蒯通是范阳人,他本与汉武帝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相同。楚汉战争刚爆发的时候,武臣攻占了赵地,号称武信君。蒯通去劝说范阳令徐公说:“我蒯通是范阳的百姓,我私下里可怜您快要死了,所以特地来吊唁您。不过,您能得到我蒯通,就可以活下来。”徐公向他拜了两拜,说:“你为什么来吊唁我呢?”蒯通说:“您当县令己经十多年了,您杀了那么多人的父亲,使那么多人的孩子成为孤儿,砍断了那么多人的脚,还在那么多人的脸上刺字,这种事太多了。
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之所以不敢用刀刺向您的肚子,是因为害怕秦国的法律。现在天下大乱,秦国的政令己经无法施行了,那么那些慈父孝子就会争着用刀刺向您的肚子,来报复您之前的仇怨,同时也成就他们自己的名声。这就是我吊唁您的原因。
徐公又问:“那为什么又说得到我蒯通您就能活下来呢?”蒯通回答说:“赵国的武信君不了解我蒯通的才能,派人来打听我的生死情况。我将去见武信君并劝说他,说:‘一定要先打胜仗然后才能占领土地,先攻下城池然后才能占领城市,我私下里认为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。如果采用我的计策,不用作战就能占领土地,不用进攻就能拿下城池,只要发布一道檄文,千里之地就能平定,可以吗?’武信君会问:‘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’我就会回答说:‘范阳令本应该整顿他的士兵来坚守作战,但他胆小怕死,又贪图富贵,所以想率先献城投降。如果他率先投降而您对他没有好处,那么其他边境城池的人就会互相传告说“范阳令率先投降却被处死”,他们就会都坚守城池,把城池变成固若金汤的堡垒,就无法攻克了。为您考虑,不如用黄屋朱轮去迎接范阳令,让他在燕、赵的郊外到处奔走炫耀,那么其他边境城池的人就会互相传告说“范阳令率先投降却获得了富贵”,他们就一定会纷纷投降,就像斜坡上滚动的弹丸一样迅速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发布一道檄文就能平定千里之地的办法。’”
徐公听了之后,再次拜谢蒯通,准备了车马,派他去见武信君。
蒯通于是用这番话去游说武臣。武臣就用一百辆车、两百名骑兵和侯爵的印信去迎接徐公。燕、赵地区听说这件事后,有三十多个城池都投降了。就像蒯通所策划的那样。
后来,汉军将领韩信俘虏了魏王,攻破了赵、代,降服了燕国,平定了三个国家,接着领兵准备向东攻打齐国。还没渡过平原时,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去劝说齐国投降,韩信就想停止进攻。蒯通劝韩信说:“将军您受命攻打齐国,而汉王只是单独派了一个说客去劝降齐国,难道有诏书让您停止进攻吗?难道能让您就此停手吗!而且郦食其只是一个读书人,靠坐在车前的横木上,挥动三寸不烂之舌,就使齐国七十余城投降;而您率领几万大军,才攻下赵国的五十余城。您当将军好几年了,反而不如一个读书人的功劳大吗?”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,听从了他的计策,于是渡过黄河。齐国己经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,就把他留下来一起喝酒,放松了对汉军的防备。韩信趁机袭击了历下军,一首打到临淄。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,于是把他煮死了,自己也败逃而去。韩信于是平定了齐国,自立为齐假王。
当时汉军正被围困在荥阳,汉王派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,以此来安抚他,让他坚守阵地。项王也派武涉去游说韩信,想与他联合。蒯通知道天下大权掌握在韩信手中,想劝说韩信让他背叛汉王,于是先委婉地暗示韩信说:“我曾经学过给人相面的本事,看您的面相,最多不过封侯,而且还有危险,不太安稳;看您的背相,那可真是尊贵得无法用言语形容。”韩信问:“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
于是蒯通请求与韩信私下交谈,说道:“天下刚刚起事的时候,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,振臂一呼,天下的士人就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,像雾一样涌来,鱼鳞般密集,风起云涌。当时,人们忧虑的只是灭亡秦国罢了。如今,刘邦和项羽分争天下,使得百姓肝脑涂地,流离失所,死伤无数,遍野都是。汉王率领数十万大军,占据巩、洛之地,凭借山河之险,一日数战,却毫无尺寸之功,屡战屡败,荥阳失守,成皋受创,最后只能在宛、叶之间徘徊逃窜,这真是智勇双困的局面。楚军从彭城起兵,一路转战追击,首至荥阳,乘胜追击,威震天下。然而,楚军在京、索之间被困,被西山所阻,三年来无法前进。锐气被险阻所挫,粮食耗尽,百姓疲惫不堪,无处归顺。以我看来,如果不是天下最贤能圣明的人,这种局势是无法平息的。如今,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悬于您的手中。您帮助汉军,汉军就会胜利;您帮助楚军,楚军就会胜利。我愿意向您敞开心扉,倾尽忠诚,只怕您不会采纳我的建议。如今为您考虑,最好的办法是让双方都得到利益,同时保全双方,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,这样谁也不敢先动手。以您的贤能圣明,拥有强大的军队,占据强大的齐国,联合燕、赵,从空虚之地出兵牵制其后方,顺应百姓的愿望,向西为百姓请命,天下谁能不听从您呢!您拥有齐国的旧地,控制淮、泗流域,以恩德安抚诸侯,谦逊礼让,那么天下各国的君王都会纷纷来朝拜齐国。我听说‘上天给予而不接受,反而会受到责备;时机到来而不行动,反而会遭受祸殃’。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。”韩信说:“汉王待我很厚,我怎么能够因为利益而背弃他的恩情呢!”
蒯通说:“当初常山王和成安君原本是生死之交,誓同生死,后来却因为争夺张黡、陈释两个人的归属问题,常山王狼狈逃窜,投降了汉王。他借来汉军,向东进攻,在鄗北与成安君交战,结果成安君死在泜水之南,头颅和身体分家。这两个人相交,是天下最亲密的朋友,然而最终却互相残杀,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祸患产生于贪欲太多,而人心难以捉摸。如今您以忠诚信义与汉王相交,这种关系一定不会比张耳和陈余的关系更牢固,而您所做的事情却比争夺张黡、陈释的事情更严重,所以我认为您认为汉王不会危害您,是大错特错了。大夫文种帮助越王勾践从亡国的困境中复兴,立下赫赫战功,但最终却被勾践杀死。俗话说:‘野兽捕尽,猎狗被烹;敌国灭亡,谋臣遭殃。’从交朋友的角度来说,您与汉王的关系不会超过张耳和陈余;从忠臣的角度来说,您也不会超过大夫文种。这两个例子,足以让您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。而且我听说,勇猛和谋略如果震动了君主,自身就会危险;功劳如果天下无人能比,就无法得到赏赐。您渡过西河,俘虏了魏王,生擒了夏说,攻下井陉,诛杀了成安君的罪行,并且在赵国发布命令,胁迫燕国,平定齐国,向南击溃楚军几十万大军,最终斩杀了龙且,然后向西向汉王报功。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,谋略无人能出其右。如今您带着不被赏赐的功劳,带着震动君主的威名,如果回到楚国,楚国人不会信任您;回到汉国,汉国人也会惊恐不安。您想带着这样的局面回到哪里呢?您处于臣子的地位,却拥有名震天下的威望,我实在为您感到危险。”韩信说:“先生暂且休息吧,我会仔细考虑这件事的。”
过了几天,蒯通又去劝说韩信,说:“善于倾听的人,能够捕捉事情的征兆;善于谋划的人,能够掌握生死存亡的关键。那些追随低贱差役的人,会失去拥有万乘之权的机会;那些只满足于微薄俸禄的人,会错过成为卿相的机会。如果确实明白其中的道理,却因为犹豫不决而不敢行动,那么就会招致各种祸患。所以,即使是猛虎犹豫不决,也不如蜂虿果断地发起攻击;即使是勇士孟贲迟疑不决,也不如儿童的坚定前行。这说明行动的重要性。功业是难以成就却容易失败的,时机是难以遇到却容易错失的。‘时机啊时机,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。’希望您不要再怀疑我的计策了。”韩信仍然犹豫不决,不忍心背叛汉王,又认为自己功劳很大,汉王不会夺走他的齐地,于是拒绝了蒯通的建议。蒯通的劝说没有被采纳,他感到非常惶恐,于是假装发疯,当起了巫师。
天下平定之后,后来韩信因为罪名被废为淮阴侯,因谋反被诛杀。临死时,他叹息道:“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话,结果死在妇人的手里!”汉高祖听说后,说:“他是齐国的辩士蒯通。”于是下诏让齐国召见蒯通。蒯通被带到汉高祖面前后,高祖想把他煮死,质问道:“过去你教唆韩信造反,这是为什么?”蒯通说:“狗总是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。在那个时候,我只知道齐王韩信,不知道陛下。而且秦朝失去政权,就像一只鹿逃跑了,天下人都去追逐,有才能的人就会先得到。当时天下纷乱,大家都争着要做陛下所做的事情,只是他们的能力有限,您能把他们都杀光吗?”于是高祖赦免了他。
到了齐悼惠王刘肥在位的时候,曹参担任齐国的丞相,他礼贤下士,尊重有才能的人,并且邀请蒯通成为他的门客。当初,齐王田荣怨恨项羽,谋划起兵背叛他,强迫齐国的士人加入叛军,不愿意加入的人就被处死。齐国的处士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在被胁迫的行列中,他们勉强跟随田荣。等到田荣失败后,他们觉得非常羞耻,于是相约一起进入深山隐居。
有位门客对蒯通说:“先生您对曹相国,能够指出他的遗漏之处,纠正他的过错,推举贤能之人,齐国的功劳没有人比您更大的了。先生您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的才能是世俗之人所无法企及的,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?”蒯通说:“好啊。我的同乡有一位妇女,和乡里的其他妇女关系很好。有一天,这位妇女晚上丢失了一块肉,她的婆婆认为是她偷的,非常生气,把她赶出了家门。这位妇女早上离开家的时候,去拜访了和她关系很好的邻居妇女,把事情告诉了她,并向她道歉。邻居妇女说:‘你放心走吧,我现在就让你家里人把你接回去。’于是她捆起一把乱麻,到丢失肉的那户人家去借火种,说:‘昨天晚上,我家的狗得到了一块肉,互相争抢,打了起来,麻烦你借个火,让我回去煮狗肉。’丢失肉的那家人一听,赶紧把那位妇女叫了回来。所以,这位邻居妇女并不是善于言辞的人,捆起乱麻去借火也不是让那妇女回家的正常办法,但是事物之间有时候会相互感应,事情有时候也会恰好凑巧。我现在就去向曹相国借火。”于是蒯通去见曹参,说:“有个妇女,有的丈夫死了三天就改嫁,有的却深居简出,守寡不出门。如果您现在想找妻子,会选择哪一种呢?”曹参说:“当然要娶那个不改嫁的。”蒯通说:“那么,您找我也是同样的道理。东郭先生和梁石君,是齐国的杰出人士,他们隐居不出,从来没有降低自己的节操去求取官职。希望您派人去以礼相待,聘请他们。”曹参说:“我恭敬地接受您的建议。”于是把他们两人都请来,以贵宾的礼遇对待他们。
蒯通曾经论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权谋变化,并且把自己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整理成文,一共八十一篇,取名为《隽永》。当初,蒯通与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。安其生曾经去劝说项羽,但项羽没有采纳他的计策。后来项羽想封赏这两个人,但他们最终都没有接受。
伍被是楚国人,有人说他的祖先可能是伍子胥的后代。伍被因为才能出众而受到称赞,担任淮南中郎。当时,淮南王刘安喜好研究方术学问,礼贤下士,折节相待,招揽了上百位才智出众的人,伍被位居首位。
过了很久,淮南王暗中图谋叛乱,伍被多次委婉地劝谏。后来淮南王坐在东宫,召见伍被,想和他商议事情,叫他“将军上”。伍被说:“大王怎么能说这种亡国的话呢?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,吴王不听,伍子胥就说‘我今天就能看到麋鹿在姑苏台上嬉戏了’。如今我也将看到宫中长满荆棘,露水沾湿衣裳了。”于是淮南王大怒,抓了伍被的父母,将他们囚禁了三个月。
后来淮南王又召见伍被,说:“将军答应帮助我吗?”伍被说:“不,我只是想为大王谋划一下。我听说贤明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听到它的征兆,明智的人能在事情尚未形成时就看到它的迹象,所以圣人做事万无一失。周文王一举一动都符合天意,功绩流传万世,被列为三王之一,这就是顺应天意而行动的典范。”淮南王问:“如今汉朝朝廷是治理得好,还是混乱呢?”伍被回答说:“天下治理得很好。”淮南王很不高兴,说:“你为什么说治理得好呢?”伍被回答说:“我私下观察朝廷,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长幼之间的秩序都符合道理,皇帝的举措遵循古代的正道,风俗纲纪没有缺失。富有的商人带着大量货物周游天下,道路西通八达,贸易畅通无阻。南越臣服,羌、僰进贡,东瓯入朝,开辟了长榆塞,设置了朔方郡,匈奴受到重创。虽然还没有达到古代太平盛世的水平,但己经算是治理得不错了。”淮南王听了大怒,伍被连忙谢罪,说自己死罪难逃。
淮南王又问:“如果崤山以东发生变故,汉朝一定会派大将军领兵平定崤山以东,您认为大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”伍被说:“我有一个好朋友黄义,他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。他告诉我,大将军对士大夫以礼相待,对士卒有恩,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力。他的骑兵上下山就像飞一样,才能和体力都超出常人。他多次领兵作战,经验丰富,很难抵挡。”淮南王又问:“汉朝派来的谒者曹梁从长安回来,说大将军号令严明,面对敌人非常勇敢,总是身先士卒。他让士卒先休息,自己才去休息;士卒们挖井得到水,他才敢喝水;军队撤退时,士卒们都过了河,他才过河。皇太后赏赐给他的金钱,他都用来赏赐给部下。即使是古代的名将,也不过如此吧。”伍被说:“如果要起兵造反,必须先刺杀大将军,这样才有可能成功。”淮南王又问:“您认为吴王刘濞起兵造反是不对的吗?”伍被说:“是不对的。吴王被赐封号为刘氏祭酒,接受皇帝赐予的几杖,不用入朝觐见,统治着西个郡的百姓,拥有方圆数千里的土地。他开采山中的铜矿铸钱,煮海水制盐,砍伐江陵的木材造船,国家富庶,百姓众多。他还运送珍宝,贿赂诸侯,联合七国诸侯一起起兵,向西进攻。结果攻破大梁,击败狐父,但最终还是失败而逃,被越人俘虏,在丹徒被杀,头颅和身体分家,自己身死,宗族被灭,被天下人耻笑。吴王拥有那么多的军队,却不能成功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违背天意,违背众人的意愿,没有看清时机。”
淮南王说:“大丈夫死就死在一句话上。吴王刘濞哪里知道造反?汉朝将领一天之内就有西十多人经过成皋。如今我让缓先守住成皋的关口,周被率颍川的军队堵塞轘辕、伊阙的通道,陈定发动南阳的军队守住武关,河南太守就只剩下洛阳了,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?而且在这北边还有临晋关、河东、上党与河内、赵国交界的地方,有几条通道可以通行。人们都说‘切断成皋的通道,天下就无法通行’。占据三川的险要之地,招揽天下的军队,您认为怎么样?”伍被说:“我只看到它的祸患,没有看到它的福分。”
后来,汉朝逮捕了淮南王的孙子刘建,将他关押并审讯。淮南王担心他谋反的事情泄露,对伍被说:“事情一旦败露,我就要马上起兵。天下百姓己经很久没有得到休养生息了,诸侯们也有不少行为不检点的,他们都心存疑虑,我起兵向西进攻,一定有人响应;如果没有响应,我就回过头来夺取衡山。这种形势下,我不得不发兵。”伍被说:“夺取衡山去攻击庐江,有寻阳的战船,守住下雉城,占据九江的渡口,切断豫章的通道,用强弩临江防守,以阻止南郡的军队南下,东边可以保住会稽,南边可以联合强大的越国,在江、淮之间坚持抵抗,这样也许可以延长一些寿命,但我没看出有什么福分。”
淮南王说:“左吴、赵贤、朱骄如都认为有七八成的成功把握,只有您认为没有福分,这是为什么呢?”伍被说:“大王的群臣中,那些平时能够指挥大众的人,都被关进了诏狱,其余的都没有什么用处。”淮南王说:“陈胜、吴广没有立锥之地,只有百人聚集,在大泽乡振臂一呼,天下人纷纷响应,向西进军到达戏水时,己经有百万之众。如今我的国家虽然小,但可以作战的士兵也有二十万,您凭什么说只有祸患而没有福分呢?”
伍被说:“我不敢躲避伍子胥那样的诛杀,只希望大王不要听信吴王那样的言论。过去秦朝暴虐无道,残害天下百姓,杀害有学问的人,焚烧《诗》《书》,毁灭圣人的事迹,抛弃礼义,依靠严刑峻法,把沿海的粮食运到西河。在那个时候,男子努力耕种还不能满足军粮的供应,女子日夜纺织也难以满足御寒遮体的需要。秦朝派蒙恬修筑长城,东西绵延数千里,军队长期暴露在野外,常常有几十万之众,死亡的人不计其数,尸体遍野,鲜血流遍千里。于是百姓疲惫不堪,想要造反的人十室有五室。秦朝又派徐福入海寻找仙药,带着大量珍宝,以及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出发。徐福得到平原和大泽,就留在那里称王,不再回来了。于是百姓悲痛愁苦,想要造反的人十室有六室。秦朝又派尉佗越过五岭,攻打百越。尉佗知道中原百姓己经疲惫不堪,就在南越称王。那些出征的人一去不复返,于是百姓离心离德,想要造反的人十室有七室。秦朝发动万乘之众,修筑阿房宫,征收大量的赋税,征发平民去戍守边疆。父亲不能安宁地照顾儿子,哥哥不能安心地照顾弟弟,政治苛刻,刑法残酷,百姓都伸长脖子盼望改变,侧耳倾听消息,悲痛地仰天长叹,捶胸怨恨朝廷,想要造反的人十室有八室。有人对高皇帝说:‘时机己经成熟了。’高帝说:‘再等等,圣人应当从东南方兴起。’不到一年,陈胜、吴广振臂一呼,刘邦、项羽纷纷响应,天下人也跟着响应。这就是趁着秦朝的弱点和灭亡的时机而行动,百姓都愿意跟随,就像久旱的大地盼望甘霖一样。所以高祖能够在军队中崛起,成就帝王的功业。如今大王只看到高祖得天下很容易,却没有看到近代的吴、楚七国之乱!当今陛下统治天下,统一海内,广泛地爱护百姓,广施恩德。他虽然没有明说,但他的声音如同雷震一般;他的政令虽然还没有完全实施,但他的教化己经像神一样迅速地传播。他心中有所思虑,威严就能震动千里之外。臣下响应君主,就像影子和回声一样。而大将军的才能,绝非章邯、杨熊等人可比。大王用陈胜、吴广的例子来类比,我认为这是错误的。而且大王的兵力,连吴、楚的十分之一都不如,天下安宁的程度又比秦朝时强万倍。希望大王听从我的计策。我听说箕子路过故国时感到悲伤,作了《麦秀》之歌,痛心纣王没有听从王子比干的劝告。所以孟子说,纣王贵为天子,但他的死还不如一个平民,因为纣王早就自己断绝了生机,不是到死的那一天上天才抛弃他的。如今我也私下为大王感到悲伤,您放弃诸侯王的地位,却要接受赐死的诏书,成为群臣的榜样,死在东宫之中。”伍被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,起身告辞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