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树在那烂陀寺的学习己进入第三个年头。虽然年仅十五岁,但他的名声早己传遍南印度各学术中心。然而,在这表面的成功之下,一种深刻的不安正在他心中悄然滋长。
这种不安始于他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深入思考。一天下午,龙树在寺内的藏经阁整理古籍时,偶然发现了一批来自不同学派的经典文献。其中包括佛教的早期经论、耆那教的教义,甚至还有一些罕见的沙门思潮著作。
他被一部题为《缘起经》的佛教典籍所吸引。经中阐述的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的道理,与他熟悉的婆罗门教永恒实体观念形成鲜明对比。龙树一连数日沉浸在这部经的研究中,经常废寝忘食。
“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没有独立不变的本质,”龙树在笔记中写道,“那么吠陀中所说的永恒阿特曼(我)是否存在?祭祀所能利益的那个‘我’又是什么?”
这些问题像种子一样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他开始在课堂上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,不仅关于祭祀仪轨的有效性,甚至开始质疑整个婆罗门教哲学的基础。
一天,在高级吠陀哲学课上,龙树首接向老师发问:“如果梵是无所不在、永恒不变的绝对实在,那么为什么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充满了变化和差异?如果差异只是幻象,那么幻象从何而来?梵是否也可能是幻象的一部分?”
这些问题让课堂陷入尴尬的沉默。老师最终回答道:“这些是终极奥秘,不是我们凡人能够完全理解的。我们应该虔诚地相信经典所说。”
但这个答案无法满足龙树。他开始意识到,那烂陀寺虽然藏书丰富学者云集,但主要还是在婆罗门教传统内部进行教学。对于其他思想流派,特别是佛教的思想,往往采取排斥或简化的态度。
龙树心中的不安与日俱增。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接受那些没有经过理性检验的教条。一天晚上,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:梦中他站在十字路口,一条路宽阔平坦但雾气弥漫,许多人沿着这条路盲目前行;另一条路狭窄陡峭但通往明亮的山顶,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条路。
梦醒后,龙树久久不能平静。他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思想的十字路口。
第二天,龙树去找寺中最开明的老师瓦弥基大师,向他倾诉自己的困惑。
瓦弥基大师耐心听完后,沉思良久才开口:“孩子,你的问题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探索。每个真诚求道者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。”
大师缓缓起身,从书架上取下一卷古老的地图:“如果你真的想要寻求更广阔的智慧,你应该知道,那烂陀寺虽然著名,但并不是唯一的学术中心。在摩揭陀国,有一座更大的佛教学术中心——那烂陀佛教大学,那里汇聚着各地的高僧大德,研究着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。”
龙树的眼中闪过好奇的光芒:“佛教大学?那里研究什么?”
“他们研究缘起性空、诸法无我,探讨心灵与世界的本质。”瓦弥基大师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向往,“我年轻时曾想去参访,但始终没有成行。现在想来,或许是个遗憾。”
大师展开地图,指着北方的某个点:“从这里向北,越过文迪亚山脉,再穿过几个王国,就能到达摩揭陀国。那烂陀佛教大学就在王舍城附近,据说有上万学僧在那里研究佛法。”
龙树凝视着地图上那个遥远的地点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向往。他仿佛听到一种遥远的召唤,来自那个未知的学术圣殿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龙树开始暗中收集关于那烂陀佛教大学的资料。他通过与来访学者交流、查阅古籍,逐渐对那个远方学术中心有了更多了解。
他了解到,那烂陀佛教大学不仅研究佛教各派教义,还对其他哲学流派持开放态度。那里鼓励理性辩论和批判性思维,不要求盲从权威。这种学术氛围深深吸引着龙树。
然而,前往那烂陀佛教大学的想法在那烂陀寺内是不被接受的。当龙树试探性地向几位老师提及这个想法时,都遭到了强烈反对。
“你是婆罗门中的佼佼者,怎能去那种地方学习?”一位老师震惊地说,“佛教否定吠陀权威,否认阿特曼存在,与我们的传统根本对立。”
另一位老师警告道:“那些佛教比丘只会用巧辩迷惑人,他们的空性理论最终会引向虚无主义。你千万不能受他们影响。”
甚至波罗奢密多罗老师也找龙树谈话:“孩子,我知道你求知若渴,但有些界限是不能跨越的。你在这里有光明的前途,何必冒险去探索那些可能动摇信仰的东西?”
但这些反对反而加深了龙树前往那烂陀佛教大学的决心。他意识到,真正的真理不应该害怕不同观点的检验。如果婆罗门教的真理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确凿无疑,那么它应该能够经得起任何批判性考察。
一天傍晚,龙树登上那烂陀寺最高的塔楼,眺望北方。夕阳的余晖中,远方的山峦轮廓朦胧,那里有他向往的学术圣殿。
“如果知识有界限,那还是真正的知识吗?”他自言自语道,“如果真理是普遍的,为什么要有门户之见?”
就在这时,一阵清风吹过,带来远处市场的喧嚣声和某种不知名的花香。龙树深深吸了一口气,心中做出了决定:他要去那烂陀佛教大学,去探索那些被本地学者视为禁忌的知识领域。
但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离开熟悉的环境,告别师长朋友,独自踏上漫长而危险的旅程。更重要的是,他可能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反对压力。
当晚,龙树开始秘密准备行程。他收集沿途地图,了解各地方言和风俗,准备必要的旅行物品。他还特意研究佛教基本教义和戒律,以免到达目的地后因无知而冒犯他人。
准备工作并不容易。那烂陀寺位于南印度,而摩揭陀国在北方,两地相距数千里,中间要经过多个王国,穿越森林、沙漠和山脉。旅途中的危险不言而喻。
但龙树心中的求知渴望压倒了对困难的恐惧。他想起《奥义书》中的一句话:“真理的追求者应当像寻找失落珍宝的人那样坚持不懈。”
数周后的一个清晨,天还未亮,龙树悄悄起身。他留下了一封给波罗奢密多罗老师的信,解释自己的决定并请求谅解。然后,他背起简单的行囊,悄悄走出那烂陀寺。
在寺门外,他意外地看到了瓦弥基大师的身影。老人似乎早己预料到他的决定,静静地等在那里。
“老师,我...”龙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。
瓦弥基大师微笑着打断他:“不必多说,孩子。追求真理的道路从来不容易。”他递给龙树一个小包裹,“这里面是一些我对各派思想的笔记,或许对你有用。还有一封信,给我的老朋友——那烂陀佛教大学的戒贤法师。”
龙树接过包裹,眼中充满感激:“谢谢您,大师。我会珍惜这份礼物。”
“记住,”瓦弥基大师郑重地说,“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护某个学派,而在于看清一切法的真实相。保持开放的心,但也要保持批判的思维。”
龙树深深行礼:“弟子谨记。”
告别瓦弥基大师后,龙树踏上北行的道路。朝阳刚刚升起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回头望了一眼生活了三年的那烂陀寺,心中既有不舍,也有对未来的期待。
前方的道路漫长而未知,但龙树心中充满了一种奇特的平静与确信。他感到自己正在响应一种深层的召唤,走向自己真正的使命。
微风拂过,路旁的菩提树叶沙作响,仿佛在为他送行,又仿佛在预示着他将在这条道路上获得的觉悟。
龙树调整了一下行囊,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北走去。他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待着他,但他知道,只有勇敢地走向未知,才可能发现真正的真理。
远方的召唤越来越清晰,而龙树的求道之旅,才刚刚开始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6V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