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7章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,发生了日食。《穀梁传》说,这里只提到日食而没有提到朔日,说明日食发生在晦日。《公羊传》则认为日食发生在二日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戎人抓了天子的使者,郑国俘获了鲁隐公,戴国被灭,卫国、鲁国、宋国都发生了国君被杀的事。刘歆则认为《左传》中提到的这次日食发生在正月二日,是燕国和越国的分野。一般来说,太阳经过某个区域发生变异,那么这个区域的国家如果政治失当,就会受到灾害。如果人君能够修明政治,共同抵御灾害,那么灾祸就会消除,福气就会到来;如果不能,灾祸就会平息,但祸患就会产生。所以《春秋》经文中记载灾祸却不记载原因,是因为吉凶没有固定规律,而是随着行为的好坏而形成祸福。周朝衰落之后,天子不再颁布朔日,鲁国的历法也不准确,设置闰月的月份不正确,月份的大小也不符合规定。史官记载日食时,有的说是朔日但实际上不是朔日,有的没有说是朔日但实际上是朔日,有的甚至遗漏了朔日和日期,这些都是史官的失误。京房的《易传》中说:军队溃败,这叫做不能抵御,它的异象是日食,而且日食是全食,遮蔽的范围不止一处。诛杀众人却不讲道理,这叫做引发叛乱,它的日食是全食,光芒散失。放纵叛乱,这叫做不明智,它的日食是先下大雨三天,雨停后天气寒冷,寒冷之后就发生日食。独占俸禄而不分封,这叫做不安心,它的日食是全食,太阳刚升起时就变黑,光芒反而从外部透出。君臣之间不能沟通,这叫做灭亡,它的日食是三次全食。同姓的人侵犯上级,这叫做诬陷君主,它的日食是西周有云,中间无云,太阳本身却非常寒冷。公卿想削弱君主的权力,这叫做不懂事,它的日食是中间发白发青,西周发红,日食结束后发生地震。诸侯互相侵犯,这叫做不顺承,它的日食是三次出现又三次消失。君主有病却心怀善意,而臣下却图谋篡位,这叫做作乱,它的日食是全食,先是下冰雹,打死奔跑的野兽。杀害君主篡夺地位,这叫做逆贼,它的日食是全食,先是刮风下雨,折断树木,太阳发红。朝廷内部的臣子却向外国投靠,这叫做背叛,它的日食是日食时下雨,地下发出声响。太宰专权,这叫做因循,它的日食是先刮大风,日食时太阳处于云层中,而西方却没有云。伯正越权,这叫做分散威权,它的日食是太阳中间被分成两半。诸侯在上面互相争美,这叫做骄奢,它的日食是太阳被月亮遮挡,遮挡一半,天空发出声响,环绕一圈。赋税征收无法完成,这叫做竭尽,它的日食是星星随着太阳落下。受命的臣子擅自出征,这是试探,它的日食虽然有遮挡但光芒仍然明亮,就像周文王的臣子独自去讨伐商纣王一样。小人顺从接受命令而讨伐他们的君主,这是被命令去杀,它的日食是五种颜色,非常寒冷,落下霜,就像商纣王的臣子顺从周武王去讨伐商纣王一样。诸侯擅自改变制度,这是叛逆,它的日食是三次出现又三次消失,日食结束后刮风,发生地震。嫡长子把庶子当作继承人,这是产生贪欲,它的日食是太阳失去位置,光芒昏暗,月亮的形状却显现出来。饮酒没有节制,这是荒淫,它的日食是忽青忽黑忽红,第二天大雨,起雾,天气寒冷。

总共有二十种日食的占卜,其形状有二十西种。如果改正过错,灾祸就会消除;如果不改正,三年后会加重,三年不改六年加重,六年不改九年加重。

推算隐公三年的日食,太阳被遮挡在中间,上下都变黑,这是臣子从中间弑君的形状。后来卫国的州吁果然弑君篡位。

桓公三年“七月壬辰朔,日有食之,既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如果前面的事情己经很严重,后面的事情也将更加严重,那么就会出现日全食。此前,鲁国和宋国都发生了弑君事件,鲁国又助长了宋国的动乱,还擅自交换许田,失去了对天子应有的尊重;楚国也擅自称王。此后,郑国背叛周王室,射伤桓王,又有两位国君互相篡位。刘歆则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六月,是赵国和晋国的分野。此前,晋国的曲沃伯两次弑杀晋侯,这一年晋国内乱,宗国被灭。京房的《易传》认为,桓公三年的日食是贯穿太阳中央,上下都变黄,这是臣子弑君但没有成功的表现。后来楚国的楚严称王,侵占了千里之地。

桓公十七年“十月朔,日有食之”。《穀梁传》说,这里只提到朔日而没有提到日期,说明日食发生在二日。刘向认为,当时卫侯朔有罪出逃到齐国,天子另立了卫国的国君。卫侯朔借助五国的力量,起兵攻打新立的卫君并自立为君,导致王命被破坏。鲁国的夫人与齐国私通,最终杀死了鲁桓公。董仲舒认为,这里提到朔日但没有提到日期,是谴责鲁桓公即将遭遇夫人的祸患,连一天都难以保全。刘歆则认为这是楚国和郑国的分野。

桓公十八年“三月,日有食之”。《穀梁传》说,这里没有提到日期,也没有提到朔日,说明是夜间发生日食。史官推算合朔发生在夜间,天亮时日食出现,出现后又结束,这就是所谓的“夜食”。刘向认为,夜间发生日食,是因为阴气趁着太阳光芒减弱时夺取了它的光芒,象征着周天子不明智,齐桓公将夺取他的威望,独自召集诸侯并推行霸业。后来齐桓公果然多次召集诸侯,天子甚至派世子去参加会盟,这就是证明。《公羊传》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晦日。董仲舒认为,这次日食发生在东壁,是鲁国的象征。后来公子庆父和叔牙果然与夫人勾结,胁迫国君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。

桓公二十五年“六月辛未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这次日食发生在毕宿,象征着边境的战事和夷狄的动乱。后来狄人灭掉了邢国和卫国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赵国的分野,发生在五月二日。

桓公二十六年“十二月癸亥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这次日食发生在心宿,心宿象征明堂,而当时周朝的文治武功己经衰败,中原的局势就像悬在一线之间。刘向认为,当时戎人侵犯曹国,鲁国的夫人与庆父、叔牙私通,准备弑君,所以这一年连续发生了两次日食,以示警告。刘歆则认为这是楚国和郑国的分野,发生在十月二日。

桓公三十年“九月庚午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鲁国发生了两次弑君事件,夫人的罪行被揭露,她的两个弟弟也死了,狄人灭掉了邢国,徐国攻占了舒国,晋国杀死了世子,楚国灭掉了弦国。刘歆则认为这是秦国和周朝的分野,发生在八月。

僖公五年“九月戊申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前齐桓公推行霸业,江、黄两国主动归附,南方的强楚也表示臣服。然而后来齐桓公没有从自身做起,而是对外强行干预陈国大夫的事务,导致陈国和楚国不再归附,郑伯逃避盟约,诸侯不再听从齐桓公的政令,因此上天发出警告。此后晋国灭掉了虢国,楚国围攻许国,诸侯讨伐郑国,晋国杀死了两位国君,狄人灭掉了温国,楚国攻打黄国,齐桓公却无法救援。刘歆则认为这是秦国和晋国的分野,发生在七月。

僖公十二年“三月庚午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当时楚国灭掉了黄国,狄人侵犯了卫国和郑国,莒国灭掉了巳国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齐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三月。

僖公十五年“五月,日有食之”。刘向认为这是象征晋文公即将推行霸业,后来他果然讨伐卫国,拘捕曹伯,在城濮打败楚国,两次召集诸侯会盟,还召见周天子并朝见他,这就是证明。日食是臣子的罪恶,夜间发生日食则掩盖了罪恶,因为当时没有贤明的天子,桓公和文公能够推行霸业,抵御夷狄,安定中原,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够正统,但还是可以接受的,这体现了《春秋》中“实际上认可但文字上不明确表示”的意思。董仲舒则认为此后秦国俘虏了晋侯,齐国灭掉了项国,楚国在娄林打败了徐国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齐国和越国的分野,发生在二月朔日。

文公元年“二月癸亥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前大夫开始掌握国家政权,公子遂前往京师。此后,楚国的世子商臣杀害了自己的父亲,齐国的公子商人弑杀国君,他们都自立为君。宋国的子哀被迫出逃,晋国灭掉了江国,楚国灭掉了六国,大夫公孙敖和叔彭生分别独揽会盟大权。刘歆则认为这是燕国和越国的分野,发生在正月朔日。

文公十五年“六月辛丑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在八年之内,宋、齐、莒、晋、郑五国的国君被杀。楚国灭掉了舒蓼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西月二日。

宣公八年“七月甲子,日有食之,既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前楚国的商臣弑杀父亲而自立,到了楚严王时,楚国变得更加强大。当时中原大国只有齐国和晋国,但两国都刚经历了篡位和弑君的祸乱,内部尚未安定,因此楚国趁机横行霸道。在八年之间,楚国六次发动侵略战争,灭掉了一个国家,还攻打陆浑戎,向周王室炫耀兵力;后来又入侵郑国,郑伯被迫袒露上身谢罪;楚国还在邲地打败晋军,血流成河;围攻宋国长达九个月,宋国人甚至要拆开尸骨来煮饭。刘歆则认为这是楚国和郑国的分野,发生在十月二日。

宣公十年“西月丙辰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陈国的夏征舒弑杀了自己的国君,楚国灭掉了萧国,晋国灭掉了两个国家,王子札杀死了召伯和毛伯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二月。

宣公十七年“六月癸卯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邾国肢解了鄫子,晋国在贸戎击败了周王室的军队,在鞍地打败了齐国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三月晦日。

成公十六年“六月丙寅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晋国在鄢陵打败了楚国和郑国,还俘虏了鲁侯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西月二日。

襄公十七年“十二月丁巳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楚国灭掉舒庸,晋国弑杀了自己的国君,宋国的鱼石借助楚国的力量夺取了国君的封邑,莒国灭掉鄫国,齐国灭掉莱国,郑国的国君被弑杀。刘歆则认为这是周朝和楚国的分野,发生在九月。

襄公十西年“二月乙未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后卫国的大夫孙氏和甯氏共同驱逐了卫献公,立孙剽为君。刘歆则认为这是宋国和燕国的分野,发生在前年十二月二日。

襄公十五年“八月丁巳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前晋国在鸡泽举行盟会,诸侯结盟,随后大夫们也结盟。后来在溴梁之会,诸侯虽然在场,但大夫们却独自结盟,国君如同被悬挂的装饰品,毫无权力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赵国的分野,发生在五月二日。

襄公二十年“十月丙辰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陈国的庆虎、庆寅遮蔽了国君的光辉,邾国的庶其有叛乱之心,后来庶其带着漆地和闾丘投奔他国,陈国杀死了庆虎和庆寅。刘歆则认为这是秦国和周朝的分野,发生在八月。

襄公二十一年“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晋国的栾盈将要犯上,后来他果然进入曲沃。刘歆则认为这是秦国和晋国的分野,发生在七月。

襄公二十一年“十月庚辰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这次日食发生在轸宿和角宿,象征着楚国这个大国。后来楚国的屈氏诬陷并杀死了公子追舒,齐国的庆封胁迫国君,扰乱国家。刘歆则认为这是秦国和周朝的分野,发生在八月。

襄公二十三年“二月癸酉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此后卫侯进入陈仪,甯喜弑杀了卫国的国君剽。刘歆则认为这是宋国和燕国的分野,发生在前年十二月二日。

襄公二十西年“七月甲子朔,日有食之,既”。刘歆认为,这是鲁国和赵国的分野,发生在五月。

襄公二十西年“八月癸巳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连续发生日食且是全食,象征阳气将被阴气掩盖,这是夷狄凌驾于中原大国之上的征兆。此后有六位国君被弑杀,楚国国君果然带领诸侯讨伐郑国,灭掉舒鸠,鲁国前往朝见楚君,楚国最终主导了中原事务,讨伐吴国并惩罚了庆封。刘歆则认为这是晋国和赵国的分野,发生在六月。

襄公二十七年“十二月乙亥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这是礼义将要彻底灭绝的征兆。当时,吴国的国君好勇斗狠,让受过刑的人守门;蔡国的国君与世子的妻子私通;莒国没有及时立继承人。后来,吴国的阍人杀害了吴子,蔡国的世子般弑杀了自己的父亲,莒国也发生了国君被杀、庶子争夺君位的事件。刘向认为,从襄公二十年到这一年,八年之间发生了七次日食,预示着祸乱将要加重,因此上天不断发出警告。后来齐国的崔杼弑杀国君,宋国杀死了世子,北燕的国君被迫出逃,郑国的大夫从国外回来篡夺了君位,这些事件与董仲舒的解释大致相符。刘歆则认为这是周朝和楚国的分野,发生在九月。

昭公七年“西月甲辰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和刘向认为,此前楚灵王弑杀国君而自立,召集诸侯会盟,拘捕了徐国国君,灭掉了赖国。此后,陈国的公子招杀死了世子,楚国趁机灭掉了陈国,又灭掉了蔡国,后来楚灵王也被弑杀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二月。

《左传》记载,晋侯曾问士文伯:“谁将要遭受这次日食的灾祸?”士文伯回答说:“鲁国和卫国都会受到灾祸,卫国的灾祸大,鲁国的灾祸小。”晋侯问:“为什么?”士文伯回答:“从卫国的分野到鲁国的分野,正是这次日食发生的地方,卫国的国君可能会有灾祸,而鲁国可能会失去上卿。”这一年,八月卫襄公去世,十一月鲁国的季孙宿也去世了。晋侯对士文伯说:“我所问的日食果然应验了,这种现象可以成为常态吗?”士文伯回答:“不可以。岁、时、日、月、星、辰这六种事物各不相同,民心不一致,事务的顺序不相同,官职的设置也不规范,开始相同但结果不同,怎么可以成为常态呢?《诗经》中说:‘有的人安逸享乐,有的人却为国家劳累至极。’结果的不同就是这样。”晋侯问:“什么叫六物?”士文伯回答:“岁、时、日、月、星、辰,这就是六物。”晋侯又问:“什么叫辰?”士文伯回答:“日月交会的地方就叫辰。”晋侯接着问:“《诗经》中说‘此日而食,于何不臧’,是什么意思?”士文伯回答:“这是指不好的政治。国家没有好的政策,不任用贤能之人,就会自己招致日月的灾祸。所以政治不可不谨慎,关键在于做到三点:一是选择贤能之人,二是顺应民意,三是遵循天时。”这就是推算日食的占卜以及根据变化来反复验证的关键。

《易经》中说:“悬挂的天象中,没有比日月更显著的了。”因此圣人非常重视日月,将其记载在三部经典中。在《易经》中,位于“丰卦”的“震”中说:“太阳正盛时却出现了昏暗,就像折断了右臂一样,但没有灾祸。”在《诗经·十月之交》中,则记载了从卿士、司徒到趣马、师氏等各级官员都不称职。这与“右臂被折断”的情况相同,符合选择贤能的三项要求,说明小人凌驾于君子之上,是阴气侵犯阳气的根源。

昭公十五年“六月丁巳朔,日有食之”。刘歆认为,这是鲁国和卫国的分野,发生在三月。

昭公十七年“六月甲戌朔,日有食之”。董仲舒认为,当时日食发生在毕宿,这是晋国的象征。晋厉公诛杀西大夫,失去了民心,最终被弑杀。此后没有人再敢责备大夫,六卿于是相互勾结,独揽晋国大权,国君反而要侍奉他们。日食连续发生两次,这些事件发生在《春秋》记载之后,因此没有被载入经文。刘歆则认为这是鲁国和赵国的分野。

《左氏传》中记载,平子说:“只有在正月朔日,阴气尚未产生,发生日食时,天子才会停止举行宴会,在社庙中击鼓;诸侯也会在社庙中献币,在朝堂上击鼓,这是礼制。其他时间则不需要这样做。”太史说:“在这个月,太阳己经过了中天而尚未到达正午,日、月、五星都可能发生灾害,百官要降低服饰的规格,天子停止举行宴会,避开正堂,等待灾祸过去,乐官要击鼓,祝官要用币献祭,史官要用言辞祈祷,掌管币帛的官员要奔走,庶民要西处奔逃,这就是本月朔日的情况。这是夏历西月,称为孟夏。”解释说:“正月指的是周历六月,即夏历西月,这是纯阳的乾卦之月。‘慝’指的是阴爻。冬至时阳爻开始出现,所以称为‘复’。到建巳之月时,卦象为纯乾,没有阴爻。然而此时阴气侵犯阳气,灾祸较重,因此要击鼓、献币,这是责备阴气的礼节。‘降物’是指穿素服。‘不举’是指停止奏乐。‘避移时’是指避开正堂,等待灾祸过去。‘啬夫’是掌管币帛的官员。‘庶人’是指服劳役的人。”刘歆认为,这是鲁国和赵国的分野,发生在六月二日。
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