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掠过老槐树的枝头,周时就己经扛着锄头站在了屋后的三分地前。地里还留着去年种玉米的根茬,土块结得硬邦邦的,踩上去能听见“咔嚓”的轻响。爸爸跟在他身后,手里拿着一把耙子,笑着说:“这地得翻两遍,第一遍把硬土打碎,第二遍把根茬捡出来,不然影响辣椒扎根。”
周时点点头,抡起锄头就往地里扎。前几天跟着李叔学的翻地技巧派上了用场——他微微弯着腰,腿劲带动胳膊,锄头尖斜着插进土里,往后一拉,一大块硬土翻了起来,带着底下的黑土。一开始还觉得胳膊发酸,翻着翻着就找到了节奏,锄头在手里越来越顺,土块被打得越来越碎,根茬也随着翻地一点点露出来。
爸爸跟在他后面,用耙子把翻起来的根茬搂到一边,偶尔停下来帮他调整姿势:“腰别太弯,不然晚上会疼;锄头别扎太深,一扎到硬土就换个地方,别硬扛。”
太阳慢慢升高,晒得地面有点发烫,周时的后背早就湿透了,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滴,滴在泥土里,瞬间就被吸干。他停下来擦了擦汗,看着翻好的半块地,泥土松散,泛着的光泽,心里满是成就感——这是他亲手翻的地,比在工厂里组装完一百个零件还让他开心。
“歇会儿吧,喝口水。”妈妈提着水壶和草帽走过来,把草帽递给周时,“刚煮的绿豆汤,凉了,解解暑。”
周时接过水壶,喝了一大口,绿豆汤的清甜顺着喉咙往下滑,瞬间驱散了燥热。他坐在田埂上,看着爸爸还在翻地的背影,突然觉得有点愧疚——以前在城里,他总觉得爸爸种地很轻松,现在自己亲身体验了才知道,每一粒粮食、每一颗蔬菜,都浸着爸爸的汗水。
“爸,您歇会儿,我来翻。”周时站起来,抢过爸爸手里的锄头。
爸爸笑着摆摆手:“没事,我还没老到不能动,你刚学,别累着。咱们父子俩一起翻,两天就能翻完。”
接下来的两天,周时和爸爸每天天不亮就去翻地,中午回家吃顿饭,下午接着干。周时的手上磨起了新的水泡,妈妈晚上用针帮他挑破,涂上药,再用布条包好,心疼地说:“明天别去了,让你爸自己翻,你手都这样了。”
“没事妈,这点疼不算啥。”周时握着妈妈的手,笑着说,“等种出辣椒,做了酱料,卖了钱,我给您买个新镯子。”
妈妈的眼睛一下子红了,拍了拍他的手:“妈不要镯子,妈就想你好好的,别累着。”
两天后,三分地终于翻完了。松散的泥土泛着黑褐色的光泽,根茬被清理得干干净净,远远看去,像一块平整的黑绒布。周时蹲在地里,抓起一把泥土,泥土在指缝间轻轻滑落,带着清新的土腥味,他忍不住笑了——这是属于他的地,是他未来火鸡面事业的“根基”。
翻完地,周时就开始准备种子和工具。按照李叔的推荐,他要去镇上的农资店买线椒、小米辣和上海青的种子,还要买育苗用的塑料小棚、浇水的瓢和除草的小锄头。
早上吃过早饭,周时背着背包往镇上走。路上遇到去赶集的王婶,王婶笑着问:“时啊,去镇上干啥?是不是给你弟买零食啊?”
“不是王婶,我去农资店买种子,想种点辣椒和青菜。”周时笑着说。
“种辣椒啊?好啊!你李叔说你要做火鸡面,自己种的辣椒做酱料才香!”王婶笑着说,“要是缺啥帮忙的,跟王婶说,王婶帮你薅草!”
周时心里暖暖的,应了声“谢谢王婶”,继续往镇上走。
镇上的农资店在街尾,是个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店,老板姓刘,跟爸爸认识。周时走进店里,一股混合着农药、化肥和种子的气味扑面而来,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种子、农具和农资用品,墙上还挂着几顶旧草帽。
“小刘叔,我来买种子。”周时笑着打招呼。
刘老板从柜台后抬起头,看见他,笑着站起来:“是时啊,好久没见你了,听说你从城里回来了?买啥种子?”
“我想种点辣椒和青菜,线椒和小米辣的种子,还有上海青的,要能做酱料的品种。”周时说,还拿出笔记本,念着李叔教的选种标准,“线椒要颗粒的,颜色深褐的;小米辣要粒小但沉的,闻着有香味的;上海青要早熟的,长得快的。”
刘老板笑着点头:“你这是做了功课啊!刚好,我这儿有刚进的线椒种子,是‘辣丰3号’,辣度够,做酱料正好;小米辣是‘云南小米辣’,香味浓,晒干了也香;上海青是‘早熟上海青’,二十多天就能收一茬,适合你做配菜。”
他从货架上拿下三个小纸袋,递给周时:“你看看,这线椒种子,颗粒,没虫眼;小米辣你闻闻,有股清香味;上海青种子也新鲜,今年的新种。”
周时接过纸袋,打开一看,线椒种子果然颗粒,颜色深褐;小米辣种子虽然小,却很沉,闻着有股淡淡的清香味;上海青种子是浅绿色的,颗粒均匀。他满意地点点头:“就这三种,各来两包。”
“好嘞!”刘老板帮他装好种子,又问,“要不要买点农具?种辣椒得育苗,要不用买个塑料育苗棚?还有小锄头、浇水的瓢,都给你算便宜点。”
周时正想买这些,赶紧说:“要!育苗棚要小的,能放在院子里的;小锄头要木柄的,轻一点的;浇水的瓢要塑料的,结实点的。”
刘老板从角落里拿出一个折叠式的塑料育苗棚,展开一看,大概一米长,半米宽,还带着支架;又拿出一把木柄小锄头,锄头刃磨得很亮;还有一个红色的塑料瓢,柄很长,方便浇水。
“这些都是新到的,育苗棚防晒防水,小锄头轻便,适合你用,瓢也结实,你试试。”刘老板把农具递给周时。
周时接过小锄头,握在手里,重量刚好,木柄光滑;育苗棚的支架很稳,塑料膜也厚实;瓢的大小也合适。他满意地说:“就这些,多少钱?”
“种子三包十五,育苗棚二十,小锄头十块,瓢五块,一共五十块,给你算西十五,都是熟人,别跟你叔客气。”刘老板笑着说。
周时掏出钱递给刘老板,又问:“小刘叔,育苗的时候要注意啥?我第一次育苗,怕出问题。”
刘老板耐心地说:“育苗的时候,土要细,掺点腐熟的农家肥,别用生肥;浇水要浇透,别太多,不然种子会烂;育苗棚里温度别太高,早上掀开透透气,晚上盖好,保持温度就行。”
周时赶紧记在笔记本上,说了声“谢谢小刘叔”,背着种子和农具往家走。
回到家,妈妈己经把农家肥准备好了。院子里的角落里,堆着几筐腐熟的猪粪和鸡粪,是妈妈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发酵的,黑褐色的,捏着松散,闻着没有臭味,只有淡淡的土腥味。
“这肥发酵得正好,掺在土里育苗,苗长得壮。”妈妈笑着说,还拿出一把筛子,“得把肥筛一下,别留结块,不然影响育苗。”
周时赶紧接过筛子,和妈妈一起筛农家肥。筛好的肥末细腻松散,和细土混在一起,就是最好的育苗土。
爸爸则在院子里的向阳处搭育苗棚——选的地方正对着太阳,早上到下午都有阳光,适合育苗。爸爸先用竹竿搭了个支架,然后把塑料育苗棚展开,固定在支架上,西周用土压好,一个整齐的育苗棚就搭好了。
“这里温度刚好,早上能晒着太阳,晚上也能挡风,育苗正好。”爸爸拍了拍手上的土,满意地说。
周时把种子和农具都搬到院子里,分类放好:种子放在通风的竹篮里,育苗棚里铺好细土,小锄头和瓢放在棚边,农家肥筛好装在袋子里。他看着眼前准备好的一切——松散的土地、的种子、结实的农具、温暖的育苗棚,还有家人忙碌的身影,心里充满了期待。
弟弟放学回来,跑到院子里,看着育苗棚和种子,兴奋地说:“哥,这就是要种辣椒的地方吗?我什么时候能帮你浇水啊?”
“等明天育苗的时候,你就能帮我浇水了。”周时笑着摸了摸弟弟的头。
妈妈端着刚煮好的红薯粥走出来,笑着说:“好了好了,别围着看了,吃饭了。明天一早咱们就育苗,把种子种下去,等着发芽。”
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,夕阳把院子染成了橘红色,育苗棚的塑料膜反射着光,种子在竹篮里静静地躺着,一切都那么平静而美好。周时看着眼前的一切,心里默默想着:明天,他的“种田计划”就要正式开始了;不久以后,这里会长出红彤彤的辣椒、绿油油的青菜,会变成他火鸡面事业的“原料基地”。
他知道,后面还有育苗、移栽、浇水、施肥、防病虫害等很多事要做,可能会遇到困难,可能会有挫折。但他一点都不害怕,因为他有家人的支持,有李叔的指导,有自己想做好的决心。
夜深了,周时躺在床上,手里还握着一包线椒种子,种子的触感粗糙却踏实。他闭上眼睛,想象着几个月后,屋后的三分地里长满了红彤彤的辣椒,院子里晒着刚摘的辣椒串,厨房里飘着酱料的香味,弟弟捧着一碗手工火鸡面,笑得一脸满足。
他知道,他的新生活,就从这一粒粒种子、一块块泥土开始,一步一步,踏踏实实地走下去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UP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