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县火车站的人流还在往外涌,李五背着蓝布包,像颗被潮水冲上岸的石子,孤零零地站在广场边缘,连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放。刚下火车时的激动劲儿,被眼前陌生的景象冲得淡了大半——广场上的三轮车师傅吆喝着拉客,穿工装的工人扛着工具包匆匆而过,还有抱着孩子的妇人在跟小贩讨价还价,自行车的铃铛声、人的说话声、远处工厂的汽笛声混在一起,吵得他耳朵发懵,也让他心里的茫然越来越重。
他低头摸了摸怀里的路线纸条,指尖触到“墨县老城区18号巷子”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,才勉强稳住心神。来之前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的“找巷子”,真到了地方,却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——他不知道老城区在哪,更不知道18号巷子藏在哪个犄角旮旯里。
“得找个人问问。”李五小声嘀咕着,眼神在广场上扫来扫去。他不敢找那些看起来很匆忙的人,怕人家没功夫理他;也不敢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,上次在李家县火车站被问介绍信的紧张劲儿还没过去。最后,他的目光落在了广场东侧一个拎着菜篮子的大妈身上——大妈看起来五十多岁,头发用蓝色的头巾包着,篮子里装着新鲜的菠菜和萝卜,正慢悠悠地往广场外走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,看起来不像个会凶人的。
李五深吸一口气,攥紧背包带,快步追了上去。刚要开口,又怕吓着大妈,脚步顿了顿,才小声喊:“大……大妈,您等一下。”
大妈停下脚步,回头看见他,眼里闪过一丝疑惑,却还是笑着问:“小伙子,叫我有事啊?你是刚下火车吧?看你这背包,是来走亲戚的?”
李五的脸一下子红了,赶紧点点头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篮子边缘的藤条:“大妈,我……我想问个路,您知道老城区的18号巷子在哪儿吗?我亲戚在那儿住,我找不着地方了。”
“18号巷子?”大妈愣了一下,低头想了想,手里的菜篮子晃了晃,菠菜叶子上的水珠滴在地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,“老城区的巷子多着呢,18号……我好像有点印象,是不是在东头那块?”
李五赶紧点头,眼睛亮了亮:“对对对,我亲戚说在老城区东头,可我刚到墨县,不知道老城区在哪,也不知道18号巷子具体怎么走。”
“老城区啊,可不算近。”大妈伸手指了指广场南边的方向,“你从这儿顺着这条主街往南走,过了三个十字路口,就能看见一个老槐树,那棵树有几十年了,枝桠长得老粗,很好认。老槐树旁边就是老城区的入口,进去之后全是巷子,你得慢慢找——18号巷子好像在老城区东头,离一个供销社不远,你到了那儿再问问街坊,他们肯定知道。”
“三个十字路口……老槐树……供销社……”李五在心里反复默念,怕记漏了,还从怀里掏出笔和皱巴巴的纸条,快速在纸条背面画了个简单的路线:火车站→主街南→三个路口→老槐树(老城区入口)→东头→找供销社→问18号巷。
他的字歪歪扭扭,画的路线也像条小蛇,可他却看得格外认真,手指在“老槐树”三个字上反复:“大妈,谢谢您,我记住了。那……从这儿走到老槐树,大概要走多久啊?”
“快的话半个钟头,慢的话得西十分钟。”大妈看他认真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,伸手帮他把纸条叠好,塞进他的衣兜,“你路上别着急,慢慢走,要是记不清了,就再问路人,墨县的人都和善,不会不告诉你的。还有啊,老城区的巷子绕,你进去之后别瞎转,多问两句,省得走冤枉路。”
“哎,我记住了,谢谢您大妈!”李五赶紧道谢,声音里满是感激。他没想到,刚到墨县就遇到这么热心的人,大妈的话像颗定心丸,让他心里的茫然少了大半,多了几分底气。
大妈笑着摆摆手,拎着菜篮子走了:“快去吧,别让你亲戚等急了!”
李五看着大妈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,才转过身,朝着大妈指的方向走去。主街是用青石板铺的,踩在上面“咯吱”响,比李家镇的土路平整多了。街边的店铺大多开着门,有的挂着“墨县百货商店”的木牌,有的写着“工农理发店”,橱窗里摆着五颜六色的布料和搪瓷缸,是他在李家村从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。
他走得很慢,眼睛时不时看着路边的路牌,生怕走过了十字路口。第一个十字路口有个粮店,门口排着长队,人们手里拿着粮本,脸上带着期待;第二个十字路口有个修鞋铺,师傅正低着头给一双布鞋钉掌,锤子敲打的声音“叮叮”响;第三个十字路口果然有个邮局,绿色的招牌在阳光下很显眼——再往前走,就能看到大妈说的老槐树了。
越往南走,街上的行人越少,建筑也渐渐从砖房变成了土坯房,路边的杂草多了起来,空气里也多了股泥土的潮气。李五的背包勒得肩膀疼,布鞋也磨得脚心发慌,可他却不敢停——他怕天黑前找不到18号巷子,更怕错过了跟亲生家人见面的机会。
又走了大概十分钟,远远地就看到了一棵高大的老槐树,树干粗得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,枝桠长得很茂盛,像一把撑开的大伞,即使是初冬,也还有几片枯黄的叶子挂在枝头。老槐树底下围着几个下棋的大爷,手里拿着棋子,嘴里嚷嚷着“将军”,气氛热闹得很。
“到了!终于到老城区了!”李五心里一喜,快步走了过去。老槐树旁边果然有个窄窄的入口,上面挂着个木牌,写着“老城区入口”,字迹己经有些模糊,旁边还贴着张褪色的标语:“维护老城区卫生,人人有责”。
他站在入口处,深吸了一口气,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单褂子——衣服上的补丁在阳光下很显眼,可他却没心思在意了。他摸了摸怀里的纸条,又摸了摸衣襟里的钱,确认都在,然后迈开脚步,慢慢走进了老城区。
老城区的巷子比他想象的更窄,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通过,两边的土坯房墙壁斑驳,有的还贴着几十年前的年画,边角己经卷了起来。巷子里很安静,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和妇人的说话声,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洒下来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他按照大妈说的,往巷子东头走。路上遇到一个坐在门口纳鞋底的大娘,他赶紧走过去,小声问:“大娘,您知道18号巷子在哪儿吗?我找亲戚。”
大娘抬起头,看了他一眼,指了指前面的岔路:“往前走到第三个岔路,往右拐,再走几十步就是18号巷子了。你找18号巷子哪家啊?是不是姓林的那户?他们家男人是机床厂的技术员,可热心了。”
“!”李五的心脏猛地一跳,手里的背包差点掉在地上。他赶紧点头,声音都有点发颤:“是……是姓林的!大娘,您认识他们家?”
“认识啊,住了十几年的街坊了,他们家两口子都是好人,女儿也懂事,在公社中学读书呢。”大娘笑着说,手里的针线没停,“你是他们家的亲戚吧?快去吧,这会儿他们家应该有人,刚才还看见林媳妇去供销社买盐了。”
“谢谢大娘!太谢谢您了!”李五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,激动得差点哭出来。他没想到,找18号巷子这么顺利,还没等他多问,就知道了林家的情况——爸爸是机床厂技术员,妈妈刚去供销社买盐,姐姐在公社中学读书,跟他之前知道的一模一样!
他谢过大娘,快步往前跑。岔路很多,可他却一点都不慌了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快点,再快点,就能见到亲生家人了!
走到第三个岔路,往右拐,果然看到了巷口的石墩子,上面用红漆写着“18”,虽然漆皮掉了不少,却依旧清晰。18号巷子比刚才走的巷子宽些,两边的房子大多是砖房,门口挂着红灯笼,虽然过了年,却还透着点喜庆。
李五站在18号巷子口,看着里面的房子,心里又紧张又期待。他深吸一口气,擦了擦眼角的湿痕,整理了一下背包,然后迈开脚步,慢慢走进了巷子——他的亲生家人,他找了十八年的家,就在这条巷子里,在他眼前了。
巷子里静悄悄的,只有风吹过树叶的“沙沙”声。他慢慢往前走,眼睛看着两边的门牌号,心里默念着:“林家,爸爸,妈妈,姐姐……我来了。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2ND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