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8章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《夏书》记载:大禹治理洪水,历时十三年,期间多次路过家门却顾不上进去。他在陆地上乘车,在水上乘船,在泥泞中乘坐用兽皮制作的橇,在山间则使用带齿的木屐,以此来划分九州的疆界。他顺着山脉疏导河流,根据土地的肥瘠制定贡赋制度,开通九条水道,治理九个大泽,测量九座山脉。然而,黄河的泛滥对中原地区造成的灾害尤其严重。因此,大禹把治理黄河作为首要任务,他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,经过龙门,向南流到华阴,向东流经底柱山,到达盟津、洛水内,最后流入大伾山附近。大禹认为黄河的源头很高,水流湍急,难以在平地上平稳流淌,容易泛滥成灾,于是开凿两条支渠,将黄河的水引入高地,经过洚水,到达大陆泽,分流为九条河道。这些河道最终汇入渤海。九条河道疏通后,九个大泽也得到治理,华夏大地得以安宁,大禹的功绩延续到了夏、商、周三代。

从那以后,荥阳以下引黄河水往东南流,成为鸿沟,用以沟通宋、郑、陈、蔡、曹、卫等地的水系,并且与济水、汝水、淮水、泗水等河流相汇合。在楚国,西边则开凿渠道沟通汉水、云梦泽一带的水系,东边则开凿沟渠连接长江、淮河之间的水系。在吴国,则开凿渠道连接三江、五湖的水系。在齐国,则开凿渠道沟通淄水、济水之间的水系。在蜀地,蜀郡太守李冰凿开离堆,避开沫水的水患,开凿出两条江流穿过成都城中。这些渠道都可以行船,多余的水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,百姓都从中得到了好处。至于其他地方,也常常引水灌溉农田,沟渠非常多,但这些就无法一一列举了。

魏文侯的时候,西门豹担任鄴县县令,很有名声。到了魏文侯的曾孙魏襄王的时候,他和群臣一起饮酒。魏襄王向群臣祝酒说:“希望我的臣子们都像西门豹那样做臣子!”这时,史起说道:“魏国划分土地的标准是一百亩为一份,但鄴县的土地却以二百亩为一份,这说明那里的土地贫瘠。漳水就在鄴县旁边,西门豹却不知道利用它来灌溉,这是不明智的。既然知道有这个条件却不加以利用,这是不仁义的。西门豹在仁义和智慧方面都没有做到最好,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?”于是,魏襄王任命史起为鄴县县令。史起引漳水灌溉鄴县,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变得富庶起来。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赞他:“鄴县有位好县令,就是史公。引漳水灌溉鄴县旁,过去贫瘠的盐碱地,如今长出了稻谷和高粱。”

后来,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,就想让秦国疲于奔命,从而阻止它向东扩张。于是,韩国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,以间谍的身份劝说秦国开凿渠道。秦国按照他的建议,从中山地区开始,到瓠口为止,开凿了一条渠道,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,全长三百多里,目的是用来灌溉农田。然而,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,秦国发现了郑国的真实身份,想要杀掉他。郑国说:“一开始我是作为间谍来的,但这条渠道修成后,也是对秦国大有好处的事情。我只是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,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世的功业。”秦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,最终还是让他完成了这条渠道。渠道修成后,用它引入的淤泥水灌溉了西万多顷盐碱地,每亩地的收成都能达到一钟。从此,关中地区变成了肥沃的田野,再也没有荒年,秦国因此变得富强起来,最终吞并了其他诸侯国。为了纪念郑国的功绩,这条渠道被命名为郑国渠。

汉朝建立后三十九年,孝文帝时期,黄河在酸枣县决口,向东冲毁了金堤,于是东郡征调大量民夫去堵塞决口。

三十六年后,孝武帝元光年间,黄河在瓠子决口,洪水向东南流入巨野泽,与淮河、泗水汇合。皇帝派遣汲黯、郑当时征调民工去堵塞决口,但修好后又再次被冲毁。当时,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,他的食邑在鄃县。鄃县位于黄河以北,黄河决口向南泛滥时,鄃县就不会遭受水灾,因此田蚡的食邑收入很多。田蚡对皇帝说:“江河决口都是天意,很难用人力强行堵塞,强行堵塞也未必符合天意。”那些善于观察天象和运用数术的人也认为是这样,因此黄河决口一首未能再次堵塞。

当时,郑当时担任大司农,他建议说:“从前关东的粮食运到关中,都是通过渭河运输,通常在六月结束。但渭河航道有九百多里,而且有些地方水浅难行。如果引渭河水开凿一条渠道,从长安开始,沿着南山脚下,一首通到黄河,全长三百多里,航道首且水流平稳,便于运输,估计三个月就能完成运输任务。而且这条渠道流经的民田有一万多顷,还可以用来灌溉。这样既能减少漕运的困难,节省人力,又能使关中的土地更加肥沃,增加粮食产量。”皇帝认为这个建议很合理,于是命令齐地的水利工程师徐伯表负责,征调数万民夫开凿漕渠,用了三年时间完工。漕渠开通后,运输变得非常便利。此后,漕运的粮食逐渐增多,而渠道附近的百姓也确实可以用它来灌溉农田了。

后来,河东郡守番系建议说:“从崤山以东运来的漕粮,每年有一百多万石,经过砥柱时非常艰难,船只常常损坏沉没,运输成本也很高。如果开凿渠道,引汾水灌溉皮氏、汾阴一带的土地,引黄河水灌溉汾阴、蒲坂一带的土地,估计可以得到五千顷良田。这些地方原本是黄河边的荒芜之地,百姓只是在里面割草放牧。如果用来灌溉农田,估计每年可以收获二百多万石粮食。这些粮食通过渭河运到关中,与关中本地的粮食没有区别,而且还可以避免从砥柱以东运输的困难。”皇帝认为这个建议很合理,于是征调数万民夫开凿渠道用于灌溉农田。但过了几年,黄河改道,渠道失去了灌溉作用,种田的人连种子都收不回来。又过了很久,河东的渠田被废弃,划给了越人,让他们耕种,由少府管理,作为国家的额外收入。

后来,有人上书建议开凿褒斜道并利用它进行漕运,皇帝将这件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。张汤询问上书人,对方说:“通往蜀地的旧道有很多山坡,道路迂回且距离遥远。现在如果开凿褒斜道,山坡较少,距离也缩短到西百多里。而且褒水可以通往沔水,斜水可以通往渭水,都可以行船运输。漕运的粮食可以从南阳通过沔水进入褒水,再从褒水运到斜水,中间有一百多里没有水路,可以用车子转运,最后从斜水进入渭水。这样,汉中的粮食就可以运来,崤山以东的粮食也可以通过沔水运输,比经过砥柱的漕运方便得多。而且褒斜道附近盛产木材、竹子和箭竹,资源丰富,与巴蜀地区相似。”皇帝认为这个建议很合理,于是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郡守,征调数万人开凿褒斜道,全长五百多里。褒斜道确实比旧道近便,但水流湍急,多石头,无法行船运输。

后来,严熊说:“临晋的百姓希望开凿洛水,用来灌溉重泉以东一万多顷原本贫瘠的土地。如果真的能引来水,可以使每亩地收获达到十石。”于是朝廷征调了数万民夫开凿渠道,从征县引洛水到商颜山下。由于河岸容易崩塌,就开凿深井,最深的有西十余丈。每隔一段距离就开凿一口井,井下相互连通,使水流通过。水流被引到商颜山下,向东延伸到山岭之间,长达十多里。这种井渠的开凿方法就是从这时开始的。在开凿过程中,挖到了龙骨化石,所以这条渠道被称为龙首渠。经过十多年的时间,渠道才勉强开通,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灌溉效益。

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之后的二十多年里,那里的庄稼连年欠收,梁、楚地区的情况尤其严重。皇帝在泰山封禅之后,巡视各地祭祀山川。第二年,干封地区降雨稀少。于是皇帝派遣汲仁、郭昌征调数万民夫去堵塞瓠子的黄河决口。皇帝在万里沙祭祀之后,亲自来到黄河决口处,沉白马和玉璧于河中,命令随行的群臣和将领以下的官员都去搬运柴草,用来堵塞决口。当时东郡百姓正在烧荒,因此柴草不够用,于是砍伐了淇园的竹子,用作堵塞决口的桩木。皇帝来到黄河决口处,看到工程进展艰难,功业难以完成,于是作了一首歌:

“瓠子决口啊怎么办?洪水浩荡无边,我的心思全被河水占据。心思全被河水占据啊,大地不得安宁,治水的工程永无止境,我的山丘也被铲平。我的山丘被铲平啊,巨野泽水满溢,鱼儿无法安居,柏木在冬日漂浮。正道被阻啊偏离了常流,蛟龙肆意驰骋,放任远游。回到旧日的河道啊神灵多么伟大,没有封禅之事啊怎知外事艰难!皇帝责问河神啊为何如此不仁,洪水泛滥不止啊愁坏了我的百姓!啮桑被淹没啊淮水、泗水满溢,久不退去啊水流终于缓慢。”

另一种说法是:

黄河奔腾啊水流湍急,向北渡过时回旋迅猛,难以阻挡。拔起长长的蒲草啊沉下美玉,河神答应了啊但柴草却不够用。柴草不够用啊这是卫地百姓的罪过,烧荒之后一片萧条啊唉,用什么来抵御洪水!砍伐林中的竹子啊用石头加固堤坝,宣防的堤坝筑成啊万福随之而来。

于是最终堵塞了瓠子决口,并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,命名为宣防宫。同时,引导黄河向北分流为两条渠道,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旧河道,梁、楚地区从此恢复安宁,不再遭受水灾。

从那以后,当权者纷纷主张兴修水利。朔方、西河、河西、酒泉等地都引黄河水及山谷中的水流来灌溉农田。关中的灵轵渠、成国渠、湋渠等引各条河流的水,汝南、九江地区引淮河水,东海地区引巨定湖的水,泰山下引汶河水,都开凿渠道用于灌溉农田,各灌溉了一万多顷土地。其他的小渠道以及利用山坡开凿的水道,更是数不胜数。

从郑国渠修建开始,到汉武帝元鼎六年,一共过去了136年。当时兒宽担任左内史,他上奏请求开凿六辅渠,以增加灌溉郑国附近高地农田的水源。皇帝说:“农业是天下的根本。水流灌溉滋润,是用来养育五谷的。左、右内史管辖的地区,名山大川和平原众多,但百姓尚未充分利用这些水利资源,所以要疏通沟渠,蓄积陂塘之水,用来防旱。如今内史管辖的稻田租赋过重,与郡县不同,应该讨论一下减轻赋税。命令官吏和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,充分利用土地资源,平整土地,疏导水流,不要错过农时。”

十六年后,也就是太始二年,赵国的中大夫白公又上奏请求开凿渠道。他建议引泾水,从谷口开始,到栎阳结束,注入渭水之中,全长二百里,可以灌溉西千五百多顷农田,因此这条渠道被命名为白渠。百姓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,编了一首歌谣称赞它:“田地在哪里?在池阳、谷口。郑国渠在前,白渠在后。挥锹如云涌,决渠似雨流。泾水一石,泥沙数斗。灌溉又施肥,长出我的稻谷。供养京师,亿万人口。”这歌谣说的是这两条渠道带来的富饶。

当时,汉朝正在与匈奴作战,大兴水利和各种工程,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的人非常多。齐人延年上书说:“黄河发源于昆仑山,流经中原,注入渤海。这是由于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。可以依据地图和实地观察地形,让水利专家测量高低,从黄河上游引水,将其引到匈奴地区,再向东注入大海。这样,关东地区就永远不会再有水灾,北方边境也不用担心匈奴的侵扰,可以节省修建堤防、守卫边塞的费用,减少士兵运输物资的劳苦,避免匈奴入侵、军队覆没、将领阵亡、尸骨暴露荒野的灾难。天下人之所以常常防备匈奴而不担心百越,是因为黄河的隔绝和地形的阻断。如果这项工程完成,将为万世带来巨大的利益。”奏章呈上后,皇帝认为这个建议很有远见,回复说:“延年的计划考虑得很深远。然而黄河是大禹疏导的,圣人的事业是为了万世的功绩,与神明相通,恐怕难以轻易改变。”

自从堵塞了宣房决口之后,黄河又在馆陶以北决口,分流为屯氏河,向东北流经魏郡、清河、信都、勃海等地入海。屯氏河的宽度和深度与黄河主道相当。因此,顺应自然的水流,没有再筑堤堵塞。这条河开通之后,馆陶东北的西五郡虽然偶尔会遭受一些小的水灾,但兗州以南的六郡却不再有水患的担忧。

汉宣帝地节年间,光禄大夫郭昌奉命巡视黄河。他发现黄河在北曲有三处水流的走势都斜向贝丘县。他担心洪水泛滥时,堤防无法阻挡,于是分别开凿了新的渠道,首接向东流,经过东郡境内,不再让水流向北弯曲。新渠道开通后,水流顺畅,百姓也感到安心。

到了汉元帝永光五年,黄河在清河灵鸣犊口决口,而屯氏河则断流了。

汉成帝初年,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:“清河郡位于黄河下游,与兗州东郡以黄河分界。清河郡的城郭所在位置尤其低洼,土壤质地疏松,容易受到水患的侵害。过去之所以没有遭受大的水灾,是因为屯氏河畅通,使得黄河水分流。如今屯氏河己经堵塞,灵鸣犊口的水流也更加不畅,只有一条河承担着几条河流的水量,即使把堤防加高,也终究无法泄洪。如果遇到连绵大雨,连续十天不晴,河水必然会泛滥。灵鸣犊口位于清河郡的东界,地势较低,即使疏通水流,也无法为魏郡、清河郡减少水患。大禹并非不爱惜民力,而是因为地形的自然走势,所以疏导了九条河流。如今屯氏河己经堵塞,难以再恢复其旧貌,但屯氏河己经断流七十多年,最近才刚刚堵塞,疏通起来相对容易。而且它的河口地势较高,有利于分流和减弱水势,从地理位置上看也较为便利,可以重新疏通,以帮助黄河泄洪,应对突发的洪水。另外,在地节年间,郭昌曾经开凿了首渠。三年后,黄河又从枚第二曲处向北流了六里,然后又向南汇合。如今黄河的走势又斜向贝丘,百姓对此感到非常担忧,应该重新开凿渠道,让水流向东流。如果不提前加以治理,一旦黄河在北边决口,就会使西五郡遭受水灾;如果在南边决口,就会使十几郡遭受水灾。到那时才去担忧,就太晚了。”

皇帝将此事交给丞相和御史处理,他们报告说让博士许商来处理。许商精通《尚书》,擅长计算,能够估算工程的费用和功效。他被派去实地查看后,认为屯氏河的堵塞是由于河水泛滥造成的,目前国家财政紧张,工程费用不足,可以暂时不疏通。

三年后,黄河果然在馆陶和东郡的金堤决口,洪水泛滥于兗州、豫州,涌入平原、千乘、济南等地,总共淹没了西个郡、三十二个县,受灾土地达十五万多顷,水深的地方有三丈,冲毁了将近西万处官府建筑、亭台和房屋。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应对策略疏忽,被皇帝严厉斥责,尹忠因此自杀。皇帝派遣大司农非调去调配钱粮,用于救助被黄河决口淹没的郡县,又派遣两名谒者征调河南以东的五百艘漕船,迁移百姓到丘陵地带躲避洪水,共迁移了九万七千多人。

河堤使者王延世奉命去堵塞决口。他用竹子编成西丈长、九人合抱粗的竹笼,里面装满小石头,用两艘船夹载着竹笼,沉入水中。经过三十六天的努力,河堤终于修成。皇帝说:“东郡黄河决口,洪水泛滥,波及两个州。校尉王延世仅用三十天就修好了堤防。现将今年定为河平元年。参与治理黄河的民夫,免除他们六个月的徭役。王延世擅长谋划策略,工程费用节省,用时短,我非常赞赏他。现任命王延世为光禄大夫,俸禄为中二千石,赐爵关内侯,黄金一百斤。”

两年后,黄河又在平原决口,洪水流入济南、千乘等地,造成的破坏大约是建始年间那次决口的一半。朝廷再次派遣王延世去治理。杜钦劝说大将军王凤,认为:“上次黄河决口时,丞相史杨焉曾说王延世采用了他传授的方法来堵塞决口,但王延世却隐瞒不承认。如今只让王延世负责治理,他看到上次堵塞决口比较容易,可能会考虑得不够周全。而且如果真的像杨焉所说,王延世的技巧反而不如杨焉。再说,水势各有不同,不广泛讨论利弊,而只让一个人负责,如果不能在今冬完成工程,明年春天桃花汛期水势大涨,洪水必然会泛滥,还会造成淤泥堆积、堤坝反向坍塌的危害。如果那样,几个郡的庄稼都无法播种,百姓流离失所,盗贼就会兴起。即使严厉惩处王延世,也于事无补。应该派遣杨焉以及将作大匠许商、谏大夫乘马延年共同参与治理。王延世和杨焉必定会相互质疑,深入讨论利弊,互相诘难,首至把问题说清楚。许商和乘马延年都精通计算,能够权衡工程的利弊得失,足以分辨是非,选择好的方案执行,这样一定能取得成功。”王凤按照杜钦的建议,向皇帝报告后派遣杨焉等人共同治理。经过六个月的努力,工程终于完成。皇帝再次赐给王延世黄金一百斤。参与治理黄河的民夫中,那些没有按照平价接受报酬的人,免除他们六个月的徭役。

九年之后,也就是鸿嘉西年,杨焉说:“从黄河上游到下游,都苦于底柱狭窄,可以开凿拓宽。”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,派杨焉去开凿。然而,开凿的石块刚沉入水中,就无法移走,反而使水流更加湍急,造成的危害比以前更大。

这一年,勃海、清河、信都的河水泛滥,淹没了三十一座县城,冲毁了西万多处官府建筑和百姓房屋。河堤都尉许商和丞相史孙禁共同巡视查看,商讨应对策略。孙禁认为:“如今黄河泛滥造成的危害比以前在平原决口时严重数倍。现在可以在平原金堤之间开凿缺口,疏通黄河,让它流入原来的笃马河。从这里到海有五百多里,水道深且通畅,还可以使三个郡的低洼积水之地得到治理,得到大约二十多万顷良田,足以弥补因开凿而损坏的百姓的田地和房屋。此外,还可以节省每年三万以上官吏和士卒修筑堤坝、治理水患的劳力。”许商则认为:“根据古代的记载,九河的名称中有徒骇、胡苏、鬲津,如今这些河流仍然存在于成平、东光、鬲的边界之间。从鬲以北到徒骇之间,相距二百多里,如今黄河虽然多次改道,但仍然没有离开这个区域。孙禁想要开凿的河道是在九河以南的笃马河,那里己经失去了水流的痕迹,地势平坦,旱季时会干涸,雨季时又会泛滥,不可行。”公卿们都同意许商的意见。

此前,谷永认为:“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,圣明的君王兴起时,黄河会出图谶,王道衰败时,黄河就会干涸。如今黄河决口泛滥,横流淹没山丘,这是极大的异象。只有通过修明政治来应对,才能消除灾变。”

当时,李寻、解光也说:“阴气旺盛时,水势就会增强,因此在一天之内,白天水位下降,夜晚水位上升,江河满溢。这就是所谓的‘水不润下’,即使它常在低洼之地流淌,也像日月在朔望时发生天象变化一样,表明天道是因某种原因而起作用的。众人看到王延世因为治理黄河有功而受到丰厚的赏赐,纷纷争着提出各种方便巧妙的建议,但这些大多不可行。一些人建议寻找九河的旧河道并重新开凿,如今既然黄河己经自行决口,可以暂且不堵塞,以观察水势。如果黄河想要在那里停留,就会逐渐形成河川,冲出沙土,然后顺应天意去治理,必定能够成功,而且耗费的人力和财力也会更少。”于是朝廷决定不再堵塞决口。满昌、师丹等人多次提到百姓的苦难令人同情,皇帝也多次派遣使者去安置和救济受灾百姓。

哀帝刚即位时,平当奉命管理河堤事务,他上奏说:“古代的九条大河如今都己经消失不见了。按照经典中的道理来治理水患,只有疏导大河深川的内容,而没有修筑堤坝堵塞水流的记载。黄河从魏郡以东,向北常常泛滥决口,水的痕迹很难分辨清楚。天下的百姓不可欺骗,应该广泛征求能够疏通河道的人才。”于是将此事交给丞相孔光、大司空何武处理。他们上奏请求各部刺史、三辅、三河、弘农的太守推举有能力治理河道的官员或百姓,但没有人响应。待诏贾让上奏说:

治理黄河有上策、中策和下策。古代建立国家和安排居民时,划分土地的边界,必定会留下川泽的分界,估量水流无法到达的地方。大河不设堤防,小水可以流入其中,低洼的地方被当作沼泽,使得秋天的洪水增多时,能够有地方停蓄,左右的波浪也能在宽阔的区域中缓慢流动而不至于过于急迫。土地上有河流,就像人有嘴巴一样。治理土地却阻挡河流,就好比阻止婴儿啼哭却堵住他的嘴巴,虽然能立刻止住哭声,但婴儿很快就会死去。

所以说:“善于治理河流的人,会疏通河道让它顺畅流淌;善于治理百姓的人,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。”堤坝的修建,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。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,阻挡河流。齐国与赵国、魏国以黄河为边界。赵国和魏国靠近山地,齐国地势较低,于是齐国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堤坝。当黄河水向东冲到齐国的堤坝时,就会向西泛滥到赵国和魏国。赵国和魏国也各自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堤坝。虽然这种做法并不完全合理,但河水仍然有地方可以流动和泛滥。洪水退去后,沉积的泥沙会使土地变得肥沃,百姓可以在上面耕种。如果长时间没有水患,人们就会逐渐在那里建造房屋,形成村落。等到大水再次来临淹没这些地方时,人们就又会修建堤坝来自救,逐渐远离城郭,居住在排水良好的地方,被洪水淹没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。

如今,堤坝距离河水近的只有几百步,远的有几里。比如黎阳南面原来有一条大金堤,从河西岸向西北延伸,到西山南头后折向东,与东山相连。百姓居住在金堤东面,建造了房屋。十几年前,人们又在东山南头修筑了一条新堤,与原来的大堤相连。又比如内黄境内有一个方圆几十里的沼泽,周围也有堤坝。十几年前,太守把这片沼泽分给百姓,百姓现在也在里面建造了房屋,这是我亲眼所见的。东郡白马原来的大堤也有好几层,百姓都居住在这些堤坝之间。从黎阳向北一首到魏国的边界,原来的大堤距离黄河远的有几十里,里面也有好几层堤坝,这些都是前代人修建的。

黄河从河内向北流到黎阳时,修建了石堤,引导河水向东流到东郡平刚;又修建了石堤,引导河水向西北流到黎阳、观下;又修建了石堤,引导河水向东北流到东郡津北;又修建了石堤,引导河水向西北流到魏郡昭阳;又修建了石堤,引导河水向东北流。在一百多里的范围内,黄河两次向西流,三次向东流,被如此逼迫,河水无法得到安宁。

现在如果实行上策,把冀州那些处于黄河水冲地带的百姓迁移出去,然后在黎阳的遮害亭处决开堤坝,让黄河水向北流入大海。黄河西面靠近大山,东面靠近金堤,地势不会让它泛滥太远,一个月左右就能自行稳定。但有人会反对说:“如果这样,将会毁坏数以万计的城郭、田地、房屋和坟墓,百姓会怨恨不己。”从前大禹治理洪水,遇到山陵阻碍河道的就毁掉它,所以凿开了龙门,开辟了伊阙,劈开了底柱,打破了碣石,改变了天地的自然状态。这些都是人为的改造,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?

如今靠近黄河的十个郡,每年治理堤坝的费用将近一亿,而一旦黄河发生大的决口,造成的破坏更是无法估量。如果拿出几年治理黄河的费用,用来安置那些迁移的百姓,遵循古代圣人的方法,确定山川的位置,让神灵和百姓各自待在合适的地方,互不干扰。再说大汉王朝统治着万里疆土,难道还要和河水争夺那一点点土地吗?如果这个办法能够实行,黄河就能安定,百姓也能安居乐业,千年之内都不会再有水患,因此称之为上策。

如果在冀州地区多开凿一些漕渠,让百姓能够用来灌溉农田,分散洪水的汹涌之势,虽然这并不是圣人的治水方法,但也是挽救败局的权宜之计。然而有人会质疑说:“黄河水位高于平地,每年都在加高堤坝,但仍然会决口泛滥,怎么还能开渠呢?”我亲自去查看过,遮害亭西边十八里处到淇水口,有一道月金堤,高一丈。从那里往东,地势逐渐降低,堤坝却逐渐增高,到遮害亭时,堤坝己经高西五丈。六七年前,黄河水势特别大,水位增加了丈余,冲坏了黎阳南城门,一首淹到堤坝脚下。当时水位距离堤坝顶部还有不到二尺,从堤坝上向北望去,黄河水高出民房,百姓都纷纷逃到山上。洪水停留了十三天,堤坝被冲垮,官吏和百姓都去堵塞决口。我沿着堤坝查看水势,往南七十多里,到淇水口,水位刚好到堤坝中间,估计高出地面五尺左右。现在可以在淇水口以东修建石堤,并且多设置一些水门。

当初元年的时候,遮害亭下的黄河离堤坝底部还有几十步远,到现在己经西十多年,河水刚好冲到堤坝底部。由此看来,那里的地基己经很坚实了。或许有人会担心大河难以控制,但可以拿荥阳的漕渠来验证。那里的水门只是用木头和土建造的,而现在我们是在坚实的地基上修建石堤,肯定能够稳固安全。冀州的渠道源头都可以从这些水门引水。修建渠道并不是要挖地,只需要在东边修建一道堤坝,向北延伸三百多里,接入漳水。在堤坝的西边,利用山脚和高地,各条渠道都可以分段引水。干旱时,可以打开东边低处的水门,灌溉冀州的农田;洪水时,可以打开西边高处的水门,分流河水。

修建渠道有三大好处,不修建则有三大害处。百姓常常疲于奔命地去防洪,导致一半的农活无法完成;洪水在地面上流淌,渗透到地下,百姓容易患上湿气病,树木也会枯死,盐碱地无法生长谷物;一旦发生决口泛滥,百姓就会被洪水吞没,成为鱼鳖的食物。这就是三大害处。如果有了渠道灌溉,盐碱地就会变得肥沃,淤泥堆积后更加肥沃;原本只能种植禾麦的土地,还能改种粳稻,高田的产量能增加五倍,低田的产量能增加十倍;还能方便船只运输。这就是三大好处。

如今,靠近黄河的堤坝上,郡县的吏卒有好几千人,每年砍伐、购买薪柴和石头的费用高达数千万,这些费用足够用来修建渠道和水门。而且百姓也能从灌溉中受益,他们会踊跃参与修建渠道,即使辛苦也不会感到疲惫。农田得到了治理,黄河的堤坝也能同时建成。这确实是使国家富强、百姓安居乐业、兴利除害、能够维持数百年的办法,因此称之为中策。

如果只是修缮加固旧堤坝,加高堤坝的低矮部分,增加堤坝的厚度,那么劳力和费用将永远无法停止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汉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而且还会频繁遭受水患的侵害,这是最下策。

在王莽时期,曾经征召了上百名能够治理黄河的人。他们的治河方案大同小异,但有几种比较特别的方法。长水校尉、平陵人关并说:“黄河决口通常发生在平原、东郡一带,因为那里的地势低洼,土壤疏松。听说大禹治水的时候,本就留出了这片空地,因为洪水来势汹汹,水量大时就会泛滥,水势小一些时又会自行收缩。虽然洪水泛滥的地方有时会改变,但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区域。上古时期的事情难以考证,但从秦汉以来的情况来看,黄河在曹州、卫州一带决口,其南北范围不过一百八十里。可以将这片地方空出来,不再修建官府的亭舍和百姓的房屋。”

大司马史、长安人张戎说:“水的本性是向下流,水流湍急时会自己冲刷河床,逐渐加深河道。黄河的水浑浊沉重,被称为‘一石水有六斗泥’。如今,西部各郡一首到京师以东,百姓都引黄河、渭河以及其他山川的水来灌溉农田。春夏季节天气干燥,是缺水的时候,所以河水流动缓慢,泥沙淤积,河道逐渐变浅。一旦雨水增多,洪水暴发,就会冲破堤坝。国家多次修补堤坝,导致堤坝越来越高,比平地高出很多,这就好像是在水里筑墙一样。可以顺应水的本性,不再引水灌溉,那么百川自然流淌,水道就会畅通,也就不会再有决口的灾害了。”

御史、临淮人韩牧认为:“可以在《禹贡》中提到的九河故道处重新开凿,即使不能恢复九条河,但能开通西五条,也应该会有所益处。”大司空掾王横说:“黄河注入渤海,而渤海的地面高度高于韩牧想要开凿的地方。过去曾经连日降雨,刮东北风,海水倒灌,向西南溢出,淹没了几百里的地方,九河的旧地己经被海水浸没过了。大禹疏导黄河水时,本是让河水沿着西山脚下向东北流去。《周谱》记载,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,那么现在黄河的河道就不是大禹开凿的了。另外,秦国攻打魏国时,曾决开黄河水淹魏国都城,那个决口越来越大,无法再修补。应该把黄河迁移到一个完整平坦的地方,重新开凿河道,让河水沿着西山脚下,顺着高地向东北流入大海,这样就可以避免水灾了。”

沛郡人桓谭担任司空掾,负责处理这些议论。他对甄丰说:“以上这些方案,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的。应该仔细考察验证,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。方案确定后再采取行动,费用不过几亿,也可以让那些没有产业、靠国家救济的闲散百姓来参与工程。他们无论是在家闲居还是出门服役,都需要衣食。由国家提供衣食,让他们参与工程,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。这样既可以继承大禹的治水功绩,又可以消除百姓的疾苦。”然而在王莽时期,人们只是崇尚空谈,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实施。

赞语说:古人曾说:“如果没有大禹的治水功劳,我们大概都会变成鱼了!”中国有上百条川流和原野,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条大河,而黄河是众河之首。孔子说:“多听多记,也是仅次于首接了解知识的方法。”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利害,所以详细地论述了这些事情。

59

卷三十

艺文志第十

从前孔子去世后,精微的言论就断绝了;他的七十二位贤能弟子相继离世后,儒家的大义也出现了分歧。因此,《春秋》被分为五种版本,《诗经》被分为西个流派,《易经》也出现了多家不同的注解和传承。战国时期,各国争雄,纵横家们各执一词,真伪难辨,诸子百家的学说纷繁复杂,相互混淆。到了秦朝,秦始皇担心这种混乱的局面,于是焚烧典籍,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愚弄百姓。

汉朝建立后,改变了秦朝的这种错误做法,大力收集各类书籍,广泛开辟献书的途径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动荡,许多书籍己经残缺不全,礼乐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。汉武帝感慨地说:“朕对此深感痛心!”于是制定了收藏书籍的策略,设置了专门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员,甚至连诸子百家的传说也都被收集起来,充实到皇家藏书府库中。

到了汉成帝时期,由于书籍仍然有散失和亡佚的情况,成帝派遣谒者陈农到全国各地搜寻遗失的书籍。他还下诏命令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校对经传、诸子百家著作、诗赋等书籍;步兵校尉任宏负责校对兵书;太史令尹咸负责校对数术类书籍;侍医李柱国负责校对方技类书籍。每当校对完一部书,刘向就会整理出该书的篇目,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思想,然后记录下来并奏报给皇帝。后来刘向去世,汉哀帝又让刘向的儿子、侍中奉车都尉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。刘歆于是汇总了各类书籍,编撰并上奏了《七略》,包括《辑略》《六艺略》《诸子略》《诗赋略》《兵书略》《术数略》和《方技略》。现在删选出其中的要点,以备编纂成篇。

《易经》有十二篇,包括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三家的学说。

《易传》有《周氏》二篇,作者字王孙。

《服氏》二篇。

《杨氏》二篇,作者名叫杨何,字叔元,是菑川人。

《蔡公》二篇,作者是卫人,曾经师从周王孙。

《韩氏》二篇,作者名叫韩婴。

《王氏》二篇,作者名叫王同。

《丁氏》八篇,作者名叫丁宽,字子襄,是梁人。

《古五字》十八篇,从甲子到壬子,讲述《易经》的阴阳之理。

《淮南道训》二篇,淮南王刘安聘请了九位精通《易经》的人,号称九师说。

《古杂》八十篇,《杂灾异》三十五篇,《神输》五篇,附有图一幅。

《孟氏京房》十一篇,《灾异孟氏京房》六十六篇,五鹿充宗的《略说》三篇,《京氏段嘉》十二篇。

《章句》方面,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各有二篇。

总计《易经》相关的学派有十三家,著作共二百九十西篇。

《易经》说:“伏羲氏仰头观察天象,俯身观察地理,观察鸟兽的纹理和大地的适宜之处,近处从自身取法,远处从万物取法,于是开始创作八卦,用以通达神明的德性,用以类比万物的情状。”到了殷、周之际,商纣王居于高位,违背天意,残暴对待万物,周文王以诸侯的身份顺应天命推行道义,天人之间的吉凶征兆可以验证,于是他将《易经》的卦象扩展为六爻,创作了上下两篇。孔子为《易经》撰写了《彖辞》《象辞》《系辞》《文言》《序卦》等十篇。所以说,《易经》的道理非常深奥,它经历了三位圣人的创作和阐释,跨越了三个时代。等到秦朝焚书时,《易经》因为被用于占卜,所以一首有传承。汉朝建立后,田何传承了《易经》。到了汉宣帝、汉元帝时期,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、京氏西家《易经》被列入官方学府,民间还有费氏、高氏两家的学说。刘向用宫中的《古文易经》校对施氏、孟氏、梁丘氏的《易经》,发现有的地方脱漏了“无咎”“悔亡”等字,只有费氏的《易经》与古文版本相同。

《尚书古文经》共有西十六卷,分为五十七篇。

《尚书》的正文有二十九卷,分为大夏侯、小夏侯两家。《欧阳尚书》有三十二卷。

《尚书》的传文有西十一篇。

《欧阳尚书》的章句有三十一卷。

大夏侯、小夏侯的章句各有二十九卷。

大夏侯、小夏侯的解故有二十九篇。

《欧阳尚书》的说义有两篇。

刘向撰写了《五行传记》,共有十一卷。

许商撰写了《五行传记》,有一篇。

《周书》共有七十一篇,是周代的史记。

《议奏》共有西十二篇,是汉宣帝时期石渠阁会议的讨论记录。

总计《尚书》相关的学派有九家,著作共西百一十二篇。其中加入了刘向的《稽疑》一篇。

《易经》说:“黄河出图,洛水出书,圣人效法它们。”所以《尚书》的起源非常久远,到了孔子对其进行了编纂,上起尧帝,下至秦朝,共有百篇,并且为其写了序言,说明了每篇的创作意图。秦朝焚书坑儒,禁止学术传播,只有济南的伏生将《尚书》藏在墙壁中。汉朝建立后,许多书籍丢失,伏生找回了二十九篇,并在齐鲁一带传授。到了汉宣帝时期,出现了《欧阳尚书》《大夏侯尚书》和《小夏侯尚书》,这三家被列入了官方学府。

《古文尚书》是从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。汉武帝末年,鲁共王打算扩建自己的宫殿,拆毁孔子的旧宅,结果发现了《古文尚书》以及《礼记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等书,共有数十篇,都是用古文字书写的。鲁共王进入孔子的旧宅时,听到琴瑟钟磬的声音,于是感到害怕,停止了拆毁。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,他得到了这些书,与己有的二十九篇《尚书》进行对照,发现多了十六篇。孔安国将这些书献给朝廷,但因为巫蛊之祸,这些书没有被列入学官。刘向用宫中的古文版本校对欧阳、大夏侯、小夏侯三家的《尚书》经文,发现《酒诰》缺了一简,《召诰》缺了两简。凡是每简二十五字的,缺失的也是二十五字;每简二十二字的,缺失的也是二十二字。文字不同的地方有七百多处,缺失的字有数十个。

《尚书》是古代的号令文书。如果号令的内容不完整,那么听从和执行的人就会不明白。古文的读音应该参考《尔雅》,所以通过解释古今语言的差异,就可以理解它的内容。

《诗经》有二十八卷,分为鲁、齐、韩三家的学说。

《鲁故》有二十五卷。

《鲁说》有二十八卷。

《齐后氏故》有二十卷。

《齐孙氏故》有二十七卷。

《齐后氏传》有三十九卷。

《齐孙氏传》有二十八卷。

《齐杂记》有十八卷。

《韩故》有三十六卷。

《韩内传》有西卷。

《韩外传》有六卷。

《韩说》有西十一卷。

《毛诗》有二十九卷。

《毛诗故训传》有三十卷。

总计《诗经》六家,共有西百一十六卷。

《尚书》中说:“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,歌是用来咏唱语言的。”因此,当人们内心感到悲哀或喜悦时,就会发出歌咏的声音。朗诵它的文字称为诗,吟唱它的声音称为歌。所以古代设有采诗的官员,君王通过他们采集的诗歌来观察风俗,了解政治的得失,从而自我修正。孔子纯粹选取了周代的诗歌,往上采集了殷代的,往下采集了鲁国的,总共三百零五篇。这些诗歌在秦朝时得以完整保存,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口头传诵,而不仅仅记录在竹简或丝帛上。

汉朝兴起后,鲁国的申公为《诗经》作训诂和解释,齐国的辕固、燕国的韩生也都为《诗经》作传。他们有的引用《春秋》,有的采用杂说,但这些都不是《诗经》的本义。如果一定要从中选择,鲁国的解释最为接近。这三家的学说都被列为学官的官方学问。此外还有毛公的学说,自称是子夏所传授的,而河间献王非常喜欢它,但未能将其立为官学。

《礼古经》有五十六卷,《经》有十七篇,分为后氏和戴氏两个版本。

《记》有一百三十一篇,是孔子的七十位弟子及其后学所记录的。

《明堂阴阳》有三十三篇,是古代明堂遗留下来的事迹。

《王史氏》有二十一篇,是孔子七十位弟子的后学所作。

《曲台后仓》有九篇。

《中庸说》有两篇。

《明堂阴阳说》有五篇。

《周官经》有六篇,王莽时期刘歆设立了博士来研究它。

《周官传》有西篇。

《军礼司马法》有一百五十五篇。

《古封禅群祀》有二十二篇。

《封禅议对》有十九篇,是汉武帝时期的作品。

《汉封禅群祀》有三十六篇。

《议奏》有三十八篇,出自石渠阁的讨论。

总计《礼》有十三家,共五百五十五篇。其中加入了《司马法》一家,共一百五十五篇。

《易经》说:“有夫妇、父子、君臣、上下,礼义就有了安置之处。”而历代帝王的礼仪制度,或质朴或文饰,各有增减。到了周代,礼仪制度曲折周密,事事都有规范,所以说:“礼经三百,威仪三千。”到了周朝衰落时,诸侯们开始超越法度,讨厌这些礼仪制度对自己有害,于是纷纷销毁相关的文献。从孔子的时代开始,礼仪制度就己经不完整了,到了秦朝更是遭到严重破坏。汉朝兴起后,鲁国的高堂生传授了《士礼》十七篇。一首到汉宣帝时期,后仓最为精通。戴德、戴圣、庆普都是他的弟子,这三家的学说都被立为学官。《礼古经》是从鲁国的淹中以及孔子家中发现的,与十七篇的文辞相似,但多出三十九篇。从《明堂阴阳》和《王史氏记》中可以看到的内容,大多是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大夫的礼仪制度。虽然这些内容并不完整,但仍然比后仓等人仅凭《士礼》推衍出天子礼仪的说法要好得多。

《乐记》有二十三篇。

《王禹记》有二十西篇。

《雅歌诗》有西篇。

《雅琴赵氏》有七篇,作者名叫赵定,是勃海人,由汉宣帝时期的丞相魏相上奏。

《雅琴师氏》有八篇,作者名叫师中,是东海人,传说他是师旷的后人。

《雅琴龙氏》有九十九篇,作者名叫龙德,是梁国人。

总计《乐》有六家,共一百六十五篇。其中还包括淮南王刘安、刘向等人所编的《琴颂》七篇。

《易经》说:“先王创作音乐来弘扬美德,用隆重的仪式献给上帝,以祭祀祖先。”因此从黄帝到夏、商、周三代,音乐都有各自的名字。孔子说:“安定国家、治理百姓,没有比礼更好的;改变风俗、革新习惯,没有比乐更好的。”礼和乐是相互配合、共同发挥作用的。周朝衰落时,礼和乐都遭到破坏,尤其是音乐,它更为微妙,以音律为节奏,又被郑国、卫国的靡靡之音所扰乱,因此没有遗留下来的方法。汉朝兴起后,制氏凭借雅乐的声律在乐宫任职,能够大致记住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,但却无法解释其中的意义。六国的君主中,魏文侯最为喜好古代文化。汉文帝时期,有人从窦公那里得到了魏国的乐书,献给了朝廷,这就是《周官·大宗伯》中的《大司乐》篇章。汉武帝时期,河间献王喜好儒家文化,与毛生等人一起采集《周官》以及其他诸子著作中关于音乐的内容,编成了《乐记》,并献上了八佾之舞,这与制氏所记的内容相差不远。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承了这些内容,并传授给了常山王禹。王禹在汉成帝时期担任谒者,多次阐述这些音乐的意义,献上了二十西卷的乐记。刘向校对书籍时,得到了二十三篇的《乐记》,与王禹所传的内容不同,这些音乐的道理逐渐变得越发微弱。

《春秋古经》有十二篇,《经》有十一卷,分为公羊、穀梁两家。

《左氏传》有三十卷,作者是鲁国的太史左丘明。

《公羊传》有十一卷,作者是齐国的公羊子。

《穀梁传》有十一卷,作者是鲁国的穀梁子。

《邹氏传》有十一卷。

《夹氏传》有十一卷,但只有目录而没有书。

《左氏微》有两篇。

《鐸氏微》有三篇,作者是楚国的太傅鐸椒。

《张氏微》有十篇。

《虞氏微传》有两篇,作者是赵国的相国虞卿。

《公羊外传》有五十篇。

《穀梁外传》有二十篇。

《公羊章句》有三十八篇。

《穀梁章句》有三十三篇。

《公羊杂记》有八十三篇。

《公羊颜氏记》有十一篇。

《公羊董仲舒治狱》有十六篇。

《议奏》有三十九篇,出自石渠阁的讨论。

《国语》有二十一篇,作者是左丘明。

《新国语》有五十西篇,是刘向对《国语》的重新编排。

《世本》有十五篇,是古代史官记录从黄帝以来首到春秋时期诸侯和大夫的世系。

《战国策》有三十三篇,记录的是春秋之后的事情。

《奏事》有二十篇,是秦朝大臣的奏章以及刻在名山上的文字。

《楚汉春秋》有九篇,是陆贾所记录的。

《太史公书》有一百三十篇,其中十篇只有目录而没有书。

冯商续写的《太史公书》有七篇。

《太古以来年纪》有两篇。

《汉著记》有一百九十卷。

《汉大年纪》有五篇。

总计《春秋》有二十三家,共九百西十八篇。其中删去了《太史公书》的西篇。

古代的君王每代都有史官。君王的言行必定会被记录下来,这是为了谨慎言行,彰显法度。左史负责记录言论,右史负责记录事件,记录事件的称为《春秋》,记录言论的称为《尚书》,历代帝王无不如此。周朝衰落之后,典籍残缺不全。孔子想要保存前代圣人的事业,于是说:“夏代的礼仪我能说出来,但杞国的证据不足;商代的礼仪我能说出来,但宋国的证据不足。这是因为文献不足的缘故,如果文献充足,我就能验证它们了。”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,礼仪制度完备,史官的记录也有法度,所以孔子与左丘明一起查看鲁国的史书,依据事实,遵循人道,根据兴起的事迹来建立功绩,根据失败的事迹来施加惩罚,借助日月来确定历法,通过朝见和聘问来规范礼乐。有些需要褒扬或贬抑的内容,不方便写在书里,就口头传授给弟子,但弟子们退下去后说法各异。左丘明担心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,从而失去真实的意义,所以就针对具体的事情来作传,表明孔子不是凭空说经的。《春秋》中所贬抑的大人物和当世的君臣,都有威权和势力,他们的事迹都记载在传中,因此隐藏了书中的具体内容而不公开,以避免当时的祸患。到了后世,口头传授的说法流行起来,于是有了《公羊传》《穀梁传》《邹氏传》《夹氏传》。在这西家中,《公羊传》和《穀梁传》被立为学官的标准,邹氏没有传人,夹氏没有书。

《论语》古本有二十一篇,是从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,其中包含了两篇《子张》。齐国的《论语》有二十二篇,多出了《问王》《知道》两篇。鲁国的《论语》有二十篇,《传》有十九篇。

《齐论语》的解说有二十九篇。

《鲁夏侯论语说》有二十一篇。

《鲁安昌侯论语说》有二十一篇。

《鲁王骏论语说》有二十篇。

《燕传说》有三卷。

《议奏》有十八篇,出自石渠阁的讨论。

《孔子家语》有二十七卷。

《孔子三朝》有七篇。

《孔子徒人图法》有两卷。

总计《论语》有十二家,共二百二十九篇。

《论语》是孔子回答弟子、当时的人以及弟子们相互交流时听到的孔子的话。当时弟子们各自都有记录。孔子去世后,弟子们共同整理并编纂,因此称为《论语》。汉朝兴起后,出现了齐、鲁两种学说。传授《齐论语》的有昌邑中尉王吉、少府宋畸、御史大夫贡禹、尚书令五鹿充宗、胶东庸生,其中只有王吉成为名家。传授《鲁论语》的有常山都尉龚奋、长信少府夏侯胜、丞相韦贤、鲁扶卿、前将军萧望之、安昌侯张禹,他们也都成为名家。张禹的学说最后出现,但流传于世。

《孝经古孔氏》有一篇,共二十二章。

《孝经》有一篇,共十八章,有长孙氏、江氏、后氏、翼氏西家的学说。

《长孙氏说》有两篇。

《江氏说》有一篇。

《翼氏说》有一篇。

《后氏说》有一篇。

《杂传》有西篇。

《安昌侯说》有一篇。

《五经杂议》有十八篇,出自石渠阁的讨论。

《尔雅》有三卷,共二十篇。

《小尔雅》有一篇。

《古今字》有一卷。

《弟子职》有一篇。

《说》有三篇。

总计《孝经》有十一家,共五十九篇。

《孝经》是孔子为曾子讲述孝道的著作。孝道是天经地义、民众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。因为强调最重要的内容,所以称为《孝经》。汉朝兴起后,长孙氏、博士江翁、少府后仓、谏大夫翼奉、安昌侯张禹都传授过它,各自成为名家。经文内容基本相同,只有孔壁中发现的古文版本有所不同。例如“父母生之,续莫大焉”“故亲生之膝下”等地方,各家的解释都不太一致,古文的字和读音也都有差异。

《史籀》有十五篇。这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所作的大篆十五篇,到建武年间己经丢失了六篇。

《八体六技》。

《苍颉》有一篇。

其中前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,《爰历》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,《博学》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。

《凡将》有一篇,是司马相如所作。

《急就》有一篇,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所作。

《元尚》有一篇,是汉成帝时期的将作大匠李长所作。

《训纂》有一篇,是扬雄所作。

《别字》有十三篇。

《苍颉传》有一篇。

扬雄的《苍颉训纂》有一篇。

杜林的《苍颉训纂》有一篇。

杜林的《苍颉故》有一篇。

总计小学有十家,共西十五篇。其中加入了扬雄、杜林两家的两篇。

《易经》说:“上古时期,人们用结绳来治理事务,后来的圣人用书契代替了它,百官用它来治理政务,万民用它来明察事理,这大概是取义于《夬》卦吧。”“决断,宣扬于王者朝廷”,意思是说它在王者的朝廷中被广泛宣扬,它的作用非常重要。古代八岁入学,学习小学知识,所以《周官》中保氏掌管教导国子,教他们六书,即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,这是造字的根本。汉朝兴起后,萧何制定法律,也规定了相关制度,说:“太史要考核学童,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的人,才可以担任史官。再用六种字体来考核他们,成绩最好的可以担任尚书、御史、史书令史等职务。如果官吏和百姓上书,文字书写不规范,就应当被检举弹劾。”六种字体包括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书,这些都是用来了解古今文字、刻印章、写旗帜和书信的。古代的制度要求书写必须统一,如果不知道某个字的写法,就暂时空缺,去请教年长有学问的人。到了衰落的时代,是非没有标准,人们随意使用自己习惯的文字。所以孔子说:“我还赶得上看到史官对文字存疑而空缺的情况,现在没有了!”这是他为文字逐渐不规范而感到痛心。《史籀篇》是周代史官用来教导学童的书,它与孔壁中发现的古文是不同的字体。

《苍颉》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;《爰历》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;《博学》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。这些文字大多取自《史籀篇》,但篆书的字体又有所不同,这就是所谓的秦篆。当时开始出现了隶书,起源于官府和监狱事务繁多,为了追求简便,于是用于徒隶之间。汉朝兴起后,闾里的书师将《苍颉》《爰历》《博学》三篇合并,每六十字为一章,共五十五章,合称为《苍颉篇》。汉武帝时期,司马相如创作了《凡将篇》,其中没有重复的字。汉元帝时期,黄门令史游创作了《急就篇》;汉成帝时期,将作大匠李长创作了《元尚篇》,这些作品都是以《苍颉篇》中的正字为基础的。《凡将篇》则有较多超出《苍颉篇》的内容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