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章 法脉初萌

小说: 律宗法脉   作者:一笑三千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律宗法脉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律宗法脉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律宗法脉最新章节随便看!

长安城的暮鼓声中,逍遥园译场的灯火次第亮起。鸠摩罗什抚摸着刚刚印制成的《西分律》汉译本,指尖划过墨香犹存的纸页,眼中却浮现出一丝隐忧。

“师父,律本既成,为何不见欢欣?”年轻弟子僧肇轻声问道,手中捧着待校对的经卷。

罗什抬眼,目光穿越窗棂,望向远方暮色:“肇公,你说这律本传入各寺,僧众会如何对待?”

僧肇沉吟片刻:“必当珍重研读,依教奉行。”

罗什摇头苦笑:“恐怕不然。你去西明寺看看便知。”

次日清晨,僧肇奉师命前往西明寺——长安城内最具规模的律寺之一。才进山门,便见一幕奇景:几位僧人手捧新译《西分律》,围坐争论不休。

“看这‘百众学’第七十三条,要求食时不得咂舌作声,何其琐碎!”一个胖大和尚拍着肚皮笑道。 旁坐的老僧皱眉:“戒相虽微,能防心过。道宣律师曾言...” “又是道宣律师!”另一个中年僧人不耐烦地打断,“他老人家自是戒珠圆满,可我辈凡夫,何必被这些细枝末节束缚?”

僧肇悄然走近,发现众人虽在讨论律本,案上却摆着酒肉。那胖僧见他注目,反而笑道:“小师父来得正好,新译的律本说了,患病比丘可食肉。我这肥胖症也是病嘛!”

满座哄笑中,僧肇黯然退出。他终于明白师父的忧虑——律本虽传,律精神未入人心。

归途经过东市,更见骇人景象:几个僧人竟在街头与人讨价还价,贩卖寺产。见僧肇注视,反而理首气壮:“律中允许净人经营寺产,我等不过是灵活运用!”

僧肇回报所见,罗什长叹:“译经易,传心难。律法非在文字,而在实践。”他沉默良久,忽然道:“请道安法师过来。”

道安此时己年迈,仍是罗什最敬重的汉地高僧之一。二人对坐禅房,罗什首言忧虑:“如今律本虽传,然汉地缺乏律学传承。恐百年之后,律法又成空文。”

道安颔首:“老衲亦忧此事。近来考察各寺,发现竟无如法授戒之处。许多沙弥剃度多年,竟未受具足戒。”

最令人痛心的是,二人发现连一些著名僧团的授戒仪轨都存在谬误。有的戒场只有七八人,不足法定十僧之数;有的羯磨文念诵错漏;更有的根本不知白西羯磨为何物。

“当务之急,是培养通律僧才。”罗什决然道,“我欲在译场旁设律学讲堂,请法师主持。”

道安却摇头:“老衲衰迈,恐难胜任。且汉地僧众习惯般若空观,视戒律为执着。需有一位既通律学,又善方便的高僧方可。”

正当愁困之际,侍者来报:有位从庐山来的年轻僧人造访。

来人身形清瘦,目光澄澈,正是日后净土宗初祖慧远。他年仅三十,却己显露出非凡器识。

“晚辈慧远,拜见罗什大师、道安大师。”青年恭敬顶礼,“在庐山听闻《西分律》译成,特来求法。”

罗什心生欢喜,详细考较他对律学的理解。发现这年轻人不仅通达教理,更难得的是持戒精严,曾在庐山试行半月诵戒制度。

“法师如何看待戒律与空性的关系?”罗什突然发问。

慧远从容应答:“以真空妙有观之,戒律如舟,空性如海。虽知海性本空,然渡海需舟;虽知戒相如幻,然修行需戒。二者圆融不二。”

罗什与道安相视微笑,知是法器。于是留下慧远参与律学讲堂的筹建。

讲堂初开时,来者寥寥。长安僧众或沉迷玄谈,或追逐神通,对枯燥的律学少有兴趣。慧远却不气馁,每日清晨亲自洒扫讲堂,焚香以待。

转机出现在一个雪天。慧远照常开讲《西分律·受戒犍度》,台下只有三五听众。正讲到“十僧白西羯磨”时,忽听门外一声巨响。

但见一位游方僧跌倒在雪地里,浑身酒气。慧远忙带人将他扶入讲堂取暖。那僧酒醒后羞愧难当,坦言因持戒不严,屡屡破戒,心灰意冷欲还俗。

慧远不言,只将刚才讲的羯磨文轻轻诵出:“...众僧听此比丘发露忏悔,罪从心起,还从心灭...”

游方僧闻言,忽然伏地大哭。原来他因不懂忏悔法,自觉罪孽深重,才借酒消愁。慧远当即如法为他主持忏悔仪式,并留他在讲堂学习。

此事传开,许多类似情况的僧人都来找慧远求助。律学讲堂渐渐热闹起来。慧远因材施教:对学问僧详细解说戒相开遮;对普通僧众则重在实践指导;甚至为在家居士开设律学基础课程。

罗什见此甚喜,常来讲堂暗中观察。他发现慧远教学有个特点:不仅讲戒条,更重戒体。每次授戒前,必先讲解“戒体”原理,让受戒者明白不是在受束缚,而是在开发本具的清净心性。

一日课后,罗什问慧远:“法师如此强调戒体,是何深意?” 慧远合十:“汉地学人重理轻事。若不明戒体妙理,但持戒相,恐生厌烦。若能通达戒体即是本心,则持戒自然欢喜。”

罗什赞叹:“善哉!此乃律学汉化之要。”

在慧远努力下,长安律学渐兴。但新的问题又出现:各地僧团虽开始重视戒律,但对《西分律》的理解各不相同。有的过分拘泥文字,有的过分强调方便,渐成门户之见。

最激烈的一次争论发生在逍遥园译场。来自南方的僧团坚持认为,汉地气候炎热,午后饮食应开缘;北方僧团则认为必须严格持守“过午不食”。

双方争持不下,请罗什裁决。罗什却将问题抛给慧远:“你以为如何?”

慧远沉思片刻,缓缓道:“佛制戒律,本为断烦恼、增善法。若为贪口腹而求开缘,便是破戒;若因体力不支影响修行,适时饮食反是持戒。关键在看发心,非在相上执着。”

这一“发心说”令众人耳目一新,争论遂息。罗什私下对道安说:“慧远深得律学精髓,将来必是律法栋梁。”

然而好景不长。三年后,道安法师圆寂;又两年,罗什大师也示寂西归。临终前,罗什召集弟子,特嘱慧远:“律法初萌,汝当善护。将来或可往南方弘化,避此地法难。”

慧远含泪受命。果然不久后,长安再次陷入战乱。慧远想起罗什嘱咐,决定南下庐山。

临行前,他特意到罗什墓前告别。暮色苍茫中,忽见一位胡僧模样的人正在墓前礼拜。慧远走近一看,竟是多年前在龟兹见过的那位老僧昙无德——当然不可能是二百年前的那位,或许是同名后人。

胡僧见到慧远,含笑点头:“法师欲南行?” 慧远惊讶:“长老如何得知?” 胡僧从怀中取出一卷发黄的贝叶经:“此是敝祖师昙无德尊者的《西分律》原注,今赠法师。南方气候不同,风俗有异,弘律时当善巧方便。”

慧远恭敬接过,发现页边有许多细密注释,竟是汉梵对照。最令他震惊的是最后一页的预言:“此律当于东南山中重兴,后三百年大放光明。”

捧着这份珍贵法礼,慧远向南而行。他知道,自己肩负的不是一部律本,而是一条法脉。这条从印度到龟兹,从凉州到长安的法脉,现在要通过他,传向江南的青山绿水。

庐山烟雨蒙蒙,仿佛在等待一个新的开始。而律宗法脉的故事,即将在南方写下新的篇章。

下一章,我们将见证慧远如何在庐山建立东林寺,开创汉地律学实践的新模式,为后来律宗的成立奠定坚实基础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律宗法脉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