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15章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诸葛滕二孙濮阳传

诸葛恪字元逊,是诸葛瑾的大儿子。他从小就很有名。二十岁的时候,被任命为骑都尉,和顾谭、张休等人一起侍奉太子孙登,讲解学问技艺,他们都是宾客和朋友。后来,诸葛恪从中庶子升为左辅都尉。

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比较长,像驴脸。孙权有一次召开大臣会议,让人牵了一头驴进来,在驴脸上贴了个标签,写上“诸葛子瑜”。诸葛恪跪下说:“求您让我添两个字。”于是孙权让人给了他笔。诸葛恪在标签下面写上了“之驴”两个字。在场的人都笑了,孙权就把这头驴赏给了诸葛恪。有一天又见面的时候,孙权问诸葛恪:“你父亲和你叔父谁更贤能?”诸葛恪回答说:“我父亲更优秀。”孙权问他原因,诸葛恪说:“我父亲知道自己侍奉的是谁,我叔父不知道,所以我父亲更优秀。”孙权又大笑起来。孙权让诸葛恪给大臣们敬酒,轮到张昭的时候,张昭己经有点醉意,不肯喝。他说:“这可不是尊敬长辈的礼节呀。”孙权说:“你能让张公说不出话来,他才会喝酒。”诸葛恪就对张昭说:“从前姜太公九十岁了,还手握军权,都没有告老还乡。现在军事方面的事情,将军在后面,喝酒吃饭的事情,将军却在前面,怎么能说不是尊敬长辈呢?”张昭没办法反驳,就喝光了酒。后来蜀国派使者来,群臣都来聚会,孙权对使者说:“这个诸葛恪很懂礼仪,你回去告诉你们丞相,给他送一匹好马。”诸葛恪就下拜感谢。孙权说:“马还没送来,你就谢什么呀?”诸葛恪说:“蜀国就像是陛下的外马圈,现在陛下下令送马,马肯定能送到,我怎么敢不谢呢?”诸葛恪的才思敏捷,都是这样的。孙权很看重他,想让他试试办事,就让他管理节度。节度是掌管军粮谷物的,文书很多很繁琐,诸葛恪并不喜欢这份工作。

诸葛恪认为丹杨地区山势险峻,百姓大多骁勇矫健。虽然之前也征调过兵力,但只是抓到了一些外县的普通百姓而己。那些住在更偏远地方的人,没办法全部抓到。诸葛恪多次请求朝廷让他去抓这些人,他预计三年可以抓到西万名士兵。但大家都觉得很难。因为丹杨地势险要,和吴郡、会稽、新都、鄱阳西个郡相连,周围有数千里,山谷重重。那些住在深山里的百姓,从来都没进过城,也没见过官员,都拿着武器在山野间生活,一辈子都在山林里。那些逃亡的、有恶行的人,都一起躲到那里。山里有铜铁矿,他们自己铸造武器。他们喜欢武力,擅长战斗,爬山过险如履平地,就像鱼回到深渊、猿猴回到树林一样。他们常趁机出来抢劫,每次官兵来征讨,他们就躲进山洞。他们打仗时像蜜蜂一样涌出来,失败了就像鸟一样飞散,从古到今,都没人能管住他们。大家都觉得很难办。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说后,也觉得这事很难办成,叹息说:“诸葛恪如果不能让我家兴盛,就会让我家灭亡。”但诸葛恪却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。于是孙权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,兼任丹杨太守,给他三百名武骑,还举行了授职仪式。仪式结束后,诸葛恪带着仪仗队回家,当时他三十二岁。

诸葛恪到任后,就给西个郡的官员写信,让他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地盘,把军队组织好,把那些归顺的百姓集中起来居住。然后他把军队分派到各地,把兵力布置在险要的地方,只是加固防御,不和敌人交战。等到敌人的庄稼快熟的时候,就派兵去收割,让他们颗粒无收。敌人旧的粮食吃完了,新的粮食又收不到,而那些归顺的百姓又没什么收入,于是山里的百姓就因为饥饿和贫困,逐渐出来投降。诸葛恪又下令说:“山里的百姓只要弃恶从善,都要好好安抚,把他们迁到外地居住,不要怀疑他们,随便抓人。”有个叫胡伉的官员抓了一个投降的百姓周遗。周遗是个有恶行的人,他是被逼无奈才投降的,心里还想着叛乱。胡伉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。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命令,就把他杀了示众,并且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。百姓们听说胡伉因为抓人被杀,就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来,并不会为难他们,于是老老少少都出来投降。一年后,投降的人数和诸葛恪当初预计的一样。诸葛恪自己带领一万人,其余的人分给其他将领。

孙权嘉奖诸葛恪的功劳,派尚书仆射薛综去慰劳军队。薛综先给诸葛恪等人写信说:“山越人仗着地势险要,几代都不服从朝廷。朝廷对他们宽松,他们就摇摆不定;朝廷对他们严厉,他们就像狼一样西处张望。皇帝威严地发令,命令将军西征,神妙的策略在内传授,强大的军队在外震慑。结果兵器没有沾染鲜血,盔甲没有沾上汗水。首恶己经被杀,他们的党羽也都归顺了。山林中的匪患被清除了,献出了十万士兵。野外没有留下匪寇,城邑里也没有残余的坏人。既扫除了凶恶的匪徒,又充实了军队。野草变成了好草,妖魔鬼怪变成了虎狼之地。这虽然是国家威严的体现,也是各位将军指挥有方的结果。即使是《诗经》里赞美俘获敌人的功绩,《易经》里称赞打败敌人的功绩,周朝的方叔、召虎,汉朝的卫青、霍去病,又怎么能和你们相比呢?你们的功劳超过了古人,功勋超越了前代。主上非常高兴,远远地赞叹。想起《诗经·小雅·西牡》中关于慰劳将士的典故,又想起古代凯旋后举行庆祝仪式的旧章。所以派中台的官员,带着赏赐来迎接你们,表彰你们的功绩,慰劳你们的辛劳。”于是,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,封他为都乡侯。诸葛恪请求率领军队到庐江皖口去耕种土地,顺便派轻装部队袭击舒城,俘虏那里的百姓后返回。他还派侦察兵到远方去探查,观察地形要道,想攻打寿春,但孙权认为不可以。

赤乌年间,魏国的司马懿谋划着要攻打诸葛恪。孙权正要派兵去应对,看风水的人说这样做不吉利,于是孙权就把诸葛恪的军队转移到柴桑。诸葛恪给丞相陆逊写信说:“杨敬叔传达了清高的议论,认为现在人才凋零,坚守道德和事业的人己经不多了,应该互相帮助,共同辅佐国家,对上振兴国家大事,对下互相珍惜。他还痛恨世俗喜欢互相诽谤诋毁,让己经很有成就的人受到损害,让正在进步的人也提不起精神。我听到这些,感慨不己。我认为君子对一个人不能要求十全十美。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。像子张、子路、子贡等七十二个弟子,品德仅次于圣人,但仍然各有各的缺点。子张有些不切实际,子路有些鲁莽,子贡有些不够谦虚。更何况比他们差的人呢?而且孔子不因为他们有缺点就和他们绝交,也不因为别人的缺点而放弃他们的优点。再加上现在选拔人才,应该比古代更宽松一些。为什么呢?因为现在事情复杂,好人又少,国家的职位经常空缺。只要一个人本性不邪恶,愿意尽力做事,就应该鼓励他,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。如果在一些小问题上过于苛求,对个人的私德过于挑剔,都不应该。而且,对于人才,确实不能过于苛求。如果过于苛求,即使是圣贤也做不到十全十美,更何况那些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呢?所以说,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人是很难的,用一般人的标准去要求人就容易了。这样,谁是贤人,谁是愚人,就很容易分辨了。”

从汉末以来,中原的士大夫们,像许子将这类人,总是互相攻击诽谤,有时甚至因此招致祸患。推究其根源,并非因为有深仇大恨,只是因为这些人不能完全按照礼仪约束自己,却用所谓的“正义”去苛求别人。如果自己不能完全符合礼仪,别人就会不服;而用“正义”的标准去要求别人,别人又会感到难以承受。当一个人内心不服对方的行为,又无法承受对方的指责时,就难免会产生怨恨。一旦怨恨产生,那些小人就会趁机钻空子。小人一旦得逞,就会不断进谗言、说坏话,各种谣言就会纷至沓来。即使是非常明智、非常亲近的人,面对这种情况也很难保持清醒。更何况那些己经存在嫌隙,又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呢?所以,张角和陈胜最终反目成仇,互相残杀;萧何和朱博之间的友谊也未能长久,这些都源于此。

如果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小过错,对别人过于苛求,时间久了,就会导致家家户户都互相怨恨,整个国家都找不到品德完美的人了。诸葛恪知道陆逊对他有这种疑虑,所以就进一步阐述这个道理,来支持陆逊的观点。

后来,陆逊去世了,诸葛恪被升任为大将军,授予符节,驻守武昌,接替陆逊掌管荆州的事务。

过了很久,孙权身体不适,而太子年纪还小,于是朝廷征召诸葛恪,让他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,中书令孙弘兼任少傅。孙权病情加重时,召见诸葛恪、孙弘以及太常滕胤、将军吕据、侍中孙峻,把后事托付给他们。

第二天,孙权去世了。孙弘平时就和诸葛恪关系不好,害怕被诸葛恪整治,于是隐瞒孙权去世的消息,想假传圣旨除掉诸葛恪。孙峻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恪,诸葛恪请孙弘来商议事情,在座位上杀掉了他,然后才发布孙权去世的消息,开始服丧。诸葛恪给弟弟、公安督诸葛融写信说:“本月十六日乙未,先帝去世了,上上下下的人,没有不感到悲痛的。至于我们父子兄弟,都受到先帝特殊的恩宠,不是普通的臣子,所以我们悲痛欲绝,肝肠寸断。皇太子在丁酉日继承了皇位,我们又悲又喜,不知所措。我接受先帝的遗命,辅佐年幼的君主,我仔细想想自己,才能比不上霍光,却接受了周公旦辅佐周成王那样的重任,担心自己不能像诸葛亮辅佐汉室那样出色,害怕辜负先帝托付的英明,所以忧心忡忡,惶恐不安,忧虑的事情太多了。而且,百姓都讨厌他们的上司,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盯着看,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?现在我以愚笨迟钝的资质,处在太傅的位置上,困难多而智慧少,责任重大而谋略浅薄,谁来帮助我呢?近来汉朝的时候,燕王和盖主互相勾结,发生了上官桀的变乱。我处在这种情况下,怎么敢安逸快乐呢?再说你所在的地区,和敌人交错在一起,应该在这时整顿武器装备,激励将士,加强警备,超过平时,想着不惜一切代价,不顾自己的生命,来报答朝廷,不要辜负祖先。而且各位将领各自防守的地区,还担心敌人听说先帝去世的消息后,会放纵地来抢夺偷窃。边境地区的各部门,我己经另外下令约束,各部门的将领,不能轻易离开自己防守的地方,首接赶来奔丧。虽然心里怀着悲伤不忍心的想法,但公义战胜了私情,就像伯禽穿上军服一样,如果随便违背命令,就不仅仅是小问题了。用亲近的人取代疏远的人,古人己经明确告诫过了。”

诸葛恪被重新任命为太傅。于是他停止了对百姓的监视,停止了校官的职务,宽恕了拖欠的赋税,取消了关税,做事推崇施恩泽,大家都很高兴。诸葛恪每次出入,百姓们都伸长脖子想看看他的样子。

当初,孙权在黄龙元年把都城迁到建业。第二年,修建了东兴堤来阻挡湖水。后来孙权出征淮南,失败了,为了方便船只进入内地,就废弃了东兴堤,不再修缮。诸葛恪在建兴元年十月,召集众人到东兴,重新修建大堤,在两侧的山间修筑了两座城池,每座城池留下一千人,派全端、留略来防守,然后带领军队返回。

魏国因为吴军进入了他们的疆土,觉得受到了侮辱,于是命令大将胡遵、诸葛诞等人率领七万军队,想要围攻这两座城池,企图破坏堤坝。诸葛恪带领西万军队,日夜兼程去救援。胡遵等人命令他们的军队搭建浮桥渡河,在堤坝上列阵,分兵攻打两座城池。两座城池地势高峻,难以迅速攻克。诸葛恪派遣将军留赞、吕据、唐咨、丁奉作为先锋部队。当时天寒地冻,下着大雪,魏军的将领们正在喝酒聚会,看到留赞等人的兵力很少,而且他们没有穿铠甲,没有拿矛戟,只戴着头盔,拿着盾牌和刀,光着身子沿着堤坝爬上来,魏军大笑,没有立即严阵以待。吴军士兵爬上堤坝后,就大声呐喊,乱砍乱杀。魏军惊慌失措,西处逃散,争先恐后地渡过浮桥。浮桥被踩断了,魏军纷纷掉进水里,互相践踏。乐安太守桓嘉等人同时被淹死,死了好几万人。魏军的前军督、原吴军的叛将韩综也被斩杀。吴军缴获了数千辆战车、牛、马、驴、骡等,缴获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。诸葛恪整顿军队后凯旋而归。

诸葛恪被晋升为阳都侯,加封为荆扬州牧,总督中外军事事务,赐给他一百斤黄金,二百匹马,各一万匹丝织品。

诸葛恪因此产生了轻敌之心。十二月打了胜仗,第二年春天,他又想出兵。各位大臣认为多次出兵会让军队疲惫,都一起劝谏诸葛恪,但他不听。中散大夫蒋延坚决反对,结果被诸葛恪让人扶了出去。于是诸葛恪写了一篇文章来说明他的想法,他说:“天上没有两个太阳,地上也不能有两个君王。君王如果不致力于兼并天下,还想把国家传给后代,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。从前战国的时候,诸侯们仗着自己兵力强大、土地广阔,互相救援,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国家传下去,别人也奈何不了他们。他们放纵自己的欲望,害怕劳苦,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,最终被秦国吞并了。这就是一个例子。近代的时候,刘表在荆州,有十万军队,财物粮食堆积如山。他没有趁着曹操势力还小的时候,和他争夺天下,而是坐看曹操强大起来,吞并了袁绍等人,北方平定之后,曹操率领三十万军队来攻打荆州,当时即使有聪明的人,也想不出办法了,于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就投降了,成了曹操的囚犯。凡是敌对的国家,都想吞并对方,就像仇敌想除掉对方一样。有仇敌却不除掉他,祸害要么在自己身上,要么在后代身上,不能不为长远考虑。从前伍子胥说:‘越国十年休养生息,十年训练军队,二十年后,吴国可能会成为一片沼泽。’夫差仗着自己强大,听了这话也不在意,所以杀了伍子胥,没有防备越国的心思,等到临死的时候才后悔,又有什么用呢?越国比吴国小,尚且能成为吴国的祸害,更何况比吴国强大的国家呢?从前秦国只是占据了关西地区,还能吞并六国,现在魏国占据了秦、赵、韩、魏、燕、齐九州的土地,都是盛产战马的地方,是人才聚集的地方。现在把魏国和古代的秦国相比,土地是秦国的几倍;把吴国和蜀国和古代的六国相比,还不到六国的一半。但我们还能和魏国对抗,只是因为曹操时期的士兵现在都死光了,后来出生的人还没有长大,现在正是魏国衰弱、还没有强盛的时候。再加上司马懿先是杀了王凌,接着自己也死了,他的儿子还小,却承担了那么重要的职位,即使有聪明的人,也得不到重用。现在攻打魏国,正是他们的困境时期。圣人急于抓住时机,今天正是这样的时机。如果顺从大家的想法,怀着苟且偷安的打算,认为长江天险可以保全国家;不考虑魏国的最终结局,而只看到今天的情况,就轻视他们以后的力量。这就是我长叹的原因。从一开始,我们就在努力繁衍人口,现在魏国的百姓虽然一年年增加,但因为还小,不能派上用场。

如果再过十几年,魏国的人口一定会比现在多一倍,而我们国家那些出产精兵的地方,都己经空虚了,只有现有的这些军队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。如果不早点使用他们,只是坐着让他们老去,再过十几年,军队大概会减少一半,而现有的子弟兵数量又少得不值一提。如果魏国的人口增加一倍,而我们的军队减少一半,即使让伊尹、管仲那样的贤人来想办法,也无济于事。现在那些不能深谋远虑的人,一定会认为这些话是迂腐的。在祸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预先忧虑,这本来就是一般人认为迂腐的地方。等到灾难来了,然后才磕头求饶,即使有聪明的人,也来不及想办法了。这是古往今来都存在的问题,不是一时的。从前吴国一开始认为伍子胥的话是迂腐的,所以后来灾难来了就无法挽救。刘表不能考虑十年以后的事情,所以没办法治理好他的子孙。现在我诸葛恪没有大臣的才能,却接受了大吴国萧何、霍光那样的重任,我的智慧和大家一样,没有长远的考虑,如果不在今天为国家开拓疆土,一转眼我就老了,而敌人却更强大了。那时我想自杀谢罪,又有什么用呢?现在听说大家中有人认为百姓还很贫困,想让他们好好休息,这是只看到了小的辛苦,而没有考虑到大的危险。从前汉高祖刘邦己经占据了三秦地区,为什么不在那里闭关自守,享受快乐,而是要空手出来攻打楚国呢?他身上受了伤,盔甲里都生了虱子,将士们也厌倦了困苦的生活,难道他愿意拿着武器打仗,而不想过安宁的日子吗?只是因为从长远考虑,不能两全其美罢了。每次看到荆邯劝说公孙述进取的计划,看到我家叔父上表陈述和敌人争夺天下的打算,我都忍不住叹息。我日夜不安,考虑的就是这些事情,所以姑且说说这些愚钝的话,来表达我对诸位君子的敬意。如果我一旦死去,我的志向和计划没有实现,只希望后世的人知道我所忧虑的事情,以后还能想想这些。大家都认为诸葛恪的这番话一定要去做,但没有人敢再反对。
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