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书上说:“狂妄的人说的话,圣明的君主也会从中选择。”我晁错愚昧浅陋,冒死献上狂妄的言论,希望陛下裁断选择。文帝很赞赏晁错的建议,于是赐给他玺书,给予宠爱的回答,说:“皇帝问太子家令:上书谈论军事的三个要点,我己经知道了。书中说‘狂妄的人说的话,圣明的君主会从中选择’。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。说话的人并不狂妄,而选择的人却不明智,这就是国家的大祸患,原因就在于此。让不明智的人去选择不狂妄的言论,就会万般听取而万般不当。”晁错又上书谈论守卫边境、防御外敌入侵、鼓励农业生产、重视根本等当今急需办理的两件事,说:我听说秦朝的时候,向北进攻胡人和貉人,在黄河边上修筑长城;向南进攻扬粤,在那里设置戍边的士兵。秦朝发动军队去攻打胡人和扬粤,并不是为了保卫边境地区、拯救百姓的生命,而是贪婪暴戾,想要扩张土地,所以还没有建立功业,天下就大乱了。而且秦朝发动军队却不知道战争的形势,作战就会被敌人俘虏,驻守就会士兵大量死亡。胡人和貉人居住的地方,是阴气聚集的地方,树木的皮有三寸厚,冰有六尺厚,他们吃肉喝奶酪,身体的皮肤纹理细密,鸟兽的毛又厚又密,他们的身体能够耐寒。扬粤地区阴气少而阳气多,那里的百姓皮肤纹理稀疏,鸟兽的毛又少又稀,他们的身体能够耐热。秦朝的戍边士兵不能适应那里的水土,戍守边疆的人死在边境,运送物资的人死在道路上。秦朝百姓看到这种情况,就像去刑场一样,于是秦朝就用有罪的人去戍边,这种做法被称为“谪戍”。先是派遣官吏中有罪的人以及赘婿和商人去戍边,后来又派遣曾经有经商户籍的人,再后来又派遣祖父母、父母曾经有经商户籍的人,最后进入里巷,抓取左边的人去戍边。这种征发的方式很不合理,被征发的人内心恐惧,产生了背叛的想法。百姓们之所以坚守阵地、奋勇作战,宁死不投降,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计划。所以战胜敌人、坚守阵地就有拜爵的奖赏,攻占城池、屠杀城镇就能得到财物,用来使家庭富裕,所以能够让他们冒着箭矢和石头的攻击,赴汤蹈火,把死看作生一样。现在秦朝征发士兵,却有万死的危险,却没有丝毫的回报,为国而死之后,家人不能免除徭役,天下人都知道这种灾祸会降临到自己身上。
陈胜被征发去戍边,到达大泽乡,成为天下人起义的首领,天下人跟随他起义,就像流水一样,这是秦朝用威势强迫百姓做事的弊端。胡人穿衣吃饭的行业不依赖土地,他们的势力很容易扰乱边境。怎么知道呢?胡人吃肉喝奶酪,穿皮毛做的衣服,没有固定的城郭和田地房屋可以居住,就像飞鸟走兽在广阔的原野上,遇到美好的草地和甘甜的水源就停下来,草吃完了,水喝干了,就转移地方。由此看来,胡人来来往往,迁徙转移,有时来有时走,这是胡人的生活方式,而中原人却因此离开了田地。现在让胡人在边境地区多次迁徙放牧、打猎,有的靠近燕地和代地,有的靠近上郡、北地、陇西,等待防守边境的士兵,如果士兵少,他们就入侵。陛下不去救援,那么边疆百姓就会失去信心,产生投降敌人的想法;如果去救援,派去的士兵少了就不够,派去的士兵多了,等从远处的县里赶到边境,胡人己经离开了。士兵们聚集在一起却不解散,费用就会很大;解散了,胡人又会入侵。这样连续几年,那么中原地区就会贫困痛苦,百姓也不能安居乐业。陛下有幸为边境担忧,派遣将领和官吏,征发士兵去修筑边塞,这是很大的恩惠。然而让远方的士兵来守卫边塞,一年换一次,他们不了解胡人的能力,不如选择长期居住在那里的人,他们有家庭和田地,而且可以用来防备胡人。可以为他们修筑高大的城墙和深沟,准备大块的石头,设置障碍物,再在城内修筑一座城,两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。在要害的地方,交通要道上,修建城邑,每座城邑不少于一千户人家,用竹木做成的栏栅围在城邑的周围。先建造房屋,准备农具,然后招募有罪的人以及免刑释放的奴隶去居住;如果还不够,就招募那些可以用奴隶来赎罪以及可以用奴隶换取爵位的人;如果还不够,就招募愿意去那里居住的百姓。都赐给他们高爵,免除他们家庭的徭役。发给他们冬夏的衣服,官府供给粮食,首到他们能够自给为止。郡县的百姓可以购买他们的爵位,用来使自己的爵位升到卿。那些没有丈夫或者妻子的人,官府给他们买来配偶。
人之常情是如果没有配偶,就不能长久地安定地生活在一个地方。边境地区的百姓,待遇不丰厚,不能让他们长久地居住在危险的地方。胡人入侵驱赶百姓,能够阻止他们驱赶的,就把其中的一半赏赐给百姓,官府为他们赎回百姓。如果这样,那么城镇之间就可以互相救助,百姓们奔赴战场,不会躲避死亡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上面有恩德,而是因为他们想要保全自己的亲人并且得到财物。这和东方的戍边士兵不熟悉地形、心里害怕胡人的情况相比,功劳相差万倍。在陛下的时代,迁徙百姓充实边境,让远方没有戍边的事情,边境地区的百姓父子互相保护,没有被俘虏的祸患,利益延续到后世,陛下的名声也会被称颂为圣明,这和秦朝驱使怨恨的百姓去戍边相比,相差太远了。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,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境地区居住。晁错又说:陛下有幸招募百姓迁徙来充实边境地区,让戍边的事情更加减少,运输物资的费用更加减少,这是很大的恩惠。下面的官吏如果真的能够符合陛下的厚恩,奉行英明的法令,体恤迁徙来的老弱百姓,好好对待那些壮年百姓,使他们团结一心,不要侵犯刻薄他们,让先迁徙来的人能够安居乐业,不想念故乡,那么贫穷的百姓就会互相劝说,愿意迁徙到边境地区。我听说古代迁徙远方的人来充实空旷的地方,要考察阴阳是否调和,品尝泉水的味道,审查土地是否适宜,观察草木是否丰饶,然后修建城镇,建立城邑,划分里巷,分配住宅,开辟种田的道路,确定田界,先为百姓建造房屋,每家有一堂屋、两间内室,门窗可以关闭,还放置一些器物,百姓们到了以后有地方居住,有工具使用,这就是百姓们愿意离开故乡,愿意迁徙到新地方的原因。
为他们设置医生和巫师,用来救治疾病,用来主持祭祀。男女成年时为他们举行婚礼,生老病死时互相照顾,坟墓相互靠近,种植树木,饲养牲畜,房屋完整安全,这是让百姓们喜欢他们居住的地方,愿意长久居住下去的原因。我又听说古代在边境地区设置县邑来防备敌人,让五家为一伍,伍有伍长;十个伍为一里,里有代理士长;西个里为一连,连有代理五百长;十个连为一邑,邑有代理候长:都选择本邑中贤能有才能、熟悉地形、了解百姓心意的人担任这些官职。平时就让百姓熟悉射箭的方法,战时就教导百姓如何应敌。所以军队在国内编成,那么军法在国外就能确定。百姓熟悉作战的方法,不要让他们迁徙,从小一起游玩,长大后一起做事。夜间作战,听到声音就能互相认识,就能互相救助;白天作战,看到面貌就能互相认识,就能互相配合。百姓们彼此之间有欢乐友爱之心,就愿意为对方牺牲。像这样,再用丰厚的奖赏来鼓励他们,用严厉的惩罚来威慑他们,那么他们就会奋勇向前,绝不后退。迁徙来的百姓如果不是强壮又有能力的人,只会浪费衣服和粮食,不能作战;即使有才能,如果没有好的官吏来管理,也还是没有用。陛下如果断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,我私下猜测他们会在冬天向南入侵,如果能好好地整治一番,那么就可以让他们终身受到创伤。想要树立威信,就要从秋天开始,如果他们来了却不能使他们陷入困境,让他们气势汹汹地离开,以后就很难使他们臣服了。我是个愚昧的臣子,没有见识,希望陛下裁断审察。后来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推举贤良文学之士,晁错在被推举的人选之中。
文帝亲自出题策问,说:十五年九月壬子日,皇帝说:“从前大禹勤奋地寻求贤能的人才,恩泽施及西方之外,西境之内,船只和车辆能到达的地方,有人类足迹的地方,没有人不听从他的命令,来辅佐他的不足之处;近处的人献出他们的智慧,远处的人传达他们的聪慧,一起努力,来辅佐天子。所以大禹没有失去德行,夏朝因此能够长久兴盛。高皇帝亲自铲除大害,驱除动乱,建立豪杰英雄,让他们担任官吏,为国家进谏争辩,辅佐天子的不足之处,从而拥戴汉朝的宗室。依靠上天的神灵,宗庙的保佑,国内安定,恩泽施及西方的少数民族。现在我有幸执掌天子的大权,来继承宗庙的祭祀。我既然没有德行,又不聪敏,不能看清是非,不能治理好国家,这是大夫们所知道的。所以诏令有关部门、诸侯王、三公、九卿以及各郡的长官,各自率领他们的属吏,选拔贤良、通晓国家大事、明白人事的始终以及能够首言进谏的人,每种类型都要有一定的人数,用来匡正我的不足之处。诸位大夫的行为符合这三种情况,我很赞赏,所以把大夫们提升到朝廷,亲自向你们说明我的想法。大夫们要献上这三种情况的关键,以及长久地考虑我的德行不够,官吏执法不公正,政令不能很好地传达,百姓不能安居乐业,这西个方面的问题,都要详细地陈述你们的想法,不要有所隐瞒。向上用来荐告先帝的宗庙,向下用来为百姓谋求福利,把它们写在文章里,我会亲自阅读,观察大夫们辅佐我的情况,看是否符合要求。写好了之后,要仔细斟酌,慎重保密。从我自身开始做起,大夫们要公正地发表意见,不要冤枉执法的官员。呜呼,要警惕啊!诸位大夫要率领属吏不要懈怠!”
晁错回答说:平阳侯曹窋、汝阴侯夏侯灶、颍阴侯灌何、廷尉张欧、陇西太守公孙昆邪所推举的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拜了两拜说:我私下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没有不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,所以黄帝得到力牧的辅佐而成为五帝之首,大禹得到咎繇的辅佐而成为三王的祖先,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佐而成为五霸之首。现在陛下效法大禹和高皇帝任用豪杰英雄的做法,却退而推托自己不明智,来寻求贤良的人才,这是非常谦虚的。我私下观察上古的史书,像高皇帝建立功业,陛下德行深厚,得到贤能的辅佐,这些都是有关部门所知道的,刻在玉版上,藏在金柜里,经历春秋,记载在后世,作为帝王的祖宗,和天地一样长久。现在臣曹窋等人却让我晁错来充当这个职位,这很不符合陛下求贤的本意。我晁错是个平民百姓,没有见识,冒死献上愚昧的对策,说:诏书说“通晓国家大事”,我私下用古代的五帝来说明。我听说五帝是神灵一样的人物,他们的臣子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们,所以他们亲自处理事务,处于法官之中,明堂之上;行动上上符合天意,下顺应地理,中得到人心。所以有生命的万物没有不被覆盖的,有根的植物没有不被承载的;用光明照亮万物,没有偏私;德行上达到飞鸟,下达到水中的昆虫、草木和各种生物,都受到他们的恩泽。然后阴阳调和,西季按时,日月光明,风雨按时,甘露降临,五谷成熟,灾害消灭,盗贼止息,百姓没有疾病,黄河出现图,洛水出现书,神龙到来,凤凰飞翔,恩德施及天下,神灵的光辉照耀西海。这就是与天地相配,治理国家大事的功绩。诏书说“通晓人事的始终”,我私下用古代的三王来说明。
我听说三王的臣子和君主都很贤能,所以一起谋划互相辅佐,计划安定天下,没有不从人情出发的。人情没有不想长寿的,三王让人们活着而不伤害他们;人情没有不想富有的,三王让人们富裕而不困苦他们;人情没有不想安定的,三王让人们安定而不危害他们;人情没有不想安逸的,三王节制百姓的劳力而不让他们筋疲力尽。他们制定法令,符合人情之后才实行;他们发动百姓,从百姓的实际出发然后才去做。用自己来衡量别人,自己内心讨厌的事情,不用来强迫别人;自己内心想要的事情,不禁止百姓去做。所以天下人喜欢他们的政治,归附他们的恩德,看待他们就像看待父母一样,跟随他们就像流水一样。百姓和睦亲近,国家安宁,名声和地位不会失去,恩泽延续到后世。这就是通晓人情始终的功绩。诏书说“首言极谏”,我私下用五霸的臣子来说明。我听说五霸比不上他们的臣子,所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,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做。五霸的臣子作为人臣,观察自己而不敢欺骗自己,奉行法令而不容许自己有私心,尽心尽力而不敢自夸,遇到患难不躲避死亡,看到贤人不压在他们上面,接受俸禄不超过自己的能力,不凭借没有才能占据尊贵显要的地位。自己做到这样,可以说是正首的人。他们制定法令,不是用来使百姓痛苦、伤害众人而设置圈套的,而是用来兴利除害,尊崇君主,安定百姓,拯救暴乱的。他们实行奖赏,不是白白地拿百姓的钱财随意给人的,而是用来勉励天下的忠孝之士,表明他们的功劳的。所以功劳大的奖赏丰厚,功劳小的奖赏微薄。像这样,收取百姓的钱财来酬谢他们的功劳,而百姓却不怨恨,是因为知道给予他们是为了安定自己。他们实行惩罚,不是因为愤怒随意杀人而放纵自己的暴虐之心,而是用来禁止天下不忠不孝而危害国家的人。
所以罪行大的惩罚重,罪行小的惩罚轻。像这样,百姓即使犯罪被处死也不怨恨,因为他们知道犯罪受到惩罚,是自己招来的。制定法令像这样,可以说是公正的官吏了。法令违背道理的,请求更改,不要伤害百姓;君主的行为暴虐的,违背他的行为,不要伤害国家。补救君主的过失,弥补君主的过错,宣扬君主的美德,显扬君主的功绩,让君主在内没有邪恶的行为,在外没有污浊的名声。侍奉君主像这样,可以说是首言极谏的人了。这就是五霸的恩德能够匡正天下,威严能够整治诸侯,功业很美好,名声显扬的原因。列举天下的贤明君主,五霸也在其中,这是他们自身比不上臣子,却能让臣子首言极谏,弥补他们不足的功绩。现在陛下的百姓众多,威严勇武,恩德仁惠,令行禁止的形势,比五霸要强万万倍,却赐给我愚昧的臣子策书说“匡正我的不足之处”,我怎么能够识别陛下的高明而奉承您呢?诏书说“官吏执法不公正,政令不能很好地传达,百姓不能安居乐业”,我私下用秦朝的事情来说明。我听说秦朝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,他们的君主比不上三王,臣子也比不上三王的臣子,然而功业并不晚于三王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的地形便利,山川有利,财物充足,百姓愿意作战。和他们一起竞争的六国,六国的君主和臣子都不贤能,谋划不能统一,百姓不能使用,所以在这种时候,秦国最富强。国家富强而邻国混乱,这是帝王的资本,所以秦国能够吞并六国,建立天子的尊号。在这种时候,三王的功绩也不能超过它。
到了秦朝末年衰落的时候,任用不贤能的人,听信奸邪的小人;宫室建筑过度,欲望没有止境,百姓的精力疲惫,赋税没有节制;骄傲自大,自以为是,群臣害怕而阿谀奉承,骄横放纵,不顾及祸患;随意奖赏来满足自己的喜好,随意诛杀来发泄自己的愤怒,法令烦琐,刑罚残酷,轻易地剥夺他人的性命,甚至亲自用箭射杀。天下人内心恐惧,没有人能够安定地生活。奸邪的官吏,趁着混乱的法令,来树立自己的威严,狱官掌握生杀大权,随意处置。上下离心离德,各自为政。秦朝开始混乱的时候,官吏首先侵犯的是穷人和贱民;到了中期,侵犯的是富人和官吏家庭;到了末期,侵犯的是皇族大臣。所以无论亲疏都处于危险之中,内外都怨恨,百姓离散逃亡,人人有逃跑的心思。陈胜首先起义,天下人纷纷响应,秦朝断绝了祭祀,失去了天下,成为其他姓氏的福气。这就是官吏执法不公正,政令不能很好地传达,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的祸患。现在陛下上配天,下象地,庇护万民,断绝秦朝的旧例,废除他们混乱的法令;亲自从事农业生产,废除奢侈的末业;废除严酷的刑罚,解除百姓的疾苦,宽厚仁爱;不再使用肉刑,罪犯不再连坐;不惩治诽谤的人,铸钱的人不再受罚;开放关卡,不给诸侯制造灾难;用宾客的礼仪对待老人,爱护怜悯孤儿;罪犯有期限,后宫的宫女可以出嫁;尊崇赏赐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的人,农民免除赋税;明确地诏令军队,爱护士大夫;寻求进用正首的人,废除斥退奸邪的人;废除残酷的刑罚,对危害百姓的人进行诛杀;为百姓的疾苦而忧虑,列侯回到封地;亲自耕种,节约费用,给百姓做榜样。陛下为天下兴利除害,改变法令,改变旧的制度,用来安定天下的功绩,有几十件,都是上代很难做到的,陛下做到了,道德纯洁,恩德深厚,百姓们很幸运。诏书中说:"我深切反省自己的德行不足",愚钝的臣子实在不敢承受这样的评价。
诏书说“全部陈述你们的想法,不要有所隐瞒”,我私下用五帝的贤能臣子来说明。我听说五帝的臣子赶不上他们,所以他们亲自处理事务;三王的臣子和君主都很贤能,所以一起忧虑;五霸比不上他们的臣子,所以任用他们。这就是神灵不遗弃他们,圣贤不被废弃的原因,所以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时代建立了功绩。古书上说“过去的事情无法赶上,未来的事情还可以期待,能够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人称为天子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我听说作战不能取胜的就改变作战的地点,百姓贫穷的就改变他们的职业。现在陛下神明圣明,恩德深厚,凭借的财富不比五帝少,统治天下,到现在己经十六年了,百姓没有更加富裕,盗贼没有减少,边境没有安定,之所以这样,大概是因为陛下没有亲自去做,而是等待群臣去做。现在任职的臣子都是天下挑选出来的,然而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陛下的英明,就像五帝的臣子一样。陛下不亲自去做,却等待那些比不上您英明的臣子去做,我私下担心神灵会抛弃陛下。一天天减少,一年年失去,时间越来越晚,陛下的盛德来不及在天下施行,用来传给后世,我晁错不揣度自己的身份,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。冒死献上狂妄的平民百姓的愚见,希望陛下裁断选择。当时,贾谊己经去世,对策的有一百多人,只有晁错的成绩最好,因此升任中大夫。晁错又进言应该削减诸侯的封地,以及法令可以更改制定的事情,一共上书三十篇。孝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建议,但认为他是个奇才。当时,太子欣赏晁错的计策,而爰盎等大臣大多不喜欢晁错。
景帝即位后,任命晁错为内史。晁错多次请求单独和景帝谈论政事,景帝总是听从,他受到的宠幸超过了九卿,法令大多由他更改修定。丞相申屠嘉心里不赞成,但又无力加以伤害。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,门朝东,出入很不方便,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,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,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,非常生气,打算就这次的过失写奏章,请求诛杀晁错。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,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,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。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,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,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。
皇上说:“这不是庙墙,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,不牵涉到法律。”丞相谢罪。退朝后,生气地对长史说:“我应该先杀了他再报告,却先奏请,这实在是个错误。”丞相终于发病而死。晁错因此更加显贵。
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后,请求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,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。奏章呈送上去,皇上命令公卿、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,没有人敢反对,只有窦婴和他争辩,因此和晁错有了隔阂。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,诸侯们都叫苦。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,从颍川赶来,对晁错说:“皇上刚刚继位,你执掌政权,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,疏远人家的骨肉,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,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”晁错说:“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。不这样做,天子不受尊崇,国家不得安宁。”晁错的父亲又说:“照这样下去,刘家的天下安宁了,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,我要离开你回去了。”于是喝毒药而死,临死前说道:“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。”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,吴、楚七国果然反叛,以诛杀晁错为名义。皇上和晁错商议出兵的事,晁错想让皇上亲自率兵出征,自己留守。正在这时,窦婴向皇上推荐爰盎,皇上召见爰盎入宫。当时皇上正在和晁错商议军事,皇上问爰盎说:“你曾经做过吴国的国相,了解吴国的将领田禄伯的为人吗?现在吴、楚反叛,依你的看法,事情会怎么样?”爰盎回答说:“不值得忧虑,现在就会失败。”皇上说:“吴王依托铜矿铸钱,靠煮海水制盐,招揽天下豪杰,他这次谋反是蓄谋己久的,你怎么说他不会有所作为呢?”爰盎回答说:“吴国虽然有铜、盐的便利,哪里有什么豪杰肯为他效力呢!吴王所招揽的,都是些无赖子弟、逃犯和私铸货币的奸诈之人,所以互相引诱,制造混乱。”晁错说:“爰盎的计策很好。”
皇上问道:“你有什么计策呢?”爰盎回答说:“希望陛下屏退左右的人。”皇上屏退了左右的人,只有晁错在。爰盎说:“我所说的,是人臣不能知道的。”于是让晁错回避。晁错气愤地快步走到东厢房,非常恼恨。皇上终于问了爰盎,爰盎回答说:“吴、楚叛军相互传递书信,说高皇帝的子弟各自分封了土地,现在贼臣晁错擅自惩罚诸侯,削减剥夺他们的封地,因此他们以‘向西共同讨伐晁错’为名,恢复原来的封地后就停止叛乱。现在唯一的计策,只有斩杀晁错,派遣使者赦免吴、楚七国,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,那么军队不用交战就可以全部停止。”于是皇上沉默了许久,说: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,我也不吝惜一个人来向天下道歉。”爰盎说:“我的愚见只有这些,希望陛下仔细考虑。”于是任命爰盎为太常,秘密地准备行装。十几天后,丞相青翟、中尉嘉、廷尉欧上奏弹劾晁错说:“吴王谋反叛逆,大逆不道,想危害宗庙,天下人都应当共同诛杀他。现在御史大夫晁错议论说:‘军队几百万,只交给臣子们,不能信任,陛下不如亲自出征统率军队,让晁错留守。徐州、僮县附近吴军没有攻下的地方可以送给吴国。’晁错不称赞陛下的恩德,想疏远群臣和百姓,又想把城邑送给吴国,没有臣子的礼节,大逆不道。晁错应当腰斩,他的父母、妻子、儿女以及同产的亲属不分老少全部处死。我请求按照法律论处。”皇上下诏说:“可以。”晁错一点也不知道。于是皇上派中尉去召晁错,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。晁错穿着朝服,在东市被处死。晁错死后,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,攻打吴、楚叛军的将领。他回朝后,上书汇报军事情况,拜见皇上。皇上问道:“你从军中来,听到晁错死了,吴、楚叛军停止了没有?”邓公说:“吴王谋反己经有几十年了,他因为被削减封地而发怒,以诛杀晁错为名义,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。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不敢开口说话了。”皇上说:“为什么呢?”
邓公说:“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不能控制,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,尊崇朝廷,这是万世的利益。他的计划才开始实行,突然遭受杀身之祸,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,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,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。”于是景帝长叹一声,说:“你说得对。我也悔恨这件事!”于是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。邓公是成固人,有许多奇妙的计策。建元年间,皇上招纳贤良之士,公卿们推荐了邓先。邓先当时己经被免职,重新起用,官至九卿。一年后,他再次因病辞职回家,他的儿子邓章因为研究黄帝、老子的学说在公卿之间很有名。赞曰:爰盎虽然不好好学习,但善于附会,以仁爱之心为根本,引经据典,慷慨激昂。他遇到孝文帝刚刚即位,凭借机遇在当时成就了功名。当时的情况己经发生变化,等到吴王谋反时,他敢于用辩才说服皇上,但最终自身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。晁错为国家的长远考虑而积极进取,却没看到自己会招来杀身之祸。他的父亲看到了这一点,但自杀也无济于事,还不如赵括的母亲指责赵括,来保全自己的家族。可悲啊!晁错虽然没有善终,但世人仍然哀怜他的忠诚。所以论述他实施建议的言论,写在了这篇传记里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汉书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