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的梅雨季刚过,安靖医馆的药圃里一片生机。苏清和正带着少年堂的孩子们晾晒草药,腰间的“同心”玉佩随着动作轻轻晃动,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——这是萧守疆去年送她的礼物,她几乎日日佩戴。
“先生,萧哥哥什么时候会来江南呀?”最小的孩子林小满凑过来,仰着小脸问,“您说过,他会教我们骑射的!”
苏清和笑着揉了揉他的头,望向北疆的方向:“快了,等草原的雨季过去,他就会来了。到时候,让他带你们去城外的马场,教你们骑最快的马。”
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,围着苏清和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要学的招式,药圃里满是欢声笑语。
没过多久,北疆果然传来消息——萧守疆要护送一批草原的特产前往江南,顺便代表北疆军营拜访地方官员。苏清和得知后,特意收拾了医馆旁的小院,准备让萧守疆住得舒心些。
萧守疆抵达江南的那天,苏清和带着孩子们去城外迎接。远远地,就看到他骑着马,身着轻便铠甲,腰间挂着“守疆”玉佩,身后跟着一队士兵,马车上载着满满的草原特产——风干的羊肉、晒干的雪菊,还有牧民们亲手织的羊毛毯。
“清和!”萧守疆翻身下马,快步走到她面前,眼中满是笑意,“我带来了草原的礼物,还有牧民们托我转交的感谢信,他们都惦记着你去年教的防疫方。”
苏清和接过感谢信,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“谢谢苏姑娘”,字里行间满是真诚。她笑着说:“快跟我来,孩子们都等着跟你学骑射呢!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萧守疆果然兑现承诺,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去城外的马场练骑射。他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上马、如何握弓,还会讲北疆军营的趣事,听得孩子们眼睛发亮。苏清和则在医馆里忙碌,偶尔会带着草药去马场,为练习时擦伤的孩子处理伤口。
有天午后,萧守疆带着孩子们在马场休息,苏清和提着药箱赶来,还带来了亲手熬制的解暑汤。“天气热,喝碗汤凉快些。”她将汤碗递给萧守疆,无意间看到他手腕上的疤痕——那是去年他在边境抵御外敌时留下的。
“还疼吗?”苏清和轻声问,伸手轻轻碰了碰疤痕。
萧守疆笑着摇头:“早不疼了,这是守护边境的勋章,就像萧惊寒先祖身上的伤疤一样,是值得骄傲的事。”
苏清和看着他坚定的眼神,心中满是敬佩。她从药箱里取出一瓶药膏:“这是我新制的‘去疤膏’,你每天涂一次,能让疤痕淡些。”
萧守疆接过药膏,紧紧攥在手里,轻声说:“谢谢你,清和。不管是治病的药,还是关心的话,有你在,真好。”
萧守疆在江南待了一个月,临走前,他带着苏清和去了城外的“江南医田”——这是苏清和去年开辟的,专门种植适合江南气候的草药,也为少年堂的孩子们提供实践的地方。
“清和,你看,”萧守疆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,上面画着草原医帐和江南医田的轮廓,“我想在北疆也开辟一片医田,种上你这里的草药,再请你派少年堂的孩子们去支教,让草原和江南的医术能互相交流,就像沈先生和萧将军当年那样,不分地域,只为百姓。”
苏清和接过图纸,眼中满是惊喜:“这是个好主意!等明年春天,我就带着孩子们去北疆,帮你一起建医田,让‘医武同心’的种子,在草原和江南都生根发芽。”
离别的那天,苏清和送萧守疆到城外。萧守疆翻身上马,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小的木雕——是两个少年并肩而立,一个背着药箱,一个手持长剑,背景是江南的水乡和北疆的草原。“这是我在来江南的路上雕的,送给你。”他轻声说,“就像我们的约定,不管在江南还是北疆,都要一起守护百姓,一起传承先祖的初心。”
苏清和接过木雕,紧紧抱在怀里,轻声说:“我会等着你的医田建好,等着我们一起,把沈先生和萧将军的故事,讲给更多人听。”
马蹄声渐渐远去,萧守疆回头望了一眼,看到苏清和还站在原地,腰间的“同心”玉佩在阳光下格外耀眼。他摸了摸自己腰间的“守疆”玉佩,心中满是坚定——他知道,只要玉佩还在,约定就不会褪色;只要初心不改,他们就会在守护百姓的路上,一首同行,首到岁月尽头。
而苏清和站在城外,看着萧守疆远去的方向,嘴角露出了温柔的笑容。她知道,江南与北疆的距离,从来不是阻碍;这份跨越地域的初心与约定,会像她手中的木雕一样,永远鲜活,永远温暖,在岁月的长河中,续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。
爱吃盐卤虾爬子的杜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OKC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