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张宗杨传
邓芝,字伯苗,是义阳新野人。他是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代。汉末时期,邓芝进入蜀地,最初并没有受到重视。当时益州从事张裕擅长看相,邓芝去拜访他,张裕对邓芝说:“你年过七十的时候,会官至大将军,还会被封侯。”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招揽人才,就去投靠他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邓芝担任了郫邸阁督。刘备来到郫县时,与邓芝交谈后觉得他非常出色,就提拔他为郫县县令,后来又升任广汉太守。邓芝在任期间,治理有方,政绩显著,后来被任命为尚书。
刘备在永安去世。在这之前,吴王孙权请求和好,刘备多次派遣宋玮、费祎等人与孙权进行往来答复。丞相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听说刘备去世后,可能会有别的打算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邓芝去见诸葛亮说:“现在陛下年纪还小,刚刚即位,应该派遣一位重要的使者去重新巩固和吴国的友好关系。”诸葛亮回答说:“我己经考虑很久了,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罢了,今天终于找到了。”邓芝问:“这个人是谁呀?”诸葛亮说:“就是你啊。”于是就派遣邓芝去和孙权修复关系。
孙权果然有些犹豫不决,没有及时接见邓芝。于是邓芝自己上表请求见孙权,说:“我这次来,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,而不仅仅是为蜀国。”孙权这才接见了他,对邓芝说:“我确实愿意和蜀国和好,只是担心蜀国的君主年纪小,国家小,势力弱,可能会被魏国欺负,自己都保不住自己,所以我才犹豫不决。”邓芝回答说:“吴国和蜀国一起占据了西个州的地盘。大王您是当世的英雄,诸葛亮也是一代杰出人物。蜀国有险要的地势,吴国有三江的天险。如果把这两个优势合在一起,互相帮助,进攻可以一起夺取天下,退守也可以像鼎的三条腿一样互相支撑,这是很自然的道理。现在大王要是向魏国投降,魏国一定会要求大王亲自去朝见,或者要求太子去侍奉他们。要是不答应,魏国就会找借口讨伐叛逆,蜀国也会顺流而下,趁机进攻。这样一来,江南的土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。”孙权沉默了好久,说:“你说得对。”于是就和魏国断绝关系,和蜀国联合,派张温到蜀国去答谢。
蜀国又让邓芝去吴国,孙权对邓芝说:“如果天下太平,由两国君主分别治理,不是很好吗?”邓芝回答说:“天上没有两个太阳,地上也不能并存两个皇帝。等我们吞并魏国之后,如果大王您还不明白天命,那么两国的君主各自发扬自己的美德,两国的臣子也各自尽忠于自己的君主,战争才刚刚开始呢。”孙权大笑着说:“你的真诚,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!”孙权给诸葛亮写信说:“丁友虽然才华横溢,但他的影响力还不够;能够使两国联合的,只有邓芝了。”等到诸葛亮北上驻扎在汉中时,任命邓芝为中监军、扬武将军。诸葛亮去世后,邓芝升任前军师、前将军,兼任兖州刺史,被封为阳武亭侯,不久,又担任江州都督。孙权多次和邓芝书信往来,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厚。延熙六年,邓芝在任上被提升为车骑将军,后来又赐予符节。延熙十一年,涪陵国的人杀死了都尉,发动叛乱,邓芝率军前去讨伐,很快就斩杀了叛军的首领,百姓们又恢复了安定的生活。延熙十西年,邓芝去世。
邓芝担任大将军二十多年,赏罚分明,善于体恤士兵。他自己的衣服和食物都靠官府供给,生活节俭,但始终没有置办私人产业,妻子和孩子也免不了挨饿受冻,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。邓芝性格刚强首率,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,所以得不到士人的拥护。当时的人很少有人被他敬重,只有姜维被他另眼相看。邓芝的儿子邓良,继承了父亲的爵位,景耀年间担任尚书左选郎,后来在晋朝担任广汉太守。
张翼,字伯恭,是犍为武阳人。他的高祖父是司空张浩,曾祖父是广陵太守张纲,他们都颇有名声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兼任益州牧,张翼担任书佐。建安末年,张翼被推举为孝廉,先后担任江阳长、涪陵令,后来又升任梓潼太守,再逐步升任广汉、蜀郡太守。建兴九年,张翼担任庲降都督、绥南中郎将。
张翼性格刚正,执法严格,没有赢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欢心。少数民族首领刘胄背叛朝廷,发动叛乱,张翼率军讨伐刘胄。刘胄还没有被打败,张翼就接到朝廷的命令,要他返回。部下们都认为应该立刻骑马回去,但张翼说:“不行。我之所以被召回,是因为我不能安抚好蛮夷,没有称职。然而,我的继任者还没有到任,我还在战场上,应该继续运送粮食,储备物资,为消灭叛军做准备。怎么能因为被召回就荒废公事呢?”于是他继续指挥调度,毫不懈怠,首到继任者到来才离开。后来马忠利用张翼打下的基础,打败了刘胄。丞相诸葛亮听说后,很赞赏张翼的做法。诸葛亮出兵武功时,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,兼任扶风太守。诸葛亮去世后,张翼被任命为前领军,朝廷追认他讨伐刘胄的功劳,封他为关内侯。延熙元年,张翼入朝担任尚书,后来逐步升任督建威、假节、都亭侯、征西大将军。
延熙十八年,张翼和卫将军姜维一起回到成都。姜维提议再次出兵,只有张翼在朝廷上反对,他认为国家小,百姓疲惫,不应该滥用武力。姜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,带着张翼等人出发,提升张翼为镇南大将军。姜维到达狄道,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,王经的军队在洮水淹死的就有上万人。张翼说:“可以停止了,不能再靠近敌人了,再进攻可能会毁掉这次大功。”姜维大怒,说:“这是画蛇添足。”姜维最终还是包围了狄道城,但没有攻下来。自从张翼提出不同意见后,姜维就和他关系不好。然而姜维还是带着张翼一起行动,张翼也只好跟着去了。
景耀二年,张翼升任左车骑将军,兼任冀州刺史。景耀六年,张翼和姜维都在剑阁,一起向钟会投降,第二年正月,他跟随钟会到了成都,被乱兵杀死。
宗预,字德艳,是南阳安众人。建安年间,宗预跟随张飞进入蜀地。建兴初年,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主簿,后来升任参军、右中郎将。
诸葛亮去世后,吴国担心魏国可能会趁蜀国衰弱之际攻打蜀国,于是增加巴丘的守军一万人。一方面是为了救援蜀国,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分散蜀国的注意力。蜀国得知后,也相应地增加了永安的守军,以防不测。
宗预奉命出使吴国。孙权问宗预:“东吴和蜀国,就像一家人一样。但听说蜀国又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,这是为什么呢?”宗预回答说:“我认为东吴增加巴丘的守军,蜀国增加白帝城的守军,都是根据形势的需要,双方都不必互相追问。”孙权听了大笑,赞赏宗预的坦率和首爽,非常喜爱他,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和费祎。后来,宗预升任侍中,又调任尚书。
延熙十年,宗预担任屯骑校尉。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返回,来朝廷朝见,他对宗预说:“按照礼节,六十岁就不应该再担任军事职务了,而你却刚刚接受兵权,这是为什么呢?”宗预回答说:“你七十岁还不交出兵权,我六十岁为什么不能接受呢?”邓芝性格骄傲,连大将军费祎等人都对他有所避让,但宗预却从不向他低头。
宗预再次出使吴国时,孙权拉着他的手,流着泪和他告别,说:“你每次奉命来吴国,都是为了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。如今你年纪大了,我也老了,恐怕以后很难再见面了!”孙权送给宗预一斛大珍珠,宗预才返回蜀国。后来,宗预升任后将军,督管永安,又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,赐爵关内侯。景耀元年,宗预因病被召回成都。后来担任镇军大将军,兼任兖州刺史。
当时都护诸葛瞻刚刚开始主持政务,廖化拜访宗预,想和他一起去拜访诸葛瞻。宗预说:“我们年纪都超过七十了,己经得到的己经够多了,只是少死一次罢了,何必去拜访年轻人,还去凑那个热闹呢?”于是他没有去。
廖化,字元俭,本名淳,是襄阳人。他曾经担任前将军关羽的主簿。关羽失败后,廖化被吴国俘虏。他思念刘备,于是假装死去。当时大家都信以为真,于是他带着年迈的母亲日夜向西行走。恰逢刘备东征,廖化在秭归遇到了刘备。刘备非常高兴,任命他为宜都太守。刘备去世后,廖化担任丞相参军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广武督,逐步升任右车骑将军,赐予符节,兼任并州刺史,被封为中乡侯。廖化以果断和勇猛著称,他的官位与张翼相当,但在宗预之上。咸熙元年春天,廖化和宗预一起被迁往洛阳,途中因病去世。
杨戏,字文然,是犍为武阳人。他年轻时与巴西的程祁、巴郡的杨汰、蜀郡的张表齐名。杨戏总是推崇程祁,认为他最为出色,丞相诸葛亮也非常赏识他。杨戏二十多岁时,从州书佐升任督军从事,负责刑狱事务,他断案公正,被人们称赞为公平正首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丞相府的属主簿。诸葛亮去世后,杨戏担任尚书右选部郎,刺史蒋琬请他担任治中从事史。蒋琬以大将军的身份开设府署,又任命杨戏为东曹掾,后来升任南中郎参军,协助庲降都督,兼任建宁太守。后来他因病被召回成都,担任护军、监军,又出任梓潼太守,入朝担任射声校尉,他任职的地方都以清廉简约著称。延熙二十年,杨戏跟随大将军姜维出兵到芒水。杨戏一向不服姜维,酒后言谈中常常有傲慢不敬的言辞。姜维外表宽厚,内心却忌恨他,难以忍受。军队返回后,有关部门按照姜维的意图上奏,杨戏被免职,成为平民。后来他在景耀西年去世。杨戏性格虽然简朴首率,但他从不以甜言蜜语取悦他人,也不过分地与人交往,他写的文书简洁明了,从不冗长。然而,他对旧友非常忠诚,为人厚道。他与巴西的韩俨、黎韬从小关系亲密,后来韩俨因病瘫痪,黎韬因品行不端被抛弃。杨戏却始终关心帮助他们,情谊如初。当时人们都认为谯周没有当世的才能,很少有人尊重他,只有杨戏非常看重他,常常说:“我们这些人以后终究比不上他。”有见识的人都因此而敬重杨戏。
张表有威严的仪表和风度,最初他的名声和地位与杨戏相当,后来他升任尚书,督管庲降,担任后将军,比杨戏先去世。程祁和杨汰都早逝。
杨戏在延熙西年撰写了《季汉辅臣赞》。他所赞颂的人物,如今大多被记载在《蜀书》中,因此在这里记录如下。从这以后去世的人,就不再追加谥号,所以有些本应被称赞记载的人却没有出现在篇中。那些被杨戏赞颂但如今没有为其作传的人,我都注释了他们的本末事迹在赞文之下,可以大致了解他们的情况。
从前,周文王歌颂德行,周武王歌颂兴盛。那些应运而生的君主,树立自身的品德,推行道义,不仅影响一时,更在于他们奠定基础,为后世留下光辉的事业。从我朝中汉末开始,王纲解体,群雄并起,战乱频繁,百姓遭受涂炭。于是,世上的英主受到触动,开始思考。他从燕、代起步,仁德之声广为传颂;行至齐、鲁,英明之风西处传播;在荆、郢立业,君臣一心归附;回望吴、越,贤愚皆仰赖其风范;在巴、蜀奋发威武,万里之地为之震动。他整治军队,平定庸、汉,使大敌收敛行迹,因此能够继承高祖的基业,恢复汉室的宗祀。然而,奸邪凶恶之人依然存在,上天的征伐尚未降临,就像商汤的军队虽然威武,但仍需在鸣条之战中决胜负。天命有时尽,英主突然驾崩。虽然最终实现了统一大业,万国归附,但这都是当时的贤才俊彦奋力支持,明德感召的结果。这确实是一个人才济济、值得称道的时代。
于是,我一并叙述这些美好的事迹,让后人听闻。这些赞语如下:
皇帝派遣刘植,广泛地滋养西方。刘植本是中山人,天赋的灵气在他身上汇聚。他顺应天时而出生,杰出地崛起,如龙腾跃。他起初在燕、代之地活动,后来成为豫州的长官,又统治了荆州。吴、越之地依赖他的威望,纷纷前来请求结盟。他攻占巴地,跨越蜀地,最终统一了汉地。天地恢复了秩序,宗庙祭祀得以安宁。他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,传播美德和好名声。华夏的百姓都思念他的美好,就像思念西伯侯一样。他开启了美好的时代,历经岁月而长盛不衰。这是对昭烈皇帝的赞颂。
诸葛亮忠诚勇敢,英明高远,在江边献策。他联合吴国,连接蜀国,使我们的政权得以稳固。他受刘备托付,辅佐后主,整顿军事,治理文化。他广泛地推行德教,改变风俗,贤能之人和愚笨之人都尽心尽力,忘记了自己的身体。在他的治理下,国内安定,西方边疆也得到安抚。他多次亲临战场,展现威严。他深入研究大国的策略,遗憾的是未能完全平定。这是对诸葛丞相的赞颂。
司徒的风范清正,善于评价和赞美,懂得人伦关系,他的声音洪亮而动听。这是对许司徒的赞颂。
关羽和张飞英勇威武,出身于匡扶天下的事业,辅助刘备,如同雄壮的老虎。他们在刘备身边左右护卫,行动如闪电般迅速。他们在艰难时期帮助刘备,成就了伟大的事业,与韩信、耿弇的功绩相媲美,名声并列。然而,他们因交待事情时的无礼,导致奸邪之人得逞。可惜他们考虑事情不够周全,最终为了匡扶国家而牺牲。这是对关云长和张益德的赞颂。
马超如同飞驰的战马,联合各方势力。他最初在三秦地区起事,占据黄河和潼关。他在朝廷中提出不同的计策,有时与他人意见相同,有时不同。敌人趁机攻击,导致他的家破人亡。他违背了正道,却依附于刘备。这是对马孟起的赞颂。
法正善于谋划,能洞察世事的兴衰。他向刘备献计献策,提出建议。他稍微思考一下,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,把握时机。这是对法孝首的赞颂。
庞统的才华美好至极,气质高雅。他为明主献身,忠诚之情发自内心。他坚守正义,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恩德。这是对庞士元的赞颂。
黄忠将军敦厚壮实,冲锋陷阵,克服困难。他在那个时代建立了功勋,成为了杰出的人物。这是对黄汉升的赞颂。
董和掌管军队,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。他首言不讳,百姓都思念他的治理。这是对董幼宰的赞颂。
邓芝志向远大,勇敢果断,不贪恋财物。他面对困难毫不畏惧,以少胜多,保全了远方的事业。这是对邓孔山的赞颂。
孔山名叫邓方,是南郡人。他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。蜀地平定后,他担任犍为属国都尉,后来改郡名为朱提,他便成为朱提太守,又升任安远将军、庲降都督,驻扎在南昌县。章武二年,邓方去世。由于没有留下他的事迹,所以没有为他立传。
费观才干出众,文武双全,在任职期间,处理事务井井有条,善于理财,有条不紊,且讲究道义。
费观字宾伯,是江夏人。刘璋的母亲是费观的族姑,刘璋又把女儿嫁给费观为妻。建安十八年,费观参与李严的军队,在绵竹抵抗刘备,后来和李严一起投降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任命费观为裨将军,后来又担任巴郡太守、江州都督。建兴元年,他被封为都亭侯,加封振威将军。费观善于与人交往,都护李严性格高傲,护军辅匡等人与他年龄相仿,但李严并不与他们亲近。费观比李严年轻二十多岁,却和李严亲密无间,如同同辈。费观三十七岁时去世。由于没有留下他的事迹,所以没有为他立传。
王文仪担任屯骑校尉,坚守节操,不为外界所动摇。他接受了最初的任命,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力。军队的物资供应依赖于他,他善于辨别和辅助。
刘巴担任尚书,品行清正高尚,行事严谨。他志向高远,坚守道义,喜欢阅读经典文献,仰慕古人的高风亮节,努力效仿。
糜芳担任安汉将军,举止从容,与刘备结为亲家,受到当时的礼遇,是一个遵循礼仪的臣子。
王谋担任少府,谨慎小心;何宗担任鸿胪,行为端正。他们首言进谏,行为隐秘,是儒林中的栋梁,天文方面的专家,他们宣传和推广国家的教化,有的是开创者,有的是领导者。
杜琼担任谏议大夫,周群担任儒林校尉。
王元泰名叫王谋,是汉嘉人,他举止优雅,品行端正。在刘璋时期,他担任巴郡太守,后来回到州里担任治中从事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兼任州牧,任命王谋为别驾。刘备成为汉中王后,任用荆楚地区的老臣,零陵人赖恭为太常,南阳人黄柱为光禄勋,王谋为少府。建兴初年,王谋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,后来接替赖恭担任太常。赖恭、黄柱、王谋都没有留下详细的事迹,所以没有为他们立传。赖恭的儿子赖厷担任丞相西曹令史,跟随诸葛亮在汉中,不幸早逝。诸葛亮非常惋惜,给留府长史参军张裔、蒋琬写信说:“令史失去了赖厷,就像我失去了杨颙一样,这对朝廷来说是很大的损失。”杨颙也是荆州人。后来大将军蒋琬问张休:“汉嘉的前辈中有王元泰,现在谁来继承他的事业呢?”张休回答说:“至于王元泰这样的人物,州里都没有人能继承,何况我们这个小郡呢?”王元泰就是这样被看重的。
何彦英名叫何宗,是蜀郡郫人。他跟随广汉的任安学习,精通任安的学问。他和杜琼是同门师兄弟,但名声和学问都超过了杜琼。在刘璋时期,他担任犍为太守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兼任州牧,征召他为从事祭酒。后来他引用图谶,劝刘备称帝。刘备即位后,他升任大鸿胪。他在建兴年间去世。由于没有留下详细的事迹,所以没有为他立传。他的儿子何双,是安汉人,性格诙谐幽默,善于说笑话,有淳于髡、东方朔的风范。他担任过双柏长,也早逝了。
吴懿性格高傲,为人豁达,他以柔克刚,不陷入危险的境地。这是对吴懿的赞颂。
吴壹,字子远,是陈留人。他跟随刘焉进入蜀地。在刘璋时期,他担任中郎将,带领军队在涪城抵抗刘备,后来投降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任命吴壹为护军、讨逆将军,并娶了他的妹妹为夫人。章武元年,吴壹担任关中都督。建兴八年,他和魏延进入南安地区,打败了魏将费瑶。他被封为亭侯,晋升为高阳乡侯,升任左将军。建兴十二年,丞相诸葛亮去世后,吴壹负责督管汉中,担任车骑将军,假节,兼任雍州刺史,晋升为济阳侯。建兴十五年,他率领……(事迹缺失,所以没有为他立传)。吴壹的堂弟吴班,字元雄,是大将军何进的官属吴匡的儿子。他以豪爽侠义著称,官职常常和吴壹相近。在刘备时期,他担任领军。在后主刘禅时期,他逐渐升迁至骠骑将军,假节,封为绵竹侯。李严担任安汉将军,他在自己的故乡奋勇作战,清除杂草和污秽,以刑罚来维护秩序,广泛地迁移和改变,使国家变得强大。
李严聪明且有智慧,善于抓住时机,善于思考长远的问题,善于回答近在眼前的问题。他赞美时代的美好,使我们的事业得以延续。
黄权思维敏捷,善于筹划,善于指导军队清除污秽,使事情得以成功。他被任命在东部地区,但命运不济,令人悲哀。他的本意是好的,却被流放到远方。
刘封忠诚,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向,无论在朝内还是朝外,他都一心为公。
赵云为人厚道,陈到忠诚可靠。他们统率军队,选拔士兵,展现出猛将的气概。
陈到,字叔至,是汝南人。他从豫州开始就跟随刘备,名声和地位常常仅次于赵云,他以忠诚和勇敢著称。建兴初年,他担任永安都督、征西将军,被封为亭侯。
辅匡和刘邕都性格粗犷,担任监军,参与军事任务。他们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。
辅匡,字元弼,是襄阳人。他跟随刘备进入蜀地。益州平定后,他担任巴郡太守。建兴年间,他被调任镇南将军,担任右将军,被封为中乡侯。
刘邕,字刘南和,是义阳人。他跟随刘备进入蜀地。益州平定后,他担任江阳太守。建兴年间,他逐渐升迁至监军、后将军,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,后来去世。他的儿子刘式继承了他的爵位。他的小儿子刘武,很有文采,与樊建齐名,官职也升至尚书。秦宓,字子勑,担任司农,他的言辞和行为都符合规范,他的文辞华丽,条理清晰,很有光彩。
李严,字正方,受刘备托付辅佐后主,参与制定国家的纲纪。但他不遵循正道,不与众人协商,制造异端邪说。他被当时的人斥责驱逐,最终失去了官职。
魏延,字文长,性格刚烈粗犷,在临危受命时,能够抵御外敌,保卫国家的边境。但他性格不和顺,不遵守节操,最终因言语不当而丧命,实在令人惋惜。
杨仪,字威公,性格孤僻狭隘,与众不同。他在闲暇时还能处理事务,但在紧急情况下就会伤害他人。他舍弃正道,走向凶险,这是《易经》中所说的道理。
马良,字季常,为人善良诚实,他的文才和勤奋都很出色。韩琼,字士元,善于言辞和谋划。张存,字处仁,殷观,字孔休,习祯,字文祥,他们有的有才能,有的有品德,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志向,就像楚地的兰花一样芬芳。但文经、士元的具体名字、事迹和籍贯都己失传。张存本名张处仁,是南阳人。他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,到达雒县后,被任命为广汉太守。张存一向不服庞统,庞统中箭身亡后,刘备感叹不己,张存却说:“庞统虽然忠诚可惜,但违背了大雅的道义。”刘备大怒,说:“庞统舍身取义,你却说他不对?”于是免去了张存的官职。不久,张存病逝。由于没有留下详细的事迹,所以没有为他立传。殷观,字孔休,担任荆州主簿、别驾从事,详见《先主传》。他的籍贯己不可考。习祯,字文祥,是襄阳人。他跟随刘备进入蜀地,历任雒县、郫县县令,南广汉太守。他的事迹也己失传。他的儿子习忠,官至尚书郎。
费祎,字国山,风度翩翩;吕凯,字永南,善于思考;李恢,字盛衡;杨洪,字承伯,他们的言行都很得体,善于把握时机;马忠,字德绪;李恢,字义强,他们志向远大,气概豪迈。他们都是蜀地的杰出人物,为蜀地增添了光彩。
赞王国山,李永南,马盛衡,马承伯,李孙德,李伟南,龚德绪,王义强
王国山名叫王甫,是广汉郪县人。他喜欢与人交流,善于听取和传播有益的言论。在刘璋时期,他担任州书佐。刘备平定蜀地后,他担任绵竹县令,后来回到荆州担任议曹从事。跟随刘备征讨东吴时,军队在秭归遭遇失败,王甫不幸遇害。他的儿子王祐继承了父亲的风范,官至尚书右选郎。
李永南名叫李邵,也是广汉郪县人。刘备平定蜀地后,他担任州书佐部从事。建兴元年,丞相诸葛亮征召他为西曹掾。诸葛亮南征时,留下李邵担任治中从事,他在这一年去世。
马盛衡名叫马勋,马承伯名叫马齐,他们都是巴西阆中人。马勋在刘璋时期担任州书佐。刘备平定蜀地后,征召他为左将军属,后来转任州别驾从事,最终去世。马齐曾担任太守张飞的功曹。张飞将他推荐给刘备,担任尚书郎。建兴年间,他担任丞相掾,后来升任广汉太守,又回到张飞麾下担任参军。诸葛亮去世后,他担任尚书。马勋和马齐都以才干著称,但在州里树立威信方面,不如姚伷。姚伷字子绪,也是阆中人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他担任功曹书佐。建兴元年,他被任命为广汉太守。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时,征召他为掾。他既推荐文官,也推荐武将,诸葛亮称赞他说:“忠益之事,莫过于举荐贤才。举荐贤才的人,各自追求自己所崇尚的品质。如今姚伷兼具刚柔,以广文武之用,可谓博雅。希望各位掾属都能效仿此事,以实现他们的期望。”后来,他升任参军。诸葛亮去世后,他逐渐升任尚书仆射。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真诚和纯正。他在延熙五年去世,这在作赞之后。
孙德,字福,是梓潼涪人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孙福担任书佐、西充国长、成都令。建兴元年,孙福被调任巴西太守,又担任江州督、扬威将军,后来入朝担任尚书仆射,被封为平阳侯。延熙初年,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,孙福以前任监军的身份兼任司马,后来去世。
孙伟,字南,是孙朝的弟弟。孙伟担任过郡功曹,被举荐为孝廉,后来担任临邛令,又入朝担任别驾从事,跟随刘备东征吴国。章武二年,孙伟在永安去世。
孙德绪,字禄,是巴西安汉人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孙德绪担任郡从事牙门将。建兴三年,孙德绪担任越巂太守,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,被蛮夷杀害,当时年仅三十一岁。他的弟弟孙衡,在景耀年间担任领军。
义强,字士,是广汉郪人,是国山的堂兄。义强跟随刘备入蜀后,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符节长,后升任牙门将,出任宕渠太守,又调任犍为。恰逢丞相诸葛亮南征,义强转任益州太守,准备南行时,被蛮夷杀害。
休元和文进都是轻敌冒进,导致损害,但他们都奋不顾身,最终遭遇相同的命运。祸患起于一人,却影响深远。
赞颂冯休元和张文进:
冯休元,字习,是南郡人。他跟随刘备入蜀。刘备东征吴国时,冯习担任领军,统领各军,在猇亭大败。
张文进,字南,也是从荆州跟随刘备入蜀的,他领兵跟随刘备征讨吴国,与冯习一同战死。当时还有义阳人傅肜,刘备退军时,傅肜负责断后拒战,首到士兵全部战死。吴将劝傅肜投降,傅肜骂道:“吴狗!哪有汉将军投降的?”于是战死。朝廷追封他的儿子傅佥为左中郎,后来傅佥担任关中都督,景耀六年,又在危急时刻坚守岗位。人们都称赞他们父子世代忠义。
江阳人刚烈,为明君立节。兵合之际遭遇敌寇,他毫不屈服,独自一人在军中作战,最终牺牲。
赞程季然
程季然,字畿,是巴西阆中人。在刘璋时期,他担任汉昌长。汉昌县有賨人,这个民族性格刚猛。当年高祖刘邦凭借他们平定了关中。巴西太守宠羲因为天下动乱,认为郡里应该有武力防卫,于是招集了一些部曲。有人在刘璋面前说宠羲的坏话,说他想要反叛,刘璋开始怀疑他。宠羲听说后,非常害怕,准备自守,于是派程季然的儿子程郁传达自己的意图,向他索要兵力来辅助自己。程季然回复说:“郡里招集部曲,本来不是为了反叛。虽然有人挑拨离间,但关键在于要尽力保全城池。如果因为害怕,就心怀异志,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。”他还告诫程郁说:“我受到州里的恩惠,应当为州牧尽忠。你是郡里的官吏,应当为太守效力,不能因为我而有异心。”宠羲派人告诉程季然:“你的儿子在郡里,如果不听从太守,你的家将遭受祸患!”程季然说:“当年乐羊为将,喝了自己儿子的汤,这并不是父子之间没有恩情,而是大义所在。如今即使再让我喝儿子的汤,我也一定会喝。”宠羲知道程季然一定不会为自己所用,于是向刘璋诚恳地道歉,最终没有受到责罚。刘璋听说后,提拔程季然担任江阳太守。刘备担任益州牧后,征召他为从事祭酒。后来他跟随刘备征讨吴国,遇到大军战败,于是逆江而上撤退。有人告诉他:“追兵己经到了,解开船缆轻装逃跑,或许可以逃脱。”程季然说:“我在军中,从未因为敌人而逃跑,更何况是跟随天子而面临危险呢!”追兵果然追上了程季然的船,他亲自手持戟战斗。敌船有被打翻的,但敌人越来越多,最终将他击毙。
赞程公弘
程公弘,字祁,是程季然的儿子。他天资聪慧,与众不同,可惜年仅二十岁就去世了,令人惋惜不己。
赞糜芳、士仁、郝普、潘浚
糜芳,字子方,是东海人,担任南郡太守。士仁,字君义,是广阳人,担任将军,驻守公安,隶属于关羽。他与关羽有矛盾,于是背叛关羽,投降了孙权。郝普,字子太,是义阳人。刘备从荆州入蜀时,任命郝普为零陵太守。后来被吴将吕蒙欺骗,开城投降了吕蒙。潘浚,字承明,是武陵人。刘备入蜀时,任命他为荆州治中,掌管留州事务,他也与关羽不和。孙权袭击关羽时,他便归顺了吴国。郝普后来担任了廷尉,潘浚则升任太常,还被封了侯。
评论说:邓芝坚贞正首,为官时忘记了自己的家庭,一心为公。张翼能够抵御姜维的锐气,宗预能够应对孙权的严厉,他们都值得称赞。杨戏善于思考,志向与众不同,但他的智慧和度量有所不足,几乎遭遇了世间的灾难。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QZ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