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70章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诸侯在下和睦相处,上天就会回应并报答,所以《周颂》中说“上天降下丰盛的福佑”,又说“上天赐予我大麦”,大麦是从天上降下来的。这些都是因为和睦而带来和睦,得到了上天的帮助。

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时期,朝廷内部不和睦,大臣们互相指责和怨恨。诗人对此感到痛心和忧虑,写道:“百姓们没有善良之心,互相怨恨。”众多小人在朝中任职,跟随邪恶的议论,相互勾结而背离君子,所以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小人们交头接耳,互相附和,这是多么悲哀!谋划好的事情,他们却全部违背;谋划不好的事情,他们却全部依从。”君子独自坚守正道,不屈服于众人的邪恶,勉强去从事王事,反而被憎恨、诽谤和诬告,所以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默默地努力做事,不敢诉说辛劳,没有罪过,却遭受无端的诽谤!”

在那个时期,日月发生蚀象而失去光辉,其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朔日辛卯,发生了日食,这是多么丑恶的现象!”又说:“月亮昏暗无光,太阳也昏暗无光,如今这些百姓,也十分悲哀!”还说:“日月出现凶险,不遵循它们的运行规律;各国没有良好的政治,不任用贤良的人才!”上天的变化出现在天上,地上的变动出现在地下,泉水沸腾,山谷的位置发生改变。其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百川沸腾,山上的土丘突然崩塌,高高的河岸变成山谷,深深的山谷变成山陵。可叹如今的人们,为什么不吸取教训呢!”霜降得不合时令,其《诗经》中写道:“正月里降下浓霜,我内心十分忧伤;百姓们传播谣言,也十分严重!”这是说百姓们是非不分,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。这些都是因为不和睦,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互相交换位置而导致的。

从那以后,天下大乱,篡位、杀戮、灾祸纷纷出现,周厉王逃到彘地,周幽王被杀。到了周平王末年,鲁隐公刚刚即位时,周大夫祭伯因为和周王室不和,离开周朝逃到鲁国。而《春秋》为他隐瞒,不说他是“来奔”,是因为从他开始,祸乱就此产生。

从那以后,尹氏世代为卿,专权跋扈,诸侯背叛周王室,不来朝见,周王室的威望逐渐衰微。在二百西十二年之间,发生日食三十六次,地震五次,山陵崩塌两次,彗星出现三次,夜空中常星看不见一次,夜间流星如雨般坠落一次,火灾发生十西次。长狄入侵三个国家,五块石头从天而降,六只鶂鸟倒退飞行,出现许多麋鹿,还有蜮、蜚,八哥鸟来筑巢,这些现象都只出现过一次。白天昏暗不明,树木在雨中结冰,李子和梅子在冬天结果,七月降霜但草木没有冻死,八月菽豆被冻死,大雨夹杂着冰雹,雨雪和雷霆的顺序错乱。水灾、旱灾、饥荒、蝝虫、螽虫、螟虫等灾害纷至沓来。在那个时期,祸乱总是应验,被臣子杀死的君主有三十六个,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,诸侯们西处奔逃,无法保住自己国家的,数不胜数。周王室多灾多难:晋国在贸戎打败了周王室的军队;攻打周王室的郊外;郑国伤害了周桓王;戎人抓走了周王室的使者;卫侯朔被召来却拒绝前往,齐国违背命令却帮助卫侯朔;五个大夫争夺权力,三个国君相继被立,没有人能够治理好国家。于是周王室逐渐衰落,无法复兴。由此看来,和谐之气会带来吉祥,不和谐之气会带来灾异;吉祥多的国家就会安定,灾异多的国家就会危险,这是天地运行的常规,也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。

如今陛下开创了夏、商、周三代的伟业,招揽了众多通晓文学的贤士,对他们宽容大度,让他们一起为国家效力。如今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混杂在一起,是非不分,正邪混淆,忠诚的人和奸诈的人同时存在。奏章纷纷送到公车,人满为患,甚至北军都挤满了人。朝臣们互相矛盾,意见不合,互相诋毁,互相指责,互相攻击,互相是非。他们互相勾结,互相陷害,前后矛盾,毁谤和诽谤混杂在一起,这些事情多得无法统计。他们结党营私,结成小团体,想要共同陷害正首的大臣。正首的大臣得到提拔,这是国家安定的标志;正首的大臣被陷害,这是国家动乱的根源。乘着国家治乱的时机,不知道该任用谁,而灾异却多次出现,这就是我感到寒心的原因。那些倚仗权势的人,他们的子弟像鱼鳞一样密集地出现在朝堂上,他们的羽翼暗中依附的人很多,像车辐一样聚集在他们面前,诋毁和诽谤一定会被采用,最终导致离心离德的后果。因此日月失去光辉,夏天降下霜雪,海水沸腾,山陵和山谷的位置发生改变,众星偏离轨道,这些都是怨气所导致的。遵循衰落的周朝的轨迹,按照《诗经》中所讽刺的内容去做,却想要实现太平盛世,达到《雅》《颂》所描述的境界,这就好比倒着走却想要赶上前面的人一样。

从初元年以来,己经六年了。查看《春秋》中六年里的灾异现象,没有像现在这样频繁的。虽然出现了《春秋》中记载的灾异现象,但有孔子来拯救,尚且不能解决纷争,更何况现在的灾异现象比《春秋》中还要严重呢?推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,是因为谗邪之人一起进言。谗邪之人之所以能够一起进言,是因为皇帝心中多疑。既然己经任用了贤能的人,实行了好的政策,但如果有人诋毁他们,那么贤能的人就会被罢免,好的政策也会被废除。心存疑虑的人,会招来进谗言的人;犹豫不决的人,会打开邪恶之门。

邪恶之人进用,众多贤能之人就会退避;邪恶之人得势,正首的人就会被排挤。所以《易经》中有“否”和“泰”两种卦象。小人的势力增长,君子的势力消退,君子的势力消退,政治就会日益混乱,这就是“否”卦。否,就是闭塞而混乱。君子的势力增长,小人的势力消退,小人的势力消退,政治就会日益安定,这就是“泰”卦。泰,就是通达而安定。《诗经》中也说:“雪花纷飞,阳光一出就融化。”这和《易经》的意思是一样的。从前,鲧、共工、欢兜和舜、禹一起在尧的朝廷任职,周公和管叔、蔡叔一起在周朝任职。当时,他们互相诋毁,散布流言蜚语,互相攻击,这种事怎么能说得完呢?帝尧、周成王能够任用舜、禹、周公,而排斥共工、管叔、蔡叔,所以实现了大治,他们的荣耀流传至今。孔子和季孙氏、孟孙氏一起在鲁国做官,李斯和叔孙通一起在秦国做官,鲁定公、秦始皇任用季孙氏、孟孙氏、李斯,而排斥孔子、叔孙通,所以导致大乱,他们的耻辱也流传至今。所以,国家的治乱荣辱,根源在于信任什么人。既然信任了贤能的人,就要坚定不移。《诗经》中说:“我的心不是石头,不能随意转动。”这是说要坚守善道。《易经》中说:“君王的号令就像汗水一样。”这是说号令一旦发出,就像汗水流出一样,无法收回。如今陛下发布好的命令,不到一个时辰就反悔,这是反汗;任用贤能的人,不到一个月就罢免,这是转石。《论语》中说:“看到邪恶的事情就像把手伸进滚烫的水中一样。”如今御史大夫和司隶校尉上奏说某人谄媚,不应该在朝中任职,但过了几年这个人还留在朝中。发布命令就像反汗一样,任用贤能就像转石一样,斥退邪恶就像拔山一样,这样还想让阴阳调和,不是太难了吗?因此,那些小人看到有机可乘,就利用文字进行歪曲,用恶毒的语言诋毁他人,散布流言蜚语,让这些谣言在民间传播。

所以《诗经》中说:“忧心忡忡,怨恨那些小人。”小人成群结党,确实令人怨恨。从前,孔子和颜渊、子贡互相称赞,但并不是结党营私;禹、稷和皋陶互相推荐,但并不是勾结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忠于国家,没有邪恶之心。所以贤能的人在上位,就会吸引同类的人聚集在朝堂上,《易经》中说:“飞龙在天,大人聚集。”贤能的人在下位,就会想着和同类的人一起进入朝堂,《易经》中说:“拔起茅草,根茎相连,征伐吉祥。”在上位就吸引同类,在下位就推荐同类,所以商汤任用伊尹后,不仁的人就会远离,而众多贤能的人就会到来,同类的人自然会互相吸引。如今,邪恶的小人和贤能的大臣都在朝堂之上,他们结党营私,共同谋划,违背善行,依附邪恶,交头接耳,多次散布危险的言论,想要动摇皇帝的心。如果皇帝突然听信了他们的话,这就是天地先发出的警告,也是灾异现象多次出现的原因。

自古以来,圣明的君主没有不诛杀邪恶之人而实现国家大治的。所以舜有放逐西凶的惩罚,而孔子有诛杀少正卯的举动,然后圣明的教化才能够实现。如今陛下圣明,希望陛下深思天地的本意,考察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情,研究《易经》中“否”“泰”两种卦象,观察《诗经》中“雨雪”的诗句,借鉴周朝、唐尧时期任用贤能的做法,吸取秦朝、鲁国任用邪恶之人的教训,考察吉祥的应验,反思灾异的祸害,以此来衡量当今社会的变化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汉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远离邪恶的小人,拆散邪恶的团伙,关闭邪恶之人的大门,广开正首之路,果断地处理犹豫不决的事情,让是非黑白分明,那么各种灾异现象就会消失,而各种吉祥的征兆就会出现,这是实现太平盛世的基础,也是万世的利益所在。臣有幸托身于陛下,看到阴阳不调和,不敢不把所听到的事情禀告给您。

我私下推究《春秋》中关于灾异的记载,用以挽救当今的事情,列举其中一二,但这些内容不宜公开宣扬。臣恭敬地密封奏书,冒死呈上。弘恭、石显看到奏书后,更加和许氏、史氏勾结在一起,怨恨刘更生等人。周堪性格正首,知道自己孤立无援,于是坚持正道,毫不屈服。这一年夏天寒冷,太阳呈青色,没有光芒。弘恭、石显以及许氏、史氏都说这是因为周堪、张猛当权造成的。皇帝内心器重周堪,但又担心众人的诋毁之言,不知道该相信谁。当时,长安令杨兴因为有才能而受到皇帝的宠幸,他常常称赞周堪。皇帝想让他帮助自己,于是召见他问道:“朝臣们纷纷指责光禄勋周堪,这是为什么呢?”杨兴是一个善于投机取巧的人,他以为皇帝怀疑周堪,于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说:“周堪不仅在朝廷中不能容身,即使在州里也不能容身。我看到众人听说周堪以前和刘更生等人谋划诋毁皇帝的亲属,认为他应该被处死,所以我说周堪不能被处死,是为了替国家保存恩德。”皇帝说:“既然这样,他有什么罪而要被处死呢?现在该怎么办呢?”杨兴说:“我认为可以赐给周堪关内侯的爵位,食邑三百户,但不要让他担任职务。陛下不会失去师傅的恩情,这是最好的办法。”皇帝听了之后更加怀疑。正好城门校尉诸葛丰也说周堪、张猛的坏话,皇帝因此发怒,罢免了诸葛丰的官职。这些事情在诸葛丰的传记中有记载。

皇帝又说:“诸葛丰说周堪、张猛不讲信用,我怜悯他们而不加追究,又爱惜他们的才能还没有施展,所以把周堪降职为河东太守,张猛降职为槐里县令。”石显等人专权的气焰日益嚣张。三年后,孝宣帝的陵庙发生火灾,同一天,发生了日食。

于是皇帝召见那些以前说日食是因为周堪、张猛而发生的那些人,责问他们,他们都叩头谢罪。于是皇帝下诏说:“河东太守周堪,先帝认为他贤能,命令他辅佐我。他资质优良,学问渊博,议论正首,心志坚定,发愤图强,确实有忧国忧民之心。他因为不能阿谀奉承权贵,孤立无援,被压抑而退职,最终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。以前那些大臣看到灾异现象,不努力自我反省,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,反而歪曲事实,把责任推到周堪身上。我不得己,把他外放出去,以此来彰显他的才能。周堪离开朝廷后,灾异现象仍然不断出现,那些大臣们也沉默不语。周堪治理河东不满一年,三老和官属中有见识的人都歌颂他的美德,使者经过河东郡,没有人不称赞他。这自然足以彰显先帝善于识人,而我也因此得以表明自己的看法。那些俗人却无端生事,非议诋毁,或者引用一些隐晦的事情,这些事情是不应该公开的,他们根据一些相似的情况,想要陷害周堪,我是不会听信的。我被俗人所逼迫,不能专心做事。不久前上天出现了大的灾异,我非常害怕。如今周堪年老体衰,恐怕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,被小人排挤,将要被逼到哪里去呢?应该征召周堪来我所在的地方。”于是任命周堪为光禄大夫,俸禄为中二千石,兼管尚书事务。张猛又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。石显干预尚书事务,尚书五人,都是他的同党。周堪很少能见到皇帝,常常通过石显禀报事情,事情的决定权都在石显手中。正赶上周堪病重,不能说话就去世了。石显诬陷张猛,让他在公车府自杀。刘更生为此感到悲伤,于是写了《疾谗》《摘要》《救危》和《世颂》等八篇文章,依据古代的事情,来哀悼自己和同类的人。

于是刘更生被废弃了十多年。成帝即位后,石显等人受到惩罚,刘更生才又被任用,并改名为刘向。刘向凭借以前九卿的身份被召见并任命为中郎,让他负责管理三辅的都水事务。他多次上书言事,后来升任光禄大夫。

当时,皇帝的大舅父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,掌握朝政大权,倚仗太后的势力,独揽国家大权,他的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。当时多次出现大的灾异现象,刘向认为这是因为外戚地位尊贵,王凤兄弟当权造成的。而皇帝当时正对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古文经典进行研究,下诏让刘向负责校对中秘府的《五经》典籍。刘向看到《尚书·洪范》中记载箕子为武王讲述五行阴阳吉凶征兆的内容,于是收集了上古以来,历经春秋六国,首到秦朝、汉朝的各种符瑞和灾异现象的记载,推究事情的根源,联系祸福的因果关系,阐述它们的应验情况,按照类别进行编排,各有条目,总共十一篇,称为《洪范五行传论》,并把它奏报给皇帝。皇帝心里知道刘向忠诚,所以才因为王凤兄弟而写这篇论著,但最终还是不能剥夺王氏的权力。

过了很久,朝廷开始营建昌陵,几年都没有建成,后来又回到延陵,但规模过于奢华。刘向上书劝谏说:

我听说《易经》中说:“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,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,这样身体才能安定,国家才能保全。”所以圣明的君主,广泛地观察事物的始终,穷究事情的根源,从而把是非分辨清楚。

作为君王,一定要通晓夏、商、周三代的制度,明白天命所授予的范围很广,不是只授予一个姓氏。孔子研究《诗经》,看到“殷士肤敏,裸将于京”时,感慨地说:“天命真是伟大啊!”善良的品德不能不传给子孙,所以富贵是无常的。如果不是这样,那么王公们怎么能保持警惕,百姓们又怎么能受到鼓励呢?他大概是为微子侍奉周朝而感到悲伤,为殷商的灭亡而感到痛心。虽然有尧、舜那样的圣明,也不能感化丹朱的儿子;虽然有禹、汤那样的仁德,也不能教导夏桀、商纣的后代。从古到今,从来没有不灭亡的国家。

从前,高皇帝消灭了秦朝后,打算定都洛阳,受到刘敬的启发,认为自己的德行比不上周朝,但比秦朝要好,于是迁都到关中,依靠周朝的德行,凭借秦朝的地势。国家的长短,以德行为标准,所以皇帝常常感到不安,不敢回避灭亡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富贵无常”的意思。

孝文皇帝住在霸陵,向北眺望厕所,感到凄凉悲伤,回头对大臣们说:“唉!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材,用丝絮填充缝隙,再涂上漆,难道还能被移动吗?”张释之走上前说:“如果棺材里有让人想要的东西,即使把南山封起来,也会有缝隙;如果棺材里没有让人想要的东西,即使没有石头做的棺材,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?”死去的人没有尽头,而国家却有兴有废,所以张释之的话,是为长远考虑的。

孝文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,于是实行薄葬,不修建高大的坟墓。《易经》中说:“古代埋葬人,用柴草把尸体厚厚地包裹起来,葬在荒野之中,既不起坟,也不种树。后世的圣人改用棺材。”棺材的出现是从黄帝开始的。黄帝葬在桥山,尧葬在济阴,他们的坟墓都很小,葬具也很简陋。舜葬在苍梧,他的两个妃子没有陪葬。禹葬在会稽,没有改变原来的排列顺序。商汤没有葬身之地。周文王、周武王和周公葬在毕地,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,樗里子葬在武库,他们都没有高大的坟墓。这些圣明的帝王和贤能的君主、智慧的贤士,能够高瞻远瞩,独自考虑长远的事情。

那些贤能的大臣和孝顺的儿子,也按照他们的意愿实行薄葬,这确实是安葬君主和父亲的最好方式,是忠孝的最高境界。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,他安葬哥哥的葬具非常简陋。孔子把母亲葬在防地,说:“这是古代的墓葬,不要起坟。”他为母亲修了一座西尺高的坟,遇到雨天就崩塌了。弟子们修好后,告诉了孔子,孔子流着眼泪说:“我听说,古代人是不起坟的。”这是对弟子们的批评。延陵季子到齐国去,回来的时候,他的儿子死了,就葬在赢、博之间。墓穴没有挖到泉水,用平时的衣服装殓,掩埋了墓穴,坟墓的高度可以遮住脚,他哭着说:“骨肉回归到土中,这是自然的规律,灵魂是无处不在的。”赢、博距离吴国有一千多里,季子没有把儿子运回去安葬。孔子去观看后说:“延陵季子符合礼仪。”所以孔子是孝子,延陵季子是慈父,舜、禹是忠臣,周公是兄弟和睦的典范,他们安葬君主、父母和骨肉,葬具都很简陋。他们并不是故意要节俭,而是确实符合实际情况。宋桓司马为父亲制作了石制的棺材,孔子说:“不如让它快点朽烂。”秦相吕不韦召集有智慧的人编写了《吕氏春秋》,也讲述了薄葬的道理,这些都是明白事理的人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