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8章 蒋琬费祎姜维传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蒋琬费祎姜维传

蒋琬,字公琰,是零陵郡湘乡人。他年轻的时候和表弟泉陵人刘敏都挺有名气的。蒋琬作为州里的书佐跟着刘备入蜀,后来当了广都县的县令。有一次,刘备突然到广都游玩视察,发现蒋琬把事情都搞得乱七八糟,当时还喝得酩酊大醉,刘备气坏了,准备治他的罪。军师将军诸葛亮赶紧求情说:“蒋琬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,不是只能管理一个小地方的人。他治理地方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为根本,不会刻意去装点门面,希望主公再仔细考察考察他。”刘备平时就很敬重诸葛亮,于是就没有治蒋琬的罪,只是仓促地免了他的官。蒋琬被免官后,有一天晚上做梦,梦见有一头牛的脑袋在自家门前,还流了好多血,他觉得这个梦很不吉利,就叫来占梦师赵首询问。赵首说:“看见血,意味着事情会很明确。牛角和鼻子合起来,是个‘公’字的形状,你将来肯定能当上‘公’这样的高位,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啊。”没过多久,蒋琬就当上了什邡县的县令。后来刘备当了汉中王,蒋琬就当了尚书郎。

建兴元年,丞相诸葛亮设立府署,任命蒋琬为东曹掾。蒋琬被推举为茂才,但他坚决推让给刘邕、阴化、庞延、廖淳等人。诸葛亮回复说:“你离开亲人,放弃自己的品德,来推让给百姓,大家心里都不接受,而且也让远近的人都不理解你的意思。所以你应该明确地显示你的功劳和推举,来表明这次选拔的清正和重要性。”蒋琬后来升任为参军。建兴五年,诸葛亮驻扎在汉中,蒋琬和长史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的事务。建兴八年,蒋琬接替张裔担任长史,又兼任抚军将军。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,蒋琬总是能保证充足的粮食和兵力供应。诸葛亮经常说:“蒋琬志向忠诚高雅,是和我一起辅佐王业的人。”他还秘密上表给后主说:“如果我有什么不幸,后事应该托付给蒋琬。”

诸葛亮去世后,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,不久又兼任行都护,授予符节,兼任益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大将军,总领尚书事务,被封为安阳亭侯。当时刚刚失去了诸葛亮这样的元帅,远近的人都感到不安。蒋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,地位在群臣之上,但他既没有悲伤的神情,也没有喜悦的表情,神态举止和平时一样,因此大家逐渐信服他。

延熙元年,后主下诏对蒋琬说:“外敌的威胁还没有消除,曹睿骄横凶恶。辽东的三个郡因为受不了他的残暴统治,于是联合起来反抗他,与曹睿的势力分道扬镳。曹睿大举兴兵,反过来又去攻打他们。当年秦朝灭亡的时候,陈胜、吴广首先发难,现在出现这种变故,这是上天的时机。你赶紧做好准备,统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汉中,等到吴国采取行动,我们东西两方互相配合,趁机进攻。”

后主还命令蒋琬开设府署,第二年又加封他为大司马。

东曹掾杨戏性格比较孤僻,不善于言辞。蒋琬和他说话,他有时不回答。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说杨戏的坏话,说:“您和杨戏说话,他都不回应,杨戏对上司如此怠慢,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?”蒋琬说:“人心不同,就像他们的面孔一样各不相同。当面顺从,背后说坏话,这是古人所告诫的。杨戏如果要称赞我是对的,那不是他的本心;如果要反驳我,又会显得我不对,所以他才不说话,这正是杨戏的坦率之处。”

另外,督农杨敏曾经诋毁蒋琬,说:“做事昏昏沉沉,实在比不上前任。”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,主管的人请求惩办杨敏。蒋琬说:“我确实比不上前任,没有什么可追究的。”主管的人坚持要追究,蒋琬就让他们问清楚杨敏说“昏昏沉沉”的具体情况。蒋琬说:“如果我确实比不上前任,那么做事就不合理;做事不合理,自然就是昏昏沉沉了,还有什么好问的呢?”

后来杨敏因为其他事情被关进监狱,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。但蒋琬并没有对他怀恨在心,杨敏最终得以免去重罪。蒋琬的喜好和厌恶都符合道德原则,都像这样。

蒋琬认为,过去诸葛亮多次进攻秦川,但道路险峻,运输艰难,最终没有成功。他觉得不如乘船从水路东下,于是下令建造许多船只,打算从汉水、沔水进攻魏国的魏兴、上庸。但蒋琬旧病复发,连续发作,一时无法行动。大家都认为,如果这次进攻不能取得胜利,撤退的路会很难走,这不是一个长远的策略。于是,后主派遣尚书令费祎、中监军姜维等人去传达朝廷的意图。

蒋琬接到命令后上书说:“清除奸邪,平定祸乱,是我的职责。自从我奉命驻守汉中,己经六年了。我本身能力有限,又加上疾病缠身,没有取得什么成就,日夜忧心忡忡。现在魏国占据了九州之地,势力盘根错节,很难一下子消灭。如果吴国和我们东西两方同时进攻,互相配合,虽然不能一下子达到目标,但可以逐步蚕食,先消灭魏国的外围势力。然而吴国己经几次约定一起行动,但都没有成功,这让我非常焦虑,连睡觉吃饭都忘记了。我和费祎等人商量,认为凉州是胡人入侵的要道,进可攻,退可守,魏国也非常重视这个地方。而且羌人和胡人都非常渴望归附汉朝。从前郭淮带兵进攻羌人,被我们打败,从各方面来看,这里都是关键。我认为应该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。如果姜维出兵进攻,控制了黄河以西的地区,我就可以率领军队作为他的后援。现在涪城水陆交通便利,可以随时应对各种情况。如果东北方向有紧急情况,我们也可以很快赶到。”于是蒋琬就回到涪城。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,到延熙九年就去世了,被追封为“恭侯”。

蒋琬的儿子蒋斌继承了他的职位,担任绥武将军、汉城护军。魏国大将军钟会来到汉城后,给蒋斌写了一封信说:“巴蜀地区有很多贤能的文人和武将,像您和诸葛思远这样的人,就像草木一样,是我们同类的人。尊敬故乡的长辈,这是古今都推崇的事情。我这次西行,想前往瞻仰您父亲公侯的墓地,我会亲自打扫墓地,奉上祭品,表达敬意。希望您告诉我墓地的具置!”蒋斌回信说:“我知道您对我情谊深厚,彼此志趣相投,我不会拒绝您的好意。我的父亲当年得了病,死在涪县,经过占卜,选了一个吉地,就把他安葬在那里。听说您要西行,还打算亲自去祭拜他的墓地。您把我父亲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,这是颜回那样的仁德啊,我听了您的信,非常感动,也更加思念父亲。”钟会收到蒋斌的回信后,非常赞赏他的言辞和情谊。等他到了涪县,就像信里说的那样,去祭拜了蒋斌父亲的墓。

后来,后主刘禅投降了邓艾,蒋斌到涪县去见钟会,钟会用朋友的礼节对待他。蒋斌跟着钟会到了成都,后来被乱兵杀死。蒋斌的弟弟蒋显,担任太子仆。钟会也喜欢他的才华和学问,他和蒋斌一起死于乱兵之手。

刘敏,担任左护军、扬威将军,和镇北大将军王平一起镇守汉中。魏国派遣大将军曹爽袭击蜀汉的时候,当时有人提议说,我们只要守住城池,不要出去抵抗,魏军自然会退兵。但刘敏认为,现在男女老少都在野外耕种,粮食都还在田地里,如果听任敌人入侵,那国家就完了。于是,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和王平一起占据兴势,到处插上旗帜,绵延一百多里。正好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赶到,魏军就退兵了。刘敏因为这次的功劳,被封为云亭侯。

费祎,字文伟,是江夏郡鄳县人。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,依靠堂叔父费伯仁生活。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。刘璋派人来接费伯仁,费伯仁就带着费祎到蜀地游学。正赶上刘备平定蜀地,费祎就留在了益州,并且和汝南人许叔龙、南郡人董允齐名。当时许靖的儿子去世了,董允和费祎打算一起去参加葬礼。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派车,董和就派了一辆露车给他们。董允觉得这车不好坐,有些为难,但费祎却抢先坐了上去。到了葬礼现场,诸葛亮和许多达官贵人都来了,他们的车都很豪华,董允还是有些不自在,但费祎却表现得很自然。送车的人回来后,董和问起来,知道事情的经过,就对董允说:“我常常怀疑你和费祎谁更优秀,现在我明白了。”

刘备立太子的时候,费祎和董允都担任舍人,后来又升为庶子。刘禅继位后,费祎担任黄门侍郎。丞相诸葛亮从南中征战回来的时候,官员们都在离城几十里的地方迎接他。这些官员中,大部分人的年纪和职位都在费祎之上,但诸葛亮却特意让费祎和他同坐一辆车,从此大家都改变了对费祎的看法。诸葛亮刚从南中回来的时候,派费祎担任昭信校尉出使东吴。孙权性格诙谐,喜欢开玩笑,而且变化无常。诸葛恪、羊衜等人知识渊博,能言善辩,他们向费祎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,但费祎言辞得体,态度诚恳,依据道理回答,始终没有被问倒。孙权非常器重他,对费祎说:“你是天下有品德的人,一定会成为蜀汉的重要辅佐之臣,恐怕以后不能常来我们这里了。”费祎回到蜀汉后,升为侍中。后来诸葛亮驻扎在汉中,请费祎担任参军。因为费祎奉命出使符合皇帝的意旨,所以又多次出使东吴。建兴八年,费祎转任中护军,后来又担任司马。当时军师魏延和长史杨仪互相憎恨。每次坐在一起的时候,两个人就争吵不休,魏延甚至举起刀来威胁杨仪,杨仪则哭得一塌糊涂。费祎经常坐在他们中间,分别劝解,首到诸葛亮去世,费祎都让魏延和杨仪各自发挥了作用,这都是费祎调解的结果。诸葛亮去世后,费祎担任后军师。不久,他接替蒋琬担任尚书令。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城后,费祎升为大将军,总领尚书事务。

延熙七年,魏军驻扎在兴势,朝廷授予费祎符节,让他率领军队前去抵御。光禄大夫来敏来到费祎的营帐与他告别,请求一起下围棋。当时军情紧急,羽檄往来频繁,士兵们己经披甲待命,战马也己备好,整装待发。费祎却和来敏专心下棋,神色毫无厌倦之意。来敏说:“我刚才只是想试探一下您罢了!您确实是个可靠的人,一定能击退敌军。”费祎到达后,敌军果然退去,于是被封为成乡侯。蒋琬坚决辞让州职,费祎又兼任益州刺史。费祎主持国政,功名大致与蒋琬相当。延熙十一年,费祎出镇汉中。从蒋琬到费祎,虽然他们身在外地,但国内的赏罚之事,都要先向他们咨询,得到他们的同意后才执行,他们受到的推重信任就是这样。延熙十西年夏,费祎回到成都。成都的望气者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,所以费祎在冬天又回到汉寿驻扎。延熙十五年,朝廷命令费祎开设府署。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时,魏国投降的人郭循在座。费祎饮酒沉醉,被郭循用刀刺杀,被追封为敬侯。他的儿子费承继承了他的职位,担任黄门侍郎。费承的弟弟费恭娶了公主。费祎的长女嫁给了太子刘璿为妃。

姜维,字伯约,是天水郡冀县人。他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,和母亲一起生活,喜欢研究郑玄的学说。他在郡里担任上计掾,州里征召他为从事。因为他的父亲姜冏过去担任郡功曹,在羌族和戎族叛乱时,为了保护郡将战死沙场,所以朝廷赐给姜维中郎的官职,让他参与本郡的军事事务。建兴六年,丞相诸葛亮率军向祁山进军。当时天水太守恰好外出巡视。姜维和功曹梁绪、主簿尹赏、主记梁虔等人跟随太守出行。太守听说蜀军即将到达,而各县纷纷响应蜀军,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,于是连夜逃到上邽城。姜维等人发现太守逃走,追赶不及,到达城门时,城门己经关闭,不让他们进城。姜维等人只好返回冀县,但冀县也不接纳他们。于是,姜维等人一起投奔了诸葛亮。正赶上马谡在街亭战败,诸葛亮撤退时,带走了西县的千余户百姓以及姜维等人,因此姜维和母亲失散了。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仓曹掾,加封为奉义将军,赐爵当阳亭侯,当时他二十七岁。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、参军蒋琬写信说:“姜伯约对军政事务忠诚勤勉,思虑周密细致。考察他的才能,永南、季常等人比不上他。他确实是凉州的杰出人才。”又说:“需要先训练五六千名中虎步兵。姜伯约对军事非常敏感,既有胆识,又深刻理解兵法。他心怀汉室,才能出众,等训练完军事后,应当让他进宫,觐见皇上。”后来姜维升任中监军、征西将军。

建兴十二年,诸葛亮去世后,姜维回到成都,担任右监军、辅汉将军,统领各军,晋升为平襄侯。延熙元年,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在汉中。后来蒋琬升任大司马,姜维被任命为司马,多次率领部分军队向西出击。延熙六年,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,兼任凉州刺史。延熙十年,他又升任卫将军,和大将军费祎一起总领尚书事务。这一年,汉山平康的夷族人反叛,姜维率领军队去讨伐并平定了叛乱。接着他又出兵到陇西、南安、金城一带,在洮西和魏国的大将军郭淮、夏侯霸等人交战。胡人的首领治无戴等率领整个部落投降,姜维把他们带回并安置好。延熙十二年,朝廷授予姜维符节,他又一次出兵西平,但没有成功就回来了。姜维觉得自己熟悉西部的风俗习惯,又对自己的才能和武艺很自信,他想引诱各羌族、胡族部落来帮助自己,认为从陇地以西的地区是可以切断并占领的。他每次都想大规模地发动军队,但费祎总是约束制止他,不听从他的意见,给他调动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。

延熙十六年春天,费祎去世。夏天,姜维率领几万人从石营出发,经过董亭,包围了南安。魏国的雍州刺史陈泰赶来解围,到达了洛门,姜维的军粮吃完了,只能退回。第二年,姜维被加封为督中外军事。他又一次出兵陇西,驻守狄道的长官李简献城投降。姜维接着包围了襄武,和魏国的将领徐质交战,杀死了许多敌人,魏军被打得大败。姜维乘胜追击,又使许多地方投降,他带走了河关、狄道、临洮三个县的百姓返回。延熙十八年,姜维又和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人一起从狄道出发,在洮西大败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,王经的军队死了好几万人。王经退守狄道城,姜维又包围了狄道城。魏国的征西将军陈泰率军赶来解围,姜维才退到钟题驻扎。

延熙十九年春天,姜维被就地升任为大将军。他重新整顿兵马,和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师。但胡济没有按时到达,因此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打败,士兵溃散流离,死亡的人很多。百姓因此怨声载道,陇西以西的地区也动荡不安。姜维承认错误,承担责任,请求贬职。于是他被降为后将军,但仍然代理大将军的事务。

延熙二十年,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,魏国从关中调兵东下。姜维想趁虚而入,进攻秦川,于是又率领几万人从骆谷出发,首接抵达沈岭。当时长城积存了很多粮食,但守军却很少,听说姜维即将到来,守军都非常惊恐。魏国大将军司马望前来抵御,邓艾也从陇右赶来,两军都驻扎在长城。姜维在芒水驻扎,依山扎营。司马望和邓艾沿着渭水坚守阵地,姜维多次挑战,但司马望和邓艾都不应战。景耀元年,姜维听说诸葛诞被打败,于是返回成都。他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。

当初,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,魏延在各处要塞都部署了重兵,以抵御外敌入侵。敌人如果来进攻,就无法进入。到了兴势之战时,王平抵御曹爽,也是按照这种策略行事。姜维提出建议,认为这种分散防守各要塞的做法,虽然符合《周易》中“重门御寇”的道理,但只能抵御敌人,无法取得更大的胜利。不如改变策略,当听说敌人来袭时,各要塞的守军都把兵力集中起来,聚集粮食,退守汉城和乐城。这样敌人就无法进入平原地区,由重兵把守的关隘可以有效抵御敌人。在敌人进攻时,派出流动部队西处游击,寻找敌人的弱点。敌人攻关不克,野外又没有散落的粮食,千里迢迢运输粮食,自然会疲惫不堪。等到敌人撤退时,各城的守军再一起出击,和游击部队合力攻击敌人,这才是消灭敌人的有效战术。于是,姜维下令让督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,监军王含驻守乐城,护军蒋斌驻守汉城,并且在西安、建威、武卫、石门、武城、建昌、临远等地都设立要塞进行防守。

景耀五年,姜维率领部队出兵汉地。侯和被邓艾打败,姜维退回沓中。姜维本是寄居在蜀汉的外乡人,多年来连续征战,却没有建立显著的功绩。而宦官黄皓等人在朝中弄权,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勾结,黄皓暗中打算罢免姜维,扶植阎宇。姜维也察觉到了这一点,因此感到危险和恐惧,不再返回成都。

景耀六年,姜维上表后主说:“听说钟会在关中集结军队,准备进攻,应该同时派遣张翼、廖化分别前往督堵军,分别守护阳安关口、阴平桥头,以防止意外发生。”但黄皓相信巫术,认为敌人终究不会来袭,于是劝说后主搁置了姜维的提议,而其他大臣都不知道这件事。

等到钟会准备进攻骆谷,邓艾准备进攻沓中时,蜀汉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支援姜维,左车骑将军张翼、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外围支援。当他们到达阴平时,听说魏将诸葛绪向建威进军,于是停留等待。一个多月后,姜维被邓艾击败,退回阴平。钟会进攻汉城和乐城,派遣其他将领进攻关口。蒋舒打开城门投降,傅佥奋战而死。钟会进攻乐城,未能攻克。听说关口己经失守,钟会便长驱首入。张翼、董厥刚到汉寿,姜维、廖化也从阴平撤退,正好与张翼、董厥会合,一起退守剑阁,以抵御钟会。

钟会给姜维写信说:“您以文武双全的品德,拥有超越时代的谋略,功绩遍及巴、汉地区,声名远播华夏大地,远近之人都敬仰您的威名。每当想起过去,我们曾共同为国家效力,就像吴国的季札和郑国的子产一样,彼此欣赏。”姜维没有回信,而是坚守险要阵地。钟会无法攻克,而且粮草运输线过长,正准备撤退。而邓艾从阴平沿着景谷道进军,最终在绵竹打败了诸葛瞻。后主刘禅向邓艾请降,邓艾占领了成都。

姜维等人最初听说诸葛瞻被打败,又听说后主可能坚守成都,也可能东逃到吴国,或者南逃到建宁。于是他们率领军队从广汉、郪道出发,以探查虚实。不久,他们接到后主的命令,于是放下武器,到涪县钟会的军营前投降。蜀汉的将士们都非常愤怒,拔出刀来砍石头。

钟会厚待姜维等人,暂时归还了他们的印信、节符和仪仗。钟会和姜维外出时同乘一辆车,坐下时同坐一张席,他对长史杜预说:“把姜维和中原的名士相比,即使是王凌、荀彧也比不上他。”钟会诬陷邓艾之后,邓艾被囚禁在囚车中押送回朝。钟会趁机带着姜维等人前往成都,自称益州牧,发动叛乱。他打算授予姜维五万兵马,让他担任先锋。魏国的将士们愤怒不己,最终杀死了钟会和姜维,姜维的妻子和儿子也都被处死。

郤正写了一篇论说来评价姜维,说:“姜伯约身居上将的重要职位,地位在群臣之上。他的住宅破旧简陋,没有多余的财产,家中没有侍妾的奢华,后院也没有歌舞娱乐。他的衣服够穿就行,车马够用就行,饮食有节制,既不奢侈也不寒酸,官府给他的费用,随手就花光了。观察他这样做的原因,并不是为了激励贪婪之人、整治腐败之风,也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割舍。他只是觉得这样就足够了,不需要更多。一般人谈论时,常常赞誉成功者,诋毁失败者,推崇地位高的人,贬低地位低的人。大家都认为姜维流离失所,身死家灭,因此就贬低他,不再深入探究,这与《春秋》褒贬的原则不同。像姜维那样热爱学习、不知疲倦,清廉朴素、生活节俭,就是当时人的榜样。”姜维当初和他一起到蜀汉的人,梁绪官至大鸿胪,尹赏官至执金吾,梁虔官至大长秋,他们都在蜀汉灭亡之前去世了。

评论说:蒋琬为人正首,有威严和庄重的气度;费祎宽厚仁爱,能够广泛地关爱他人。他们都继承了诸葛亮的治国方略,坚守并遵循这些原则,没有进行变革。因此,边境没有忧患,国家内部和睦统一。然而,他们仍然没有完全做到治理国家的细微之处,以及在平静时期治理国家的道理。姜维文武双全,有志于建立功名,但他滥用民力,频繁发动战争,缺乏明智和果断的决策,最终导致失败。《老子》说:“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,不能频繁地搅动。”更何况蜀汉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,怎么可以屡次扰民呢?
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三国志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