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1章 乱世婴啼

小说: 律宗法脉   作者:一笑三千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律宗法脉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长安城的焦土尚未冷却,野草己从断壁残垣间探出新绿。公元596年,隋开皇十六年,这座历经劫难的古都正在文帝治下缓慢复苏。西市重新响起胡商的驼铃,东市再现文人墨客的身影。而在永阳坊一处不起眼的宅院里,钱姓人家正迎来一桩喜事。

“生了!夫人生了!”产婆欢叫着抱出婴孩,却突然愣住——这男婴不哭不闹,睁着澄澈的双眼静静打量世界,眉心一点朱砂痣鲜红欲滴。

更奇的是,当父亲钱士端将《论语》置于枕边祈福时,婴儿竟伸出小手按住书页,仿佛识得文字。满月宴上,有游方僧路过讨斋,见婴儿便合十惊呼:“此子慧光湛然,必是法门龙象!”

孩子取名道宣,果然早慧异常。三岁能诵诗,五岁通儒经,却独爱追问生死大道。七岁那年随母访大兴善寺,见佛像庄严,忽然问:“娘,佛可见性否?”母亲愕然不能答。

真正转折发生在九岁重阳。道宣登高望远,见满城熙攘,忽生悲悯:“众生皆苦,何不早觉?”归家即请出家。父母大惊,百般劝阻,道宣竟开始绝食。

第三日黄昏,一道人叩门化缘。见道宣卧榻,抚其额道:“欲度众生,先自度。长安智首律师深通律法,可往求之。”言毕飘然而去。道宣猛然坐起,对父母说:“此仙人指路,儿当依教奉行。”

父母知难挽留,含泪送他入日严寺为童行。寺中老僧试其根器,教《法华经》,三日成诵;授《维摩诘》,五日通达。唯至授戒时,道宣忽问:“戒相三百,戒体惟一。如何从相入体?”老僧愕然,坦言:“此问当问智首律师。”

智首此时正居弘福寺,乃北方律学硕果仅存的大德。其师道洪承慧光一脉,避周武法难隐于终南,隋初方出。道宣求法心切,竟夜遁出寺,独往弘福。

时值寒冬,道宣单衣赤足,踏雪行二十里。至寺门时双足冻裂,血染石阶。小沙弥惊欲驱赶,却见方丈智首急步迎来,脱袈裟裹住道宣:“老衲昨夜梦金鹏投怀,果是法器来归!”

自此,道宣随智首专攻律藏。智首教学极严:每晨必背戒相十条,错一字罚一香板;每午必研案例,判错一例罚跪一炷香。道宣天资超群,三月通《西分》,半载精《十诵》。

然他很快发现重大问题。一日捧北朝律疏问:“师公,此注言‘南方湿热,午后可食粥’,然长安冬寒,午后饥寒难耐,何以不许?”

智首叹道:“北律南注,水土不服久矣!自慧光律师圆寂,北律失传。现存律疏多出南人之手,不合北地实情。”他取出秘藏多年的慧光亲笔札记:“此乃先师遗墨,记北地持戒要诀。可惜残缺不全。”

道宣如获至宝,日夜研读。发现慧光曾提出“因地制宜”的律学思想,可惜未成体系。他忽生宏愿:“弟子欲重振北律,融会南北,作新律疏!”

智首却泼冷水:“谈何容易!需通览诸律,实地考察。今经隋末战乱,律本散佚,诸寺规戒废弛。更需...”他压低声音,“避开官府耳目。”

原来文帝虽复兴佛教,却严控僧团。设昭玄统等僧官监察各寺,若发现私改戒规,必加重罚。道宣年少气盛:“为法忘躯,何惧王法!”

他遂开始秘密调研。扮作行脚僧遍访关中寺院,所见触目惊心:有寺以“方便”为名公然蓄财;有僧以“空性”为由饮酒食肉;更甚者竟将布萨羯磨简化为形式...

最痛心是在终南山一破庙。老僧临终前交出半卷《僧祇戒心》,纸页沾满血污:“周武法难时,师兄们护经丧命...老衲苟活,却眼看戒灯将灭...”言迄而逝。

道宣抱经恸哭,立誓必令律法重光。归来后闭关三年,遍研现存律本。发现诸说矛盾处竟十有三西,遂生西行求法之念。

时值隋炀帝继位,开凿运河,天下骚动。道宣请辞时,智首赠他一只古铜钵盂:“此乃慧光律师遗物。当年他携此钵隐终南,护住北律一脉。今付与你,好自为之。”

道宣西行之路艰险异常。过陇山遇马贼,称“供养僧宝”方得脱;渡黄河遭暴风雨,抱桅杆诵经竟现祥云;至凉州更被官兵当作奸细扣押。

狱中七日,道宣于壁上默写律文。守狱老卒奇而问之,道宣为说五戒十善。老卒泣道:“小老儿戍边杀人无数,今方知善恶有报。”竟私放之。

终抵敦煌,于三危山窟得见守窟老僧。其人百二十岁,自称慧光再传弟子,出示秘藏律本数十卷——正是北朝律学精粹!

老人指着一箱泛黄经卷道:“此乃昙无德部《西分律》梵本残卷,当年罗什法师未及全译。老衲守护八十载,今终得传人。”又道:“律法如医方,需对症下药。汉地风俗异天竺,当善巧融通。”

道宣如饥似渴,抄经三月。忽闻中原大乱:炀帝被弑,群雄并起。急欲东归,老僧阻之:“乱世法难将起,可暂隐终南。待明主出,再弘律法。”

临别赠言:“昔慧远法师预言‘后三百年大放光明’。今恰三百年期至,律法中兴或在尔身。”

道宣携经东归,果见天下大乱。遂隐终南山仿慧光旧事,穴居野处,嚼柏实,饮山泉,日夜研律。某夜注疏至《受戒犍度》,忽闻虎啸震谷。

但见白额猛虎蹲踞洞外,目如铜铃。道宣安然合十:“山君欲听法否?”竟为虎说三皈五戒。虎听毕低首离去,次晨衔来野果供养。

山中岁月,道宣融会南北律学,渐成新论。他提出“戒体即佛性”之说,认为持戒不是约束而是显发本心;又创“开遮持犯”判例体系,使戒律兼具原则与灵活。

最重要者,他发现《西分律》虽出小乘,义通大乘。遂以唯识思想诠释戒体,以中观智慧圆融戒相,奠定“小律大弘”的理论基础。

贞观元年,新帝登基,天下渐安。道宣出山时,己著成《西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初稿。智首律师抚稿泣曰:“北律重光,老衲死无憾矣!”

然考验才刚开始。长安诸寺习惯旧规,拒斥新说。更有僧官警告:“私改律制,当心王法!”道宣忽忆幼时仙人语:“欲度众生,先自度。”遂决意深入终南,实地修行,以证律理。

他选择太乙峰下无人险洞,日则采药济民,夜则修定著书。奇的是,每至粮尽,必有猿猴献果;墨竭,则山泉泛墨香。当地山民相传有“南山律师”,能驯虎豹,治病如神。

某日注疏至关键处,忽闻洞外争执声。但见猎户与药农为争猎物相持不下。道宣出洞调解,循律法精神分肉予众,剩骨埋之诵往生咒。众人感化,相约守杀戒。

此事启发道宣:律法非仅僧事,更可化导民俗。遂将居士戒法与民间善法结合,创“终南规约”,周边百里竟成仁里。

贞观六年冬,道宣完成《行事钞》终稿。是夜终南放光,百里可见。长安僧俗争传:“南山律师证圣!”太宗遣使迎请,道宣却婉拒:“山林野人,不足奉诏。唯愿陛下护持正法。”

使者归报,太宗叹:“此真僧宝也!”下诏褒奖,终南律风由此大振。

而道宣不知,此刻庐山东林寺中,昙顺法师正对弟子指北方祥云:“律法光明己现,吾当西归矣。”言毕安然圆寂。

南北律脉,在分隔百年后,终因一个乱世婴啼而再度交汇。律宗成立的条件,己然成熟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律宗法脉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律宗法脉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