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六十一章6-3

小说: 带着舰队回抗战   作者:邪神克鲁苏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带着舰队回抗战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IVW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南京总统府的灯,亮到了后半夜。

校长坐在宽大的梨花木办公桌后,指尖夹着的香烟燃到了尽头,烫得他指尖一缩,才惊觉自己己经对着桌上的旧照片愣了半个时辰。照片是民国十三年拍的,他穿着中山装,站在广州黄埔军校的校门口,身边围着一群年轻学员,其中个子最矮的那个,正仰着头跟他说话,眼睛亮得像燃着的星——那是十六岁的程墨,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《建国方略》,说“校长,我以后要建能跑遍全国的铁路,让老百姓不用再走路逃难”。

窗外的风卷着落叶,打在玻璃上沙沙响。校长把烟头摁进烟灰缸,起身走到书架前,抽出最上层那本烫金封面的日记——那是他年轻时的手札,扉页上写着“宏愿:扫平乱象,重整家园,使我中华百姓,皆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屋住”。他翻开泛黄的纸页,里面记着民国初年在上海看到的流民,记着军阀混战时期路边饿死的孩子,记着自己当年在日本留学时,夜里哭着写“此生绝不让家国再遭此劫”。

“这些年,倒是把初心忘了。”校长轻轻着日记里的字迹,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沙哑。下午程墨的明码电报还摊在桌上,“工厂当造农具而非枪炮”那行字,像根针一样扎在他心里。他想起这些年坐在高位上,听的多是“清剿”“胜利”的汇报,看的多是军费开支、武器清单,却很少再像年轻时那样,走到街头去看看老百姓的日子——河南的粮荒,他知道,却总想着“等打完仗再解决”;江苏的水灾,他也知道,却把赈灾的钱挪去买了军火。

“校长,夜深了,您该歇息了。”门外传来秘书长的声音,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。他知道校长今天因为程墨的事气了一天,也知道下午广播里的《黄埔校歌》响起来时,校长在办公室里站了很久,肩膀微微发颤。

“进来。”校长的声音传出去,比白天柔和了不少。

秘书长推门进来,看到桌上的旧照片和日记,愣了一下。他跟着校长多年,很少见校长翻看这些旧物。“您是……有什么吩咐?”

“备专线,我要跟窑洞那边通话。”校长坐回椅子上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“就说,我想谈谈内战的事,谈谈民生重建。”

秘书长的眼睛猛地睁大,手里的文件夹差点掉在地上:“校长,您……您确定?现在前线还在准备进攻,要是让下面的将领知道……”

“知道了又如何?”校长打断他,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,远处的南京城一片寂静,只有零星的灯火,“我年轻时要的不是打内战,是让国家好。现在倒好,为了所谓的‘统一’,要把老百姓逼到绝路,要让黄埔的学生打黄埔的学生——程墨唱《黄埔校歌》的时候,我才想明白,我要是再这么下去,就真成了历史的罪人。”

秘书长看着校长的神情,不再多劝,转身快步去安排。专线需要通过秘密渠道转接,不能走常规通讯网,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截听。办公室里又剩下校长一个人,他拿起程墨的电报,重新读了一遍,最后那句“护我海疆,不向同胞发一弹”,让他想起程墨当年在东海打日本舰艇的样子——那时程墨带着舰队冲在最前面,舰体中弹了也不后退,回来复命时笑着说“校长,咱们的海疆,一点没丢”。

半个时辰后,秘书长匆匆回来,低声说:“校长,专线通了,窑洞那边接电话的是周先生。”

校长深吸一口气,走到电话机前,拿起听筒。里面传来周先生温和却坚定的声音:“先生,深夜来电,是有什么要紧事吗?”

“润之兄,”校长很少这么称呼对方,话一出口,自己都觉得有些感慨,“这些年,打了太多仗,苦了老百姓。我今天想跟你聊聊,内战……能不能停一停?”

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,然后传来周先生带着惊讶却不失真诚的声音:“先生能这么想,是国家之幸,百姓之幸。我们一首反对内战,主张和平建国,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有什么条件,我们都愿意谈。”

校长的眼眶突然有些发热。他想起白天程墨在广播里唱的《海军之歌》,想起年轻时的宏愿,想起那些在战乱中死去的同胞。“润之兄,我知道,这些年双方有很多误会,很多仇怨。但我想,比起这些,老百姓的吃饭问题、穿衣问题、住房问题,才是最要紧的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更沉了些,“程墨带着舰队去巡海了,他说‘工厂当造农具而非枪炮’,我现在才明白,他说的是对的。我们有那么多先进技术,有那么多好兵好将,不该用来打内战,该用来建工厂、修铁路、种粮食。”

周先生在电话里笑了,声音里带着希望:“先生能有这个觉悟,太好了。我们可以马上安排谈判,地点选在重庆或者北平都可以,主要议题就是停火、撤军,还有民生重建——河南的粮荒要解决,江苏的水灾要赈灾,东北的工业要恢复,这些都需要双方一起努力。”

校长点点头,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听筒:“好,就这么定。我明天就派人去跟你们对接,争取尽快把停火协议定下来。”他想起自己下午还在骂程墨“白眼狼”,现在才觉得,真正糊涂的是自己——程墨不是翅膀硬了,是没忘了初心,没忘了军人该守护的是老百姓,不是权力。

挂了电话,校长走到窗边,看着东方渐渐泛起的鱼肚白。远处的鸡鸣声传来,清脆而有生机,像是在预示着什么。他想起程墨带着舰队启航时的样子,想起那些士兵跟着程墨唱《黄埔校歌》的声音,突然觉得,这场关于内战的纠结,终于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。

“秘书长,”校长转过身,声音里带着久违的轻松,“明天一早,拟一份通电,发往全国所有战区和报社。就说,国民政府决定停止内战,与窑洞方面共同商议和平建国事宜,首要任务是解决民生问题,恢复生产建设。”

秘书长连忙点头:“是,校长!”他看着校长脸上的神情,知道那个曾经怀揣“重整家园”宏愿的校长,终于回来了。

校长重新坐回办公桌前,翻开那本年轻时的日记,在最后一页写下:“民国三十五年冬,夜与润之兄通话,定和平之约。勿忘初心,方得始终——为百姓谋福祉,方为立国之本。”写完,他合上日记,心里像卸下了千斤重担。窗外的天越来越亮,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,落在桌上的旧照片上,照片里十六岁的程墨,好像还在仰着头说“校长,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”。

海面上,“沧溟”号的雷达还在平稳地运行着。程墨站在舰桥里,看着屏幕上没有异常的光点,耳边突然传来通讯参谋的声音:“司令,南京发来电报!校长说,决定停止内战,和窑洞方面谈判,还说……感谢您的坚持。”

程墨愣住了,随即笑了起来,眼睛里泛起了泪光。他走到舰艏,望着远方的海平面,轻轻哼起了《黄埔校歌》的调子。海风裹着歌声,吹向更远的地方,好像能传到南京总统府的窗前,传到窑洞的灯火旁,传到每一个期待和平的老百姓心里。

阳光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,像无数颗希望的星星。程墨知道,这场关于初心的回归,才刚刚开始——接下来,要建工厂,要修铁路,要让河南的饥民吃上饱饭,要让上海的难民有地方住,要把1955年的技术,真正用在老百姓的身上,用在重建家园的路上。

舰队继续沿着国界海域巡航,舰艏劈开海浪,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航迹,像是在大海上写下:和平,终于来了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带着舰队回抗战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IVW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带着舰队回抗战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IVW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