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里的技术展览会开幕那天,天刚蒙蒙亮,林晚秋就醒了。她特意穿上了母亲生前绣过袖口的蓝布工装,把银簪别在发髻上,又仔细检查了装“机械绣纹”样品的木盒——样品被裹在红绸布里,边角用细棉线缝得整整齐齐,像呵护一件珍贵的宝贝。沈知远早己在宿舍楼门口等她,手里提着个帆布包,里面装着机器参数表和纹样设计图,蓝布工装的领口处别着枚小小的五角星徽章,是上次他给卫东做铜丝五角星时,特意多弯的一个。
“别紧张,”沈知远见她攥着木盒的手指发白,轻声安慰道,“我们的样品既有技术创新,又有纪念意义,肯定能让大家喜欢。就算有问题,我们也一起解决,就像以前一样。”
林晚秋点点头,指尖传来木盒的温热触感,心里的紧张慢慢消散。她想起这些天和沈知远在车间里调试机器的日子,想起女工们帮着梳理纱线的场景,想起王大妈送来的热粥——这些温暖的片段像绣线一样,把她的不安细细缝补,留下满是希望的针脚。
展览会设在市中心的展览馆,门口挂着“技术创新·传承精神”的红色横幅,来来往往的人手里都拿着参展手册,脸上满是期待。周主任早己在门口等候,看到他们来,赶紧迎上来,手里拿着刚领到的参展证:“快进去吧,咱们的展位在二楼,旁边就是纺织局的领导展位,他们特意说要看看咱们的‘机械绣纹’。”
走上二楼,林晚秋一眼就看到了他们的展位——展位上摆着“机械绣纹”样品,样品旁边放着机器改进模型和纹样设计图,红绸布衬得样品格外醒目。展位前很快围满了人,有人指着样品上的缠枝纹和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八个字,小声议论着:“这纹样绣得真精致,没想到机器也能绣出这么细腻的图案!”“听说这是结合了手工刺绣的手法,还纪念革命烈士,太有意义了!”
就在这时,纺织局的李局长走了过来,他拿起样品仔细端详,手指轻轻拂过绣纹,眼里满是赞叹:“这技术太创新了!既保留了传统刺绣的美感,又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能传递红色精神,值得在全市的纺织厂推广!”他转头看向林晚秋和沈知远,语气亲切,“你们是红旗厂的吧?能说说这技术的研发过程吗?”
林晚秋深吸一口气,从帆布包里拿出母亲的绣谱残页,指着上面的缠枝纹:“这技术的灵感来自于我母亲的刺绣手法,她以前是苏州国营刺绣厂的绣工,教会我劈线和缠枝纹的绣法。后来沈工程师教我修机器,我们发现机器的送经机构曲线和绣纹的弧度很相似,就想着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,既传承传统手艺,又能为生产服务。”
沈知远补充道:“我们改进了送经机构的凸轮曲线,让纱线能按照预设的绣纹轨迹运行,还调整了纱线的张力,确保绣出来的图案既精准又有手工的温度。样品上的文字是为了纪念林晚秋外婆——她是革命烈士,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,让更多人记住革命先辈的付出。”
李局长听后,连连点头,他拿起笔在参展手册上写下评语:“技术创新与传统传承结合,红色精神与生产实践融合,值得推广!”他还特意留下了联系方式,让他们后续提交详细的技术资料,以便组织全市的纺织厂学习。
展览会结束后,林晚秋和沈知远刚回到红旗厂,就被车间里的女工们围了起来。大家七嘴八舌地问着展览会上的情况,有人还特意摸了摸样品,眼里满是自豪:“没想到咱们车间也能搞出这么厉害的技术,以后出去说起来,都觉得骄傲!”
张桂芬也站在人群后面,手里拿着一块布料,布料上绣着简单的向日葵,针脚虽然还有些生疏,却比以前整齐了不少。她犹豫了一下,走上前,把布料递给林晚秋:“这是我跟着你教的方法绣的,你看看……还有哪里需要改进?”
林晚秋接过布料,看着上面的向日葵,心里一暖。她想起上次教张桂芬劈线时,张桂芬认真学习的样子,想起她被通报批评后沉默的模样——原来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,就像缠枝纹一样,即使有曲折,也能慢慢朝着阳光生长。“绣得很好,”林晚秋指着向日葵的花瓣,“要是这里的针脚再密一点,花瓣会更立体,你可以试试调整一下劈线的粗细。”
张桂芬点点头,小声说了句“谢谢”,转身回了自己的工位。看着她的背影,林晚秋想起母亲说的“人心就像绣布,多些耐心和善意,就能绣出美好的图案”,心里满是感慨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厂里开始推广“机械绣纹”技术。沈知远负责给各个车间的保全工培训机器改进方法,他把复杂的参数转化成简单的口诀,还亲手制作了机器模型,让大家更容易理解;林晚秋则负责教女工们设计纹样和调整纱线,她把母亲的绣谱残页复印出来,分发给大家,还手把手地教大家劈线和绣纹的基本手法。
车间里的氛围变得格外热闹,以前大家下班后都各自回宿舍,现在却常常留在车间里,一起讨论机器参数,一起研究纹样设计。有人还把家里的旧绣品带来,和大家分享传统刺绣的技巧;有人则主动整理机器故障记录,为技术改进提供参考。王大妈也经常来车间,给大家送些水果和点心,还帮着整理绣线,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车间里的每个人。
卫东放暑假时,也来厂里帮忙。他跟着沈知远学习弯铜丝,还自己做了很多小小的五角星徽章,送给车间里的女工们;他还跟着林晚秋学习简单的刺绣,在一块小布上绣了朵小小的向日葵,送给了王大妈,乐得王大妈合不拢嘴,逢人就说“卫东这孩子真懂事,比我家孙子还贴心”。
一天下午,车间里突然来了位特殊的客人——沈知远的姐姐沈晓兰。她是苏州国营刺绣厂的技术骨干,这次是特意来红旗厂学习“机械绣纹”技术的。看到沈知远和林晚秋,她笑着说:“我早就听说你们搞出了机械和刺绣结合的技术,这次来一看,果然名不虚传!我母亲要是还在,肯定会特别高兴,她一首希望有人能把传统刺绣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,让更多人喜欢上刺绣。”
沈知远拿出母亲的旧照片,照片上的女子和沈晓兰有几分相似,手里拿着绣花针,笑容温和。“这是我母亲,”沈知远的声音里带着怀念,“她以前总说,刺绣不是死板的手艺,要跟着时代进步,才能走得更远。现在我们做到了,她肯定能看到。”
林晚秋也拿出母亲的绣谱残页,递给沈晓兰:“这是我母亲的绣谱,上面有很多传统的缠枝纹绣法,或许能为你们厂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。我们以后可以多交流,把传统刺绣和现代技术结合得更好。”
沈晓兰接过绣谱,仔细翻看,眼里满是惊喜:“太好了!这些绣法很多都快失传了,我们可以一起整理出来,出版一本刺绣技术手册,让更多人学习传统刺绣,也让更多人了解‘机械绣纹’技术!”
那天晚上,车间里的女工们特意举办了一场小小的联欢会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吃着王大妈做的点心,聊着技术改进的成果,聊着未来的计划。有人唱起了《东方红》,歌声虽然不算专业,却充满了热情;有人展示了自己绣的小物件,有手帕、有荷包,还有小小的五角星徽章;沈知远和林晚秋则一起演示了“机械绣纹”的制作过程,机器运转的声音和绣花针穿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像一首温柔而坚定的歌。
林晚秋坐在人群中间,手里拿着母亲的绣谱残页,身边是沈知远,不远处是笑着聊天的卫东和王大妈,车间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,照在每个人的脸上,也照在她心里。她想起刚到厂里时的迷茫和不安,想起那些被刁难的日子,想起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夜——原来生活就像一块绣布,即使一开始满是褶皱和空白,只要用心去绣,用爱去缝,就能绣出满是希望的图案;原来传统和现代不是对立的,就像银绣针和机器齿轮,只要找到合适的结合点,就能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。
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,照在“机械绣纹”样品上,银线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,像撒了一把星星。林晚秋知道,未来的日子里,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,但只要她手里还握着这根银绣针,身边还有这些可爱的人,她就有勇气走下去,就像缠枝纹一样,生生不息,永远朝着阳光生长。她也知道,母亲和沈知远的母亲肯定能看到,看到传统刺绣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,绽放出了新的光彩;看到那些藏在针脚里的爱和坚守,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和传承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MXO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