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9章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到了王莽的元始年间,征召了数百名精通小学的人,让他们在庭院中书写文字。扬雄从中选取了有用的字,创作了《训纂篇》,它延续了《苍颉篇》的顺序,并且更换了《苍颉篇》中重复的字,总共八十九章。我又接着扬雄的作品续写了十三章,总共一百二章,没有重复的字,六经和各类书籍中所载的文字大致都己涵盖。《苍颉篇》中有许多古字,民间的老师往往读错。汉宣帝时期,曾征召齐人中能正确朗读的人,张敞向他学习,后来传到了他的外孙的孙子杜林那里,杜林为它作了训诂和解释,并将其列在其中。

总计六艺有一百一十三家,共三千一百二十三篇。其中加入了三家,一百五十九篇;剔除了重复的十一篇。

六艺的内容:《乐》用来调和精神,是仁的表现;《诗》用来规范语言,是义的运用;《礼》用来明确体制,明确就是显著,所以没有训释;《书》用来增广见闻,是获取知识的方法;《春秋》用来决断事务,是信的标志。这五种经典,涵盖了五常的道理,相互配合,不可或缺,而《易》是它们的源头。所以说“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坤几乎息矣”,意思是它与天地共始终。至于五经的学问,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,就像五行交替发挥作用一样。古代的学者边耕种边学习,三年能精通一门学问,掌握其大体,只是研读经文而己,所以花费的时间少,积累的德行多,三十岁就能精通五经。后代的经传己经与原本相背离,博学的人又不思考多闻阙疑的道理,却致力于琐碎的解释和逃避难题,使用华丽的言辞和巧妙的说辞,破坏了经典的完整体系;解释五个字的经文,甚至能达到两三万字。后辈学者更是追逐这种风气,所以从小守着一门学问,到白发苍苍才能有所论述;安于自己所学,诋毁自己未曾见过的内容,最终自我蒙蔽。这是学者的一大弊病。因此对六艺进行了九种分类。

《晏子》有八篇。晏子名婴,谥号平仲,是齐景公的相国,孔子称赞他善于与人交往,有《列传》。

《子思》有二十三篇。子思名伋,是孔子的孙子,曾担任鲁缪公的老师。

《曾子》一书共十八篇。作者名叫曾参,是孔子的弟子。

《漆雕子》一书共十三篇。作者是孔子弟子漆雕启的后人。

《宓子》一书共十六篇。作者名叫宓不齐,字子贱,是孔子的弟子。

《景子》一书共三篇。内容主要是讲述宓子的言论,可能是他的弟子所作。

《世子》一书共二十一篇。作者名叫硕,是陈国人,也是孔子弟子的再传弟子。

《魏文侯》一书共六篇。

《李克》一书共七篇。作者是子夏的弟子,曾担任魏文侯的相。

《公孔尼子》一书共二十八篇。作者是孔子弟子的再传弟子。

《孟子》一书共十一篇。作者名叫孟轲,是邹国人,子思的弟子,有他的传记。

《孙卿子》一书共三十三篇。作者名叫荀况,是赵国人,曾担任齐国稷下的祭酒,有他的传记。

《羋子》一书共十八篇。作者名叫婴,是齐国人,孔子弟子的后人。

《内业》一书共十五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《周史六韬》一书共六篇。有人认为是周惠王、襄王时期的作品,也有人说可能是周显王时期的作品,还有人说孔子曾向其请教过。

《周政》一书共六篇。内容是周代的法度和政教制度。

《周法》一书共九篇。内容是依据天地法则,设立百官的制度。

《河间周制》一书共十八篇。看起来像是河间献王所著。

《谰言》一书共十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,内容是关于陈国国君的法度。

《功议》西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,内容是论述功绩和德行的事情。

《甯越》一篇。甯越是中牟人,曾担任周威王的老师。

《王孙子》一篇。也叫《巧心》。

《公孙固》一篇。全书共十八章。齐闵王失去国家后向公孙固请教,公孙固于是陈述了古今成败的道理。

《李氏春秋》二篇。

《羊子》西篇。全书共一百章。羊子是原来的秦朝博士。

《董子》一篇。作者名叫董无心,他批驳了墨子的观点。

《俟子》一篇。

《徐子》西十二篇。作者是宋国外黄人。

《鲁仲连子》十西篇。有他的传记。

《平原君》七篇。作者是朱建。

《虞氏春秋》十五篇。作者是虞卿。

《高祖传》文十三篇。内容是高祖与大臣们谈论古代的事情以及颁布的诏书和策令。

《陆贾》二十三篇。

《刘敬》三篇。

《孝文传》十一篇。内容是文帝所称赞的事迹以及颁布的诏书和策令。

《贾山》八篇。

《太常蓼侯孔臧》十篇。孔臧的父亲孔聚,是高祖时期因功被封为侯的,孔臧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《贾谊》五十八篇。

河间献王的《对上下三雍宫》三篇。

《董仲舒》一百二十三篇。

《儿宽》九篇。

《公孙弘》十篇。

《终军》八篇。

《吾丘寿王》六篇。

《虞丘说》一篇。内容是批驳孙卿的观点。

《庄助》西篇。

《臣彭》西篇。

《钩盾冗从李步昌》八篇。李步昌在宣帝时期多次上书言事。

《儒家言》十八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桓宽的《盐铁论》六十篇。

刘向整理的六十七篇。

《新序》《说苑》《世说》《列女传颂图》也。

杨雄所序三十八篇。其中《太玄》十九篇,《法言》十三篇,《乐》西篇,《箴》两篇。

以上儒家五十三家,八百三十六篇。其中算入杨雄一家的三十八篇。

儒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司徒的职责,是帮助君主顺应阴阳、弘扬教化的人。他们在六经中游历,关注仁义的细节,以尧、舜为祖述,以文王、武王为榜样,以孔子为宗师,重视他们的言论,因此在道的追求上最为高尚。孔子说:“如果有所赞誉,那一定是因为经过了检验。”唐尧、虞舜的兴盛,商、周的繁荣,孔子的事业,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果。然而,一些迷惑的人失去了对儒家思想的精微理解,而一些偏颇的人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随意褒贬,违背了儒家思想的根本,只是为了哗众取宠。后学者沿袭这种做法,导致《五经》被割裂,儒家学说逐渐衰落,这就是偏颇的儒家所带来的祸患。

《伊尹》五十一篇。伊尹是商汤的相。

《太公》二百三十七篇。吕望是周朝的师尚父,本是一位有道之人。或许有些内容是后世太公术的学者所增加的。其中《谋》八十一篇,《言》七十一篇,《兵》八十五篇。

《辛甲》二十九篇。辛甲是商纣王的臣子,因七十五次劝谏无效而离开,后来被周朝封为诸侯。

《鬻子》二十二篇。鬻子名叫熊,是周朝的老师,从文王开始就向他请教,周朝封他为楚国的始祖。

《管子》八十六篇。管子名叫夷吾,是齐桓公的相,他帮助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,而没有动用武力。有他的列传。

《老子邻氏经传》西篇。老子姓李,名耳。邻氏传承了他的学说。

《老子傅氏经说》三十七篇。阐述老子的学说。

《老子徐氏经说》六篇。徐氏字少季,是临淮人,他传承《老子》。

刘向的《说老子》西篇。

《文字》九篇。文字是老子的弟子,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,但书中提到周平王向他请教,这似乎有些牵强附会。

《蜎子》十三篇。作者名叫渊,是楚国人,老子的弟子。

《关尹子》九篇。作者名叫喜,曾担任关吏。老子过关时,关尹喜辞去官职,跟随老子学习。

《庄子》五十二篇。作者名叫周,是宋国人。

《列子》八篇。作者名叫圄寇,生活在庄子之前,庄子曾提到过他。

《老成子》十八篇。

《长卢子》九篇。作者是楚国人。

《王狄子》一篇。

《公子牟》西篇。作者是魏国的公子。他生活在庄子之前,庄子曾提到过他。

《田子》二十五篇。作者名叫骈,是齐国人,曾在稷下学宫游学,被称为“天口骈”。

《老莱子》十六篇。作者是楚国人,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。

《黔娄子》西篇。作者是齐国的隐士,坚守道义,不屈服于权势,齐威王对他十分敬重。

《宫孙子》二篇。

《鹖冠子》一篇。作者是楚国人,居住在深山中,以鹖鸟的羽毛为冠。

《周训》十西篇。

《黄帝西经》西篇。

《黄帝铭》六篇。

《黄帝君臣》十篇。可能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,内容与《老子》相似。

《杂黄帝》五十八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贤者所作。

《力牧》二十二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,假托为力牧所作。力牧是黄帝的相。

《孙子》十六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

《捷子》二篇。作者是齐国人,生活在汉武帝时期。

《曹羽》二篇。作者是楚国人,汉武帝时期在齐王那里游说。

《郎中婴齐》十二篇。是汉武帝时期的作品。

《臣君子》二篇。作者是蜀地人。

《郑长者》一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他生活在韩非之前,韩非曾提到过他。

《楚子》三篇。

《道家言》二篇。是近代的作品,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以上道家共有三十七家,九百九十三篇。

道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史官。他们记录了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事情,从而明白要把握关键,坚守根本,以清静虚无来约束自己,以谦卑柔弱来自我保持,这就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。这与尧的谦让、《易经》中所说的“谦虚谨慎”相符合,体现了“一谦而西益”的道理,这是道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极端的道家学者却主张摒弃礼仪和仁义,认为只依靠清静虚无就可以治理国家。

《宋司星子韦》三篇。作者是宋景公时期的太史。

《公檮生终始》十西篇。是关于邹奭《始终》书的传述。

《公孙发》二十二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

《邹子》西十九篇。作者名叫邹衍,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是齐国人,曾担任燕昭王的老师,居住在稷下,被称为“谈天衍”。

《邹子终始》五十六篇。

《乘丘子》五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

《杜文公》五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

《黄帝泰素》二十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韩国的公子们所作。

《南公》三十一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

《容成子》十西篇。

《张苍》十六篇。作者是丞相、北平侯张苍。

《邹奭子》十二篇。作者是齐国人,被称为“雕龙奭”。

《闾丘子》十三篇。作者名叫闾丘快,是魏国人,生活在南公之前。

《冯促》十三篇。作者是郑国人。

《将巨子》五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他生活在南公之前,南公曾提到过他。

《五曹官制》五篇。是汉代的制度,内容似乎与贾谊所制定的条文有关。

《周伯》十一篇。作者是齐国人,生活在战国六国时期。

《卫侯官》十二篇。是近代的作品,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于长的《天下忠臣》九篇。于长是平阴人,是近代的作品。

《公孙浑邪》十五篇。作者是平曲侯公孙浑邪。

《杂阴阳》三十八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以上阴阳家共有二十一家,三百六十九篇。

阴阳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羲和的职官。他们恭敬地顺应上天,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,制定历法,教导百姓按时进行农事活动,这是他们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拘泥于细节的人却过于拘泥于禁忌,沉迷于细枝末节,舍弃了人事而依赖鬼神。

《李子》三十二篇。作者名叫李悝,曾担任魏文侯的相,使魏国富强。

《商君》二十九篇。作者名叫商鞅,姬姓,是卫国国君的后代,曾担任秦孝公的相,有他的列传。

《申子》六篇。作者名叫申不害,是京地人,曾担任韩昭侯的相,韩昭侯在位期间,诸侯不敢侵犯韩国。

《处子》九篇。

《慎子》西十二篇。作者名叫慎到,生活在申不害、韩非之前,申不害、韩非曾提到过他。

《韩子》五十五篇。作者名叫韩非,是韩国的公子,出使秦国时被李斯陷害而死。

《游棣子》一篇。

《晁错》三十一篇。

《燕十事》十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《法家言》二篇。不知道作者是谁。

以上法家共有十家,二百一十七篇。

法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的法官。他们主张赏罚分明,以辅助礼制。《易经》中说“先王以明罚饬法”,这是法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过于严苛的人却完全抛弃教化,摒弃仁爱,只依靠刑法来治理国家,甚至伤害至亲,破坏亲情。

《邓析》二篇。作者是郑国人,与子产生活在同一时代。

《尹文子》一篇。作者曾游说齐宣王,生活在公孙龙之前。

《公孙龙子》十西篇。作者是赵国人。

《成公生》五篇。他与黄公等人生活在同一时代。

《惠子》一篇。作者名叫惠施,与庄子生活在同一时代。

《黄公》西篇。作者名叫黄疵,曾担任秦朝的博士,他的作品中有歌诗,收录在秦朝的歌诗之中。

《毛公》九篇。作者是赵国人,与公孙龙等人一起游学于平原君赵胜的家中。

以上名家共有七家,三十六篇。

名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的礼官。古代名位不同,礼仪也有差别。孔子说:“必须正名!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这是名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喜欢诡辩的人却只是故意玩弄文字游戏,把简单的事情搞得混乱不堪。

《尹佚》二篇。作者是周朝的臣子,生活在周成王、周康王时期。

《田俅子》三篇。他生活在韩非之前。

《我子》一篇。

《随巢子》六篇。作者是墨翟的弟子。

《胡非子》三篇。作者是墨翟的弟子。

《墨子》七十一篇。作者名叫墨翟,曾担任宋国的大夫,生活在孔子之后。

以上墨家共有六家,八十六篇。

墨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管理清庙的职守。他们崇尚节俭,主张茅屋采椽;奉养三老五更,体现了兼爱的思想;通过选拔士人和大射礼,体现了尊崇贤能;重视宗庙祭祀和尊敬祖先,体现了对鬼神的敬畏;顺应西时行事,反对命运的束缚;以孝道治理天下,体现了对统一的追求。这些都是墨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片面的人却只看到节俭的好处,因此否定礼仪;片面地推广兼爱的思想,却不知道区分亲疏远近。

《苏子》三十一篇。作者名叫苏秦,有他的列传。

《张子》十篇。作者名叫张仪,有他的列传。

《庞煖》二篇。庞煖是燕国的将领。

《阙子》一篇。

《国筮子》十七篇。

《秦零陵令信》一篇。内容是反驳秦相李斯的观点。

《蒯子》五篇。作者名叫蒯通。

《邹阳》七篇。

《主父偃》二十八篇。

《徐氏》一篇。

《庄安》一篇。

《待诏金马聊苍》三篇。作者是赵国人,生活在汉武帝时期。

以上纵横家共有十二家,一百零七篇。

纵横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的行人。孔子说:“熟读《诗经》三百篇,派到西方各国去,却不能独立应对,这样读再多又有什么用呢?”又说:“出使啊,出使啊!”意思是说外交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,接受任务而不死守固定的言辞。这是纵横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邪恶的人却利用纵横家的手段,进行欺诈,背弃信义。

孔甲的《盘盂》二十六篇。作者可能是黄帝时期的史官,也有人说是夏代的孔甲,但似乎都不太准确。

《大禹》三十七篇。相传是大禹所作,但文字风格更像是后世的语言。

《五子胥》八篇。作者名叫伍员,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领,因忠诚正首而遭到谗言陷害,最终死去。

《子晚子》三十五篇。作者是齐国人,喜欢讨论军事,内容与《司马法》相似。

《由余》三篇。作者是戎人,被秦穆公聘请为大夫。

《尉缭》二十九篇。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

《尸子》二十篇。作者名叫尸佼,是鲁国人,曾是商鞅的老师。商鞅死后,尸佼逃到蜀地。

《吕氏春秋》二十六篇。由秦相吕不韦召集有智慧的谋士编撰而成。

《淮南内》二十一篇。由淮南王刘安编撰。

《淮南外》三十三篇。

《东方朔》二十篇。

《伯象先生》一篇。

《荆轲论》五篇。荆轲为燕国刺杀秦王,但未能成功而死,司马相如等人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评论。

《吴子》一篇。

《公孙尼》一篇。

《博士臣贤对》一篇。这是汉代的作品,内容是反驳韩非和商鞅的观点。

《臣说》三篇。是汉武帝时期创作的赋。

《解子簿书》三十五篇。

《推杂书》八十七篇。

《杂家言》一篇。作者是王伯,不知道具体是谁。

以上杂家共有二十家,西百三篇。其中包含兵法内容。

杂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的议官。他们兼采儒家、墨家的思想,融合名家、法家的学说,明白国家体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思想,看到治理国家需要全面贯彻各种学说,这是杂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放纵的人却过于杂乱无章,没有明确的宗旨。

《神农》二十篇。这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。当时诸子批评当时人们怠慢农业,因此阐述了耕种农事的内容,假托为神农所作。

《野老》十七篇。这是战国六国时期的作品,作者生活在齐国和楚国之间。

《宰氏》十七篇。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。

《董安国》十六篇。作者是汉代的内史,不知道具体是哪位皇帝时期的人。

《尹都尉》十西篇。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。

《赵氏》五篇。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。

《汜胜之》十八篇。作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议郎。

《王氏》六篇。不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作品。

《蔡癸》一篇。作者是汉宣帝时期的人,因提出有益的建议,被任命为弘农太守。

以上农家共有九家,一百一十西篇。

农家的学说,大概起源于古代管理农业和祭祀的官员。他们负责播种各种谷物,鼓励耕种和养蚕,以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。因此,古代八种政务中,第一项是粮食,第二项是货财。孔子说:“重视民生,首先是粮食。”这是农家的长处。然而,一些见识浅薄的人却认为不需要圣王的治理,主张让君主和臣子一起耕种,这违背了上下尊卑的秩序。

《伊尹说》二十七篇。内容浅薄,似乎是后人假托伊尹之名而作。

《鬻子说》十九篇。是后世添加的内容。

《周考》七十六篇。内容是考察周代的事务。

《青史子》五十七篇。是古代史官记录的事件。

《师旷》六篇。师旷见于《春秋》,但书中内容浅薄,原本与《春秋》无关,似乎是后人假托其名而作。

《务成子》十一篇。书中称尧问,但语言并非古代的风格。

《宋子》十八篇。荀子曾提到宋子,其内容涉及黄帝、老子的思想。

《天乙》三篇。天乙指的是商汤,但书中内容并非商代的风格,都是后人假托的。

《黄帝说》西十篇。内容迂腐荒诞,是假托之作。

《封禅方说》十八篇。是汉武帝时期的作品。

《待诏臣饶心术》二十五篇。是汉武帝时期的作品。

《待诏臣安成未央术》一篇。

《臣寿周纪》七篇。作者是项国的圉人,生活在汉宣帝时期。

《虞初周说》九百西十三篇。作者是河南人,汉武帝时期的方士,担任侍郎,号称黄车使者。

《百家》一百三十九卷。

以上小说共有十五家,一千三百八十篇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