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深时节,江南水乡的安靖医馆分院里,满院的草药正散发着清苦却安心的香气。十六岁的苏砚临正蹲在药圃里,小心翼翼地给一株新栽的“解语草”松土——这是他太祖母苏知夏传下来的草药,据说当年沈清辞曾用它为北疆牧民缓解过高原反应,如今成了江南分院的“镇院之宝”。
“砚临,快来!城东张阿婆的哮喘又犯了,她家人说这次比上次严重!”医馆的老伙计王伯匆匆跑来,语气急切。
苏砚临立刻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泥土,熟练地背起药箱:“来了!我带了‘平喘汤’的药材,再备上银针,应该能缓解。”
他跟着王伯快步赶往张阿婆家中,一路上,街坊们看到他都热情地打招呼——苏砚临是苏念的第五代后人,自小在医馆长大,不仅继承了苏家的医术,更学了沈清辞“随叫随到、分文不取”的规矩,是江南百姓口中的“小神医”。
到了张阿婆家中,老人正躺在床上,呼吸急促,嘴唇发紫。苏砚临立刻拿出银针,精准刺入老人的“膻中”“肺俞”等穴位,又让阿婆的家人煮好“平喘汤”,一点点喂老人喝下。半个时辰后,老人的呼吸渐渐平稳,脸色也恢复了血色。
“砚临啊,真是多亏了你,不然我这老婆子今天怕是要过不去了。”张阿婆拉着他的手,眼中满是感激。
苏砚临笑着摇头:“阿婆您别客气,这是我该做的。以后您要是觉得不舒服,随时让人去医馆叫我,别硬撑着。”
离开张阿婆家中时,天色己近黄昏。苏砚临刚走到医馆门口,就看到一个身着铠甲的少年站在那里,腰间挂着一块刻有“萧”字的玉佩,正是萧惊寒的第十西代孙——萧景行。
“砚临兄!我可算找到你了!”萧景行快步上前,脸上满是兴奋,“我这次从北疆来江南,一是替祖父给医馆送新采的‘雪灵芝’,二是想请你跟我去一趟北疆!最近草原上有不少牧民得了‘风痹症’,军医们没见过这种病,实在没办法了!”
苏砚临心中一动,他曾在《民间简易医方集》中见过“风痹症”的记载,知道这是因草原风寒侵入关节所致,沈清辞当年留下过专门的“祛寒通络方”。他立刻点头:“好!我这就收拾药材,咱们明日一早就出发!”
萧景行没想到他答应得这么爽快,眼中满是惊喜:“太好了!我就知道你会帮我!祖父常说,当年沈先生和萧将军就是这样,一个行医,一个守边,互相帮衬,才能守护好北疆的百姓。现在我们也该像他们一样!”
次日清晨,苏砚临背着装满药材和医书的行囊,与萧景行一同踏上了前往北疆的路。一路上,萧景行给苏砚临讲北疆的草原风光,讲萧家世代守护边境的故事;苏砚临则给萧景行讲沈清辞的医术,讲《民间简易医方集》里的各种药方,两人虽一个习医、一个习武,却有着同样的“守护”初心。
抵达北疆军营后,苏砚临立刻投入到诊治中。他按照沈清辞留下的药方,为牧民们熬制“祛寒通络汤”,再用银针刺激穴位,缓解关节疼痛。萧景行则帮他搭建临时医帐,组织士兵分发药材,还亲自带着他去各个部落巡诊。
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,草原上的“风痹症”很快得到了控制。牧民们为了感谢他们,送来新鲜的奶茶和羊肉,还在帐篷前挂起了写有“医武同心,守护草原”的锦旗。
这日傍晚,苏砚临和萧景行坐在草原上,看着远处的夕阳。苏砚临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,正是他太祖母苏知夏传下来的《民间简易医方集》手抄本,上面还有沈清辞当年的批注。
“你看,沈先生在这里写着‘医者与将士,虽道不同,却同为护民’。”苏砚临指着批注,轻声说,“以前我不懂,现在才明白,不管是用医术治病,还是用刀剑守边,只要能让百姓安稳生活,就是最好的‘道’。”
萧景行接过小册子,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,眼中满是敬畏:“是啊,这就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初心。以后,我们还要一起守护好这片草原,守护好这里的百姓,让沈先生和萧将军的故事,一首传下去。”
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,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。草原上的风轻轻吹过,带来草药的清香,也仿佛带来了百年前的温暖——沈清辞与萧惊寒的初心,早己化作一束不灭的光,照亮了一代又一代“守护者”的路,让“医武同心、家国同守”的信念,在时光的长河中,永远鲜活,永远传承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OKC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