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意渐浓时,草原医田迎来了第一次丰收。萧守疆带着士兵和牧民收割草药,将晒干的薄荷、甘草分装成袋,一部分留给各部落的医帐,一部分准备送往江南——他想让苏清和看看,他们共同种下的草药,终于能为百姓所用了。
出发前,萧守疆特意去了“同心树”下,摘下那对刻着“江”“北”的铜铃,小心翼翼地放进包裹里。他记得苏清和说过,江南的秋天也爱刮风,他想让这对铜铃,把草原的风声,带到她耳边。
抵达江南时,恰逢安靖医馆举办“秋日义诊”。苏清和正带着少年堂的孩子们为百姓诊脉,看到萧守疆带着草药走来,眼中立刻亮起了光:“守疆!你怎么来了?草原医田的草药丰收了?”
“是啊,”萧守疆笑着递过草药袋,“这是第一批丰收的草药,我特意送来给医馆用。还有这个,”他掏出那对铜铃,轻轻放在苏清和手中,“同心树的铜铃,我带来一对,一个挂在医馆,一个你带着,以后风一吹,你就知道草原在想你。”
苏清和握着铜铃,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,心中却暖暖的。她立刻让人把铜铃挂在医馆的屋檐下,风一吹,“叮铃叮铃”的响声与原有的铜铃交织在一起,格外清亮。
义诊结束后,苏清和带着萧守疆去了江南医田。田里的草药也长势正好,她指着一株新开的“江离草”,笑着说:“这是用你送来的草原雪菊花粉授粉的,既能治江南的湿热,又能抵北疆的风寒,以后两地的百姓都能用。”
萧守疆蹲下身,仔细看着江离草,眼中满是惊喜:“太好了!以后我们还要培育更多这样的草药,让江南和北疆的医术,真正融在一起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萧守疆跟着苏清和参与义诊,帮着抬药材、维持秩序,偶尔还会给百姓讲草原的故事,教孩子们简单的骑射动作。江南的百姓都喜欢这个来自北疆的少年,常有人送他自家做的糕点,说要让他尝尝江南的味道。
离别的前一天,苏清和带着萧守疆去了城外的“同心亭”——这是她特意为纪念沈清辞与萧惊寒建的,亭柱上刻着“医武同心,山河共护”八个字。“守疆,”苏清和轻声说,“明年春天,我们在草原医田也建一座这样的亭子吧,让江南和北疆,都有一处能纪念先祖、传承初心的地方。”
萧守疆用力点头,伸手握住苏清和的手:“好!到时候,我们把两地的百姓都请来,一起为亭子揭牌,一起告诉先祖,他们的初心,我们一首都在守护。”
第二天清晨,萧守疆准备返回北疆。苏清和送他到城外,递给他一个布包:“这里面是江南的草药种子,还有我新写的《南北草药融合方》,你带回去,咱们一起培育新草药,一起把医田打理得更好。”
萧守疆接过布包,紧紧抱在怀里,翻身上马。他回头望向苏清和,挥了挥手:“清和,明年春天,我在草原医田等你!等我们的同心亭建好,等我们的新草药发芽!”
苏清和用力挥手,看着萧守疆的身影渐渐远去,耳边是医馆方向传来的铜铃声。她知道,这对铜铃不仅连接着江南与北疆,更连接着一份跨越地域的初心与约定。而这份初心与约定,会像江南的流水、北疆的草原一样,永远流淌,永远绵延,守护着这片山河,守护着这里的百姓。
远方的草原上,“同心树”的叶子渐渐变黄,却依旧挺立在医田旁。萧守疆知道,等明年春天,这里会建起一座同心亭,会种下新的草药,会迎来江南的朋友——而沈清辞与萧惊寒的故事,也会在这一次次的相聚与守护中,永远流传,永远温暖。
爱吃盐卤虾爬子的杜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OKC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