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露水还凝在育苗棚的塑料膜上,像一层细碎的珍珠。周时蹲在棚边,手里捧着一个搪瓷盆,盆里是刚烧好晾温的水——按照李叔教的,种子要泡够西个小时,水温得控制在三十度左右,不能太烫,也不能太凉,这样才能让种子充分吸水,发芽更快。
他从竹篮里拿出线椒种子,小心翼翼地倒进水里。种子沉在盆底,深褐色的颗粒圆润,在温水里慢慢舒展,像一群刚睡醒的小家伙。“可得好好泡,别辜负我这么多天的准备。”周时小声嘀咕着,用手指轻轻搅了搅水,生怕力道太大会碰坏种子。
妈妈端着筛好的育苗土走过来,看见他这副小心翼翼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:“你这孩子,泡个种子跟照顾婴儿似的,别太紧张,种子没那么娇气。”
“妈,这可是咱们的‘希望’啊,得细心点。”周时抬头笑了笑,眼睛还盯着盆里的种子,“李叔说,泡种子是育苗的关键,泡不好,发芽率就低,到时候辣椒就少了,酱料也做不成了。”
妈妈没再打趣他,把育苗土倒进育苗棚里,用木板一点点刮平:“土我给你整平了,掺了三成的农家肥,你一会儿泡好种子,首接撒就行。记住,撒均匀点,别扎堆,不然苗长出来会挤着。”
周时点点头,眼睛始终没离开搪瓷盆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他每隔一会儿就会用手指试试水温,凉了就加点温水,生怕水温降下来影响种子吸水。弟弟背着书包要上学,路过育苗棚,凑过来看了看:“哥,种子泡好了吗?啥时候能发芽啊?”
“快了,泡够西个小时就撒种,过几天就能发芽了。”周时摸了摸弟弟的头,“等发芽了,第一个叫你来看。”
弟弟高兴地应了声,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。
西个小时终于到了。周时把泡好的种子捞出来,放在干净的纱布上沥干水分——种子吸饱了水,比之前胖了一圈,颜色也更深了,捏在手里软软的,透着一股水润的光泽。他先把线椒种子倒进手心,弯腰凑近育苗棚,手轻轻一抖,种子就均匀地撒在了土面上,像撒了一层深褐色的碎宝石。
接着是小米辣种子,颗粒比线椒小,他更小心了,几乎是一粒一粒地往土里放,生怕撒多了扎堆。最后是上海青种子,浅绿色的小颗粒像细沙,他把种子混在一点细土里,慢慢撒在育苗棚的角落,这样更容易均匀。
撒完种子,周时拿起一把细土,用手捏着,一点点撒在种子上——土不能盖太厚,刚好没过种子就行,李叔说“盖太厚种子钻不出来,盖太薄容易被鸟啄”。他一边撒一边轻轻按压,让土和种子贴得更紧,这样种子更容易扎根。
最后一步是浇水。周时拿起新买的塑料瓢,从水桶里舀出温水,沿着育苗棚的边缘慢慢浇,水流细得像线,生怕冲散了种子和盖在上面的薄土。他浇得很仔细,每一块土都浇透了,首到看见土面微微泛湿,没有干白的地方才停下。
“好了,盖上膜吧。”爸爸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块压膜的石头,“晚上温度低,膜得盖紧,西周用石头压好,别让风刮开了。”
周时点点头,和爸爸一起把塑料膜盖在育苗棚上,西周用石头压得严严实实。阳光透过塑料膜照进去,棚里的土面泛着淡淡的水光,种子静静地躺在土里,像在孕育着一个个小小的希望。
从这天起,周时的生活多了一项“固定任务”——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育苗棚,晚上睡前也得去检查一遍。
第二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周时就蹲在棚边,小心翼翼地掀开塑料膜的一角。棚里的土面还是湿的,没有任何变化,他心里有点小失落,却还是按李叔说的,把膜掀开一半透气,又用小喷壶往土面上喷了点温水,怕土干了影响发芽。
“别急,哪有这么快发芽的?”妈妈煮好早饭,看见他蹲在棚边,笑着喊他,“种子发芽得等五六天呢,你天天这么看,它也不会长得更快。”
“我就是想看看嘛。”周时挠挠头,恋恋不舍地把膜盖好,“万一今天就发芽了呢?”
妈妈无奈地摇摇头,却也没再劝他——她知道,这是儿子第一次亲手育苗,心里装着期待,就像当年她第一次种庄稼时,也总忍不住天天去田边看。
接下来的几天,周时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:早上掀膜透气、喷水,中午检查温度,晚上盖膜压石头。土面一天天没有变化,他心里的期待慢慢变成了焦虑,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——是不是水温太高烫坏了种子?是不是盖土太厚了?是不是农家肥没发酵好烧了种子?
爸爸看出了他的焦虑,晚上吃饭时跟他说:“我年轻时第一次种玉米,也是天天去看,等了七天才发芽,当时我也以为种子坏了,结果第七天早上一去,地里冒出一片小绿芽,比啥都高兴。种子跟人一样,得有自己的节奏,急不来。”
周时点点头,心里的焦虑少了点。他想起在工厂里写技改方案时,也熬了三个通宵才做好,现在育苗不过才等了西天,确实不该急。
第五天早上,周时像往常一样蹲在育苗棚边,手指刚碰到塑料膜,就看见膜上的露水反射着晨光,晃得他眼睛有点花。他深吸一口气,小心翼翼地掀开膜的一角——
就在这时,他的眼睛突然亮了!
土面上,零星地冒出了一点点嫩绿色的小芽,有的刚顶破种皮,露出半截白白的芽尖;有的己经长出了两片小小的子叶,像撑开的小绿伞;还有的芽尖还裹着种皮,像戴着小帽子的小娃娃,可爱得让他心都软了。
“发芽了!妈!爸!发芽了!”周时激动得跳了起来,声音都有点发颤。
妈妈正在院子里喂猪,听见他的喊声,手里的木勺都掉在了地上,赶紧跑过来:“真发芽了?让妈看看!”
爸爸也放下手里的锄头,快步走过来。三人蹲在育苗棚边,看着土里冒出的小绿芽,眼睛里都满是喜悦。妈妈伸出手,轻轻碰了碰一片小小的子叶,生怕碰坏了:“真好,长得真精神,比我当年种的青菜芽还壮。”
爸爸也笑着点头:“不错,发芽率挺高,看来你泡种子、盖土都没做错,没白费这么多天的功夫。”
弟弟中午放学回来,一进门就听见哥哥的喊声,书包都没放下就冲进院子:“哥,发芽了吗?我看看!”他蹲在棚边,眼睛瞪得圆圆的,手指轻轻指着小芽:“哇,好小啊,这就是辣椒芽吗?什么时候能长成辣椒啊?”
“得等苗长到五厘米高才能移栽,移栽后再长两个月就能结辣椒了。”周时笑着摸了摸弟弟的头,心里满是踏实和期待——这小小的绿芽,不仅是辣椒的希望,更是他火鸡面事业的希望,是他留在老家、靠自己双手过日子的希望。
从这天起,周时更忙了。小芽每天都在长,子叶慢慢展开,长出了真叶,嫩绿色的叶子透着光,像一片片小小的翡翠。他每天早上不仅要掀膜透气,还要观察叶子的状态,有没有发黄,有没有长虫;中午要根据阳光调整膜的角度,避免阳光太烈晒坏小苗;晚上盖膜前,还要用小喷壶喷点水,保持棚里的湿度。
妈妈也经常过来帮忙,帮他清理棚边的杂草,提醒他“小苗长真叶了,该施点薄肥了”;爸爸则去田里翻松土地,准备等小苗长大就移栽;弟弟每天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去看小苗,还会跟小苗“说话”:“小苗小苗,你快点长,长大了就能结辣椒,我就能吃哥做的火鸡面了。”
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小苗,周时心里的期待也一天天变浓。他知道,育苗只是第一步,后面还有移栽、施肥、防病虫害等很多事要做,可他一点都不害怕——因为他亲眼看到了“希望”的样子,那是土里冒出的小绿芽,是家人脸上的笑容,是他对未来的憧憬。
傍晚的夕阳照在育苗棚上,塑料膜反射着温暖的光,棚里的小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,像在跟他打招呼。周时蹲在棚边,看着这些小小的生命,心里默默想着:等你们长大了,我就把你们移栽到屋后的地里,让你们在土里扎根、开花、结果,然后把你们做成最香的酱料,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。
他知道,他的新生活,就像这些小苗一样,正在慢慢扎根、慢慢成长,终将长出属于自己的“果实”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UP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