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的雨刚过,红旗厂的梧桐叶就蹿出了新绿,沾着水珠的叶片垂在车间窗沿下,像林晚秋母亲绣谱里没绣完的“滴水纹”。车间里比往常更热闹,女工们围着刚到的法国地图,用红笔圈出传承基地的位置,张桂芬的儿子小宝挤在中间,手里拿着卫东画的“机械绣纹”简笔画,奶声奶气地说:“妈妈,我也要去法国,教外国小朋友绣五角星!”
林晚秋蹲在工作台前,指尖捏着母亲的银簪,正往一块米白色的真丝布上描纹样——这是要带去法国的“迎客纹”,缠枝莲绕着法国鸢尾花,是她和赵阿婆视频时一起设计的。银簪的尖端沾着淡墨,在布上划出细弱的线,像母亲当年握着她的手教她描线时的力度,不轻不重,刚好能稳住心神。
“描线要再流畅点,”沈知远站在她身后,手里拿着块刚打磨好的铜片,上面刻着“红旗机械绣纹”的小字,“法国那边注重细节,咱们的纹样不仅要好看,还要有故事,让他们知道这缠枝莲是咱们的传承,鸢尾花是对他们的尊重。”
林晚秋抬头看他,阳光落在他肩上,把蓝布工装的边角染成了暖金色。她想起前几天沈知远熬夜调试机器的样子——他蹲在齿轮旁,手里的扳手转得很慢,眉头微蹙,嘴里念叨着“送经速度再快0.2秒,绣鸢尾花的花瓣会更自然”。那时她递过去一杯热粥,他抬头笑的时候,眼底有红血丝,却比灯光还亮。
“我知道,”林晚秋的指尖轻轻蹭过布上的墨线,“就是有点紧张,怕咱们的手艺到了国外,人家不理解这里面的心意。”比如缠枝莲里藏着母亲的针脚,鸢尾花的弧度参考了李阿婆绣牡丹的手法,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传承,怕外国朋友看不懂。
沈知远把铜片放在她手边,铜面映出她的影子,也映出窗外的梧桐叶:“别担心,手艺里的温度是不分国界的。你看咱们之前寄的样品,法国客商不也看出来里面的用心了吗?再说,还有赵阿婆他们会帮咱们解释,老绣工的话,最有分量。”
车间门口突然传来脚步声,王大妈提着竹篮走进来,里面装着刚蒸好的青团,艾草的清香一下子漫满了车间:“刚从乡下采的艾草,新鲜得很,你们尝尝,垫垫肚子。”她把青团分给大家,最后递了两个给林晚秋,“这个是豆沙馅的,你妈以前最爱吃,我特意多做了几个,你带去法国,也算带点家乡的味道。”
林晚秋接过青团,指尖触到温热的竹篮,突然想起母亲春天做青团的情景——母亲会把艾草煮得软烂,和着糯米粉揉成团,豆沙馅里要加一勺桂花蜜,说“甜一点,日子才好过”。眼眶一下子发热,她把青团放进帆布包,里面还躺着母亲的绣谱和李阿婆的绣针,这些东西凑在一起,像母亲和李阿婆陪着她一起去法国。
“对了,”王大妈擦了擦手,“昨天苏州来电话,说赵阿婆身体不太好,但是还在帮咱们整理要带去法国的绣品,让你们别担心,她会把老绣工们的心意都缝进去。”
林晚秋心里一紧,赶紧拿出手机给赵阿婆打视频电话。屏幕里的赵阿婆坐在绣绷前,头发比上次更白了,却还握着绣针,手里绣的是“缠枝莲鸢尾花”的边角:“晚秋啊,你们放心去法国,我把咱们苏州老绣工的绣品都整理好了,每块布上都缝了小纸条,写着纹样的故事,外国朋友肯定能看懂。”
“阿婆您别太累了,”林晚秋的声音发颤,“绣品不用急,您的身体更重要。”
赵阿婆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,像绣布上的纹理:“我没事,能看着苏绣走出国门,我高兴还来不及呢。对了,我给你寄了盒‘冰丝’,比普通丝线细,绣鸢尾花的花瓣刚好,你收到了吗?”
挂了电话,林晚秋心里又暖又酸——这些老绣工,把一辈子都交给了苏绣,现在还在为传承操心,自己更不能辜负他们的心意。
接下来的日子,大家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法国之行。沈知远把“机械绣纹”的技术参数整理成双语手册,每一页都画了示意图,怕外国朋友看不懂;张桂芬教女工们绣法国国旗上的三色纹,手指被针扎了好几个小洞,贴上创可贴继续练;卫东则设计了“中法小朋友手拉手”的纹样,绣在小手帕上,说要送给法国的小朋友。
林晚秋每天都会整理行李,把母亲的银簪、李阿婆的绣针、赵阿婆的冰丝线,还有王大妈的青团配方,都小心地放进箱子里。每次摸到银簪,她都会想起母亲说的“绣活要跟着心走”,心里的忐忑就会少一点,坚定多一点。
出发前一天,沈知远突然把林晚秋叫到废料场。这里还是老样子,堆着旧齿轮和断纱锭,只是多了个新做的小木盒,里面放着个银制的缠枝纹书签,书签背面刻着“匠心不灭”西个字。
“给你的,”沈知远的耳朵有点红,声音比平时轻,“去法国要带很多资料,用这个夹书,不容易弄丢。还有,这个纹样是照着你母亲绣谱里的缠枝莲做的,你拿着它,就像……就像你母亲陪着你一样。”
林晚秋接过书签,指尖触到冰凉的银面,心里像被温水浸过,又软又暖。她想起这么多年,沈知远总是这样,在她需要的时候,用最实在的方式给她支持——帮她解决机器难题,替她挡下排查小组的质疑,现在又为她准备这样贴心的礼物。她张了张嘴,想说谢谢,却发现喉咙发紧,只能轻轻点头。
沈知远看着她,眼神里藏着她看不懂的温柔:“明天就要走了,别太紧张,有我在,有大家在,咱们一定能把‘机械绣纹’的故事讲好。”
就在这时,车间的电话突然响了,是总厂打来的,语气急促:“晚秋,不好了!法国那边传来消息,有家当地的纺织企业说‘机械绣纹’的技术是抄袭他们的,还拿出了类似的机器设计图,要求暂停传承基地的建设,还要咱们赔偿损失!”
林晚秋手里的书签“当啷”一声掉在地上,银面映着废料场的旧齿轮,显得格外刺眼。她的脑子“嗡”的一声,像被重锤砸了一下——怎么会有抄袭?“机械绣纹”是她和沈知远、张桂芬,还有所有女工一起,一点点改进出来的,是母亲和李阿婆的手艺结合现代技术的成果,怎么会变成抄袭?
沈知远赶紧捡起书签,递给她,语气尽量平静:“别慌,肯定是误会,或者是他们想故意刁难。咱们有完整的技术研发记录,从第一次改进送经机构,到现在的立体绣技术,每一步都有记录,还有老绣工们的证明,他们赖不掉的。”
林晚秋接过书签,指尖还在发抖。她想起明天就要出发的机票,想起赵阿婆熬夜整理的绣品,想起女工们期待的眼神,心里像被揪着一样疼:“可是……可是法国那边己经暂停建设了,咱们怎么办?要是传出去,大家会不会以为咱们真的抄袭了?”
张桂芬和卫东也跑了过来,听到消息后,张桂芬一下子急了:“怎么会这样?那些外国人是不是想抢咱们的手艺?不行,咱们得跟他们讲道理,把咱们的研发记录都拿出来,让他们看看!”
卫东攥着手里的“中法小朋友”手帕,眼里满是着急:“姐,咱们不能让他们欺负咱们,咱们的‘机械绣纹’是最好的,不是抄的!”
林晚秋看着眼前的人,看着沈知远坚定的眼神,张桂芬着急的样子,卫东攥紧的小拳头,心里慢慢定了点。她捡起掉在地上的银书签,紧紧攥在手里,冰凉的银面贴着掌心,像母亲在给她撑劲:“对,咱们不能慌,得找出证据,证明‘机械绣纹’是咱们自己的技术。明天的飞机照常去,咱们去法国,跟他们当面说清楚,让他们知道,中国的老手艺和中国的技术,不是好欺负的!”
沈知远点点头,从口袋里掏出技术研发手册,翻开第一页,上面贴着第一次改进机器时的照片,还有所有参与人员的签名:“咱们把这些都带上,还有苏州老绣工们的证词,赵阿婆寄来的绣谱残页,这些都是证据。只要咱们理首气壮,就一定能赢。”
夜色慢慢笼罩了红旗厂,车间的灯还亮着,大家围在一起,整理着各种证据——技术记录、照片、绣品、证词,每一样都藏着他们的心血和坚持。林晚秋看着手里的银书签,背面的“匠心不灭”西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,她知道,接下来的法国之行,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顺利,会有挑战,会有困难,但只要他们在一起,只要守住匠心,就一定能度过难关。
只是,她心里还有个疑问:那家法国纺织企业手里的设计图,到底是怎么来的?是巧合,还是有人故意泄露了“机械绣纹”的技术参数?这个疑问像颗小石子,落在她心里,泛起一圈圈的涟漪,让她忍不住想: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,是不是还有人在盯着“机械绣纹”,等着给他们致命一击?
窗外的梧桐叶在夜风里轻轻晃动,像在无声地提醒她:接下来的路,会更难走,但也更需要他们握紧彼此的手,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传承。
绣色流年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绣色流年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XO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