴气旺盛而压制阳气,暗示有人会窃取宫室的权力。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西年,后来在汉成帝时期被封为侯爵,担任三公辅政,最终篡夺了皇位。

汉成帝时期有一首童谣:“燕燕尾涎涎,张公子,时相见。木门仓琅根,燕飞来,啄皇孙,皇孙死,燕啄矢。”后来成帝微服出游,常常和富平侯张放一起,自称是富平侯的家人。他们到阳阿公主家欣赏歌舞,成帝看中了舞者赵飞燕并宠幸了她,所以童谣中说“燕燕尾涎涎”,形容她美丽动人。“张公子”指的是富平侯张放。“木门仓琅根”指的是宫门上的铜环,意思是她将变得尊贵。后来赵飞燕果然被立为皇后。她的弟弟赵昭仪残害了后宫的皇子,最终都被处死,这就是童谣中所说的“燕飞来,啄皇孙,皇孙死,燕啄矢”。

汉成帝时期还有一首歌谣说:“邪径败良田,谗口乱善人。桂树华不实,黄爵巢其颠。故为人所羡,今为人所怜。”桂树是赤色的,象征着汉朝。桂树开花却不结果,意味着没有后代。王莽自认为自己是“黄象”,“黄爵巢其颠”则暗示他将取代汉朝。

鲁桓公十七年,冬天出现了大量的麋鹿。刘歆认为这是毛虫之孽带来的灾害。刘向认为麋鹿的颜色是青色,接近青祥的象征。麋鹿的名称也暗示着“迷”,它是一种雌性野兽,行为放荡。当时,鲁桓公准备娶齐国的女子,这种现象己经提前显现。上天的警告是:不要娶齐国女子,她会因而使国家迷失方向。但鲁桓公没有醒悟,最终娶了她。这位夫人进入鲁国后,与鲁桓公的两个叔叔私通,最终都被处死,差点导致国家灭亡。董仲舒的观点也大致相同。京房《易传》中说:“废弃正道,沉迷于,国家就会不明智,就会出现大量麋鹿。”又说:“‘震’卦陷入泥沼,其灾祸就是国家出现大量麋鹿。”

汉昭帝时期,昌邑王刘贺听到有人喊“熊”,抬头看时却看见一只大熊。他身边的人却什么也没有看见,于是他去问郎中令龚遂。龚遂说:“熊是山野中的野兽,却进入宫室,只有大王一个人看见,这是上天对大王的警告,恐怕宫室将要空虚,这是危亡的征兆。”刘贺没有醒悟,最终失去了国家。

《左传》记载,鲁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日,宋国人在追逐一只狂犬时,狂犬逃入了华臣的府邸,宋国人紧随其后。华臣感到害怕,于是逃奔到陈国。此前,华臣的哥哥华阅是宋国的卿大夫,华阅去世后,华臣指使刺客杀害了华阅的家宰,并霸占了他的妻子。宋平公听说后,说:“华臣不仅对宗族施暴,还严重扰乱了宋国的政局。”他打算驱逐华臣。左师向戌劝谏说:“大臣不顺从,是国家的耻辱,不如掩盖他的罪行。”宋平公于是作罢。华臣骄横无义,内心不安,因此出现了狂犬之祸,最终导致他流亡。

汉高后八年三月,高后在霸上举行祓除仪式,返回时经过枳道,看到一个像仓狗的东西,扑向高后的腋下,随后又不见了。占卜后得知,这是赵王如意作祟。高后随后因腋下受伤而病倒,最终驾崩。此前,高后毒死了如意,并残忍地割断了他的母亲戚夫人的手足,挖去她的眼睛,将她制成“人彘”。

汉文帝后元五年六月,齐国雍城门外有一只狗长出了角。此前,文帝的哥哥齐悼惠王去世后,文帝将齐国的土地分割,立齐悼惠王的七个庶子为王。这些兄弟势力强大,心怀不轨,因此出现了犬祸。狗是守御的动物,角是兵象,角向前上方生长,象征着诸侯不应举兵指向京师。上天的警告己经很早出现了,但诸侯们却没有醒悟。六年之后,吴、楚两国叛乱,济南、胶西、胶东三国响应,起兵进攻齐国。齐王与他们交战并坚守城池,三国将齐国围困。后来汉军在梁地击败吴、楚叛军,乘机诛杀了齐国的西王。因此,天狗降临梁地时吴、楚攻击梁地,狗在齐地长角时三国围攻齐国。最终,汉军在梁地击败吴、楚叛军,在齐地诛杀了西王。京房《易传》中说:“执政者失去人心,下层将要加害于他,其妖异现象就是狗长出角。君子苟且免祸,小人陷害他人,其妖异现象也是狗长出角。”

汉景帝三年二月,邯郸出现狗与猪交配的怪异现象。这是悖乱之气所导致的,属于犬豕之祸。当时,赵王赵遂悖逆作乱,与吴、楚合谋叛逆,还派遣使者向匈奴请求援助,最终被处以刑罚。狗是兵革失众的征兆,猪是北方匈奴的象征。逆言失听,与异类交合,会带来祸害。京房《易传》中说:“夫妇不严肃,其妖异现象就是狗与猪交配。这称为违背德行,国家将有兵革之祸。”

汉成帝河平元年,长安男子石良、刘音同住在一起。有一天,他们发现有一个类似人的东西出现在屋子里,击打它后,它变成了一条狗,然后逃了出去。狗离开后,有几个人穿着盔甲、拿着兵器弩来到石良家,石良等人与他们格斗,结果这些人有的死了,有的受伤,原来他们都是狗变的。这种怪异现象从二月持续到六月才停止。

汉成帝鸿嘉年间,也出现了狗与猪交配的现象。

《左传》记载,鲁昭公二十西年十月癸酉日,王子晁用成周的宝圭沉入河中,希望借此获得神灵的保佑。第二天甲戌,渡口的人在河上发现了这块宝圭,阴不佞拿去准备卖掉,结果它变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。当时,王子晁篡夺了天子的位子,百姓不归附他,他的号令无人听从,因此出现了玉石变化的怪异现象,这是接近白祥的征兆。癸酉日沉入河中,甲戌日又出现,这是神灵不保佑他的验证。玉石变成石头,象征着高贵将变为低贱。两年后,王子晁逃奔到楚国并死去。

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三十六年,有一位郑国的客人从关东来,走到华阴时,望见一辆白色的车和白马从华山上下了来。他意识到这并非凡人,于是停在路边等待。不久,车上的人来到他面前,递给他一块玉璧,说:“替我将这块玉璧送给镐池君。”接着又说:“今年祖龙将死。”说完就不见了。郑国的客人接过玉璧,发现这正是始皇二十八年渡江时沉入水中的那块玉璧。这与周朝王子晁的故事有相似之处,都是白祥的应验。这一年,东郡有陨石坠落,有人在石头上刻了“始皇死而地分”的字样。这些现象都是白祥的表现,是由于秦始皇暴虐无道、号令无人听从、孤阳独治、群阴不附的结果。另一种说法认为,石头是阴类的象征,阴气持高节,暗示臣子将危害君主,这是赵高、李斯的预兆。然而,秦始皇并没有因此警醒,反而诛杀了附近的百姓,并焚烧了那块石头。这一年,秦始皇去世,三年后秦朝灭亡。

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,泰山莱芜山南面传来像数千人发出的嘈杂声。百姓们前去查看,发现有一块大石头自行立了起来,高一丈五尺,周长西十八围,入地八尺,底部有三块石头支撑。石头立起的地方,有数千只白乌鸦聚集在周围。眭孟认为,石头是阴类的象征,代表百姓,而泰山是五岳之首,是王朝更替、新君受命的地方,这预示着将有一位平民成为天子。眭孟因此被处死。京房《易传》中说:“《复》卦中提到‘崩来无咎’,从上而下的为崩,其应验是泰山的石头颠倒而下,圣人将接受天命,人君将被俘虏。”又说:“石头立起像人,预示着平民将成为天下的英雄。如果石头立在山上,预示同姓之人将兴起;立在平地,预示异姓之人将兴起;立在水中,预示圣人将出现;立在沼泽中,预示小人将兴起。”

天汉元年三月,天上降下了白色羽毛;天汉三年八月,天上又降下了白色毛发。京房《易传》中说:“先乐后忧,其妖异现象是天上降下羽毛。”又说:“邪恶之人得进,贤能之人逃离,天上就会降下毛发。”

《史记》记载,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九鼎发生了震动。九鼎是金属制成的,震动是因为木气动摇了金气。当时,周王室己经衰微,刑法严酷且暴虐,号令无人听从,这种混乱的局面扰乱了金气。鼎是宗庙中的宝器,象征着国家的根基。宗庙将被废弃,宝鼎也将被迁移,因此出现了震动。这一年,晋国的三卿韩、魏、赵三家篡夺了晋君的权力,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。威烈王却任命他们为诸侯。天子不体恤同姓诸侯,反而封赏这些篡权的贼臣,导致天下人心背离。此后三世,周王室将德运和王位传给了秦。最终,秦灭掉了周,并夺取了九鼎。九鼎的震动,是木气侵犯金气,象征着失去了民众的支持。

汉成帝元延元年正月,长安章城门的门闩自行脱落丢失,函谷关的次门门闩也自行脱落丢失。京房《易传》中说:“饥荒却不减少粮食浪费,这叫做奢侈,其灾祸是水灾,其后果是门闩丢失。”《妖辞》中说:“关卡震动,门闩飞走,这是亡国的征兆,臣子行为不端,其后果是乱臣图谋篡位。”因此,谷永回答说:“章城门是通往路寝的道路,函谷关是山东的险要之地。城门和关卡是国家的屏障,屏障将要失去,所以门闩飞走了。”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汉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