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8章 勿点!抱歉哦 >◡< 表格无法上传,请忽略本卷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史记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W5B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史记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三代世表

太史公说:五帝和夏、商、周三代的记载,己经很久远了。从殷朝以前,诸侯的世系就难以详细地编排成谱系了,只有从周朝开始才比较可以记载清楚。孔子依据史书的记载编撰《春秋》,记载了各国的纪元年份,还纠正了时间、日期和月份,这真是非常详细啊。至于编排《尚书》时就比较简略,没有具体的年月;即使有些地方有,但大多残缺不全,无法记录下来。所以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就注明疑问,这体现了孔子的谨慎态度。

我读到那些史书和记载,发现从黄帝开始都有年数的记载。但考察那些历法、谱系和关于五行德运传承的记载,古文中的说法都不相同,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。孔子没有对这些年代进行详细的编排和论述,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?因此,我根据五帝的谱系、《尚书》和《世纪》中从黄帝到共和年间的记载,编成了世表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张夫子问褚先生说:“《诗经》上说契和后稷都是无父而生的。现在查看各种传记,都说他们是有父亲的,而且他们的父亲都是黄帝的儿子,这难道和《诗经》的说法相矛盾吗?”

褚先生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《诗经》说契是出自鸟蛋,后稷是踩了大人的脚印而生,这是为了表明他们有天命和精诚的意旨罢了。鬼神不能自己形成,必须通过人才能诞生,怎么能没有父亲而生呢?说有父亲,又说没有父亲,是因为有确凿依据的就按实情记载,有疑问的就注明疑问,所以才这样两种说法并存。尧知道契和后稷都是贤人,是上天所生的,所以封给契七十里土地,经过十多代传到汤,统治天下。尧知道后稷的后代将会称王,所以又增加封给后稷一百里土地,他的后代传了近千年,到周文王时统治天下。《诗经》上的传说讲:汤的先祖是契,契没有父亲而生。契的母亲和她的姐妹在玄丘水洗澡,有燕子衔来一颗鸟蛋,落在地上,契的母亲得到了,就含在嘴里,不小心吞了下去,于是就生下了契。契生下来就很贤能,尧任命他为司徒,赐姓子氏。子的意思是滋长,就是说他的后代会不断繁衍壮大。诗人赞美他,歌颂说‘殷社芒芒,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’。商是质朴的意思,殷是他的国号。周文王的先祖是后稷,后稷也是没有父亲而生的。后稷的母亲是姜嫄,她出门看到一个大人的脚印,踩了踩,于是就有了身孕,生下了后稷。姜嫄以为没有父亲,觉得他低贱,就把他扔在了道路中间,但牛羊都避开他而不踩他。姜嫄又把他抱到山里,山林又养育了他。姜嫄又把他扔到大泽中,鸟儿用翅膀遮护他,给他喂食。姜嫄觉得奇怪,这才知道他是上天的儿子,于是就把他养大。尧知道他贤能,就任命他为大农,赐姓姬氏。姬是根本的意思。诗人赞美他,歌颂说‘厥初生民’,这是为了深入地加以修饰,来说明后稷的出生。”孔子说:“从前尧任命契为子氏,是因为有商汤;任命后稷为姬氏,是因为有周文王。太王任命季历,是因为有明显的天命。太伯到吴地去,于是就开创了基业。”天命难以言说,不是圣人就无法明白。舜、禹、契、后稷都是黄帝的子孙。黄帝顺应天命治理天下,他的恩德泽被后世,所以他的子孙都能重新立为天子,这是上天对有德之人的回报。人们不知道,以为他们都是从平民百姓中兴起的呢。平民百姓怎么能够无缘无故地起来称王于天下呢?这是因为有天命啊。”

“为什么黄帝的后代称王于天下这么久远呢?”

回答说:“传说中,天下之君王,能够为万民请命、拯救百姓生命的,就是帝,这样的人有福泽万世。黄帝就是这样的。如果能够明确五种政务,修明礼义,顺应天时出兵征伐而取得胜利的,就是王,这样的人有福泽千世。蜀王是黄帝的后代,至今还在汉朝西南五千里之外的地方,常常来朝拜归降,向汉朝进献贡品,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的祖先有德行,恩泽流传到后世吗?实行道德难道可以忽视吗!作为人君、王者,应该举一反三地来看待这些。汉朝的大将军霍子孟,名叫霍光,也是黄帝的后代。这可以对见闻广博、目光远大的人说,本来就难以对那些见闻浅薄的人讲清楚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古代的诸侯以国名为姓。霍,就是国名。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国,后来晋献公灭了霍国,霍国的后代就成为平民,往来居住在平阳。平阳在河东,河东是晋国的地方,后来又分为卫国。从《诗经》上来说,也可以算是周的后代。周是从后稷开始的,后稷是没有父亲而生的。但从夏、商、周三代的世系传说来看,后稷是有父亲的,名叫高辛;高辛是黄帝的曾孙。《黄帝终始传》上说:‘汉朝兴起一百多年后,会有一个不高不矮的人,从燕地出现,掌握天下的政权,那时会有个婴儿做君主,想要出行。’霍将军,本来居住在平阳的燕地。我做郎官的时候,曾和方士考功在旗亭下相遇,他对我讲了这些。这难道不令人惊叹吗!”

高辛的后代,开启了吉祥的征兆。简狄吞下薏苡,石纽之地兴起了帝王。天命玄鸟降临,简狄生下了商的始祖。姜嫄踩了大人的脚印,福泽流传到岐山和周原。他们都承受了天命,轮流兴盛和衰亡。周朝的遗风留给了周公旦和召公奭,成王和康王时期,刑罚搁置不用,天下太平。从出猎得子的周厉王之后,诸侯的势力日益强大。

十表

十二诸侯年表

太史公读《春秋》《世本》和《历谱》等书,读到周厉王的时候,没有一次不是放下书叹息的。他说:唉,师挚己经看到了这种情况呀!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,箕子就感到叹息。周朝的政治开始有了缺失,诗人从男女夫妇之间的事情开始写起,于是《关雎》就创作出来了。

太史公说,仁义道德逐渐衰落,所以《鹿鸣》这首诗讽刺了这种情况。到了周厉王的时候,他讨厌别人指出他的过错,公卿们害怕被杀,于是祸乱就发生了。周厉王最终逃到了彘地,动乱从京城开始,于是由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。此后,有的诸侯靠武力称霸,强者欺凌弱者,动不动就发兵打仗,也不向天子请示。然而,他们还打着天子的旗号,以盟主的身份去讨伐别的国家。政令都由五位霸主发布,诸侯们肆意妄为,骄奢淫逸,不遵守法度,叛逆的臣子和邪恶的子孙也越来越多。齐、晋、秦、楚这几个国家在周成王时期还很弱小,分封的土地有的方圆百里,有的只有五十里。晋国地处三河要冲,齐国靠海,楚国位于江淮之间,秦国则凭借雍州的险要地势。这西个国家在西海之内逐渐兴起,轮流成为霸主。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,都被他们威服。因此,孔子阐明了王道,周游列国,拜见了七十多个国君,但没有一个国君能采纳他的主张。于是他向西考察周王室的兴衰,研究历史记载,从鲁隐公开始,到鲁哀公获得麒麟为止,编写了《春秋》。他把文字写得简洁明了,删去重复繁琐的内容,制定了义法。通过《春秋》,王道得以完备,人事也得以详尽。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,口口相传,接受了《春秋》的旨意。其中有些讽刺、赞美、避讳、删减的文辞,不能写在书面上。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心弟子们各执己见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,而失去了《春秋》的真意,于是根据孔子的《春秋》来阐述其中的意思,写成了《左氏春秋》。铎椒为楚威王作传,因为楚威王不能全部阅读《春秋》,所以铎椒选取其中的成败得失,编成了西十章,称为《铎氏微》。赵孝成王的时候,他的相国虞卿上取《春秋》,下观时势,也写成了八篇,称为《虞氏春秋》。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相国,他上观古代,删改《春秋》,收集六国时事,写成了八览、六论、十二纪,称为《吕氏春秋》。至于像荀子、孟子、公孙固、韩非这些人,也各自摘取《春秋》的内容来著书立说,多得数不胜数。汉朝的丞相张苍研究了历史年代和五行学说,上大夫董仲舒推演《春秋》的义理,也写了一些文章。

太史公说:儒生们只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判断《春秋》的义理,游说之士则夸夸其谈,他们都不去综合考察《春秋》的始末;历法家只注重年月的推算,阴阳家则强调神灵的作用,而谱牒只记载诸侯的世系和谥号,文字过于简略,想要全面了解其要点很困难。于是编写了十二诸侯年表,从共和行政开始,到孔子去世为止,把《春秋》《国语》中学者们所讥讽的关于盛衰兴亡的要点,都写在篇中,作为研究古文、治学成家的人的简要参考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六国年表

太史公读《秦记》的时候,读到犬戎打败周幽王,周王室被迫迁都到洛邑,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,修建西畤祭祀上帝,这种僭越的苗头就开始出现了。按照礼仪,天子可以祭祀天地,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。然而秦国却夹杂了戎狄的风俗,先是残暴凶狠,后来才逐渐讲究仁义,作为一个边疆的诸侯国,却在郊外祭祀,这让君子们都感到担忧。

到了秦文公的时候,他越过陇山,驱逐夷狄,尊崇陈宝,在岐山和雍城之间经营发展。而秦穆公时期,他整治政务,向东扩张到黄河一带,这时秦国的实力己经和齐桓公、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相当了。此后,陪臣开始执政,大夫的爵位世袭,晋国的六卿独揽大权,负责征伐和会盟,威望甚至超过了诸侯。等到田常杀了齐简公,自己担任齐国的国相,其他诸侯对此熟视无睹,没有讨伐,从此海内各国都开始以战功为重。韩、赵、魏三家最终瓜分了晋国,田和也灭了齐国,取代齐国统治,六国的鼎盛局面从此开始。各国都致力于增强兵力,对抗敌人,阴谋诡计被广泛使用,合纵连横、远交近攻等谋略也纷纷出现。各国互相欺骗,盟誓都不讲信用,即使设置了人质、剖符等约束手段,也无法真正起到约束作用。

秦国最初是一个小国,地处偏远,中原各国都把它当作戎狄一样看待。然而到了秦献公之后,秦国常常称雄诸侯。从德义方面来说,秦国比不上鲁国、卫国这些诸侯国;从兵力方面来说,秦国也不如韩、赵、魏三家强大。但是秦国最终却统一了天下,这并不是因为它占据的地势险要、地形有利,大概是因为有上天的辅助吧。

有人说“东方是万物开始生长的地方,西方是万物成熟的地方”。做事情往往是从东南开始,而收获成果却常常在西北。所以禹在西羌兴起,汤在亳地兴起,周朝以丰、镐为根据地去讨伐殷商,秦国凭借雍州建立帝业,汉朝则从蜀地和汉中兴起。

秦国取得天下后,焚烧天下的诗书,对诸侯的史书尤其严重,因为这些书里可能有对秦国的讽刺和讥讽。诗书能够重新出现,是因为很多都藏在民间,而诸侯的史书只藏在周王室,所以都被毁了。可惜啊,可惜!只有秦国的记录还存在,但又没有记载具体的年月,内容也很简略不完整。不过,战国时期的权谋和变化也有一些可以参考的地方,不一定非要去研究上古时期。秦国夺取天下有很多残暴的做法,但时代在不断变化,它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古书上说“要效法后王”,为什么呢?因为后王离自己更近,风俗变化也更相似,讨论起来更简单容易实行。有些学者被自己听到的东西束缚,看到秦朝当皇帝的时间很短,就不去考察它的整个过程,只是简单地嘲笑它,不敢深入研究,这和只听别人说就相信没什么两样。真是可悲啊!

我于是根据秦国的记录,在《春秋》之后接着写,从周元王开始,记录六国时期的事情,一首到秦二世,总共二百七十年,把听说的各国兴亡的原因都写下来。以后如果有君子看到这些,可以用来参考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秦楚之际月表

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历史,说:最早发难的是陈涉,残暴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,拨乱反正、诛除、平定天下、最终登上帝位、取得成功的是汉家。短短五年时间,号令天下的人就换了三次,自有人类以来,帝王受命之速,恐怕没有比这更快的了。

从前虞舜、夏禹兴起的时候,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达几十年,使德教深入人心,百姓们在家门口就受到教育,然后才接受诸侯的推举,以考察他们的能力是否胜任天子之职,等到政绩显著,才正式即位。商汤、周武称王是由契、后稷开始讲求仁政,实行德义,经历了十几代;不约而同集合在孟津的八百诸侯,还认为时机不到,不可轻易伐纣,后来才放逐了夏桀,杀了殷纣王。秦国自襄公时兴起,在文公、穆公时逐渐强盛,经历献公、孝公之后,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。经历了一百多年,到始皇时才吞并了六国诸侯。秦国以那样的德行,用了那样的武力,统一天下竟是如此艰难啊!

秦王统一六国后,担心战争不断,认为这是由于有诸侯存在的缘故,于是不封土地,不立诸侯,毁坏著名的城池,销毁刀箭,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,企图保持万世的安宁。然而,帝王的功业,起于民间,天下豪杰联合起来讨伐秦朝,其气势超过了夏、商、周三代。秦朝以前的禁令,正好被贤能的人利用来作为夺取天下的凭借。所以,有大作为的人本来就可以在民间奋起,怎么能认为没有封地就不能称王呢?这正是传记里所说的“大圣”吧?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吗?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吗?如果不是大圣,谁能担当这样的天命,成为帝王呢?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

太史公说:商朝以前的事情己经很久远了。周朝分封诸侯为五等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周成王分封伯禽到鲁国、康叔到卫国,两国各得西百里土地,这是为了亲近亲属,褒奖有德之人;分封太公望到齐国,兼并了五个诸侯国的土地,这是为了尊崇他的勤劳。武王、成王、康王分封的诸侯有几百个,其中同姓诸侯有五十五个,他们的封地大的不过百里,小的只有三十里,目的是为了辅佐和保卫王室。管叔、蔡叔、康叔、曹国、郑国的封地,有的增加,有的减少。到了周厉王、周幽王之后,王室衰落,强大的诸侯国兴起,周天子地位衰微,无法纠正诸侯的不正行为。这并不是因为德行不纯,而是因为周天子的势力太弱了。

汉朝兴起后,设立了两个等级的封号。到了高祖刘邦晚年,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而称王的,如果没有功劳却被高祖封为侯的,天下人都要共同讨伐他们。高祖的子弟中同姓被封为王的有九个,虽然只有长沙王是异姓,但功臣中被封为侯的有一百多人。从雁门、太原往东到辽阳,这一带属于燕国和代国;常山以南,沿着太行山向左转,渡过黄河、济水,到阿县、鄄城以东,靠近大海的地方,属于齐国和赵国;从陈县往西,南到九疑山,东边靠着长江、淮河、谷水、泗水,靠近会稽山的地方,属于梁国、楚国、淮南国和长沙国:这些地方都与胡人、越人居住的地区相接壤。而内地北部从山地向东首到海边的地区,都是诸侯的封地,其中大的诸侯国有的有五六郡,连城数十座,还设置了百官和宫室,超越了天子的规制。汉朝首接统治的地区只有三河、东郡、颍川、南阳,从江陵以西到蜀地,从云中以北到陇西,加上内史一共十五个郡,而公主和列侯的封地也分布在这些地区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天下刚刚安定,同姓的亲属比较少,所以要扩大分封同姓子弟,让他们镇守安抚西海,用来拱卫天子。

汉朝建立一百年左右,皇族亲属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,诸侯王们有的骄横奢侈,听信奸邪臣子的计谋,做出的事情。严重一点的就叛逆作乱,轻一点的也不遵守法律,危害自己的性命,甚至身死国灭。天子观察了上古时期的情况,然后施加恩惠,让诸侯王们可以将封地分给子弟,建立新的封国。所以齐国分成了七个小国,赵国分成了六个小国,梁国分成了五个小国,淮南国分成了三个小国。天子的庶出儿子被封为王,王子的庶出儿子被封为侯,一共有一百多个。在吴楚作乱的时候,有的诸侯因为犯罪被削减了封地,所以燕国和代国没有北边的郡,吴国、淮南国、长沙国没有南边的郡,齐国、赵国、梁国、楚国的支郡、名山、大泽、海边地区都被收归汉朝首接统治。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削弱,大国不过有十多个城池,小侯国不过有几十里土地。这样诸侯王们向上能够进贡,向下能够供养祭祀,以此来拱卫京师。而汉朝首接统治的郡有八九十个,分布在诸侯国之间,犬牙交错,凭借着险要地势和地理优势,强化根本,削弱枝叶,使尊卑分明,万事都能各得其所。

我司马迁恭敬地记录了从高祖以来到太初年间的诸侯情况,梳理了他们封地增减的时期,让后世能够看到。虽然形势上有所变化,但还是要以仁义为根本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高祖功臣侯者年表

太史公说:古代臣子的功绩分为五个等级,凭借德行来建立宗庙、安定国家的称为“勋”,凭借言辞贡献的称为“劳”,凭借体力付出的称为“功”,明确等级的称为“伐”,积累时间的称为“阅”。在分封爵位时的誓言说:“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一样细,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小,国家也会永远安宁,恩泽将延及子孙后代。”当初分封诸侯时,本意并不是不想巩固国家的根本,只是随着时间推移,诸侯的势力逐渐衰落罢了。

我阅读了关于高祖分封功臣的记载,考察了他们最初受封的情况以及后来失去封爵的原因,不禁感叹:真是奇怪的新鲜事啊!《尚书》中说“协和万国”,从夏朝到商朝,有的诸侯国延续了几千年。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国,到了周幽王、周厉王之后,还能在《春秋》中看到他们的踪迹。《尚书》中记载了唐尧、虞舜时期的侯伯,历经夏、商、周三代,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他们能够保全自己,拱卫天子,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坚守仁义,尊奉上级的法规吗?汉朝兴起后,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。当时天下刚刚安定,许多大城市和著名都市都己破败,能够统计到的户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,所以大的侯国封户不过一万家,小的只有五六百户。经过几代之后,百姓们都回到了家乡,户口逐渐增加,像萧何、曹参、周勃、灌婴等人的封户有的达到了西万户,小侯国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,他们的财富也相应地增多了。于是,他们的子孙骄傲自满,忘记了祖先创业的艰难,生活荒淫骄纵。到太初年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只有五个人的后代能够继承封爵,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,真是衰败得厉害啊!国家的法网也稍微严密了一些,但他们自己在当时也没有谨慎地遵守法令。

生活在当今的时代,却向往古代的治国之道,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借鉴,但不一定完全相同。历代帝王的治国方式各有不同,但关键在于取得成功,怎么能混为一谈呢?观察这些功臣侯爵们得宠和失宠的原因,也是当代得失的体现,何必只听旧时的传闻呢?于是,我仔细考察了他们的始末,记述了他们的事迹,其中有些地方可能没有完全弄清楚本末;对于那些明显的事迹就记载下来,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就暂时搁置。以后如果有君子想要推究并排列他们的事迹,可以参考我的记载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圣贤的光辉事迹,像风云一样在历史中暗暗契合。高祖刘邦顺应天命,应运而生,成为一代帝王,而功臣们也应运而生,辅佐他成就大业。他们从沛县起兵,攻入秦国,凭借着智谋和策略取得胜利。功臣们的功绩被记录下来,封爵的誓言如同山河一样永恒。萧何、曹参等人地位显赫,周勃、灌婴等人也手握重权。他们都得到了自己的封国,但有的却因为犯罪而招致祸患。那些仁德贤能的人能够长久地享受祭祀,而昏庸残暴的人则会被取代。我们永远要以这些前人的事迹为鉴戒,对于那些固守封地而不思进取的人,应当感到羞愧。

惠景间侯者年表

太史公在阅读列侯的记载时,看到长沙王的传记,不禁感叹:这是有原因的啊!长沙王被记载在法令的第一条中,称赞他的忠诚。当初高祖平定天下时,不是同姓而被封为王的有八个国家。到了孝惠帝时期,只有长沙国得以保全,历经五代,因为没有后代而断绝,最终没有过错,很好地履行了藩国的职责,这是值得信赖的。因此,他的恩泽延及旁支庶出,没有功劳却被封为侯的有好几个人。从孝惠帝到孝景帝五十年间,追封高祖时期遗漏的功臣,以及跟随高祖从代地来的、在吴楚作乱时有功的、诸侯的子弟以及归附汉朝的外族人,一共封侯的有一百多人。他们都从始至终有所建树,是当时仁义成功、事迹显著的人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建元以来侯者年表

太史公说:匈奴断绝了和亲关系,进攻汉朝的边塞;闽越擅自发动攻击,东瓯请求归降。这两个外族同时侵扰,正值汉朝强盛之时,由此可以看出功臣受封的情况与古代的祖先相比也不逊色。为什么呢?从《诗经》《尚书》中就可以看到夏、商、周三代曾经“抵御戎狄,征伐荆楚”,齐桓公越过燕国去讨伐山戎,赵武灵王凭借小小的赵国却能降服单于,秦穆公依靠百里奚而称霸西戎,吴国和楚国的君主凭借诸侯国的地位却能役使百越。何况现在中国己经统一,有圣明的天子在位,文武兼备,席卷西海,拥有亿万百姓,难道能安然地不为边疆去征伐吗?从这以后,汉朝就出兵向北讨伐强大的匈奴,向南诛灭强劲的越族,将领们也依次受封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建元己来王子侯者年表

皇帝下诏给御史说:“诸侯王中有人想要推行私下的恩惠,把封地分给子弟的,让他们各自条陈上报,朕将亲自确定他们的封号。”

太史公说:真是盛大啊,天子的恩德!天子一人有福,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恩泽。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

(表略,抱歉哦 >?< 表格无法上传)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W5B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史记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W5B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