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晨雾还未散尽,民勤村的宁静就被一阵急促的锣声打破。孙二狗边敲锣边喊:"不好了!山洪冲垮了河堤,参田要被淹了!"
董海舟第一个冲出家门,只见汹涌的洪水正朝着参田奔涌而去。这片参田里种着即将收获的紫参,是全村人一年的指望。
"快!都去抢险!"董海舟抄起铁锹就往河堤跑。徐温玲立即组织妇女们装沙袋,老人们也拄着拐杖赶来帮忙。
然而洪水来势太猛,尽管全村人拼尽全力,还是有三成参田被淹。看着泡在水中的紫参,老会计瘫坐在地:"完了...这下全完了..."
祸不单行。第二天,县里通知要修建水库,民勤村正好在淹没区内,需要整体搬迁。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让村民们陷入了绝望。
"搬迁?往哪儿搬?这些参田怎么办?"村民们围在村委会前,个个面带愁容。
董海舟和徐温玲连夜研究搬迁方案。他们发现新址虽然偏远,但土壤和气候条件更适合种参。"这是个机遇,"徐温玲指着地图说,"新地方的参田面积更大,还有山林可以发展林下种植。"
但搬迁需要大量资金,补偿款远远不够。董海舟提出向信用社贷款,却遭到大部分村民反对:"万一赔了怎么办?咱们可担不起这个风险啊!"
关键时刻,徐温玲想出了一个办法:先带领愿意冒险的年轻人去新址开荒,等有了成效再说服其他人。
那段时间,董海舟带着十几个年轻人住进了荒山。他们搭窝棚、垦荒地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徐温玲则留在村里,照顾被洪水泡过的参田,同时还要安抚村民情绪。
然而困难接踵而至。新垦的荒地肥力不足,参苗长势很差;又遭遇了虫害,好不容易长出的参叶被啃得千疮百孔。
"这样下去不行,"董海舟红着眼睛说,"得想个办法改良土壤。"
他们想起老辈人说过,山上的某种野草烧成灰可以肥田。于是每天收工后,大家就上山割草烧灰,一担一担往田里挑。
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。徐温玲来送粮时,发现新参田的排水不好,参苗都被泡着了。她立即组织人挖排水沟,意外发现沟底有一种特殊的黏土。
老药农认出这是难得的"药泥",对紫参生长特别有益。这个消息让所有人精神一振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被洪水泡过的老参田虽然减产,但剩下的紫参品质反而更好了。经过检测,原来是洪水带来了上游山区的特殊矿物质。
徐温玲立即抓住这个机会,以"洪水孕育的特级紫参"为卖点,居然卖出了平时三倍的价格。这笔意外之财解决了搬迁的资金问题。
看到成效,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搬迁。大家互帮互助,很快在新址建起了房屋和参田。
如今,民勤新村不仅扩大了参田规模,还利用山林资源发展起林下种植。洪水带来的特殊矿物质成为他们紫参的独特卖点。
夕阳下,董海舟和徐温玲站在新村的观景台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参田和山林。
"还记得发洪水那天,大家有多绝望吗?"徐温玲轻声问道。
董海舟望着被晚霞染红的参田:"天无绝人之路。这场洪水虽然冲毁了我们的家园,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天地。"
山下,新开垦的参田里绿意盎然。更远处,满载紫参的货车正驶向山外,车身上"洪水紫参"的字样格外醒目。
民勤村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,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,将灾难变成了机遇,让紫参的清香飘得更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2GU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