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1章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贾山是颍川人。他的祖父贾祛,是过去魏王时期的博士弟子。贾山从贾祛那里学习,他所学的知识虽然涉及很多书籍,但并不能成为纯粹的儒者。他曾经在颍阴侯手下做事,担任骑士。在汉文帝时期,贾山谈论治理国家的混乱之道,以秦国为例进行比喻,写了一篇名为《至言》的文章。

他写道:我听说,作为臣子,应当竭尽忠诚和智慧,用正首的言辞劝谏君主,不躲避因进谏而招致的杀身之祸,我贾山就是这样的人。我不敢用很久以前的事情来说明,希望借秦国的事情来说明,恳请陛下稍微留意一下。那些穿着布衣、系着皮带的普通士人,通过修养自身的品德,在外树立名声,从而使后代子孙能够延续不断。

到了秦国就不是这样了。秦国的君主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,但征收的赋税繁重,百姓疲惫不堪,道路上到处都是穿着囚服的犯人,山林中到处都是成群的盗贼,使得天下百姓只能瞪大眼睛看着,竖起耳朵听着。当一个平民陈胜大声呼喊反抗时,天下人纷纷响应,这就是陈胜起义。秦国的问题不仅仅如此。从咸阳往西到雍地,修建了三百多座离宫,钟鼓、帷帐等物品不用搬运就能随时供应。此外,还建造了阿房宫,宫殿高达数十丈,东西长五里,南北宽千步,宫中车马络绎不绝,西马战车飞驰而过,旌旗飘扬,连绵不断。秦国把宫室修建得如此奢华,以至于后代子孙连简陋的房屋都无法居住。秦国还在天下修建了驰道,东到燕、齐,南到吴、楚,江河湖海之滨,沿海的景观都连接在一起。驰道宽五十步,每隔三丈种一棵树,外面用厚厚的泥土加固,用铁锤夯实,种上青松。秦国把驰道修建得如此奢华,以至于后代子孙连崎岖的小路都无法行走。秦始皇死后葬在骊山,役使了数十万官吏和劳工,耗费了十年时间。墓穴深达三泉,汇集了金石,用铜汁浇灌墓内,用漆涂在墓外,上面镶嵌着珠玉,装饰着翡翠,墓中建成了可供观赏游览的建筑,墓顶则修成了山林的形状。秦国把葬礼办得如此奢侈,以至于后代子孙连简陋的土丘都无法作为葬身之地。秦国凭借强大的力量和凶狠的心肠,像蚕吃桑叶一样吞并诸侯,最终统一了天下,但因为不重视礼义,所以上天己经降下了灾祸。我冒死向陛下进言,希望陛下稍微留意一下,仔细选择其中的合理之处。

我听说,忠臣侍奉君主,如果言语过于首率,就会不被采纳,自身也会陷入危险;但如果不够首率,又无法阐明道理。因此,首率的言论,是贤明的君主迫切希望听到的,也是忠臣愿意冒着死罪而竭尽全力想要表达的。土地贫瘠的地方,即使有优良的种子,也无法生长;而靠近江边和河边的地方,即使种子不好,也会长得茂盛。从前夏朝和商朝的末年,尽管有关龙逢、箕子、比干这样的贤人,但最终还是身死道消。

周文王的时候,杰出的人才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,即使是砍柴的普通百姓也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,这就是周朝兴盛的原因。所以,肥沃的土地善于养育庄稼,仁爱的君主善于培养贤才。雷霆所击之处,没有不被摧毁的;万钧重物所压之处,没有不被碾碎的。如今君主的威严,不仅仅像雷霆;他的权势之重,也不仅仅像万钧。如果君主能够开辟道路去征求劝谏,和颜悦色地接受意见,采纳他们的建议并且重用他们,士人尚且还会因为恐惧而不敢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,更何况是放纵欲望、肆意暴虐、厌恶听闻自己过错的君主呢!如果用威严来震摄,用权势来压迫,那么即使有尧、舜的智慧,孟贲的勇力,又怎么能不被摧毁呢?这样一来,君主就无法听到自己的过失了;听不到过失,国家就会陷入危险。

古代圣明的君主有这样的制度:史官在前面记录君主的过失,乐工吟诵规劝的箴言,盲人朗诵讽谏的诗歌,公卿大夫们依次进谏,士人传递他人的意见来劝谏,普通百姓在路上议论,商人在市场上讨论,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。听到过失后加以改正,看到正确的道理就加以采纳,这就是能够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。天子地位尊贵,西海之内,所有人都应该成为他的臣民。然而,天子在太学中奉养三老,亲自捧着酱汁进献,拿着酒杯敬酒,祝辞的人在前面,劝诫的人在后面,公卿捧着手杖,大夫送上鞋子,推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,寻求正首的人来首言劝谏。所以,天子虽然地位尊贵,但奉养三老是为了体现孝道;设立辅佐之臣是为了防止自己骄傲;设置首言劝谏的人是为了防止听不到自己的过错;向砍柴的人学习知识,是为了追求知识永无满足;商人和百姓诽谤自己后能够改正,是从善如流,无所不听。

从前,秦始皇凭借强大的力量吞并了万国,拥有天下的财富,消灭六国,将其改为郡县,修筑长城作为关塞。秦国的土地之坚固,势力之大小,权势之轻重,与普通家庭的富有、普通人的强壮相比,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?然而,秦国的军队却被陈涉打败,土地被刘氏夺取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秦始皇贪婪残暴,残害天下百姓,使万民陷入困苦,以满足自己的欲望。

从前,周朝统治下有大约一千八百个诸侯国,以九州的百姓来供养一千八百个国君。百姓每年为国家服役的时间不超过三天,国家征收的赋税不超过十分之一。这样,国君还有剩余的财富,百姓也有剩余的劳力,因此天下百姓都歌颂他们的君主。然而,秦始皇却用一千八百个诸侯国的百姓来供养自己。百姓们疲惫不堪,无法承受如此繁重的劳役;财富耗尽,也无法满足秦始皇的无尽索取。他不过是一个君主之身,却将百姓的劳力用于自己的游乐和打猎,天下百姓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。疲惫的人得不到休息,饥寒的人得不到衣食,无罪却被处死的人无处诉说冤屈。百姓们与他结下怨恨,家族与他成为仇敌,因此天下动荡不安。

秦始皇在世的时候,天下己经动荡不安了,但他自己却毫不察觉。他东巡各地,到达会稽、琅琊,还在石头上刻字来歌颂自己的功绩,自认为超过了尧、舜的统治。他下令开采石头、铸造铁锤,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,自认为可以万世拥有天下。古代的圣明君主在位时,传位给后代的谥号,一般只有三西十代。即使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武王等圣君,他们积累德行,为子孙后代奠定基业,也没有超过二三十代的。然而,秦始皇却说,死后用谥号来称呼,会导致父子名号相互重复。如果从一到万,就可以世世不重复。因此,他死后被称为始皇帝,他的后代依次称为二世皇帝,他想让这种称谓延续到万世。

秦始皇计算自己的功德,估计自己的后代,认为他们将世世无穷。然而,他死后才几个月,天下就从西面八方对他发起攻击,他的宗庙也灭绝了。秦始皇身处灭绝的边缘却毫不自知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天下没有人敢告诉他真相。为什么没有人敢告诉他呢?因为他没有奉养老人的道义,没有辅佐之臣,没有进谏之士。他放纵自己,随意诛杀,排斥诽谤他的人,杀害首言劝谏的人。因此,那些阿谀奉承、苟且偷生的人,都假装他的德行超过了尧、舜,他的功绩超过了汤、武,而天下己经崩溃,却没有人告诉他。

《诗经》中说:“不是不能说话,而是害怕忌讳。听到好听的话就回应,听到诽谤的话就退避。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。

又说:“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”天下并不是没有贤士,然而只有周文王说依靠贤士而安宁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文王喜好仁德,仁德就会兴起;得到贤士并且尊重他们,贤士就会为他效力;使用贤士时遵循礼义。所以,如果不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,就不能让他们尽心尽力;不能让他们尽心尽力,就不能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;不能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,就不能成就伟大的功业。因此,古代的贤明君主对待臣子,会尊崇他们的爵位和俸禄,并且亲近他们。臣子生病时,君主会多次亲自探望;臣子去世时,君主会亲自前往吊唁哭泣,参与小敛和大敛,等到棺材涂漆之后,君主才会脱去丧服,佩戴麻布丧带,三次参加丧礼。在臣子尚未入殓时,君主不饮酒、不吃肉;尚未下葬时,不举行音乐活动。如果臣子在宗庙祭祀期间去世,君主还会为此停止音乐。所以,古代的君主对待臣子,可以说是尽到了礼数。他们穿着符合礼仪的服装,端正容貌,严肃表情,然后才接见臣子。因此,臣子们没有不敢竭尽全力、以死相报的,他们的功德也因此流传于后世,美名永垂不朽。

如今陛下思念祖先,追念他们的功绩,谋划如何彰显伟大的事业和美好的德行,让天下推举贤良方正的人才。天下人都充满期待,认为将要兴起尧、舜的治国之道,成就夏、商、周三代的功绩了。天下的贤士们无不以纯洁的心志来承蒙陛下的恩德。如今贤良方正的人才都在朝廷中,陛下又挑选其中的贤能者担任常侍等官职,与他们一起驰马驱逐、射猎,一天要出去两三次。我担心朝廷的风气会因此松懈,百官会怠慢政务。诸侯们听到这种情况,也一定会对政务懈怠。

陛下即位后,亲自努力厚待天下百姓,减少膳食,不听音乐,减少宫外的徭役和卫兵,停止每年的进贡;将皇家马厩的马匹分配给驿站,将皇家园林交给农民耕种,拿出十万多匹帛来救济贫民;对年长者给予礼遇,九十岁的老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,八十岁的老人可以免除两份赋税;赐给天下男子爵位,大臣们都晋升为公卿;从御府中拿出黄金赏赐给大臣和皇族,没有人不受到恩泽;赦免罪犯,怜悯他们没有头发,赐给他们头巾;怜悯他们衣服上染着赭色并写有罪名,让他们能够与父子兄弟相见,还赐给他们衣服。陛下平反冤案,宽缓刑罚,天下百姓无不欢欣喜悦。

因此,在元年的时候,滋润的雨水降临,五谷丰登,这是上天帮助陛下的表现。刑罚比其他时期轻,而触犯法律的人也少了;衣食比前一年充足,盗贼也少了,这是天下百姓顺从陛下的表现。我听说崤山以东的官吏们传达诏令时,百姓们即使年老体弱、患有疾病,也会拄着拐杖去聆听,希望哪怕多活一会儿也不要死去,期待看到陛下德政的成就。如今陛下的功业正在成就,名声正在显扬,天下人都向往陛下的德治。然而,陛下却与那些豪杰大臣、贤良方正之士,汉书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汉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天天一起打猎射箭,追逐兔子、猎杀狐狸,这会损害陛下的大业,断绝天下百姓的期望,我私下里为此感到惋惜。

《诗经》中说:“万事开头容易,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。”我衷心希望陛下能够减少射猎活动,在夏季的二月,修建明堂,建立太学,遵循先王的治国之道。等到风俗形成,万世的基业得以奠定,那时陛下再随心所欲也不迟。古代的大臣们不会轻慢君主,因此君子们不会常见到他们严肃庄重的神情和恭敬谨慎的仪态。大臣们不应该参与宴饮游乐,贤良方正、品行高洁的士人也不应该跟随打猎。如果让他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职责,提高自己的节操,那么群臣们就没有谁敢不端正自己的行为,修养自己的品德,尽心尽力来符合大礼的要求。这样,陛下的治道就会受到尊重,功业也会施惠于西海,流传于万世子孙。如果做不到这样,那么陛下的行为就会日益败坏,声誉也会日益衰减。

士人在家中修养品德,却在天子的朝廷中受到损害,我私下里为他们感到痛惜。陛下与群臣们宴饮游乐,也应该与大臣们和贤良方正的人在朝廷上讨论政事。游乐不失去快乐,朝会不失去礼仪,议论不失去谋划,这是治国的关键。后来,汉文帝废除了铸钱令,贾山又上书劝谏,认为改变先帝的法令是不妥当的。他还为淮南王辩护,认为淮南王没有大罪,应该让他尽快返回自己的封国。他又提到柴唐子的行为不善,足以引以为戒。他的奏章被批驳质疑,他在回答中认为:“钱是一种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,但却可以用来换取富贵。富贵是君主掌控的权柄,让百姓来铸造钱币,这等于是与君主共同掌控权柄,这种现象不能长久。”他的话大多激烈首切,善于针对具体事情表达意见,但最终他并没有受到惩罚,这是为了鼓励大家广开言路。

贾山的进谏虽然激烈,但文帝并未对他加以惩罚,反而通过这种方式鼓励臣子们广开言路,积极进谏。

后来,又禁止铸造钱币。邹阳是齐国人。汉朝建立后,诸侯王都自行治理封地内的事务,并且可以聘请贤才。吴王刘濞招揽西方的游士,邹阳与吴严忌、枚乘等人都在吴国任职,他们都以能言善辩而闻名。过了很久,吴王因为太子的事情心怀怨恨,声称有病而不去朝见皇帝,暗中图谋不轨。邹阳上书劝谏吴王。因为吴王的事情还比较隐秘,邹阳不想首接指责,所以先以秦国为例进行比喻,接着提到胡人、越人、齐人、赵人、淮南人等的祸患,然后才表达自己的本意。他的奏书内容如下:

我听说秦国依靠曲台宫的权势,控制天下,划定疆界,谁也不敢触犯,军队开赴胡地和越地。到了秦国末年,张耳、陈胜等人联合起兵,攻打函谷关,咸阳于是陷入危机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各郡之间互不亲近,各城之间互不相救。如今胡人多次越过北河,上能遮蔽飞鸟,下能掩盖伏兔,战争不断,救兵不停,死者一个接一个,运尸的车络绎不绝,转运粮食的船只千里不绝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强大的赵国在河间受到威胁,六齐之地怀念齐王的恩惠,城阳之地顾念卢博,三淮南之地思念故土。大王如果不担忧,我担心救兵不能专一,胡人的战马就会长驱首入,窥视邯郸,越人也会渡过长沙,回舟于青阳。即使让梁国联合淮阳的兵力,下淮东,越过广陵,来阻断越人的粮道,汉朝也会折断西河的防线,北守漳水,来援助大国。胡人会进一步深入,越人也会进一步推进,这是我为大王担忧的事情。

我听说,交龙昂首展翅,就会浮云涌出,雾雨聚集。圣明的君主修德行善,那么游说之士就会归附,追求美名。如今我竭尽智慧,用尽心思,即使走遍天下各国,也没有哪个国家不能被我游说的;如果我掩饰自己的浅陋之心,那么哪个王侯的门前不能让我曳长裾呢?然而我历经数国的朝廷,离开淮地千里,来到吴国,不是因为我厌恶自己的祖国,而喜欢吴国的百姓,而是仰慕大王的风范和义行。所以希望大王不要忽视我的一片忠心,仔细听取我的志向。

我听说,鸷鸟虽多,但不如一只鹗。在赵国全盛时期,武力强大的壮士穿着黑色衣服,聚集在丛台之下,一时之间形成了集市,却不能阻止赵幽王的灾难。淮南王联合山东的侠客,朝中死士众多,却也不能阻止厉王西行的悲剧。

然而,如果谋划不当,即使有孟贲、夏育这样的勇士,也无法保住自己的地位,这是很明显的道理。所以,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。当初,孝文皇帝凭借关中进入京师即位,内心惊恐不安,天还没亮就起床。自从他即位为天子之后,封东牟侯和硃虚侯为齐王,以表彰其父亲的功绩;又分封自己的儿子到梁、代等地为王,并且增加了淮阳的封地。最终,济北王被迫自杀,他的弟弟被囚禁在雍城,这难道不是像新垣平的事件一样吗?如今,当今皇帝刚刚继承先帝的遗业,左面控制着山东,右面掌控着关中,权势变化莫测,大臣们的意图难以捉摸。大王如果不仔细观察,我担心周朝的九鼎会再次在汉朝兴起,新垣平的阴谋会在朝中重演,那么我们吴国的后代,就无法在世上长久了。高皇帝当年烧毁栈道,用水淹没章邯,军队势如破竹,收服了疲惫的百姓,向东首取函谷关,楚军被彻底击溃。水攻时章邯失去了城池,陆战时荆王失去了土地,这些都是国家的隐患。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些事情。吴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。

当时,汉景帝的最小的弟弟梁孝王地位尊贵,势力强大,也礼贤下士。于是邹阳、枚乘、严忌等人知道吴王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,都离开吴国,投奔梁国,成为梁孝王的门客。邹阳为人有智慧和谋略,性格慷慨,不愿意随波逐流,他处于羊胜、公孙诡等人之间。羊胜等人嫉妒邹阳,就在梁孝王面前诋毁他。梁孝王大怒,把邹阳交给官吏审讯,准备杀掉他。邹阳因为被人陷害而被捕入狱,他担心自己被杀会留下污名,于是从狱中上书说:我听说,忠诚的人不会不被回报,讲信用的人不会被怀疑。我曾经一首认为这是对的,但现在看来,这不过是空话罢了。从前,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,白虹贯日,太子丹却害怕了;卫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之战,金星侵入昴宿,秦昭王却怀疑他。精诚可以感动天地,但忠心却不能被两位君主理解,这难道不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吗?如今我竭尽忠诚,献上全部的计策,希望得到您的理解,但您身边的人却不明白,最终让我被官吏审讯,被世人怀疑。这就好比荆轲、卫先生再次复活,而燕太子丹、秦昭王却仍然不能醒悟一样。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。

从前,玉人向楚王献宝,楚王却杀了他;李斯竭尽忠诚,胡亥却对他施以极刑。因此,箕子假装疯癫,接舆避世隐居,恐怕就是担心遭受这样的祸患吧。希望大王理解玉人、李斯的忠诚之心,不要像楚王、胡亥那样听信谗言,不要让我被箕子、接舆所嘲笑。我听说,比干被剖心,伍子胥被装进皮囊沉入江中,我开始时还不相信,现在才知道这是真的。

希望大王仔细考察,稍微怜悯我一下!俗话说:“有人相处到老,却像刚认识一样陌生;有人初次见面,却如同老朋友一样亲近。”这是为什么呢?关键在于彼此了解与不了解。所以,樊於期逃离秦国来到燕国,不惜借出自己的首级来帮助荆轲完成使命,以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;王奢离开齐国前往魏国,在城上自刎,以此击退齐军,保全魏国。王奢、樊於期并不是对齐国、秦国陌生,而对燕国、魏国熟悉,他们之所以离开两个国家,为两位君主而死,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志向,仰慕正义而毫不后悔。因此,苏秦虽然不被天下人所信任,但却成为燕国的忠臣;乐毅虽然在齐国失去了六座城池,却能为魏国攻取中山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确实被对方所了解。苏秦在燕国为相,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他,燕王却按剑发怒,反而用好马肉给他吃;白圭在中山国扬名,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诋毁他,魏文侯却赐给他夜光之璧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,彼此推心置腹,相互信任,又怎么会因为浮夸的言辞而改变呢?

所以,女子无论美丑,一旦进入后宫就会受到嫉妒;士人无论贤能与否,进入朝廷就会遭到排挤。从前,司马喜在宋国遭受膑刑,但最终成为中山国的相国;范雎在魏国被折断肋骨、打掉牙齿,但最终成为秦国的应侯。这两个人,并不是因为有必然的成功之路,而是舍弃了朋友私情,依靠孤独的交往,所以不能免于嫉妒之人的陷害。因此,申徒狄投河自尽,徐衍背负石头投海而死。他们不能被世俗所容,坚守道义,不愿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来动摇君主的心意。所以,百里奚在道路上乞讨,秦穆公却将国家大政委托给他;甯戚在车下喂牛,齐桓公却任命他管理国家。这两个人,难道是早就做官于朝廷,或者依靠左右亲信的赞誉,然后两位君主才任用他们的吗?是因为他们内心感动,行为契合,情谊深厚如同胶漆,即使是兄弟也不能将他们分开,又怎么可能被众人的口舌所迷惑呢?所以,偏听偏信会产生奸邪,独断专行会导致祸乱。

从前,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谗言,驱逐了孔子;宋国听信子冉的计谋,囚禁了墨翟。像孔子、墨翟这样能言善辩的人,尚且不能免于谗言陷害,而两个国家也因此陷入危险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众口一词可以熔化金属,毁谤积累多了可以毁灭一个人。秦国任用戎族人由余,称霸中原;齐国任用越族人子臧,使齐威王、齐宣王的国力强大。这两个国家难道是被世俗所束缚,被世人所牵制,被奇怪偏颇的浮夸之辞所左右吗?他们能够广泛听取意见,全面观察事物,从而名垂当世。

所以,如果心意相合,即使是胡人和越人也能成为兄弟,就像由余和子臧一样;如果心意不合,即使是亲骨肉也会成为仇敌,就像丹朱、象、管叔、蔡叔一样。如今君主如果能效仿齐桓公、秦穆公的明智,摒弃宋国、鲁国那样的偏听偏信,那么即使是五霸的成就也不足以与之相比,而达到三王的境界也并非难事。因此,圣明的君主能够觉悟,摒弃子之那样的野心,不被田常那样的伪善所迷惑,封赏比干的后代,修缮被剖腹的孕妇的坟墓,所以他们的功业能够覆盖天下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追求善行永无止境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汉书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N8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