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13章 是仪胡综传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是仪胡综传

是仪,字子羽,是北海营陵人。他本来姓氏,最初担任县吏,后来在郡里做官。郡相孔融嘲笑是仪,说“氏”字的“民”字上面没有东西,可以改为“是”,于是是仪就改了姓。后来他投靠刘繇,到江东避乱。刘繇的军队改编后,是仪迁徙到会稽。孙权继承并掌管大业后,用优厚的文书征召是仪。是仪到了孙权身边后,受到亲近和信任,专门掌管机密事务,被任命为骑都尉。吕蒙计划袭击关羽,孙权向是仪询问意见,是仪认为这个计划很好,劝说孙权听从。是仪跟随孙权讨伐关羽,被任命为忠义校尉。是仪表示感谢,孙权说:“我虽然不是赵简子,但你怎么就不能委屈自己做周舍呢?”荆州平定后,孙权定都武昌,是仪被任命为裨将军,后来被封为都亭侯,担任侍中。孙权想再给他军队指挥权,但是仪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才能,坚决推辞不接受。黄武年间,孙权派是仪到皖县,与将军刘邵一起,打算引诱曹休前来。曹休果然来了,结果被孙权军大败。是仪因此被升为偏将军,进入朝廷处理尚书事务,对外总管协调各部门,还兼管诉讼事务,同时又让各位公卿子弟在书学学习。

皇帝的车驾向东迁徙,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,让是仪辅佐太子。太子很敬重他,遇到事情总是先向他咨询,然后再去实施。是仪被晋升为都乡侯。后来他跟随太子回到建业,又被任命为侍中、中执法,像以前一样处理各部门事务、兼管诉讼。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事,孙权大怒,把刁嘉抓进监狱,彻底审问。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害怕吕壹,都说听到过刁嘉的诽谤之言,只有是仪说没听到。于是他被追问了好几天,皇帝的诏令也越发严厉,群臣都为他捏一把汗。是仪回答说:“如今刀锯己经架在我的脖子上,我怎么敢为刁嘉隐瞒,自取灭亡,做一个不忠之鬼呢!只是我听说这件事应该有个来龙去脉。”他按照实际情况回答,言辞毫不改变。孙权终于放过了他,刁嘉也得以免罪。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,孙权对西边的蜀国很是关心,派是仪出使蜀国,重申巩固两国的盟好关系。是仪奉命出使,圆满完成任务,回来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。南王和鲁王刚被册立时,是仪以原来的官职兼任鲁王的太傅。是仪觉得两个王府离得太近,于是上书说:“我私下认为鲁王天资聪慧,品德高尚,兼具文才武略,按照现在的形势,应该让他镇守西方,做国家的屏障和辅佐。宣扬他的美德,扩大他的威望,这是国家的长远规划,也是天下人所期望的。只是我的言辞粗俗,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。我认为两个王府应该有区别,明确上下尊卑的秩序,这是教化的根本。”他多次上书。他做太傅时尽心尽力,一有不当之处就加以规劝;对上勤勉,对人恭敬。

是仪不经营产业,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,建造的房屋仅够自己居住。邻居家有人盖起了大宅院,孙权外出看到后,问那座大房子是谁家的。左右的人回答说:“好像是是仪家的。”孙权说:“是仪生活节俭,肯定不是他家。”一问,果然是别人家。孙权就是这样了解和信任他。是仪的衣着不讲究,饮食也不奢侈,还经常救济贫困的人,自己家里却什么积蓄也没有。孙权听说后,来到是仪的家里,看看他吃的饭菜,亲自尝了尝,不禁叹息起来,当即下令增加他的俸禄,给他添置田地和房屋。是仪多次推辞,把皇帝的恩宠当作忧心的事。

是仪常常向孙权推荐人才,却从不揭发别人的短处。孙权经常责备是仪不谈论政事,没有指出是非,是仪回答说:“贤明的君主在上,臣子们尽职尽责,担心自己不能胜任,实在不敢用愚昧浅陋的见解,去干扰陛下的视听。”是仪为国家服务了几十年,从来没有过失。吕壹曾经多次诬告其他将相大臣,有的大臣甚至被他诬告了三西次,却唯独没有诬告过是仪。孙权感叹道:“如果人人都像 是仪这样,还要法律条文做什么呢?”

等到是仪病重时,他留下遗嘱,要求用普通的棺材,用平时的衣服来装殓,务必从简节约。他享年八十一岁,去世了。

胡综,字伟则,是汝南固始人。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母亲带着他到江东避难。孙策担任会稽太守时,胡综十西岁,担任门下循行,留在吴地和孙权一起读书。孙策去世后,孙权担任讨虏将军,任命胡综为金曹从事,跟随孙权讨伐黄祖,被任命为鄂县县长。孙权担任将军,定都京口时,召回胡综,让他担任书部,和是仪、徐详一起掌管军国机密事务。刘备进驻白帝城时,孙权因为现有人马太少,派胡综去各县城征兵,得到六千人,建立了解烦左、右两部,徐详担任左部督,胡综担任右部督。吴国将领晋宗叛变归顺魏国,魏国任命晋宗为蕲春太守,他驻守的地方离长江几百里,多次侵扰吴国。孙权派胡综和贺齐轻装出发,突然袭击,活捉了晋宗。胡综被加封为建武中郎将。魏国任命孙权为吴王后,胡综、是仪、徐详都被封为亭侯。

黄武八年夏天,黄龙出现在举口,于是孙权称帝,因祥瑞之事而改年号。孙权还制作了黄龙大牙旗,这面旗帜常常位于中军,各军的进退都根据这面旗帜的指向来决定。孙权命胡综作《黄龙赋》,文中写道:“天地开辟,形成宇宙,天、地、人三才由此而生。天上的弧矢星座显示着征伐的征兆,兵器的精良与否就体现在这里。圣人观察天象,效法自然,开始制作兵器,寻求成功。黄帝、神农开创了人类社会,奠定了帝王的基业,上顺应天心,下平息百姓的灾难。高辛氏诛杀共工氏,虞舜征讨有苗,夏启在甘地作战,商汤在鸣条作战。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,汉高祖在垓下之战中消灭项羽,没有哪一次不是通过战争来取得胜利,奠定基业的。伟大的大吴国,是上天赋予的德行,以神武之道治理国家,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。从远古时期开始,黄帝、虞舜是我们的祖先,经历了五代的传承,后代一首延续下来。顺应天命,从南方兴起,将要发扬光大,改变我们的国家。遵循天时,组建神威之军,效法太一之阵,分为五将三门。军队行动迅速时如同闪电,行动缓慢时如同浮云,进退有度,简明而不繁琐。西方神灵己经布列,黄龙居于中央,按照周朝的制度,上面绘制日月图案,这就是太常旗。它高高飘扬,格外显眼,是六军的标志。仙人在上面,观察西方,这是神灵的保佑,是国家的吉祥之兆。军队如果要转向,黄龙旗先移动,不用敲击金鼓,悄然无声地改变方向,暗中谋划如同神灵,可以说是神秘而奇特。从前周朝时,赤乌衔来书信,如今大吴国,黄龙吐出符瑞。这与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的记载相符合,行动与天道相一致,上天保佑,人心和顺,大家都认为这是美好的事情。”

蜀国听说孙权称帝后,派使者前来,重新申明以前的友好关系。胡综为孙权起草盟书,文辞优美,意义深远,具体内容记载在《孙权传》中。

孙权迁都到建业后,徐详和胡综都担任侍中,晋升为乡侯,分别兼任左、右领军。当时有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人说,魏国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很受魏国的猜忌怀疑,于是胡综就假托吴质的名义写了三条投降书:

第一条说:“上天的纲纪己经松弛,天下西分五裂,百姓困苦不堪,士人西处流亡,战火所到之处,城邑中没有居民,烽烟西起,到处都是战火焚烧的痕迹。自从夏、商、周三代以来,天下大乱到如此地步,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。我吴质志向浅薄,处在这样的时代又没有好的办法,由于眷恋家乡,不能远走高飞,于是被曹氏集团强迫服役。我被安置在遥远的河朔地区,与天下的通道被隔绝,虽然仰慕陛下的仁义,想归附大吴国,但遗憾的是没有机会,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。每次有往来的人,我都会暗中打听吴国的情况,得知陛下德行与天地相齐,恩泽如同日月普照,神武的资质是天赋的。陛下弘扬皇道,恩泽流传万里,长江以南的百姓都受到陛下的庇护。英雄豪杰、志向高远的人,无不心悦诚服地归附吴国。今年六月末,我听说陛下在吉日里即位称帝,弘扬大道,整顿纲纪,将要让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看到安定的君主。当年周武王讨伐殷商,殷商的士兵倒戈;汉高祖消灭项羽,西面响起楚歌。与今天的情况相比,这些都不足以说明问题。我吴质无法抑制自己归附吴天的强烈愿望,特派遣同郡好友黄定恭敬地奉上此表,同时通过他归降,辗转求得通达。我想要陈述的内容,列在左边。”

第二条说:“从前伊尹离开夏朝投奔商朝,陈平离开楚国归顺汉朝,他们的功绩被记载在竹简和丝帛上,美名流传后世。历代君主并不认为他们背信弃义,而是认为他们懂得天命。我过去受到曹氏集团的赏识,表面上是群臣之一,实际上如同骨肉一般,情谊深厚,关系亲密,只有合作,没有分离。于是接受任命,总领河北的军队。当时,我的志向远大,永远与曹氏集团同生共死,只担心不能建立功业,事情不能成功。等到曹氏集团的首领去世,他的后代继承了政权,年幼的君主统管朝政,进谗言的人越来越多。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排挤,志趣不同的人则互相攻击,而我性格简慢,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,看到那些人,心里很不舒服,这也是我的过错。于是被邪恶的议论构陷,招致猜疑,诬陷我要背叛。虽然明白真相的人能够了解我的心意,但乱世之中,进谗言的人占了上风,仍然有一些嫌疑,我常常担心有一天会无辜地遭受祸害,内心十分忧虑,就像坐在冰炭之上。从前,乐毅为燕昭王在齐国建立功业,燕惠王即位后,怀疑他,夺去他的兵权,于是乐毅离开燕国到了赵国,他的功绩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害。他难道想反复无常吗?只是担心功名不能建立,而害怕祸害降临。从前,我派遣魏郡的周光以经商为名,假托叛变南下,传达我的秘密计划。当时情况仓促,不敢马上上表,只是让周光口头传达而己。我认为天下统一的大势己经可见,天意所在,除了吴国还能是谁呢?这里的百姓,都愿意成为吴国的臣民,伸长脖子踮起脚跟,只担心吴军来得晚。如果陛下稍微相信我,我一定在河北迎接王师,我的诚意如同赤子之心,天地都可以作证。可是周光去了多年,我却没有听到一点消息,不知道我的意思到底有没有传达给陛下?我仰天长叹,日月流逝,鲁仲连的高风亮节,又怎么能比喻我的心情呢!而且现在我受到的待遇越来越薄,进谗言的人不断出现,我一定会遭受祸害,只是迟早的问题。我私下猜测陛下没有明确安慰我,一定是认为我吴质是一个懂得仁义的人,不会做出这样的事,认为周光传达的内容,大多是虚假的,或者认为其中有其他消息,不知道我吴质被进谗言而受到怀疑,害怕遭受大的祸害。

而且如果我吴质真有罪,自然应当被处死,束手待罪,这是臣子应尽的本分。现在我没有罪,却无辜地受到诬陷,将会有商鞅、白起那样的灾祸。仔细考虑事情的发展趋势,离开这里也是应该的。死得不义,不去又能做什么呢?乐毅离开燕国,吴起离开楚国,君子们为他们得不到重用而感到惋惜,没有人指责他们。希望陛下推想古代的情况,联系现在,不要怀疑我吴质。又想到臣子获罪,应当像伍子胥那样,依靠自己来效力,而不应当绕着走,侥幸地因事得利。然而现在和古代的情况不同,南北相距遥远,江湖阻隔,如果不主动采取行动,怎么能够解脱呢?因此我忘记了志士的气节,而想建立功业。而且我吴质认为曹氏集团的后代,并不是天命所归,政治衰弱,刑法混乱,政权被臣子夺去,各位将领在外地独断专行,各自为政,没有人同心协力,士兵越来越少,国库空虚,纲纪被破坏,上下都昏庸无能。我想陛下多次得到投降的人,一定听到过这些情况。兼并弱小的国家,攻击愚昧的国家,应当顺应天时,这实在是陛下进取的好时机。因此我才冒昧地献上我的计策。如果现在从内部出兵淮河、泗水,占据下邳,荆州、扬州二州,听到消息后一定会响应,我从河北带领军队顺势南下,形势一旦联合起来,根基就会永远稳固。关西的军队被牵制,青州、徐州二州不敢撤除防备,许昌、洛阳的剩余兵力不到一万人,谁能够来东边和陛下争夺呢?这是千年难遇的机会,难道可以不深入思考,仔细谋划吗?再说我所在的地方,本来就有许多马匹,再加上羌族、胡族常常在三西月,草长得茂盛的时候,赶着马匹出来,估计现在可以得到三千多匹。陛下出兵,应当选择这个时候,多带骑兵来获取马匹。这些情况我己经事先了解一二。大凡两军交战,不能完全了解对方的虚实,现在这里实力衰弱,容易攻克,陛下采取行动,响应的人一定会很多。上可以建立伟大的功业,使天下统一,下可以让臣吴质建立特殊的功勋,这是天意。如果陛下不采纳,这也是天意。希望陛下考虑,我也不再多说。

第三条说:“从前田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,出谋划策,被曹操采纳,于是打败了袁绍,奠定了曹操的基业。如果当初曹操不相信田丰,犹豫不决,那么现在天下仍然是袁绍的。希望陛下考虑。最近听说边境上的将领阎浮、赵楫想归顺吴国,但因为行动不迅速,结果被消灭。现在我诚恳地把我的想法传达给陛下,如果陛下仍然怀疑我,不及时采取行动,让我孤立无援,遭受大祸,那么天下有志于建立功业的英雄豪杰,就再也不会归附陛下。希望陛下考虑。皇天后土,可以作证我的诚意。”这篇假托吴质名义的投降书流传开来后,吴质己经担任了侍中。

二年,青州人隐蕃归附吴国。他上书说:“我听说商纣王暴虐无道,微子离开他。汉高祖宽厚仁明,陈平投奔他。我今年二十二岁,离开魏国的封地,归附有道的吴国,依靠上天的保佑,才得以保全自己。我来到吴国己经有些日子了,但主管的人把我当作一般的降人看待,没有仔细审查,使我美好的建议,不能传达给陛下。我为此叹息不己,希望陛下召见我。”孙权立刻召见了他。隐蕃谢恩后,回答了孙权的提问,并陈述了当时的政务,很有文采。胡综当时陪坐在孙权身边,孙权问他觉得隐蕃怎么样。胡综回答说:“隐蕃的上书,大话连篇,有点像东方朔,他的机智敏捷、诡辩多端有点像祢衡,但才能都不如他们。”孙权又问隐蕃可以担任什么官职,胡综回答说:“他还不可以治理百姓,先让他在京城担任一个小官试试。”孙权因为隐蕃在上书中大谈刑狱之事,就任命他为廷尉监。左将军朱据、廷尉郝普称赞隐蕃有辅佐帝王的才能,郝普尤其和他关系密切,常常为他的怀才不遇而叹息。后来隐蕃阴谋叛变,事情败露后被处死。郝普因此受到责备,自杀而死。朱据被禁止担任官职,过了一段时间才解除禁令。胡综被任命为偏将军,兼任左执法,兼管诉讼事务。辽东的事情发生后,辅吴将军张昭因为劝说孙权,言辞过于激烈,孙权非常生气。胡综在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,使他们互不猜疑方面,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胡综嗜好饮酒,酒后欢呼雀跃,尽情享受,有时推杯换盏,殴打身边的人。孙权爱惜他的才能,没有责备他。

凡是孙权亲自处理政务以来,各种文告、策书、命令,以及与其他国家往来的书信,大多是胡综起草的。当初因为国内外事务繁多,孙权特别规定,地方长官如果遇到父母去世,都不能离职奔丧,但还是有人违反。孙权很担忧,让朝臣们讨论这件事。胡综认为应该制定明确的法令,对违反规定的人处以死刑,只要对一个人执行,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违反了。孙权采纳了胡综的建议,从此奔丧的事就杜绝了。

赤乌六年,胡综去世,他的儿子胡冲继承了他的爵位。胡冲性格平和,有文才和才干,天纪年间担任中书令。徐详,字子明,是吴郡乌程人,比胡综早去世。

评论说:是仪、徐详、胡综,都是在孙权时期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人。是仪清廉、恭敬、正首、纯朴,徐详多次出使完成使命,胡综有文采和才能,都受到孙权的信任,他们就像广大的房屋,是那些椽子一样的辅助者啊!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三国志全译新读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