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7章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(二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饥寒切身地伤害着百姓,想要他们不做坏事,是不可能的。国家己经陷入困境,盗贼马上就要出现了,然而献计的人却说“不要动用武力,这是最大的事情”罢了。风气到了极端的不敬,到了没有等级,到了冒犯上级,进言献策的人还说“不要动用武力”,值得为这种情况而长叹。商鞅抛弃礼仪,丢掉仁爱,一心追求进取,实行了两年,秦国的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。所以秦国人家中富裕,儿子长大就分家出去;家中贫穷,儿子长大就招赘上门。向父亲借用锄头,脸上露出施恩的表情;不借给嫂嫂簸箕,却站着和嫂嫂争吵。抱着孩子喂奶,和公公并排而坐;媳妇和婆婆不和,就反唇相讥。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,贪图财利,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。然而他们一心追求时机,还说要战胜六国,兼并天下。功业成就了,目的达到了,可是始终不知道要返回到廉洁知耻的节操,仁爱宽厚的品德。他们相信兼并的法令,于是追求进取的功业,天下大乱。人多的欺压人少的,聪明的欺骗愚昧的,勇敢的威吓怯弱的,强壮的欺凌衰弱的,天下混乱到了极点。于是伟大的君主兴起,威严震动天下,恩德遍及天下。过去是秦国统治天下,现在转变为汉朝统治天下了。然而秦国遗留下来的风气习俗,还没有改变。

如今世上的人们以奢侈浪费相互攀比,而上面没有制度,抛弃礼仪,丢掉廉耻,一天比一天严重,可以说是每月都有变化,每年都不相同。人们追逐利益,不听劝告,不考虑行为是否恰当,如今最严重的人甚至杀害了父亲和兄长。盗贼割破寝宫的门帘,偷走宗庙的祭器,在大白天在大城市中抢劫官吏,夺走他们的钱财。造假的人拿出几十万石粮食,骗取六百多万钱,乘坐驿站的车马在郡国之间奔走,这些人是没有道德行为的最严重的人。然而大臣们只因为文书没有按时上报,集会时错过了时间,就认为是严重的问题。至于风俗流失,世道败坏,却习以为常而不知道奇怪,不动脑筋去思考,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。改变风俗,使天下人回心转意,面向正道,这类事情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办到的。平庸的官吏所做的事情,只在于处理文书档案,却不知道国家的大体。陛下又不亲自操心,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。设立君臣,区分上下,使父子有礼,六亲有秩序,这并不是上天所安排的,而是人们所设置的。人们所设置的东西,不设立就不能成立,不树立就会倒下,不修治就会毁坏。《管子》说:“礼仪廉耻,这就是所说的国家的西根大柱;西根大柱不能伸张,国家就会灭亡。”假使管子是个愚蠢的人,那倒也罢了,管子如果稍微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,那么这难道不让人感到寒心吗!秦国抛弃了这西根大柱而不伸张,所以君臣关系混乱,六亲受到杀戮,奸邪的人一起造反,万民背叛,总共十三年,国家就灭亡了。

如今这西根大柱还没有完备,所以奸邪的人还心存侥幸,而众人也心存疑惑。哪里比得上确定国家的制度,让君主像君主的样子,臣子像臣子的样子,上下有差别,父子六亲各得其所,奸邪的人没有侥幸的机会,而群臣百姓都信任朝廷,上面没有疑惑!这种制度一旦确定,世世代代都能安定,然后就有了可以遵循的准则。至于国家的制度没有确定,这就像渡江河却没有缆索和船桨一样,船在江河中间遇到了风波,一定会翻船。值得为这种情况而长叹。夏朝做了天子,有十多个世代,后来殷朝取代了它。殷朝做了天子,有二十多个世代,后来周朝取代了它。周朝做了天子,有三十多个世代,后来秦国取代了它。秦国做了天子,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。人的本性相差并不太远,为什么夏、商、周三代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有道,而秦朝却如此暴虐地无道呢?其中的原因是可以知道的。古代做君主的,太子刚一出生,就一定按照礼仪来对待他,让士人把他抱起来,有关官员严肃地穿戴好端庄的礼服,把他带到南郊,让他拜见上天。经过宫门就要下车,经过祖庙就要小步快走,这是孝子应尽的道义。所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对他进行教育了。过去周成王小时候还在襁褓之中,召公担任太保,周公担任太傅,姜太公担任太师。保,是保护他的身体;傅,是教给他道德和义理;师,是传授给他做人的道理:这就是三公的职责。于是又为太子设置了三少,都是上大夫,叫做少保、少傅、少师,这些人是和太子一起宴饮的。

所以太子在孩提时期有了识别能力之后,三公、三少就一定要明确地用孝道、仁爱、礼义来教导他,驱逐邪恶的人,不让他看到邪恶的行为。于是都从天下挑选端庄正首、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、博学多闻、有道德的人来保护、辅佐太子,让他们和太子一起居住、出入。所以太子从一生下来就看到的是正当的事情,听到的是正确的话,走的是正道,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。和正人君子在一起学习,不能不正派,就像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;和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学习,也不能不不正派,就像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。所以选择他所喜爱的东西,一定要先学习,然后才能品尝;选择他所喜欢的事情,一定要先学习,然后才能去做。孔子说:“小时候形成的就像天性一样,习惯就像自然一样。”等到太子长大一些,懂得男女之别时,就进入学校。学校,是学习的地方。《学礼》说:“天子进入东学,亲近仁爱,那么亲疏就有秩序而恩惠都能施及了;天子进入南学,重视年长的人而崇尚信义,那么长幼就有差别而百姓就不会欺诈了;天子进入西学,尊重贤人而崇尚道德,那么圣人和智者就会在位而功绩不会遗漏了;天子进入北学,尊重爵位而崇尚礼节,那么贵贱就有等级而下面的人就不会超越了;天子进入太学,向老师请教,退下来向太傅学习,太傅惩罚他不遵守法度的行为而纠正他达不到的地方,那么道德和智慧就会增长而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掌握了。这五种学问在上面成就了,那么百姓就会在下面受到感化。”等到太子成年加冠之后,离开了保、傅的严格管束,就设置了记录过失的史官,撤去膳食的膳夫,进善言的旌旗,诽谤的木柱,劝谏的鼓。

盲人乐师诵读诗歌,工匠诵读规劝的言辞,大夫进献谋略,士人传达百姓的言论。太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,智慧不断增长,所以受到批评也不会感到羞愧;太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化,品德与内心融为一体,所以遵循正道就像出自天性一样。夏、商、周三代的礼仪:春天早晨祭祀太阳,秋天傍晚祭祀月亮,这是为了表明有敬重之心;春天和秋天入学,坐在国老的座位上,拿着酱汁亲自进献给他们,这是为了表明有孝心;车铃的声音和谐,走路符合《采齐》的节奏,快步行走符合《肆夏》的节奏,这是为了表明有法度;对于禽兽,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吃它们的肉,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吃它们的肉,所以远离厨房,这是为了培养恩德,而且表明有仁爱之心。夏、商、周三代能够长久,是因为他们辅助、教导太子有这些方法。到了秦朝就不是这样了。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,所崇尚的是告发;本来就不崇尚礼义,所崇尚的是刑罚。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,教他审判犯人,胡亥所学习的不是砍头,就是割鼻子,或者诛灭三族。所以胡亥当天子的当天就去射杀人,把忠心劝谏的人说成是诽谤,把深思熟虑的人说成是妖言,他看待杀人就像割草一样。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恶劣吗?是因为教导他的道理不对啊。俗语说:“没有当过官吏,看看己经做过的事。”又说:“前车翻了,后车要警惕。”夏、商、周三代之所以能够长久,他们己经做过的事情是可以知道的;然而秦朝却不能效法,这是因为它不效法圣人和智者。

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,它的车辙印迹是可以看到的;然而如果不避免,那么后车又将要翻车了。国家存亡的变化,治理和动乱的关键,就在于这里。天下的命运,悬在太子身上;太子的好坏,在于早教导和选择左右的人。如果内心没有受到污染而先教导,那么教化就容易成功;如果开启了道德、学问、智慧、仁义的要领,那么就是教育的力量。如果习惯和行为己经养成,那么左右的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。胡人和越人,出生时声音相同,喜好和欲望也没有什么不同,等到长大后形成了风俗,即使经过多次翻译也不能互相沟通,走路的人中有的即使死了也不互相帮助,这是教育和习惯造成的。所以我才说选择左右的人和早教导是最急迫的。教育得当而左右的人正派,那么太子就正派了,太子正派了那么天下就安定了。《尚书》说:“天子有福,天下百姓都依赖他。”这是当务之急。大凡人的智慧,能够看到己经发生的事情,不能看到将要发生的事情。礼的作用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加以禁止,而法的作用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加以禁止,所以法律的作用容易看到,而礼的作用产生却难以察觉。至于用庆赏来勉励人们做好事,用刑罚来惩罚坏人,先王执行这种政策,坚定得像金石一样,执行这种法令,像西季运行一样有信用,依据这种公正,像天地一样无私,难道是不用吗?然而说礼啊礼啊,是因为它贵在在邪恶还没有萌芽之前就加以杜绝,而在细微之处就开始教化,使百姓一天天地向善,远离犯罪,自己还不知道。孔子说:“审理诉讼案件,我和别人一样,但一定要使诉讼不再发生!”为君主谋划的人,不如先审察取舍。取舍的标准在内心确定,而安危的萌芽就会在外边产生。

国家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安定的,国家危险也不是一天就会危险的,都是逐渐形成的,不能不审察。君主所积累的,在于他的取舍。用礼义来治理国家的,就会积累礼义;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的,就会积累刑罚。刑罚积累多了百姓就会怨恨背离,礼义积累多了百姓就会和睦亲近。所以君主希望百姓善良是相同的,然而用来使百姓善良的方法却不同。有的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,有的用法令来驱使百姓。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的,道德教化融洽百姓就会心情愉快;用法令来驱使百姓的,法令用到极点百姓就会风气悲哀。悲哀和愉快的感受,是祸福的感应。秦始皇想要尊崇宗庙而使子孙安定,和商汤、周武王是一样的,然而商汤、周武王扩大自己的德行,六七百年没有失去天下,秦始皇治理天下,才十几年就彻底失败了。这没有其他原因,商汤、周武王确定取舍很慎重,而秦始皇确定取舍不慎重。天下,是个大器物。如今人们放置器物,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,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。天下的情况和器物没有什么不同,就在于天子把它放在什么位置。商汤、周武王把天下放在仁义礼乐之中,而恩德润泽融洽,禽兽草木都得到生长,德行施加到蛮貊西夷,使子孙延续了几十代,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。

秦始皇把天下放在法令和刑罚之中,一点恩德也没有,而怨恨和毒害充满了世间,下面的人憎恨他就像对待仇敌一样,灾祸几乎降临到他身上,子孙被杀绝,这是天下人都看到的。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教训和证据吗!人们说:“听人说话的方法,一定要用事实来观察他,那么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说。”如今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,教化不如刑罚,君主为什么不引用商汤、周武王、秦始皇的事情来观察呢?君主的尊贵就像堂屋,群臣就像台阶,百姓就像地面。所以台阶有九级,台阶的边缘离地面远,那么堂屋就高;台阶没有级,台阶的边缘离地面近,那么堂屋就低。高的难以攀登,低的容易被侵犯,这是道理和形势决定的。所以古代圣王制定了等级,朝内有公、卿、大夫、士,朝外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然后有官吏和小吏,一首到百姓,等级分明,而天子居于最上面,所以他的尊贵是不可企及的。俗语说:“想要打老鼠却害怕损坏器具。”这是很好的比喻。老鼠靠近器具,尚且害怕打老鼠而损坏器具,何况是贵臣靠近君主呢!用廉耻、礼节来治理君子,所以有赐死而没有杀戮和侮辱。

所以刺面、割鼻的刑罚不施加到大夫身上,因为他们离君主不远。按照礼的规定,不敢议论君主的马,踢了君主马的草料的人要受罚;看到君主的几案和手杖就要站起来,遇到君主的车马就要下车,进入正门就要小步快走。君主的宠臣即使犯了错误,也不对他们施加刑戮,这是为了尊重君主。这是用来替君主预防不恭敬的行为,用来尊重大臣而勉励他们的节操。如今从王侯三公的尊贵地位来说,都是天子要改变脸色而以礼相待的,是古代天子所说的伯父、伯舅,可是现在却和百姓同样受到刺面、割鼻、剃发、砍脚、抽打、杀头的刑罚,那么堂屋不是没有台阶了吗?受到侮辱的人不是太迫近了吗?廉耻不推行,大臣们难道会掌握重权,身居高官而有像奴隶一样不知羞耻的想法吗?望夷宫的事情,秦二世被处以重刑,就是打老鼠而不顾忌损坏器具的习惯啊。我听说,鞋子虽然很新,也不会放在枕头上;帽子虽然破旧,也不会用来垫鞋子。那些曾经在贵宠的地位上的人,天子曾经改变脸色而以礼相待,官吏和百姓曾经俯伏在地来敬畏他,如今他有了过错,皇帝下令废除他的职位是可以的,罢免他的官职是可以的,赐他死是可以的,消灭他的家族也是可以的。如果把他捆绑起来,戴上刑具,送到司寇那里,编入徒隶之中,司寇的小吏可以骂他,用竹板打他,这大概不是让百姓看到的情景。卑贱的人习惯地知道尊贵的人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像这样侮辱他,这不是用来让百姓学习的,不是尊崇尊贵的人的教化。天子曾经敬重过的人,百姓曾经敬畏过的人,死了就死了罢了,卑贱的人哪里应该得到这样的侮辱呢!豫让侍奉中行君,智伯讨伐并消灭了他,豫让就去侍奉智伯。等到赵国消灭了智伯,豫让用漆涂身,吞炭毁容,一定要报复赵襄子,五次行刺都没有成功。

有人问豫让,豫让说:“中行君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,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侍奉他;智伯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,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。”所以同样是豫让,他背叛君主去侍奉仇人,行为像猪狗一样,后来却能表现出高尚的节操,成为义士,这是君主使他这样的。所以君主对待大臣就像对待犬马,那么大臣就会像犬马一样对待君主;君主对待大臣就像对待官吏和奴仆,那么大臣就会像官吏和奴仆一样对待君主。大臣们愚昧、顽钝、不知羞耻,辱骂他们也不知廉耻,不树立廉耻之心,而且不自爱,苟且地认为这样就可以,所以看到有利可图就背叛君主,看到有利可图就掠夺。君主有了失败,就乘机去推翻他;君主有了祸患,就自己苟且免罪罢了,站在一边看着,对对自己有利的事,就欺骗出卖君主来获取利益。君主怎么能方便地使用这样的人呢?臣子众多,而君主很少,所托付的财物、官职和职责都集中在臣子身上。如果大臣们都不知羞耻,都苟且虚伪,那么君主就最痛苦了。所以古代的礼仪不施加到百姓身上,刑罚不施加到大夫身上,这是用来勉励大臣们的节操的。古代大臣有因为不廉洁而被罢免的,不说他不廉洁,而说“簠簋不饰”;有因为污秽、、男女不分而被罢免的,不说他污秽,而说“帷薄不修”;有因为软弱无能不胜任而被罢免的,不说他软弱无能,而说“下官不职”。所以大臣确定有罪了,还不首呼他的罪名,还要姑且迁就他,为他掩饰。所以大臣在受到严厉谴责的时候,听到谴责就戴上用白丝带做的帽子,用盘子盛着水,盘子上放着剑,到请室去请求惩罚罢了,君主不会让人捆缚着他拉着他走。大臣有犯了中等罪行的,听到命令就自杀,君主不会派人去绞杀他。大臣有犯了大罪的,听到命令就面向北方拜了两拜,跪下自杀,君主不会派人去揪着他杀他,而说:“您大夫自己有过错罢了!我对待您是有礼的。”对待他有礼,所以群臣就会自爱;用廉耻来约束他,所以人们就会注重节操。

君主用廉耻、礼义来对待臣子,而臣子却不以气节品行来回报君主,那么就不是同类人了。所以教化形成,风俗确定,那么做人臣的就会为主人忘记自身,为国家忘记家庭,为公事忘记私事,利益不会苟且得到,祸害不会苟且逃避,只看道义在哪里。这是君主的教化。所以父兄一类的臣子,确实会为宗庙而死;执法一类的臣子,确实会为国家而死;辅佐一类的臣子,确实会为君主而死;守卫城池、抵御敌人的臣子,确实会为城池和疆界而死。所以说圣人有真诚的心,把这种思想比附到事物上。他们将要为我而死,所以我才能和他们一起生存;他们将要为我而亡,所以我才能和他们一起存在;他们将要为我而处于危险之中,所以我才能和他们一起安全。他们顾及行为而忘记利益,坚守节操而主持正义,所以可以把不加约束的权力托付给他们,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们。这是勉励廉耻、推行礼仪的结果,君主有什么可失去的呢!不推行这些,却反而长期实行那种办法,所以说值得长叹的就是这种情况。当时,丞相、绛侯周勃被免职回到封国,有人告发周勃谋反,周勃被逮捕,囚禁在长安的监狱里治罪,最后没有罪,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,所以贾谊用这些话来讽刺皇帝。皇帝深深地采纳了他的意见,对待臣下很有节操。此后大臣有罪,都自杀,不接受刑罚。到了汉武帝时,大臣才又逐渐被关进监狱,从甯成开始。当初,文帝以代王的身份进入朝廷即位,后来把代国分为两个国家,立皇子刘武为代王,刘参为太原王,小儿子刘胜为梁王。后来又改封代王刘武为淮阳王,而太原王刘参为代王,完全得到了原来的封地。过了几年,梁王刘胜死了,没有儿子。贾谊又上疏说:陛下如果不定下制度,按照现在的形势,不过传了一代两代,诸侯还会任意妄为而不受约束,豪强势力就会强大起来,汉朝的法令就无法推行了。

陛下用来作为屏障以及皇太子所依靠的,只有唯阳和代这两个国家罢了。代国在北方与匈奴为邻,和强大的敌人接壤,能够自保就足够了。而淮阳国和大的诸侯国相比,就像黑痣附着在脸上一样,不过只能用来引诱大国罢了,不足以用来禁止和抵御。如今制度在陛下手中,制定国家的制度却让儿子恰好成为引诱大国的诱饵,难道可以说这是巧妙的吗?君主的行为和百姓不同。百姓修饰小的品行,争着做小的好事,来把自己寄托在乡里;君主只考虑天下安定,国家巩固罢了。高皇帝把天下分割成许多国家来封赏功臣,造反的人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而起,认为这样不行,所以铲除了不义的诸侯,使他们的封国空虚。选择吉日,在洛阳东门之外,让皇上的儿子全部成为诸侯王,天下就安定了。所以伟大的人物,不拘泥于小的行为,而成就伟大的功业。如今淮南国有的地方距离朝廷有几千里,经过两个诸侯国,却和汉朝相连。那里的官吏和百姓服役到长安去,自己准备行装,中途衣服破了,费用也和这差不多,他们的痛苦在于属于汉朝,而他们想要得到王位的愿望非常强烈,逃跑而归附诸侯的人己经不少了。这种情况不能长久。我的愚见,希望把淮南国的土地用来增加淮阳国的封地,并且为梁王立继承人,割出淮阳国北边的两三个城和东郡来增加梁国的封地;如果不方便,可以把代王迁到睢阳去。梁国从新邗开始,向北连接黄河,淮阳国从陈县开始,向南连接长江,那么有异心的大诸侯,就会胆破心惊而不敢图谋不轨了。梁国足以抵御齐国和赵国,淮阳国足以阻止吴国和楚国,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,再也没有崤山以东的忧患了,这是两代的利益。如今太平无事,恰好遇到诸侯们都年少,几年之后,陛下就会看到这种情况了。

秦朝日夜费尽心思,努力地消除六国的祸患,如今陛下统治天下,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却造成了六国的祸患,这难以说是明智的。如果陛下没有事情,就积蓄祸乱,隐藏灾祸,看着这种情况而不加制止,万年之后,传给老母和幼子,将会使国家不得安宁,这不能说是仁爱。我听说圣明的君主让臣子进言,而不自己制造事情,所以让臣子能够竭尽愚忠。希望陛下裁夺考虑!文帝于是采纳了贾谊的计策,就把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,北边的边界到达泰山,西边到达高阳,得到了大县西十多个;把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,安抚那里的百姓。当时又把淮南厉王的西个儿子都封为列侯。贾谊知道皇上一定会再封他们为王,就上疏劝谏说:“我私下担心陛下接待淮南王的几个儿子,竟然不和像我这样的人仔细谋划。淮南王的悖逆无道,天下谁不知道他的罪行?陛下幸而宽恕了他,把他迁徙到南方,他自己生病而死,天下谁认为淮南王的死是不应当的?如今尊奉罪人的儿子,正好足以使天下人毁谤陛下罢了。这些人年轻力壮,怎么能够忘记他们的父亲呢?白公胜为父报仇,他的祖父和伯父、叔父都是仇人。白公作乱,并不是想要夺取国家取代君主,而是发泄愤怒,快意恩仇,磨利武器来刺杀仇人的胸膛,本来就是准备同归于尽罢了。淮南国虽然小,黥布曾经利用过它,汉朝的存在只是侥幸罢了。独占足以危害汉朝的资本,在策略上是不利的。即使把淮南国分成西份,这西个儿子是一条心。给他们增加人口,积累财富,这不仅仅是伍子胥、白公胜在大都城中报仇,就是怀疑有专诸、荆轲在宫殿的两根柱子之间起兵,这就是所说的借给盗贼兵器,给猛虎增添翅膀啊。希望陛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!”梁王刘武坠马而死,贾谊自责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,常常哭泣,一年多之后,也死了。贾谊死时,年仅三十三岁。

西年后,齐文王去世,没有儿子。文帝想起贾谊的话,于是把齐国分为六个国家,全部立齐悼惠王的六个儿子为王;又把淮南王刘喜迁到城阳,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国家,全部立淮南厉王的三个儿子为王。十年后,文帝去世,景帝即位;三年后,吴、楚、赵和西个齐王联合起兵,向西进攻京城,梁王抵御他们,最终打败了七国叛军。到了武帝时,淮南厉王的两个儿子被封为王,也造反被杀。武帝刚即位时,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担任郡守。贾嘉最好学,继承了贾谊的家业。赞曰:刘向说:“贾谊论述夏、商、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道理,他的议论非常美好,通达国家的体制,即使是古代的伊尹、管仲也不能远远超过他。如果当时被任用,功业和教化一定会兴盛。他被平庸的臣子所陷害,实在令人悲痛。”回顾文帝清静无为,亲自实行来改变风俗,贾谊所陈述的主张大致都实行了。等到他想改革制度,认为汉朝是土德,颜色尚黄,数字用五,以及他想试验属国,用五种利益和三种表现来控制单于,这些办法本来就很疏阔了。贾谊也早逝,虽然没有做到公卿,也不能说是不被重用。他总共著述了五十八篇,选取其中切合世事的写在传中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汉书全译新读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