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方便心论》的成功传播让龙树在那烂陀的声音达到新的高度,但他内心却感到一种深沉的不足。文字和辩论虽能传播知识,但真正改变生命需要更深层的连接和更首接的教化。
一个雨夜,龙树在禅坐中有一个清晰的境相:他看见无数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沉浮,有的因无知而造业,有的因执着而痛苦,有的虽求解脱却不得其门。景象如此真切,令他不禁泪流满面。
禅坐结束后,龙树久久不能平静。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努力虽然有价值,但还远远不够。佛法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,而是救度众生的实际方法。他需要走出学术殿堂,首接面对众生的苦难和需求。
第二天,龙树召集亲近弟子,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决定:“我欲广弘佛法,利益一切众生。不仅通过文字,更要通过首接教化和建立修行团体。你们中谁愿同行此路?”
众弟子纷纷表示愿意跟随。龙树开始系统地规划弘法事业。他决定首先在那烂陀建立专门的大乘修行团体,为后续更广泛的弘法活动培养人才。
龙树向戒贤法师和那烂陀长老会提出了建立大乘僧团的建议。经过多次讨论和辩论,长老会最终同意了龙树的提议,划拨了一片土地用于建设大乘修行中心。
建设过程并不顺利。资金、材料、人手都面临短缺,还有一些保守派学者的暗中阻挠。但龙树以无比的决心和善巧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。
一次,当建设因资金中断而面临停工时,龙树对弟子们说:“弘法事业如渡海,必有风浪。但只要我们信心坚定,方法善巧,必能到达彼岸。”
他亲自带领弟子们托钵募化,向信徒解释大乘佛法的意义和价值。他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许多人,获得了必要的支持。
大乘修行中心终于落成,取名为“般若林”,意为智慧之林。这里不仅是学习场所,更是实修中心。龙树制定了严格的修行制度,强调戒定慧三学的平衡发展。
龙树在般若林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。他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根器和背景,开设了不同的修行课程:有的侧重禅修实践,有的侧重经论研究,有的侧重利他行持。
一位新入门的比丘问:“师父,我应该专注于哪个法门?”
龙树回答:“如人治病,需对症下药。你的病是散乱,就当修定;你的病是愚痴,就当修慧;你的病是自私,就当修慈悲。法门虽多,宗旨是一。”
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弟子们进步神速。般若林很快成为那烂陀最活跃的修行中心之一,吸引了各方学子前来参学。
但龙树并不满足于此。他意识到,要真正广弘佛法,必须超越学术圈,面向更广泛的众生。他开始组织弟子们开展各种利生事业:照顾病患、帮助贫困、调解争端、教化民众。
一次,当地发生瘟疫,许多人病倒。龙树亲自带领弟子们照顾病患,准备药物,安抚家属。有人问:“比丘不是应该专心修行吗?为何要做这些世俗事务?”
龙树回答:“菩提心不离众生心。照顾病苦就是修行,就是弘法。佛法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完美,更在于实际利生。”
瘟疫过后,许多受助者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,主动前来学习和修行。龙树借此因缘,开始为在家信众开设特别课程,教授适合居士修行的法门。
龙树特别重视对女性修行者的教导。在当时印度社会,女性求道机会有限。龙树在般若林专门开辟了女性修行区,欢迎比丘尼和女居士前来学习修行。
一些保守派学者质疑这一做法,龙树回应道:“佛性平等,无分男女。一切众生皆有成佛可能,为何要限制女性求道的机会?”
龙树还开始撰写适合在家众阅读的通俗佛法著作。他用大量生活比喻和实际事例,使深奥的佛理变得亲切易懂。这些著作广为流传,影响了许多普通民众。
随着弘法事业的扩展,龙树感到需要更系统的理论建设。他开始构思一系列深入阐述大乘教义的论著,特别是关于般若空性和菩萨道的系统论述。
一天傍晚,龙树在般若林的菩提树下,正式立下了弘法利生的大愿。他发愿要以种种善巧方便,将佛法传播到西面八方,利益无量众生。
“愿我能以文字阐释深法,以辩论破除邪见,以教化培养人才,以慈悲利益众生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此愿不退;无论经历多长时间,此心不变。”
这个宏愿成为龙树后续一生的指导方向。从此,他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展开。
立愿后不久,龙树开始计划更广泛的弘法旅行。他决定首先前往南印度,那里是他的故乡,也是婆罗门传统深厚的地方,需要佛法的滋润。
准备工作进行了数月。龙树挑选了一批优秀弟子同行,准备了必要的经论和物资。他还提前派人前往南印度联系当地佛教团体和潜在护法。
临行前,戒贤法师嘱咐道:“南方传统深厚,弘法不易。当以智慧善巧,不急不躁,循序渐进。”
龙树恭敬回应:“弟子谨记。当以慈悲为根,智慧为导,方便为门,不违时机,不强行事。”
南行队伍终于出发。龙树回头望了一眼那烂陀和般若林,心中既有不舍,也有坚定的决心。他知道这只是漫长弘道路的开始。
旅途中的第一个夜晚,龙树在营火旁对弟子们说:“弘法不是传播某种教条,而是分享觉悟的喜悦;不是征服他人的思想,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智慧。”
这句话成为整个弘法队伍的指导原则。他们不是要去“改变”南方,而是要去“分享”和“连接”。
经过多日行程,队伍进入了南印度地界。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北印度有很大不同,婆罗门传统更加深厚,佛教影响相对较弱。
龙树没有首接开始弘法活动,而是首先拜访当地的长老和学者,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需求。他尊重当地传统,寻找佛法与本地文化的契合点。
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。龙树开始被邀请参加各种学术和宗教活动,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声誉。
一次,当地婆罗门长老会议上,龙树被邀请发言。他没有首接宣讲佛法,而是从婆罗门经典中的智慧观点出发,逐步引向佛法的见解。
“《奥义书》中说‘彼即汝’,指出个体与终极实在的联结。佛法进一步阐明,这种联结不是两个实体的合并,而是本来一体的证悟。”
这种善巧的表述方式,使许多婆罗门学者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。龙树由此获得了第一批南方弟子和护法。
龙树在南印度的弘法逐渐展开。他建立了几个修行中心,培养了本地法师,翻译和撰写了许多当地语言的佛法著作。
但弘法道路从不平坦。龙树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,有时是资源短缺,有时是文化隔阂,有时是公开的反对和质疑。但每当困难时,他就回想起自己立下的宏愿,从而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和智慧。
一次,当遭遇严重挫折时,龙树对弟子们说:“弘法如种树,不能期望立即成荫。我们只管真诚播种,精心培育,时机成熟自会开花结果。”
这种长远眼光和耐心,使龙树的弘法事业能够持续深入发展。
岁月流逝,龙树的弘法事业从南印度扩展到更多地区。他的弟子们也将佛法传播到西面八方,形成了一张广阔的佛法传播网络。
但龙树始终保持着初心。无论名声多大,弟子多少,他始终最关心的是如何真正利益众生,如何帮助他人离苦得乐。
晚年时,龙树回顾自己的弘法生涯,在著作中写道:“弘法利生不是事业,而是心愿;不是工作,而是生活;不是责任,而是喜悦。”
这种将弘法与生命完全融合的态度,成为后来大乘修行者的楷模。
立下宏愿的那一刻,决定了龙树一生的方向。从那时起,他不再是单纯的学者或禅师,而是真正的菩萨行者,以无量方便,利益无量众生。
远方的钟声再次响起,龙树从回忆中醒来。他整肃衣袍,准备为新来的求道者开示。弘法的道路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的新开始。
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及三论宗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V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