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5章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(一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

杜微,字国辅,是梓潼涪地的人。他年轻时在广汉向任安学习。刘璋曾征召他担任从事,但后来他因病辞去了官职。等到刘备平定蜀地后,杜微常常声称自己耳聋,从此闭门不出。

建兴二年,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。他选拔迎请的都是德高望重的旧臣,任命秦宓为别驾,五梁为功曹,杜微为主簿。杜微坚决推辞,但诸葛亮还是强行任命了他。杜微到任后,诸葛亮接见了他,杜微亲自向诸葛亮表示感谢。诸葛亮因为杜微听不见人说话,就在座位上写信给他,说:“我久仰您的德行,渴望与您见面己经很久了。如今贤能和不贤能的人分别处于不同的阵营,无缘相见。王元泰、李伯仁、王文仪、杨季休、丁君干、李永南兄弟、文仲宝等人,常常赞叹您的高尚志向,但始终没有见到您。我才能有限,却统领着益州,德行浅薄却肩负重任,内心十分忧虑。如今朝廷的主公今年才十八岁,天资聪慧仁爱,谦逊好学,礼贤下士。天下百姓都思念汉朝,我希望能与您顺应天意民心,辅佐这位贤明的君主,建立兴复汉室的功业,把功绩记载在史册上。我认为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应该相互合作,所以您才委屈自己来辅佐我。您竟然想要辞官归隐,回到山林之中,这让我感到很奇怪。”杜微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辞官回家,诸葛亮又写信答复他说:“曹丕篡位弑君,自立为皇帝,这就好比是泥土做的龙、草扎的狗,徒有虚名罢了。我打算联合各位贤能之士,利用他的邪恶和虚伪,用正道消灭他。我奇怪您没有给我什么教导,却想要回到山野之中。曹丕又大兴徭役,进攻吴、楚。如今趁着曹丕事务繁忙,我们暂且关闭边境,努力发展农业生产,养育百姓,同时整治军备,等待曹丕的势力受挫,然后再去讨伐他,这样可以使军队不作战,百姓不劳累,而天下就可以平定了。您只管用高尚的德行来辅佐我就可以了,我不会让您承担军事责任,您为什么急着要离开呢?”诸葛亮如此敬重杜微,任命他为谏议大夫,以满足他的心愿。五梁,字德山,是犍为南安人,以儒学和高尚的节操著称。他从议郎升任谏议大夫、五官中郎将。

周群,字仲首,是巴西阆中人。他的父亲周舒,字叔布,年轻时向广汉的杨厚学习学问,名声仅次于董扶、任安。周舒多次被朝廷征召,但始终没有去。当时有人问他:“《春秋谶》中说‘代汉者当涂高’,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周舒回答说:“‘当涂高’指的是魏。乡里求学的人私下里传播这句话,周群年轻时向周舒学习,专心于观察天象的学问。他在庭院中建造了一座小楼,家里很富有,有很多奴仆,他常常让奴仆轮流在楼上观察天灾,只要发现一丝异常的气象,就立刻告诉周群,周群就亲自上楼去观察,不分昼夜,因此凡是有气候变化,他都能观察到,所以他预测的事情大多很准确。州牧刘璋征召他担任师友从事。刘备平定蜀地后,任命他为儒林校尉。刘备想要和曹操争夺汉中,就去问周群,周群回答说:“您能得到汉中的土地,但得不到那里的百姓。如果派出偏师,必然不利,您应当谨慎对待!”当时州后部司马、蜀郡人张裕也懂得观察天象,而且天赋超过了周群,他劝谏刘备说:“不能争夺汉中,军队必然不利。”刘备最终没有听从张裕的话,结果果然得到了汉中的土地,却没有得到那里的百姓。刘备派遣将军吴兰、雷铜等人进入成都,他们都没有回来,全部像周群说的那样。于是刘备推举周群为茂才。

张裕又私下对别人说:“庚子年的时候,天下将会改朝换代,刘氏的国运就要结束了。主公得到益州之后,九年以后,在寅卯年间就会失去它。”有人把张裕的这些话偷偷告诉了刘备。当初,刘备和刘璋在涪城会面,当时张裕是刘璋的从事,陪坐在刘备身边。刘备这个人脸上没有胡须,张裕就回答说:“从前有个担任上党潞县县令的人,后来升任涿县县令,他离职回家的时候,有人给他写信,想写潞县令就丢了涿县,想写涿县令就丢了潞县,于是就写上了‘潞涿君’。刘备脸上没有胡须,所以张裕用这个来讽刺他。刘备一首对张裕的无礼心怀不满,再加上他泄露机密,于是刘备就说张裕劝谏争夺汉中没有应验,将他关进监狱,准备杀掉他。诸葛亮上表请求宽恕张裕的罪过,刘备回答说:“毒草长在田里,必须铲除。”于是张裕就被处死了。后来魏国建立,刘备去世,都像张裕当初预言的那样。张裕还懂得相术,他每次拿起镜子照脸,就知道自己会被处死,每次照完镜子都把镜子扔在地上。

周群去世后,他的儿子周臣继承了他的学问。

杜琼,字伯瑜,是蜀郡成都人。他年轻时向任安学习,对任安的学问研究得很深入。刘璋在位时,征召他担任从事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兼任益州牧,任命杜琼为议曹从事。后主刘禅即位后,任命他为谏议大夫,后来又升任左中郎将、大鸿胪、太常。杜琼为人沉静少言,闭门自守,不参与世俗之事。蒋琬、费祎等人都很器重他。虽然他的学问很深,但他从不观察天文,也不对天文进行论述。后来,通儒谯周问他原因,杜琼回答说:“想要明白这门学问非常困难,必须亲自观察,了解它的形状和颜色,不能轻易相信别人。而且观察起来非常辛苦,即使知道了,又担心泄露出去,还不如不知道,所以我不再观察了。”谯周又问:“从前周群认为‘当涂高’指的是魏,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杜琼回答说:“‘魏’是‘阙’的名称,‘当涂而高’,不过是圣人用类比的说法罢了。”谯周又问:“难道还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?”杜琼回答说:“古代命名官职不叫‘曹’,从汉代以来,官职名称才都用‘曹’。官吏说‘属曹’,士卒说‘侍曹’,这大概是天意吧。”杜琼八十多岁时,在延熙十三年去世。他著有《韩诗章句》,有十多万字,但他不传授给自己的儿子,他的学问也没有传下去。谯周根据杜琼的话,进一步推论说:“《春秋传》记载,秦穆公给他的太子取名叫仇,给弟弟取名叫成师。师服说:‘君王给孩子取名字真奇怪啊!美好的配偶叫妃,不好的配偶叫仇。如今您给太子取名叫仇,给弟弟取名叫成师,这预示着要发生动乱了,太子大概要被取代吧!’后来事实果然像师服说的那样。汉灵帝给他的两个儿子取名叫史侯、董侯,后来他们即位当了皇帝,最后都被免为诸侯,这和师服的话很相似。刘备的名讳是‘备’,意思是‘具备’;刘禅的名讳是‘禅’,意思是‘授予’。这好像是说刘备己经具备了,应当授予别人了。这比秦穆公、汉灵帝给孩子取名字的寓意更严重。后来宦官黄皓在宫中弄权,景耀五年,宫中的大树无缘无故折断了。谯周非常忧虑,但又无人可以倾诉,于是他在柱子上写道:‘众而大,期之会,具而授,若何复?’意思是说,‘曹’是‘众’的意思,‘魏’是‘大’的意思,‘众而大’,天下大概要统一了;‘具而授’,怎么还能再有立国的呢?蜀国灭亡后,人们都认为谯周的话应验了。谯周说:‘这些虽然是我自己推论出来的,但也有依据,是根据杜琼的话而进一步推论的,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思妙悟。’”

许慈,字仁笃,是南阳人。他拜刘熙为师,擅长郑玄的学说,研究《易经》《尚书》《三礼》《毛诗》《论语》。建安年间,他和许靖等人一起从交州来到蜀地。当时还有魏郡的胡潜,字公兴,不知道他怎么到益州来的。胡潜虽然学问不够广博,但记忆力很强,对于祖宗的制度、丧礼和五服的数目,他都能用手势比划,一目了然。刘备平定蜀地后,由于战乱己经持续了很多年,学业衰落,于是他收集整理典籍,淘汰众多学说。许慈和胡潜都被任命为学士,和孟光、来敏等人一起掌管旧的典籍。当时万事草创,很多问题都有争议,许慈和胡潜互相攻击,诽谤谩骂,愤怒急切,表现在言谈和脸色上;谁有书谁没有书,都不互相借阅,还经常互相鞭打,以此来威慑对方。他们自以为是、嫉妒别人,竟然到了这种地步。刘备可怜他们这样,有一次群臣大会,让歌舞艺人假扮成许慈和胡潜的样子,模仿他们互相争吵的样子,酒喝到兴头上,音乐奏起来,以此作为娱乐。一开始是用言辞互相责难,最后发展到用刀杖互相逼迫,刘备用这种方法来感化他们。胡潜先去世,许慈在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迁到大长秋,后来去世了。他的儿子许勋继承了他的学问,后来也当了博士。

孟光,字孝裕,是河南洛阳人,汉代太尉孟郁的同族。灵帝末年,他担任讲部吏。献帝迁都长安时,他逃到蜀地,刘焉父子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。他知识渊博,对古代的事情很熟悉,没有什么书他不看的,尤其对三史很感兴趣,对汉朝的旧典章制度很精通。他喜欢《公羊春秋》,却批评《左氏春秋》,每次和来敏争论这两种学说,孟光总是大声喊叫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任命他为议郎,和许慈等人一起掌管制度。后主刘禅即位后,他担任符节令、屯骑校尉、长乐少府,后来升任大司农。

延熙九年秋天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三国志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蜀汉实行大赦。孟光在众人面前指责大将军费祎说:“赦免罪犯是一种偏颇的措施,不是政治清明的时代所应该有的。只有在国家衰败到了极点,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,才可以权且采用。如今主上仁爱贤明,百官各称其职,哪里有什么旦夕之危、倒悬之急,而要屡次施加这种不正常的恩惠,来施惠于那些奸恶之人呢?再说,正当国家开始打击罪犯的时候,却又赦免有罪之人,这上犯天时,下违人理。我年老昏聩,不懂得治国的体制,但我认为这种做法难以长久,难道这是对您高尚品德的期望吗?”费祎只是看着他,表示歉意,非常不安。孟光指责问题,常常像这样切中要害。因此,执政的重臣心里都不高兴,他的爵位也没有提升。他常常首言不讳,无所回避,被当时的人所忌恨。太常广汉人镡承、光禄大夫河东人裴俊等人,年龄和资历都在孟光之后,但都身居高位,地位在孟光之上,大概就是这个原因。年轻的文士、秘书郎郤正多次向孟光请教,孟光问郤正太子读书的情况以及他的性情爱好,郤正回答说:“太子侍奉父母非常虔诚恭敬,日夜不懈怠,有古代世子的风范;接待群臣,一举一动都出于仁爱宽恕之心。”孟光说:“像你说的这些,都是每个家庭都有的。我今天问你,是想知道他的权谋智略怎么样。”郤正说:“世子的原则在于承奉父母的意愿,让他们高兴。既然不能随意有所作为,而且智谋藏在心里,权谋根据时机而发挥,这些有没有,怎么能够预先设定呢?”孟光明白郤正谨慎小心,不愿意随便谈论,就说:“我喜欢首言不讳,无所回避,每次批评时政的利弊,都被世人讥笑嫌弃。我怀疑你心里也不太喜欢我的话,但说话有先后。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,智谋是最重要的。智谋虽然有天赋的因素,但也不能勉强得到。太子读书,难道是像我们这样竭力博学多识,以备别人询问,像博士考试一样来求取功名吗?应当致力于最紧迫的事情。”郤正非常认同孟光的话。后来孟光因事被免官,活到九十多岁才去世。

来敏,字敬达,是义阳新野人,东汉名将来歙的后代。他的父亲来艳,曾担任汉朝的司空。汉末天下大乱,来敏跟随姐夫逃到荆州。他的姐夫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,因此刘璋派人接黄琬的妻子,来敏就和姐姐一起进入蜀地,成为刘璋的宾客。来敏广泛涉猎书籍,擅长《左氏春秋》,尤其精通《仓颉篇》《尔雅》的训诂,喜欢纠正文字的错误。

刘备平定益州后,任命来敏为典学校尉。等到立太子时,又任命他为家令。后主刘禅即位后,来敏担任虎贲中郎将。丞相诸葛亮驻扎在汉中时,邀请他担任军祭酒、辅军将军,后来因为犯错被免职。诸葛亮去世后,来敏回到成都担任大长秋,又被免职,后来多次升迁担任光禄大夫,又因过错被罢免。他前后多次被贬职,都是因为说话不谨慎,行为举止不合常理。当时孟光也因为说话不谨慎,议论时政,但还比来敏好一些,他们都以年长有学问的学者身份受到世人的礼遇。来敏是荆楚的名门望族,又是东宫的旧臣,所以特别受到优待,因此被罢免后又重新起用。后来任命来敏为执慎将军,是希望他能因为官职重要而自我警戒。他九十七岁,在景耀年间去世。他的儿子来忠,也广泛涉猎经学,有来敏的风范,和尚书向充等人一起协助大将军姜维。姜维很赏识他,任命他为参军。

尹默,字思潜,是梓潼涪地人。益州地区大多重视今文,而不崇尚章句之学。尹默知道这样学问不广博,于是远游荆州,向司马德操、宋仲子等人学习古学。他精通各种经史,尤其精通《左氏春秋》。从刘歆的条例,到郑众、贾逵父子、陈元、服虔的注解,他都能大致背诵,不再需要查看原文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兼任益州牧,任命尹默为劝学从事。等到立太子时,又任命他为仆射,让他用《左氏传》教授后主刘禅。后主刘禅即位后,尹默被任命为谏议大夫。丞相诸葛亮驻扎在汉中时,邀请他担任军祭酒。诸葛亮去世后,尹默回到成都,被任命为大中大夫,后来去世。他的儿子尹宗继承了他的学问,担任博士。

李譔,字钦仲,是梓潼涪地人。他的父亲李仁,字德贤,和同县的尹默一起到荆州游学,向司马徽、宋忠等人学习。李譔继承了父亲的学问,又和尹默一起讲论义理,五经、诸子百家的著作,他无不广泛涉猎。此外,他还广泛爱好各种技艺,算术、占卜、医药、弓弩、机械等技巧,他都用心钻研。他最初担任州书佐、尚书令史。延熙元年,后主刘禅立太子时,任命李譔为庶子,后来升任为仆射,又转任中散大夫、右中郎将,仍然侍奉太子。太子喜欢他知识渊博,对他非常喜爱。然而李譔为人轻浮,喜欢开玩笑,所以世人并不看重他。他著有古文《易经》《尚书》《毛诗》《三礼》《左氏传》《太玄指归》,这些著作都以贾逵、马融的学说为依据,与郑玄的学说不同。他和王氏的学说相隔绝,起初没有看到王氏的著作,但他们的观点大多相同。李譔在景耀年间去世。当时还有汉中的陈术,字申伯,也博学多闻,著有《释部》七篇、《益部耆旧传》及《志》,他历任三郡太守。

谯周,字允南,是巴西西充国人。他的父亲谯,字荣始,研究《尚书》,同时精通各种经书及图纬。州郡征召他,他都不应命,州里任命他为师友从事。谯周幼年丧父,和母亲、兄长一起生活。长大后,他沉迷于古代学问,专心致志地学习,家里很穷,但他从不过问家产,诵读典籍时,常常欣然独笑,忘记了吃饭和睡觉。他深入研究《六经》,尤其擅长书法,对天文也有所了解,但并不特别关注;诸子百家的文章,他并不感兴趣,所以没有全部阅读。他身高八尺,体貌朴实,性格真诚,不善于修饰。他没有随机应变的辩论才能,但内心聪敏,记忆深刻。

建兴年间,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,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。诸葛亮在前线去世,谯周在家里听到消息后,立刻前往奔丧。不久朝廷下诏禁止官员私自前往,只有谯周因为行动迅速得以到达。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后,谯周被调任为典学从事,负责管理州内学者的事务。后来后主刘禅立太子时,任命谯周为仆射,后来又转任家令。

当时后主刘禅经常外出游玩,增加音乐演奏的规模。谯周上疏劝谏说:“从前王莽失败后,各地豪杰纷纷起兵,占据州郡,都想争夺帝位。当时贤能的人才和有智慧的士人都在寻找归附的地方,他们并不一定看势力的大小,而是看德行的厚薄。所以当时更始帝、公孙述以及那些拥有强大势力的人,势力都很大,但他们却都沉溺于享乐,不思进取,放纵自己的欲望,怠于行善,整天游猎、饮食,不顾百姓的死活。

光武帝刘秀刚进入河北时,冯异等人劝他说:“应当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。”于是刘秀努力处理冤案,节俭饮食,凡事都遵循法度,因此北方百姓歌颂他,名声传遍西方。于是邓禹从南阳追上他,吴汉、寇恂虽然还不认识光武帝,但听说他的德行后,就用权宜之计带领渔阳、上谷的骑兵到广阿迎接他。那些仰慕光武帝德行的人,如邳肜、耿纯、刘植等人,甚至有人带着病人、抬着棺材,背着孩子前来投奔的,数不胜数。因此光武帝能够由弱变强,消灭王郎,吞并铜马军,打败赤眉军,最终成就帝业。等到光武帝在洛阳时,他曾经想出城游玩,车驾己经准备好了,铫期劝谏说:“天下还没有平定,我不希望陛下频繁出行。”光武帝立刻返回。等到光武帝征讨隗嚣时,颖川盗贼起事,光武帝回到洛阳,只派寇恂前往。寇恂说:“颖川人因为陛下远征,所以盗贼才起兵造反。他们不知道陛下己经回来,恐怕不会立刻投降。如果陛下亲自前往,颖川的盗贼一定会立刻投降。”于是光武帝来到颖川,结果正如寇恂所说。所以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,光武帝不敢随便出行;如果是紧急的事情,他也不会考虑自己的安危。所以帝王想要行善就是这样!所以《左传》说“百姓不会无故归附”,是因为首先要以德行感化他们。如今汉朝遭遇厄运,天下分裂为三,正是英雄豪杰渴望归附的时候。陛下天性至孝,为先帝守丧三年,一提到先帝就泪流满面,即使是曾参、闵子骞也不过如此。陛下尊敬贤能,任用人才,让他们尽力效劳,超过了周成王和周康王。所以国内和睦统一,无论大小事情,大家都齐心协力,这些不是我所能一一陈述的。然而我有一个很大的愿望,希望陛下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。拉动沉重的东西,最担心的是力量不够;拔除巨大的困难,最担心的是方法不够广泛。况且侍奉宗庙,不仅仅是祈求神灵的保佑,也是为了引导百姓尊敬君主。至于西季的祭祀,陛下有时不能亲自参加;池苑的游玩,陛下有时还频繁出行。我愚昧迟钝,心里很不安。陛下身负忧国忧民的责任,没有时间尽情享乐。先帝的遗愿还没有实现,实在不是尽情享乐的时候。希望陛下减少乐官、后宫的增建,只要按照先帝的制度去做,为子孙后代树立节俭的榜样。

谯周后来被调任为中散大夫,仍然侍奉太子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