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0章 平原君虞卿列传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史记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W5B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平原君虞卿列传

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位公子中的一个。在赵国的公子们中间,赵胜是最贤能的,他喜欢结交宾客,前来投奔他的宾客大约有几千人。平原君曾经担任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相国,他三次离开相位,又三次重新担任相国,并且被封在东武城。

平原君赵胜家的楼靠近百姓家。百姓家里有个跛脚的人,他蹒跚着去打水。平原君的美人在楼上看到了,大笑起来。第二天,那个跛脚的人来到平原君的门前,请求说:“我听说您喜爱贤士,各地的贤士不远千里来投奔您,是因为您看重贤士而轻视女色。我不幸患有残疾,而您的美人在楼上看到我后嘲笑我,我希望得到那个笑我的人的头。”平原君笑着答应说:“好。”跛脚的人离开后,平原君笑着说:“看这个小子,竟然因为一笑之故就要杀我的美人,这未免太荒唐了!”因此他最终没有杀那个美人。

过了一年多,平原君的宾客和门下舍人逐渐离去的超过了一半。平原君感到奇怪,说:“我对待各位宾客从来不敢失礼,为什么离去的人这么多呢?”门下有一个人上前回答说:“因为您没有杀那个笑跛脚的人的美人,大家认为您看重女色而轻视贤士,所以士人就都离开了。”于是平原君就斩了那个笑跛脚的人的美人的头,亲自到门前送给那个跛脚的人,并向他道歉。此后,门下的宾客才又逐渐回来。

当时齐国有孟尝君,魏国有信陵君,楚国有春申君,他们都争相用优厚的待遇来招揽贤士。

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,赵国派遣平原君去求救,准备联合楚国共同抗秦。平原君打算从门下的食客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、勇力兼备的人一同前往。平原君说:“如果凭借口才就能取得成功,那就太好了。如果口才不能奏效,那就只能在豪华的厅堂里歃血盟誓,一定要达成联合抗秦的盟约再返回。这次出使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合适的人选,从我的门下食客中挑选就足够了。”平原君挑选出了十九个人,但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,无法凑齐二十人。这时,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,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:“我听说您准备联合楚国抗秦,打算带着门下二十个人一起去,而且不从外面寻找人选。现在还缺一个人,希望您能让我凑个数,一同前往。”平原君问道:“先生在我门下己经待了多少年了?”毛遂回答说:“己经三年了。”平原君说:“有才能的人生活在世上,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,锥尖立刻就会露出来。如今先生在我门下己经三年了,我的手下没有人称赞过你,我也没有听说过你的表现,看来先生没有什么才能。先生不行,还是留下吧。”毛遂说:“我今天才请求您把我放进布袋里呀。如果我早被放进布袋里,早就脱颖而出,不只是露出个锥尖而己了。”平原君最终同意让毛遂一同前往。其他十九个人相互使眼色,暗自嘲笑毛遂,但也没有反对他一起去。

毛遂到了楚国后,和那十九个人讨论问题,大家都被他说服了。平原君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的事,反复说明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,从太阳出来就开始谈,可是到中午还没谈出结果。那十九个人就对毛遂说:“先生上堂去吧。”毛遂于是手按宝剑走上台阶,对平原君说:“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,两句话就能说清楚。今天从太阳出来就开始谈,到现在太阳都偏西了,还没有谈出结果,这是为什么呢?”楚王对平原君说:“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?”平原君说:“他是我的门客。”楚王怒喝道:“还不下去!我和你的主人说话,你来干什么?”毛遂手按宝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:“大王敢喝斥我,不过是倚仗楚国人多势众。现在我与你相距不过十步,你不能再倚仗人多势众了,你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。我的主人就在面前,你为什么喝斥我?再说我听说商汤王凭借七十里的土地统治天下,周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使诸侯臣服,难道是他们的士兵多吗?实际上是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条件发挥威力。如今楚国土地有五千里,精兵百万,这是称霸的资本。以楚国的强大,天下无人能挡。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小毛孩罢了,他带着几万人,一战就攻占了楚国的鄢、郢等地,再战就烧毁了夷陵,三战就侮辱了楚王的祖先。这种百世难解的仇恨,是赵国都感到羞耻的事,可是大王却不觉得可耻。联合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,不是为了赵国。我的主人就在面前,你为什么喝斥我?”楚王说:“是,是,先生说的很对,我愿意率领全国的力量与赵国联合抗秦。”毛遂问:“联合抗秦的事确定了吗?”楚王说:“确定了。”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说:“拿鸡、狗、马的血来。”毛遂捧着铜盘跪在楚王面前说:“请大王歃血,以确定联合抗秦的事,其次是我的主人,再次是我毛遂。”于是就在宫殿上确定了联合抗秦的事。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,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:“各位在堂下也歃血吧,各位平庸无能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‘靠别人成事’的人。”

平原君联合楚国成功后返回赵国,回到赵国后说:“我再也不敢随意评判人才了。我评判人才,多的时候上千人,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,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人才。如今竟然在毛先生这里失算了。毛先生一到楚国,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要尊贵。毛先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比百万雄师还要强大。我再也不敢随意评判人才了。”于是把毛遂奉为上客。

平原君回到赵国后,楚国派春申君带领军队去救援赵国,魏国的信陵君也假传君命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,但两支军队都还没有到达。秦国的军队加紧围攻邯郸,邯郸形势危急,快要投降了,平原君非常担忧。邯郸传舍的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:“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?”平原君说:“赵国灭亡了,我就要成为俘虏,怎么能不担心呢?”李同说:“邯郸的百姓,用死人骨头做柴烧火做饭,交换孩子来吃,可以说危急至极了。可是您的后宫姬妾有上百人,婢女、侍妾穿着丝绸做的衣服,吃着精美的饭菜,而百姓却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连糟糠都吃不饱。百姓困苦不堪,武器用尽,有的人削尖木头当作武器,而您的珍宝器物、钟鼓乐器还像原来一样。假使秦军攻破赵国,您还能拥有这些东西吗?如果赵国得以保全,您又何必担心没有这些东西呢?现在您如果能命令夫人以下的人都编到士兵队伍中,分别承担劳役,把家里的全部财物都拿出来犒劳士兵,士兵们正处在危急苦难之中,很容易感激您的恩德。”于是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,征集到敢死的士兵三千人。李同就和这三千人一起奔赴秦军,秦军因此后退了三十里。这时恰好楚国、魏国的救兵赶到,秦军就撤退了,邯郸得以保全。李同战死,封他的父亲为李侯。

虞卿想凭借信陵君救了邯郸这件事为平原君请求封地。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后,连夜驾车去见平原君,说:“我听说虞卿想凭借信陵君救了邯郸这件事为您请求封地,有这回事吗?”平原君说:“是的。”公孙龙说:“这件事绝对不可以。而且大王任用您为赵国的相国,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无人能比的。割让东武城来封赏您,并不是因为您有功劳,而是因为赵国人中没有功勋,才因为您是赵王的亲戚才封赏您。您接受相印并不推辞自己没有才能,割让土地也不说没有功劳,也是因为自己是赵王的亲戚的缘故。如今信陵君救了邯郸,您就请求封地,这是亲戚接受城池而赵国人却要计算功劳。这是绝对不可以的。而且虞卿掌握着这件事的两头,事情成功了,就拿着凭证来索取封地;事情不成功,就用虚名来讨好您。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建议。”平原君于是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。

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。他的子孙世代承袭封爵,后来最终和赵国一起灭亡。

平原君曾经厚待公孙龙。公孙龙擅长进行“坚白之辩”,等到邹衍路过赵国谈论高深的理论时,公孙龙就不再被重用了。

虞卿是游说之士。他穿着草鞋,背着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。第一次见面,赵王就赐给他黄金百镒,白璧一对;第二次见面,就任命他为赵国的上卿,所以称他为虞卿。

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交战,赵国战败,损失了一名都尉。赵王于是召来楼昌和虞卿,说:“军队作战失败,都尉也牺牲了,我想让士兵们穿上铠甲,发动总攻,怎么样?”楼昌说:“这样做没有用,不如派重要使者去求和。”虞卿说:“楼昌主张求和,是因为他认为不求和,军队必然失败。但能否求和,主动权在秦国。再说大王您考虑过秦国的意图吗?秦国这次出兵,是想要打败赵国的军队呢,还是不想打败赵国的军队呢?”赵王说:“秦国己经动用了全部力量,一定要打败赵国的军队。”虞卿说:“大王听从我的建议,派出重要的使者带着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国和魏国。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大王的珍宝,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。赵国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,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,而且一定会感到惊恐。这样,求和才有可能实现。”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,而是派平阳君去求和,派郑朱进入秦国。秦国接纳了郑朱。赵王又召见虞卿,说:“我让平阳君去求和,秦国己经接纳了郑朱,您认为事情会怎么样?”虞卿回答说:“大王无法求和,赵国的军队必然失败。天下诸侯都在祝贺秦国作战胜利。郑朱是赵国的贵人,他进入秦国,秦国一定会把郑朱的到来看得很重,以此向天下诸侯炫耀。楚国和魏国认为赵国己经求和,一定不会救援赵国。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救援赵国,就更不会同意求和了。”果然,应侯在秦国向天下诸侯炫耀郑朱的到访,最终不肯求和。赵国在长平大败,秦国随后围攻邯郸,赵国被天下诸侯耻笑。

秦国解除对邯郸的包围后,赵王前往秦国朝见。赵王派赵郝到秦国订立条约,约定割让六个县求和。虞卿对赵王说:“秦国进攻赵国,是因为疲倦了才撤退呢?还是余力尚能进攻,由于钟爱大王而不再进兵了呢?”赵王说:“秦国攻打我们,己经毫不保留了,一定是因为疲倦才退兵的。”虞卿说:“秦国用全部力量来进攻它不能得手的赵国,疲倦了才退兵;那么大王把秦国用气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白白送给秦国,这是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啊。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,大王就无法自救了。”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。赵郝说:“虞卿真的能摸清秦国力量的底细吗?果真知道秦国今年不能再来进攻赵国,这六县之地又何必要割让呢?让秦国明年再来攻打赵国,那时大王还能割让比这更多的土地吗?如果这样,大王的土地早就割光了。所以,我认为大王您与秦国订约割地是上策。我敢保证,只要我们与秦国讲和,明年秦国肯定不会再打过来了。”赵王说:“那就听从你的安排割地吧,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进攻我们吗?”赵郝回答说:“这可不是我敢承担的事情。过去韩、魏、赵三国与秦国交往密切,关系很好。现在秦国和韩、魏关系好,却要进攻赵国,这说明赵国侍奉秦国一定不如韩、魏。既然如此,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,大王侍奉秦国一定比韩、魏更差,那时赵国就更危险了。所以,我也不敢保证秦国明年一定不来进攻赵国。”

赵王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。虞卿回答说:“赵郝说‘如果不求和,明年秦国又来进攻,大王您还能割让比这更多的土地吗’。现在求和,赵郝又不敢保证秦国明年不再进攻。即使割让六个县,又有什么用呢?明年秦国再来进攻,大王又割让秦国用武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求和,这样下去,赵国的土地就会被割光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不求和。秦国虽然善于进攻,但不可能夺取六县;赵国虽然不能守住,但终究不会失去六县。秦国疲倦了就会撤兵,军队必然疲惫。我们用六县来联合天下诸侯去进攻疲惫的秦军,这是我们在天下诸侯那里失去六县,却在秦国那里得到补偿。我国还会有利益,这与白白坐着割让土地,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,哪一种做法更好呢?现在赵郝说‘秦国之所以亲近韩、魏而进攻赵国,是因为大王侍奉秦国不如韩、魏’,这是让大王每年都割让六个县给秦国,这样坐等下去,城池就会全部割光。明年秦国再来要求割地,大王给不给呢?不给,这是抛弃了以前割地求和的成果而激怒秦国;给,就无地可给了。俗话说‘强者善于进攻,弱者不能防守’。现在赵国坐着不动而听任秦国割地,秦国的军队不疲惫而赵国却要多割土地,这是使秦国更强大而使赵国更削弱。用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去割取越来越弱小的赵国的土地,秦国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。而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,而秦国的要求是无止境的,用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止境的贪欲,赵国必然灭亡。”

赵王还没有拿定主意,楼缓从秦国来到赵国,赵王就和楼缓商量这件事,说:“割让土地给秦国和不割让土地给秦国,哪种做法更好呢?”楼缓推辞说:“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。”赵王说:“虽然如此,还是请你试着说说你的想法。”楼缓说:“大王也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吗?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,病死了,他家中的女子为他自杀的有两人。他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,没有哭。他的管家说:‘哪里有儿子死了而母亲不哭的呢?’他的母亲说:‘孔子是个贤人,被鲁国驱逐,可是他却不跟随孔子离开。现在他死了,而他家中的妇人为他自杀的有两人,像这样的情况,一定是他对长辈的敬爱淡薄而对妻子的爱深厚。’所以从母亲的角度说,这是个贤良的母亲;从妻子的角度说,这一定是个妒忌的妻子。所以,同样一句话,由不同的人说出来,人们的看法就会不同。如今我刚从秦国来,如果说不割让土地,那不是上策;如果说割让土地,又担心大王认为我是为了秦国。所以我不敢回答。如果让我为大王考虑,还不如割让土地。”赵王说:“好。”

虞卿听说这件事后,进宫拜见赵王说:“这是虚饰不实的说辞,大王千万不要割让土地!”楼缓听说后,去见赵王。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。楼缓说:“不对。虞卿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秦国和赵国互相征战,天下诸侯都很高兴,为什么呢?他们会说‘我们将要借着强国去攻打弱国了’。如今赵国的军队被秦国围困,天下诸侯祝贺战争胜利的肯定都在秦国一方。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求和,以此来使天下诸侯疑心秦国、安慰秦国的内心。不然的话,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怒气,趁着赵国的疲惫不堪,群起而瓜分赵国。赵国就要灭亡,还谈得上什么秦国呢?所以说虞卿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希望大王您以此来决定割地的事,不要再犹豫了。”

虞卿听说这件事后,去拜见赵王说:“楼缓这样做是太危险了!楼缓这样做,不仅使天下诸侯更加怀疑秦国,而且也不能使秦国放心。他为什么只字不提这样做是向天下诸侯示弱呢?再说我主张不割让土地,并不是一定不割让土地,而是指秦国向您索要六座城池,而大王却可以用这六座城池去贿赂齐国。齐国是秦国的世代仇敌,齐国得到大王的六座城池,就会联合赵国一起向西进攻秦国。齐国接受大王的城池,不用等到您说完,就会答应。这样,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了土地,却可以从进攻秦国中得到补偿。齐国、赵国的深仇大恨可以报了,而且也向天下诸侯显示了赵国是有作为的。大王如果以此为号召,还没有正式出兵,我就会看到秦国的重臣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赵国,请求与大王联合抗秦。如果联合了秦国,韩国、魏国听到这件事,一定会对大王刮目相看;对大王刮目相看,就一定会拿出重金来与大王结交。这样,大王您一举就结成了三国的友好关系,与秦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。”赵王说:“好。”于是派虞卿到东方去见齐王,与齐王商讨联合进攻秦国的事。虞卿还没回来,秦国的使者己经在赵国了。楼缓听说这件事后,就逃跑了。赵王于是把一座城封给了虞卿。

过了不久,魏国请求联合进攻秦国。赵孝成王召见虞卿来商议这件事。虞卿去拜访平原君,平原君说:“希望听听您对联合进攻秦国的看法。”虞卿去拜见赵王。赵王说:“魏国请求联合进攻秦国。”虞卿回答说:“魏国错了。”赵王说:“我本来就没有答应。”虞卿说:“大王错了。”赵王说:“魏国请求联合进攻秦国,您说魏国错了,我本来就没有答应,您又说我错了,那么联合进攻到底可不可行呢?”虞卿说:“我听说小国与大国一起办事,如果有利,大国就会得到好处;如果有害,小国就会遭受灾祸。如今魏国作为小国,却主动承担灾祸,而大王作为大国,却拒绝接受好处,所以我才说大王错了,魏国也错了。我认为联合进攻秦国对赵国有利。”赵王说:“好。”于是与魏国联合进攻秦国。

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,不稀罕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的高位,与魏齐秘密离开赵国,最终离开了赵国,困居在魏国的大梁。魏齐死后,虞卿很不得志,就著书立说,采撷《春秋》的史实,观察近代的世事,写成了《节义》《称号》《揣摩》《政谋》等八篇著作,用来讽刺和批评国家的得失,这部书在世上流传,称为《虞氏春秋》。

太史公说:平原君是乱世中风采翩翩的佳公子,然而他没有看清大势。俗话说“贪利令智昏”,平原君贪图冯亭的邪说,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西十多万军队,邯郸也几乎被灭亡。虞卿分析事理,推测情势,为赵国出谋划策,是何等的精妙!然而他不忍心抛弃魏齐,最终在大梁被困,连平庸之人都知道这是不可取的,更何况贤能的人呢?然而如果不是虞卿处于穷困愁苦的境地,也不能著书立说,以此来在后世显示自己的才能。
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W5B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史记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JW5B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