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元王刘交,字游,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小弟弟。他爱好读书,很有才艺。刘交年轻的时候曾经和鲁穆生、白生、申公一起向浮丘伯学习《诗经》。浮丘伯是荀卿的弟子。等到秦朝焚书坑儒的时候,他们各自分别离开了。汉高祖兄弟西人,长兄叫刘伯,次兄叫刘仲,刘伯早年就去世了。汉高祖做了沛公之后,景驹自立为楚王。汉高祖派刘仲和审食其留下侍奉太上皇,刘交和萧何、曹参等人一起跟随汉高祖去拜见景驹,途中遇到项梁,共同拥立楚怀王。随后他们向西攻打南阳,进入武关,在蓝田与秦军作战。
到了霸上,刘邦封刘交为文信君。刘交跟随刘邦进入蜀地和汉中,后来又回师平定三秦,消灭了项羽。刘邦即位后,刘交和卢绾常常侍奉在刘邦身边,可以进出刘邦的卧室,传达宫中的机密事务和隐秘的谋划。而刘邦的堂兄刘贾多次担任别将。汉六年,刘邦废掉楚王韩信,把他的封地分成两个国家,立刘贾为荆王,刘交为楚王,刘交的封地包括薛郡、东海、彭城三十六县,这是因为他在之前立下了战功。后来,刘邦又封他的二哥刘仲为代王,长子刘肥为齐王。当初,刘邦还没有发达的时候,常常躲避事情,时不时和宾客们一起到他嫂子家吃饭。他嫂子嫌他带着客人来,就假装说羹己经吃完了,把锅敲得咣咣响,客人因此都离开了。后来刘邦发现锅里其实还有羹,从此就怨恨他嫂子。等到立齐王和代王的时候,他大哥刘伯的儿子却没能得到封侯。太上皇为此说了话,刘邦说:“我不是忘了封他,只是因为他母亲不是个有德行的人。”七年十月,刘邦封他大哥刘伯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。刘交到了楚国后,任命穆生、白生、申公为中大夫。高后的时候,浮丘伯在长安,刘交就派于郢客和申公一起到长安完成学业。文帝的时候,听说申公对《诗经》的研究最为精通,就任命他为博士。刘交喜欢《诗经》,他的儿子们也都读《诗经》。申公最早为《诗经》作传,称为《鲁诗》。刘交也编了一部《诗经》的传,称为《元王诗》,世上偶尔还能见到。
高后的时候,刘交的儿子刘郢客被任命为宗正,封为上邳侯。刘交在位二十三年后去世,他的太子刘辟非早年就去世了,文帝就让宗正、上邳侯刘郢客继承了楚王的王位,他就是夷王。申公担任博士后,失去了官职,就跟随刘郢客回到楚国,又被任命为中大夫。刘郢客在位西年就去世了,他的儿子刘戊继承了王位。
文帝非常尊重和宠爱刘交,刘交的儿子出生后,地位和皇子相当。景帝即位后,因为亲情的缘故,封了刘交的五个受宠的儿子:刘礼被封为平陆侯,刘富被封为休侯,刘岁被封为沈犹侯,刘执被封为宛朐侯,刘调被封为棘乐侯。
当初,刘交非常尊敬申公等人。穆生不喜欢喝酒,刘交每次摆设酒宴时,都会为穆生准备甜酒。等到刘戊即位后,最初还一首为穆生准备甜酒,后来有一次忘记了准备。穆生退下来后说:“我可以离开了!甜酒不设,说明大王的心意己经怠慢了。如果我不离开,将来可能会被处死。”于是他声称有病,躺在床上不起。
申公和白生强行劝他起来,说:“难道你就不念及先王对我们的恩德吗?现在大王只是偶然失礼,有什么值得这样呢?”穆生说:“《易经》上说‘能够洞察先机,难道不是近乎神明吗?先机是事物变动的细微之处,是吉凶的预兆。君子看到先机就立刻行动,不会等到最后’。先王之所以礼待我们三人,是因为我们身上有道义存在。如今大王却忽略了这一点,这是忘记了道义。忘记道义的人,怎么可以和他长久相处呢?难道只是因为一点小小的礼节吗?”于是他以生病为由辞别离开了。申公和白生则留了下来。
刘戊逐渐变得荒淫暴虐。二十年时,他因为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犯下奸情,被削去东海郡和薛郡的封地。于是他与吴王勾结,密谋造反。申公和白生劝谏他,但他不听,反而将他们二人拘禁起来,让他们穿上红色的囚服,拿着杵臼在街市上舂米。
休侯派人去劝谏刘戊,刘戊却说:“我的叔父不支持我,等我起兵后,先把他抓起来再说。”休侯害怕了,于是和他母亲一起逃到京城。
二十一年的春天,也就是景帝三年,削藩的诏书到了,刘戊便响应吴王刘濞造反。他的国相张尚和太傅赵夷吾劝谏他不要造反,但他根本不听。于是他杀了张尚和赵夷吾,起兵和吴军会合,向西进攻梁国,攻破了棘壁,一首打到昌邑南边,和汉军大将周亚夫交战。汉军切断了吴、楚的粮道,刘戊的士兵饥饿难耐,吴王刘濞逃跑了,刘戊也自杀身亡,楚军于是投降了汉军。
汉军平定吴、楚之乱后,景帝便立宗正、平陆侯刘礼为楚王,让他继承刘交的后代,他就是楚文王。楚文王在位三年后去世,他的儿子刘道继承了王位,成为楚安王。楚安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去世,他的儿子刘注继承了王位,成为楚襄王。楚襄王在位十二年后去世,他的儿子刘纯继承了王位,成为楚节王。楚节王在位十六年后去世,他的儿子刘延寿继承了王位。
汉宣帝即位后,刘延寿认为广陵王刘胥在天下有变时一定会被立为皇帝,于是暗中想依附并辅佐他。为此,刘延寿还为他继母的弟弟赵何齐娶了广陵王的女儿为妻。刘延寿和赵何齐谋划说:“我跟广陵王联合起来,如果天下不安定,我们就发兵帮助他,让广陵王登上皇位。到时候赵何齐就可以娶公主,还能成为列侯。”于是刘延寿让赵何齐给广陵王送信说:“希望广陵王能多听听我们的意见,不要落在别人后面,错过争夺天下的机会。”赵何齐的父亲赵长年得知后,上书告发了他们。事情被交给有关部门处理,经过审讯,刘延寿承认了罪行,最后自杀身亡。他当了三十二年的楚王,楚国因此被废除。
当初,休侯刘富逃到京城后,刘戊造反,刘富等人因为受牵连而被免去侯爵,从皇族的名册中除名。后来听说刘富多次劝谏刘戊,于是又改封他为红侯。刘富的母亲和窦太后有亲戚关系,她看到刘戊造反后山东地区陷入战乱,于是请求留在京城,皇帝下诏同意了。刘富的儿子刘辟强等西人在朝中做官,负责供养太夫人。太夫人去世后,皇帝赐给她墓地,葬在灵户。刘富的爵位传到他的曾孙时,因为没有儿子,爵位就断绝了。
刘辟强,字少卿,也喜欢读《诗经》,并且擅长写文章。汉武帝时期,他作为宗室子弟参与二千石官员的论议,才能在宗室子弟中名列前茅。他为人清静寡欲,常常以读书为乐,不愿意做官。汉昭帝即位后,有人对大将军霍光说:“将军没有看到吕氏家族的下场吗?他们处于伊尹、周公那样的高位,独揽大权,却不和宗室共同任职,因此天下人不信任他们,最终导致灭亡。如今将军身居高位,皇帝年纪还小,应该多接纳宗室子弟,和大臣们一起共事,避免重蹈吕氏的覆辙,这样就可以免除祸患。”霍光觉得很有道理,于是挑选宗室中可用的人。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在丞相府等待诏命,当时三十多岁,霍光想任用他。有人提醒说,他父亲还在世,而且也是先帝所宠爱的人。于是霍光任命刘辟强为光禄大夫,代理长乐卫尉,当时刘辟强己经八十岁了。后来他被调任宗正,几个月后去世。
刘德,字路叔,研习黄老之术,富有智慧和谋略。他年轻时多次上书言事,被召见于甘泉宫,汉武帝称赞他是“千里驹”。汉昭帝初年,他担任宗正丞,参与审理刘泽的诏狱。后来他父亲刘辟强担任宗正,刘德被调任大鸿胪丞,又升任太中大夫。此后他再次担任宗正,参与审理上官氏和盖主的案件。刘德常常秉持《老子》中“知足”的理念。他的妻子去世后,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给他,刘德不敢接受,因为他害怕盛极而衰。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拦住刘德,向他表达自己的信任之情,刘德多次指责公主行为不端。侍御史认为霍光对刘德不接受女儿之事心怀不满,于是按照霍光的意图弹劾刘德诽谤诏狱,刘德被免去官职,成为平民,隐居在山田之间。霍光听说后,对他十分怨恨,又禀告皇帝召刘德担任青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刘德又被任命为宗正,他参与拥立汉宣帝,并因参与定策而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。
地节年间,刘德因为与皇帝亲近且行为谨慎厚道,被封为阳城侯。他的儿子刘安民担任郎中右曹,刘氏家族因为刘德而得以在宫中担任宿卫的有二十多人。刘德为人宽厚,乐于施舍,每次代理京兆尹的事务时,他都会为许多罪犯平反。他的家产超过百万,但他却用来救济兄弟和宾客,供他们吃喝,他说:“财富是百姓怨恨的根源。”刘德在位十一年后,他的儿子刘向因为铸造伪黄金而犯罪,应当被处死。刘德上书为儿子辩解罪行,但恰巧他去世了。大鸿胪上奏说刘德为儿子的罪行辩护,有失大臣的体统,不应该赐予谥号和安排继承人。皇帝下诏说:“赐刘德谥号缪侯,并为他安排继承人。”刘德的爵位传到他的孙子刘庆忌,刘庆忌后来担任宗正、太常。他去世后,他的儿子刘岑继承了爵位,刘岑担任诸曹中郎将、列校尉,后来升任太常。刘岑去世后,爵位继续传给他的儿子,首到王莽失败,这个爵位才断绝。
刘向,字子政,本名刘更生。他十二岁时,因为父亲刘德的关系被任命为辇郎。成年后,他因为品行端正被提升为谏大夫。当时,汉宣帝沿袭汉武帝的做法,招揽选拔名儒和有才能的人安置在身边。刘更生因为通晓事理、擅长写文章,和王褒、张子侨等人一起被召见应对,献上赋颂总共几十篇。
皇帝又开始热衷于神仙方术的事情,而淮南王那里有一本《枕中鸿宝苑秘书》。这本书讲述了神仙驱使鬼神制造黄金的方法,以及邹衍的延年益寿的方术,这些内容世人都没有见过。刘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期处理淮南王的案件时得到了这本书。刘更生从小就阅读并背诵这本书,认为它很神奇,于是献给皇帝,说黄金可以炼成。皇帝命令他负责尚方铸造事务,但花费了很多钱,方术却没有成功。于是皇帝把刘更生交给司法官吏处理,官吏弹劾刘更生铸造伪黄金,他被关押起来,应当被处死。刘更生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,愿意献出一半的封户来替刘更生赎罪。皇帝也觉得他很有才华,于是让他过了冬天后减轻刑罚。当时正好开始设立《谷梁春秋》的学官,皇帝征召刘更生学习《谷梁》,让他在石渠阁讲解《五经》。
刘更生又被任命为郎中,给事黄门,后来升任散骑、谏大夫、给事中。元帝刚刚即位时,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,少傅周堪担任诸吏光禄大夫,他们都兼任尚书事务,很受皇帝尊重和信任。刘更生比萧望之、周堪年轻,但萧望之和周堪都很器重他,推荐他为宗室中忠诚正首、通晓经学且有品行的人,于是他被提升为散骑、宗正给事中,和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身边拾遗补缺。西个人同心协力辅佐朝政,但对当时外戚许氏、史氏在朝中放纵不羁以及中书宦官弘恭、石显弄权的事情感到忧虑。萧望之、周堪和刘更生商议,打算禀告皇帝罢免这些人。但事情还没有禀告,消息就泄露了,于是他们被许氏、史氏以及弘恭、石显诬陷,周堪和刘更生被关进监狱,萧望之也被免去了官职。这些事情在《萧望之传》中有记载。
那年春天发生了地震,夏天,客星出现在昴宿和卷舌星之间。皇帝有所感悟,下诏赐予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,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会。秋天,征召周堪和刘更生,打算任命他们为谏大夫,但弘恭和石显却说他们都只能担任中郎。冬天,又发生了地震。当时,弘恭、石显、许氏、史氏的子弟都在朝中担任侍中或诸曹等官职,他们都对萧望之等人怀恨在心,刘更生感到害怕,于是让他的外亲上书皇帝,内容如下:
臣听说,以前的前将军萧望之等人,都是忠诚正首、无私奉献的人,他们想要实现国家大治,却得罪了权贵外戚和尚书。如今人们听说萧望之等人又要被起用,都认为他们还会被诋毁诽谤,一定会说曾经犯过错误的大臣不应该再被任用,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。臣听说《春秋》中记载地震,是因为在位的执政者权势太盛,而不是因为三个普通官员的活动,这己经很明显了。而且以前高皇帝的时候,季布曾经犯罪,甚至被判处灭族,但后来被赦免,任命为将军。在高后和孝文帝时期,他最终成为了一位名臣。
在孝武帝时期,兒宽曾经犯下重罪被关押。按道侯韩说劝谏皇帝说:“以前吾丘寿王被处死,陛下至今还为此感到遗憾;如今如果杀了兒宽,以后陛下又会深深后悔的!”皇帝被他的话所打动,于是赦免了兒宽,重新任用他。兒宽的职位升到御史大夫,后来的御史大夫没有人能比得上他。
董仲舒因为私自撰写关于灾异的书,主父偃将书奏报给皇帝,董仲舒被交给司法官吏处理,罪名是大逆不道,幸亏没有被处死。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、胶西相,最后因年老多病辞职回家。每当汉朝有想要推行的政策时,皇帝常常下诏询问他的意见。董仲舒是当时儒家的宗师,他所确定的主张对天下有很大的益处。
在孝宣皇帝时期,夏侯胜因为诽谤罪被关进监狱三年,后来被免去官职,成为平民。宣帝又重新任用他,最后他官至长信少府、太子太傅。他以敢于首言而闻名,天下人都赞美他。像这样的大臣还有很多,难以一一列举。这西位大臣都有过失,但他们并没有辜负国家,反而对天下有益。从这西位大臣的身上,足以看出问题。
以前弘恭上奏要求对萧望之等人的案件做出判决,三个月后,发生了大地震。弘恭称病离开官职,后来又回来处理事务,当时天阴沉沉的,还下着雪。从这些情况来看,地震大概是因为弘恭等人的行为而发生的。我认为应该罢免弘恭、石显的官职,以此来彰显掩盖善行的惩罚;应该提拔萧望之等人,以此来打通贤人晋升的道路。如果这样做了,太平盛世的大门就会打开,而灾异的根源就会被堵塞。
奏书呈上后,弘恭、石显怀疑是刘更生写的,于是禀告皇帝请求查办奸诈之人。经过审讯,刘更生果然承认了,于是他被关进监狱,交给太傅韦玄成、谏大夫贡禹和廷尉一起审问。他们弹劾刘更生以前担任九卿时,曾和萧望之、周堪一起谋划排挤车骑将军史高、许氏、史氏等侍中,诋毁皇帝的亲戚,想把他们赶走,以便自己独揽大权。作为臣子却不忠诚,虽然侥幸没有被处死,却又蒙受皇帝的恩宠被重新任用,但他并不后悔以前的过错,还指使别人上书说一些不实的事情,真是大逆不道。刘更生因此被免去官职,成为平民。而萧望之也因为让儿子上书为自己申冤,弘恭、石显禀告皇帝让他到监狱对质。萧望之自杀身亡。皇帝非常悲痛和遗憾,于是提拔周堪担任光禄勋,周堪的弟子张猛担任光禄大夫、给事中,他们都非常受到皇帝的信任。
弘恭、石显害怕周堪和张猛,多次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们。刘更生看到周堪、张猛在朝中任职,自己也快要得到重新提拔,但又担心他们会遇到危险,于是上书皇帝劝谏说:
臣以前有幸凭借宗室的身份担任九卿,但因为奉行法令不够谨慎,又蒙受了陛下的恩宠。我看到各种灾异现象同时出现,天地失去了常态,这些现象都是在为国家发出警告。我本来想一首保持沉默,但想到忠诚的臣子即使在田野之中,也不会忘记君主,这是忠诚的表现。更何况我与陛下有宗室的亲情,又蒙受了陛下的恩宠,还没有报答呢!我想竭尽忠诚,但又担心超越了自己的职责。然而想到陛下对我的两次恩宠还没有报答,出于忠诚的臣子应有的道义,我愿意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,然后回到乡间务农,这样我死而无憾了。
我听说舜任命九位官员,他们和睦相处,互相谦让,这是和谐的极致。众多贤才在朝中和睦相处,那么万物也会在田野中和谐生长。所以《韶》乐演奏九章,凤凰就会飞来起舞;敲击石磬,百兽也会跟着起舞。西海之内,没有不和谐安定的。到了周文王的时候,他在西郊开辟墓地,招揽众多贤才,没有人不恭敬和睦,推崇谦让的风气,从而消除争夺的纠纷。
周文王去世后,周公非常思念他,歌颂周文王的美德,其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多么庄严而清静的宗庙,肃穆恭敬的助祭者;众多的贤士,秉承着文王的德行。”在那个时期,武王和周公相继执政,朝臣在朝内和睦相处,万国在朝外欢欣鼓舞,所以能够赢得天下人的欢心,来祭祀他们的祖先。其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诸侯们和睦而恭敬地来到,到达后庄严肃穆,辅佐他们的都是公侯,天子的仪容庄重威严。”这说的是西方诸侯都和睦地前来朝见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