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远涉过长江时,怀中的贝叶经仿佛有了温度。他想起离长安前那位神秘胡僧的赠言:“此律当于东南山中重兴。”抬眼望去,庐山秀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如一朵青莲绽放在天地之间。
初至庐山,慧远结庐于西林寺旁。当地僧众见他独修精进,纷纷来助。不出半年,茅棚扩建为寺,取名“东林”——与西林相对,暗含东西律法交融之意。
寺成之日,慧远将《西分律》梵汉本供于法堂,率众顶礼发愿:“愿此地成为律法重兴之基,戒灯长明之所。”
然而现实很快给出考验。庐山气候湿热,北僧难耐。首批来自长安的弟子中,有人午后昏沉,无法用功,欲求饮食开缘。
“师父,长安过午不食是因天寒少动。此地炎熱,午后仍需劳作,是否可开此戒?”大弟子僧济试探问道。
慧远不答,只命人在法堂前掘地三尺。众人疑惑间,忽见清泉涌出。慧远指泉道:“此水清凉,可解暑热。戒律如泉,能灭烦恼火。然若嫌泉水不足,非要饮酒解渴,便是心火未除。”
众皆惭愧。但慧远并非固执之人,他仔细观察南方气候与劳作特点,制定出适合当地的作息规约:将重劳作移至清晨,午后安排经行等轻动,既护戒体,又顺因缘。
真正的大转折发生在一次传戒法会上。当慧远如法启白时,忽有居士惊呼:“快看!佛像放光!”但见供桌上檀木佛像周身泛金,光影中似有无数天人环绕。
更奇的是,在场百余人同见异象,甚至有人闻得天乐鸣空。消息传开,庐山顿时成为江东佛教中心,求戒者络绎于途。
但慧远忧心忡忡。一夜,他独坐禅房,忽见鸠摩罗什现身光影中:“莫执神通,当重实修。”惊觉原是梦境,遂下定决心整顿。
次日,他召集全体僧众:“近日异象,或是龙天护法,或是共业所感。然修行人当平常心视之,切莫追逐神通,忘失根本。”
为对治此风,慧远创立“莲社”。取名双关:既喻净土莲邦,又取“莲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戒律精神。社规极严:每日必诵戒,半月必布萨,每年必结夏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“十八高贤”制度。慧远选出十八位持戒精严者,各授一科律学,要求深研贯通。如僧济专研羯磨,昙顺专研学处,慧永专研安居法。
这种分科专研的模式开汉地律学先河。每到朔望之日,十八人便聚于般若台,辩论律义。有时为一条戒相的开遮,争论终日不歇。
一次争论“手捉金银戒”时,两派各执一词。北方来的僧众认为绝对禁止;南方僧众则认为为护寺产可开缘。
正当争论不下时,忽闻山门外喧哗。原来当地富豪欲舍巨资建殿,但要求寺僧亲自管理财物。众人面面相觑——若允则破戒,若不允则失度众因缘。
慧远默然良久,忽命人取来一盆清水、一把铜钱。他将铜钱掷入水中,问:“钱在水中,水染钱否?”又捞起铜钱,“手取钱时,可染手否?”
众不解其意。慧远道:“钱本无染,染在心耳。若为三宝事,心无贪著,如手取水中钱,取毕无染。然若心生贪念,便如浑水取钱,愈取愈浊。”
于是首创“净人制度”:居士管理财物,僧人专注修行。这一创举完美解决戒律与现实的矛盾,后来成为汉传寺院定制。
随着东林寺声名远播,质疑也随之而来。有天台宗法师写信责难:“汝等执着戒相,岂非违背般若空义?”
慧远回以《戒体论》:“戒相如指月指,戒体如月光辉。弃指固不可见月,执指亦不能得月。我等持戒相以显戒体,正是真空妙有之中道。”
此文传出,江东各宗叹服。连当初质疑者都遣弟子来学律,东林寺成为南北律学交融之所。
但慧远最大的心事仍是律脉传承。他年事渐高,急需觅得法嗣。暗中观察诸弟子多年,发现最合适的竟是沉默寡言的昙顺——这位青年僧人从不参与辩论,但每次布萨时指出违戒之处,总是一针见血。
冬至日,慧远将昙顺唤至摩崖石壁前。崖上刻着当年罗什译的《西分律》要文。慧远指着一处问:“此处说‘无心犯戒非罪’,若有人藉此故意‘无心’,当如何?”
昙顺不假思索:“律后另有细则:若习惯放逸致无心犯,等同故意。如同医病,不治本而治标,非良医也。”
慧远颔首,又试:“若为救众生而破戒,可乎?” 昙顺答:“如地藏菩萨地狱救生,是究竟持戒。然凡夫多以慈悲为名,行放纵之实。” “如何分辨?” “看发心:为自?为他?为法?三心分明,自然不迷。”
慧远终于露出笑容,当夜召众宣布传法昙顺。众人虽讶异却不意外——唯有这位平日沉默的师弟,最能体现“戒在行中,不在言中”的律学精神。
三年后,慧远预知时至。临终前,他将那卷贝叶经交给昙顺:“此经预言‘后三百年大放光明’。将来律法大兴时,莫忘庐山初心。”
言毕安详示寂。奇异的是,东林寺内外忽生白莲数百朵,严冬中傲然绽放。众人知是大师德行感应,哀痛中更添敬仰。
昙顺继任后,谨守师训。不仅将东林律风发扬光大,更将“分科专研”制度推广至江东各寺。他按《西分律》内容,将律学分为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西科,令学人各专一科而后融通。
此举影响深远。后来律宗成立的“西分律宗”,其名既源于昙无德部《西分律》,也暗合这“西科之分”的治学方法。
站在慧远当年手植的菩提树下,昙顺遥望北方。战火纷飞的中原,律学凋零;而江东之地,戒灯长明。他忽然明白师父南来的深意——法脉需要扎根,更需要避劫。
“师父,”他轻声对塔院方向说,“弟子必让此灯传灯,光明不绝。”
庐山烟雨蒙蒙,仿佛在回应这庄严的誓言。而此刻的长安城中,一位名叫道宣的婴儿刚刚出生。谁也不会想到,这个孩子将来会将庐山律风带回终南,开创影响千年的律宗正统。
律法东传的故事,即将进入最辉煌的篇章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N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