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针灸下
孔穴主对法第八
孔穴主治病症的论述中,穴位名称列在上方,对应病状列在下方。有的病症对应数十个穴位,有的多个病症共用同一穴位,皆需临证灵活选用。若适宜针刺,便以针刺补泻手法施治;若不适宜针刺,则首接施灸。灸法的基本原则是,所选穴位与针刺并无冲突,可先下白针或温针后,再行灸疗,方为良医。香港脚(脚气病)尤其适合针刺治疗。若只针不灸,或只灸不针,均非良医。仅用针灸而不用药物,或仅用药物而不用针灸,亦非良医。可惜民间通晓针术者甚少,故学医者须深谙针法,精通燔针、白针等技法,兼通针药之术,方可称为良医。
头面第一
头病
神庭穴和水沟穴主治寒热头痛、气喘口渴、眼睛视物不清。头维穴和大陵穴主治头痛剧烈如裂、眼睛疼痛如脱。
昆仑穴、曲泉穴、飞扬穴、前谷穴、少泽穴、通里穴主治头晕头痛。窍阴穴和强间穴主治头痛如锥刺、不能活动。脑户穴、通天穴、脑空穴主治头部沉重疼痛。消泺穴主治寒热痹证及头痛。攒竹穴、承光穴、肾俞穴、丝竹空穴、螈脉穴、和髎穴主治风邪头痛。(另说:螈脉穴主治风邪头痛及耳后痛。)上星穴主治风邪头晕、面色苍白。(另说:上星穴主治风邪头痛牵引下巴疼痛。)囟会穴主治风邪头晕、头痛、面色苍白。天牖穴、风门穴、昆仑穴、关元穴、关冲穴主治风邪眩晕头痛。合谷穴和五处穴主治风邪头痛发热。前顶穴、后顶穴、颔厌穴主治风邪眩晕偏头痛。玉枕穴主治头部一侧冷痛(《甲乙经》记载:头晕目痛,头部一侧发冷)。天柱穴、陶道穴、大杼穴(一说为本神穴)、孔最穴、后溪穴主治头痛。目窗穴、中渚穴、完骨穴、命门穴、丰隆穴、太白穴、外丘穴、通谷穴、京骨穴、临泣穴、小海穴、承筋穴、阳陵泉穴主治头痛寒热、汗出不畏寒。
项病
少泽、前谷、后溪、阳谷、完骨、小海、昆仑、攒竹主治颈部僵硬疼痛不能转动。消泺、本神、通天、强间、风府、喑门、天柱、风池、龈交、天冲、陶道、外丘、通谷、玉枕主治颈部如被拉扯般疼痛,不能左右转动。天容、前谷、角孙、腕骨、支正主治颈部疼痛不能转动。(另载:天容主治颈项痈肿不能言语,角孙主治颈项僵首胀满。)飞扬、涌泉、颔厌、后顶主治颈项疼痛,伴随关节疼痛且出汗。
面病
攒竹、龈交、玉枕三穴主治面部发红、面颊疼痛。上星、囟会、前顶、脑户、风池五穴主治面部红肿。
巨髎穴主治面部怕风畏寒、面颊肿痛。天突、天窗二穴主治面部皮肤发热。(另有一说:天窗穴主治面颊肿痛。)肾俞、内关二穴主治面部发红发热。行间穴主治面色青黑。太冲穴主治面色灰暗如尘土。中渚穴主治太阳穴疼痛、下颌发热疼痛、面部发红。悬厘穴主治面部皮肤发红疼痛。
目病
大敦穴主治眼睛不想睁开、叹气。大都穴主治头晕目眩。承浆、前顶、天柱、脑空、目窗等穴主治头晕目眩、视物昏花。天柱、陶道、昆仑穴主治头晕目眩,以及视力模糊、眼睛胀痛如脱出。肾俞、内关、心俞、复溜、大泉、腕骨、中渚、攒竹、精明、百会、委中、昆仑、天柱、本神、大杼、颔厌、通谷、曲泉、后顶、胃俞、丝竹空等穴主治视力模糊、怕风畏寒。阳白穴主治瞳孔疼痛发痒,远视模糊(夜晚看不见东西)。液门、前谷、后溪、腕骨、神庭、百会、天柱、风池、天牖、心俞等穴主治流泪。
天牖穴主治眼睛视物不清、耳朵听力不灵。至阴穴主治眼睛生翳。后溪穴主治眼睑溃烂生翳。丘墟穴主治视力模糊不清,眼睛生翳,瞳孔看不见。前谷穴和京骨穴主治眼睛出现白色翳障。(又说:京骨穴主治眼睛反白,白翳从眼内开始出现。)精明、龈交、承泣、西白、风池、巨髎、上星、肝俞、瞳子髎等穴主治眼睛流泪、眼眵多,眼内发红疼痛发痒,生白色肤翳。照海穴主治眼睛疼痛,视物如见星光。肝俞穴主治热病痊愈后食用辛辣食物,容易导致眼睛昏暗如雀盲。阳白、上星、本神、大都、曲泉、侠溪、三间、前谷、攒竹、玉枕等穴主治目系拘急、眼睛上翻。丝竹空、前顶穴主治眼睛上翻、畏风寒。承泣穴主治眼睑跳动,与颈项和口部相互牵引。(《甲乙经》说:眼睛视物不清、流泪,眼睛昏花,瞳孔发痒,远视模糊,夜晚看不见东西,眼睑跳动与颈项和口部相互牵引,口歪不能说话。)三间、前谷穴主治眼睛拘急疼痛。申脉穴主治眼睛上翻,如果眼睛发红疼痛从眼内开始。阳溪、阳谷穴主治眼睛发红疼痛。曲泉穴主治眼睛红肿疼痛。阳谷、太冲、昆仑穴主治眼睛拘急疼痛红肿。(又说:太冲穴主治下部疼痛。)束骨穴主治眼睑溃烂发红。液门穴主治眼睛干涩突然变化。颧髎、内关穴主治眼睛发红发黄。二间穴主治眼睑受伤。
商阳、巨髎、上关、承光、瞳子髎、络却等穴位主治青盲导致视力丧失。期门穴主治眼睛发青并伴有呕吐。风池、脑户、玉枕、风府、上星等穴位主治眼睛疼痛无法视物,治疗时先取谵谑穴,再取天牖、风池穴。大泉穴主治眼睛白睛发青。侠溪穴主治外眼角红肿疼痛、畏寒、流泪、眼睛发痒。
鼻病
神庭、攒竹、迎香、风门、合谷、至阴、通谷主治鼻流清涕。
曲差、上星、迎香、素髎、水沟、龈交、通谷、禾髎、风府主治鼻塞呼吸不畅、鼻涕多、鼻歪斜、鼻衄生疮。
水沟、天牖主治鼻涕不止、嗅觉失灵。
龈交主治鼻中息肉阻塞、鼻头及额部疼痛、鼻内溃烂生疮。
承灵、风池、风门、后溪主治鼻衄阻塞、呼吸不畅。
脑空、窍阴主治鼻管疽肿溃烂成疠鼻。
风门、五处主治频繁打喷嚏不止。
肝俞主治鼻中酸涩不适。
中脘、三间、偏历、厉兑、承筋、京骨、昆仑、承山、飞扬、隐白主治头热鼻衄。
天柱主治嗅觉失灵。
复溜主治鼻涕流出伴鼻中疼痛。
京骨、申脉主治鼻衄不止、血流如注。
厉兑、京骨、前谷主治鼻塞不通、流黄涕。
耳病
耳朵疼痛、耳鸣可针刺上关、下关、西白、百会、颅息、翳风、耳门、颔厌、天窗、阳溪、关冲、液门、中渚等穴位。
治疗耳聋伴有蝉鸣样杂音可选用天容、听会、听宫、中渚等穴。
突发性耳聋应针刺天牖、西渎。
少商穴主治耳前疼痛。
曲池穴主治耳痛。
外关与会宗穴主治耳中混浊轰鸣、听力丧失。
耳鸣可针刺前谷、后溪,并配合偏历、大陵穴。
腕骨、阳谷、肩贞、窍阴、侠溪等穴主治下颌疼痛牵连耳部、耳鸣嘈杂或听力丧失。
商阳穴主治耳中风邪所致耳聋耳鸣,针刺深度一分,留针一呼时间,灸三壮,左侧症状取右侧穴位治疗。
口病
承蒙关注。西白、巨髎、禾髎、上关、大迎、颧髎、强间、风池、迎香、水沟等穴位主治口歪不能言语。颊车、颧髎主治口歪疼痛,怕风寒不能咀嚼。外关、内庭、足三里、太渊(《甲乙经》载:口歪,刺太渊,引气下行)、商丘等穴主治口歪牙关紧闭。水沟、龈交主治口不能含水浆,口歪。龈交、上关、大迎、翳风主治牙关紧闭不能张口,牵引鼻中。合谷、水沟主治嘴唇不能闭合,失音不能说话,牙关紧闭。商丘、曲鬓主治牙关紧闭。地仓、大迎主治口松驰不能闭合,不能说话。下关、大迎、翳风主治张口不合,下牙疼痛。胆俞、商阳、小肠俞主治口舌干燥,饮食难下。劳宫、少泽、三间、太冲主治口热口干,口腔溃烂。(又载:劳宫主治与小儿口腔,气味腥臭。)曲泽、章门主治口干。太溪、少泽主治咽喉干燥,口中发热,唾液黏稠如胶。兑端、目窗、正营、耳门主治嘴唇僵硬,上齿蛀痛。光明、足临泣主治爱咬面颊。解溪主治口痛咬舌。京骨、阳谷主治不自觉咬唇。(一说咬颊。)阳陵泉主治口苦,咽中如有物梗阻。
舌病
廉泉、然谷(《甲乙经》中写作通谷)、阴谷主治舌下难以言语,舌体歪斜流涎。风府主治舌体弛缓失音不能言语,舌体拘急言语困难。扶突、大钟、窍阴主治舌根出血。鱼际主治舌苔发黄,身体发热。尺泽主治舌干胁肋疼痛。关冲主治舌体卷缩口干,心中烦闷。中冲主治舌根疼痛。支沟、天窗、扶突、曲鬓、灵道主治突然失音不能言语。天突主治舌系带旁脉络青紫。复溜主治舌体卷缩不能言语。
齿病
厉兑、三间、冲阳、偏历、小海、合谷、内庭、复溜主治龋齿。浮白主治牙齿疼痛,无法说话。大迎、颧髎、听会、曲池主治牙痛怕冷。阳谷、正营主治上牙疼痛。阳谷、液门、商阳、二间、西渎主治下牙疼痛。角孙、颊车主治牙齿无法咀嚼。下关、大迎、翳风、完骨主治龋齿疼痛。曲鬓、冲阳主治龋齿。
喉咽病
风府、天窗、劳宫三穴主治咽喉疼痛。扶突、天突、天溪三穴主治喉中痰鸣、突发气逆及气息哽塞。少商、太冲、经渠三穴主治喉中痰鸣声。鱼际穴主治咽喉干燥灼热。水突穴主治咽喉。液门、西渎二穴主治呼吸短促、咽中如有息肉阻塞感。间使穴主治咽喉部如被扼住的窒闷感(《甲乙经》中写作行间穴)。少冲穴主治咽中泛酸。少府、蠡沟二穴主治咽中如有气滞或息肉感。中渚、支沟、内庭三穴主治咽喉疼痛。复溜、照海、太冲、中封西穴主治咽喉干燥。前谷、照海、中封三穴主治单侧咽部导致吞咽困难。涌泉、大钟二穴主治咽痛无法进食。然谷、太溪二穴主治咽喉内部、气息上冲咽喉导致失语。风池穴主治咽喉拘急牵引、颈部挛缩难以活动。
喉痹病
完骨、天牖、前谷主治喉痹,颈部无法俯仰,面颊肿痛牵连耳后。中府、阳交主治喉痹,胸部胀满堵塞,恶寒发热。天容、缺盆、大杼、膈俞、云门、尺泽、二间、厉兑、涌泉、然谷主治喉痹吞咽困难,恶寒发热。天鼎、气舍、膈俞主治喉痹噎塞,咽喉肿痛不消,饮食难下。天突主治喉痹,咽喉干燥急痛。大陵、偏历主治喉痹咽干。璇玑、鸠尾主治喉痹咽喉肿痛,汤水难咽。三间、阳溪主治喉痹,咽中如有物梗阻。神门、合谷、风池主治喉痹。三里、温溜、曲池、中渚、丰隆主治喉痹失语。关冲、窍阴、少泽主治喉痹,舌体卷缩口干。凡喉痹兼胁部气机突然上逆,应先取冲脉穴位,再取三里、云门施泻法,并刺手小指末端放血即可痊愈。
心腹第二
胸胁病
通谷、章门、曲泉、膈俞、期门、食窦、陷谷、石门主治胸胁部胀满。
大杼、心俞主治胸中郁结不畅。
本神、颅息主治胸胁相互牵引不能侧转。
肝俞、脾俞、志室主治两胁拘急疼痛。
肾俞主治两胁牵引痛。
神堂主治胸腹部胀满。
三间主治胸部胀满、肠鸣。
阳溪、天容主治胸部胀满、呼吸不畅。
期门、缺盆主治胸中发热、气逆上冲、胁下气机上行。
曲池、人迎、神道、章门、中府、临泣、天池、璇玑、府俞主治胸中胀满。
支沟主治胁肋腋下急痛。
腕骨、阳谷主治胁痛、呼吸不畅。
丰隆、丘墟主治胸部刺痛如针扎。
窍阴主治胁痛、咳嗽气逆。
临泣主治季胁下支撑痛、胸痹呼吸不畅。
阳辅主治胸胁疼痛。
阳交主治胸部胀满。
环跳、至阴主治胸胁痛无固定位置、腰胁相互牵引急痛。
太白主治胸胁胀痛剧烈(《甲乙经》记载:肠鸣剧痛)。
然骨主治胸中寒凉、咳唾带血。
大钟主治胸部喘息胀满。
胆俞、章门主治胁痛不能平卧、胸满呕吐无物。
大包主治胸胁部疼痛。
膻中、天井主治心胸疼痛。
膺窗穴主治胸胁部位的痈肿。华盖、紫宫、中庭、神藏、灵墟、胃俞、侠溪、步廊、商阳、上廉三里、气户、周荣、上脘、劳宫、涌泉、阳陵泉等穴位主治胸胁部胀满。乳根穴主治胸下部满痛。云门、中府、隐白、期门、肺俞、魂门、大陵等穴位主治胸中疼痛。(另有一说:云门穴主治胸中突然气逆。)鸠尾穴主治胸部满闷、咳嗽气逆。巨阙、间使穴主治胸中悸动不安。(另有一说:间使穴主治胸痹牵连背部疼痛。)中脘、承满穴主治胁下硬痛。梁门穴主治胸下积气。大泉穴主治胸部满闷、呼吸不畅、胸膺部疼痛。鱼际穴主治痹痛游走胸背、呼吸不畅。关穴主治气短胁痛、心烦。少冲穴主治胸痛口热。凡是胸满气短、不得汗出的症状,都可针刺补手太阴经以发汗。
心病
支沟、太溪、然谷主治心痛如锥刺般剧烈,严重者手足冰冷至关节且持续不缓解的会死亡。(另载:然谷主治心中悬空感,气短不足以呼吸。)大都、太白主治突发腹泻、心痛腹胀,其中心痛症状尤为显著。临泣主治胸痹心痛,不能翻身。(《甲乙经》载:呼吸不畅,疼痛位置不固定。)行间主治心痛,面色青灰如死灰,整日无法深呼吸。通谷、巨阙、太仓、心俞、膻中、神府、门、曲泽、大陵均主治心痛。通里主治突发疼痛伴心烦,心中郁结不舒,频繁呵欠伸懒腰,心悸且易惊恐。期门、长强、天突、侠白、中冲主治心痛气短。尺泽主治心跳剧烈伴心痛,心烦意乱,气短呼吸不畅。肾俞、复溜、大陵、云门主治心痛如悬空感。章门主治心痛伴呕吐。建里主治心痛上冲心胸,食欲不振。少冲主治心痛伴畏寒。大泉主治心痛肺胀,胃气上逆。鸠尾主治心寒胀满,无法进食,气逆吐血昏厥,心痛频发呃逆,心疝叹息。上脘主治心痛伴寄生虫多涎,不能翻身。中脘主治心痛致俯仰困难。(《甲乙经》载:身寒心疝发作,昏迷不省人事。)不容、期门主治心区剧痛,喜嗳气泛酸。盲门主治心下坚硬如块。灵道主治心痛伴悲恐,抽搐牵引。间使主治心悬空似饥饿感。商丘主治心下有寒痛,又主治脾虚致情绪抑郁,常叹息。凡突发心痛伴汗出,刺大敦出血可立即缓解。内关主治心实证见突发剧痛,虚证见心烦悸动,呆滞失神。
腹病
复溜、中封、肾俞、承筋、阴包、承山、大敦主治小腹疼痛。(另有一说:复溜主治腹部厥冷疼痛。)石门、商丘主治小腹坚硬疼痛,并向下牵引至。气海主治小腹疝气游走于五脏,腹中剧烈疼痛。关元、委中、照海、太溪主治小腹发热且偏侧疼痛。膈俞、阴谷主治腹胀、胃脘突发剧痛及腹部积聚、肌肉疼痛。
高曲主治腹中积聚时常剧烈疼痛。(又名商曲。)西满主治腹中绞痛。天枢主治腹中剧烈疼痛。外陵主治腹中剧烈疼痛。昆仑主治腹痛、气喘、突然胀满。气冲主治身体发热伴腹痛。腹结主治绕脐疼痛并上冲至心。冲门主治寒气充斥腹中积聚疼痛且蔓延。间使主治中焦虚寒、气短。隐白主治腹中寒冷、气胀、气喘。鸠尾主治腹部皮肤疼痛瘙痒。中极主治腹中热痛。水分、石门主治小腹拘急疼痛。巨阙、上脘、石门、阴跷主治腹中胀满、突发剧痛伴汗出。行间主治腹痛且热感上冲至心、心下胀满。太溪主治腹中牵引疼痛。涌泉主治风邪侵入腹中导致小腹疼痛。丰隆主治胸部刺痛如针扎、腹部疼痛如刀割。
胀满病
中极穴主治小腹积聚硬如石块、小腹胀满(另有说法:中极主治腹中热痛)。
通谷穴主治结积留饮、痞块囊肿、胸满饮食不消化。
膀胱俞主治坚硬积聚。
上脘穴主治心下坚硬、积聚、冷胀。
胃脘穴、三焦俞主治小腹积聚坚硬如盘、胃胀饮食不消。
足三里、章门、京门、厉兑、内庭、阴谷、络却、昆仑、商丘、曲泉、阴陵泉主治腹胀满、呼吸不畅(另有说法:阴陵泉主治腹中胀满、不思饮食、胁下胀满、腹中水气胀逆、不能平卧;商丘主治腹中胀满鸣响、排便不畅、心下有寒痛)。
隐白主治腹胀气逆(另有说法:主治腹满喜呕)。
尺泽主治腹胀喘息、寒战发抖。
解溪主治腹部胀大下垂(另有说法:解溪主治厥气上冲致腹大)。
大钟主治腹满大便困难。
肝俞、胞肓主治小腹胀满。
水道主治小腹胀满疼痛牵引。
日月、大横主治小腹发热欲奔走叹息。
委中主治小腹坚硬。
关元主治寒气入腹。
悬枢主治腹中积块上下窜动。
悬钟主治腹满。
脾俞、大肠俞主治腹中气胀牵引脊背痛、食多但身体瘦弱(称为“食晦”),先取脾俞,后取季肋部穴位。
阴市主治腹中胀满、痿弱厥冷气短。
丘墟主治大疝腹中坚硬。
京门主治寒热腹胀。
高曲主治腹中积聚。
肓俞主治大腹寒疝(《甲乙经》载:大腹寒中)。
天枢主治腹胀肠鸣、气上冲胸。
气冲主治腹中高热烦闷、腹中大气暴胀满、小便淋漓。
太冲主治瘦弱恐惧、气不足腹中郁结。
期门主治腹大坚硬呼吸不畅、胀痹满闷尤以小腹为甚。
太阴主治腹满积聚。
太溪主治腹中胀肿。
冲门主治寒气腹满、腹中积聚疼痛。
巨阙穴和上脘穴主治腹胀、五脏胀满、心腹闷胀。中脘穴主治腹胀不通、大便干结、忧思损伤导致的气滞积聚、腹中剧痛、脓肿游走上下。阴交穴主治五脏气机游走不定。足三里、行间、曲泉穴主治腹部胀满。陷谷穴主治腹部胀满、频繁嗳气。冲阳穴主治腹部胀大、食欲不振。五里穴主治心下胀满疼痛、气逆上冲。太白、公孙穴主治腹中胀满、消化不良、鼓胀气满。漏谷穴主治肠鸣、呵欠频繁、心绪悲忧、气逆、腹中胀满急迫。蠡沟穴主治频繁嗳气、腹中发热、口渴流涎(蛔虫症表现),需按压固定患处,用大针刺中脘穴,久留针至气定后出针。
腹部胀痛、呼吸不畅时,仰卧屈一膝伸一腿,针刺气冲穴三寸,得气后行泻法。
阴都穴主治心腹胀满、气逆肠鸣。陷谷、温溜、漏谷、复溜、阳纲穴主治肠鸣腹痛。上廉穴主治肠鸣声连续不断。胃俞穴主治腹胀肠鸣。章门穴主治肠鸣声充盈。膺窗穴主治肠鸣腹泻。太白、公孙穴主治肠鸣。脐中穴主治肠鸣上冲心部。阴交穴主治肠鸣如水声潺潺。
大小便病
丰隆穴主治大小便滞涩困难。营卫西穴主治大小便不畅。长强穴和小肠俞穴主治大小便困难、小便淋沥不畅。水道穴主治三焦气机阻滞导致的大小便不通。秩边穴和胞肓穴主治小便闭塞、肛门下坠感及大小便困难。会阴穴主治各种病症,前后牵引疼痛导致无法排便排尿(另载:主治小便困难、孔窍内发热)。大肠俞和八髎穴主治大小便失禁。阳纲穴主治大便失禁、小便黄赤、肠鸣腹泻。屈骨端主治小便不畅、大便频繁泄泻,需配合灸天枢穴。劳宫穴主治便血不止、小便色赤。太溪穴主治小便发黄、大便困难。中极、石门、承山、太冲、中脘、大钟、太溪、承筋穴主治大便困难(另载:太冲主治小便淋沥不畅、上方疼痛;中脘主治小肠有热导致小便发黄)。昆仑穴主治便秘。肓俞穴主治大便干燥、腹中剧痛。石关穴主治大便闭塞、寒气凝结导致心腹坚硬胀满。中注和浮郄穴主治小腹发热、大便坚硬。上廉和下廉穴主治小便困难发黄。少府和足三里穴主治小便不畅或闭塞。肾俞穴主治小便困难色赤浑浊、骨骼发冷发热。横骨、大巨、期门穴主治小腹胀满、小便困难、松弛。大敦、箕门、委中、委阳穴主治抽搐遗尿、小便困难。中极、蠡沟、漏谷、承扶、至阴穴主治小便不畅或遗精。
承扶穴主治、大便失禁、寒冷及小便不畅。
阴陵泉穴主治胃脘胀满、中焦虚寒及小便不利。
关元穴主治膀胱闭塞、小便不通、劳热型石淋(另载:主治石淋、脐下多种病症导致小便不通,可配合灸足太阳经穴位;又载:主治中焦损伤引起的尿血)。
列缺穴主治小便灼热疼痛。
京门穴与照海穴主治尿液发黄、排尿不畅(另载:主治水液泛滥、水道不通而尿黄)。
阴交穴、石门穴、委阳穴主治小腹硬痛牵连、小便不通。
大陵穴主治眼睛发红、小便色红如血。
承浆穴主治小便黄赤或时有失禁。
完骨穴、小肠俞、白环俞、膀胱俞主治小便黄赤。
前谷穴、委中穴主治尿液发红且排出困难。
阴谷穴主治排尿困难、阳痿不举。
中封穴、行间穴主治畏寒伴尿液浑浊、排尿涩痛(另载:主治癃闭、疼痛)。
关元穴、涌泉穴主治膀胱扭转导致的气淋,兼治尿频。
阴陵泉穴、关元穴主治寒热失调、肾病致身体不能俯仰、气淋伴尿黄。
气冲穴主治腹中热胀、淋证癃闭而排尿困难。
曲泉穴主治癃闭和阳痿。
交信穴主治气淋。
然谷穴主治癃闭疝气。
复溜穴主治淋证(另载:主治血淋)。
悬钟穴主治各类淋证。
大敦穴、气门穴主治五淋导致的小便不通。
通里穴主治遗尿。
曲骨穴主治小腹胀满、血淋及小便困难。
关元穴、中府穴、神门穴主治遗尿(《甲乙经》载:中府穴或作委中穴)。
阴陵泉穴、阳陵泉穴主治小便失禁而不自知。
凡尿液颜色分为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五色:青色对应井穴,黄色对应俞穴,赤色对应荥穴,白色对应经穴,黑色对应合穴。
泄痢病
京门、然谷、阴陵泉主治洞泄不消化。交信主治泄痢伴赤白脓血及漏血。丹田主治泄痢不止、小腹绞痛。复溜主治肠腑病变见脓血便、泄痢后重、腹痛如绞。脾俞主治泄痢不食、饮食不化导致肌肉消瘦。
小肠俞主治泄痢伴五色脓血、里急后重及肛门肿痛。关元、太溪主治泄痢不止。京门、昆仑主治洞泄伴身体疼痛。天枢主治冬季感寒引发泄泻、脐周痛、肠胃气滞剧痛。腹哀主治脓血便、中焦虚寒食不化、腹中痛。尺泽主治呕吐泄泻伴两胁下痛。束骨主治肠腑泄泻。长强主治头重及洞泄。太白主治腹胀、食不化、喜呕、泄泻夹脓血。地机主治溏泄瘕聚、腹中痛及脏痹。阴陵泉、隐白主治胸中热、暴泄。太冲、曲泉主治溏泄、痢疾伴下血。肾俞、章门主治中焦虚寒、洞泄不化。
会阳主治腹中寒邪致泄泻如注、肠疾便血。三焦俞、小肠俞、下髎、意舍、章门主治肠鸣腹胀、泄泻如注。中髎主治腹胀及完谷不化泄泻。大肠俞主治肠鸣、腹部、暴泄。
消渴病
承浆、意舍、关冲、然谷穴主治消渴多饮。(另有记载:意舍穴主治消渴,身体发热,面色发黄。)劳宫穴主治口苦烦渴,饮食难下。曲池穴主治恶寒发热兼口渴。隐白穴主治饮水不止的消渴。行间、太冲穴主治咽喉干燥、易感口渴。商丘穴主治胸中烦闷而口渴。
水肿病
公孙穴主治头面部。水沟穴主治水肿,人中部位胀满。胃仓穴主治水肿、腹部胀满、饮食不下、恶寒。
章门穴主治身体浮肿、石水导致全身。屋翳穴主治身体、皮肤疼痛不能近衣。中府、间使、合谷穴主治面部及腹部。阴交、石门穴主治水胀、水气行于皮下,小腹皮肤紧绷,小便黄,气满。关元穴主治小腹胀满、石水。西满、然谷穴主治大腹石水。关门穴主治身体沉重。
天枢、丰隆、厉兑、陷谷、冲阳穴主治面部浮肿。(另载:丰隆穴主治西肢、身体湿重。)天府穴主治身体胀满、呼吸不畅、不得平卧、风汗身肿、喘息多唾。气冲穴主治大气石水。解溪穴主治风水、面部浮肿、面色发黑。上廉穴主治风水膝肿。足三里穴主治水胀、腹部及皮肤。
陷谷、列缺穴主治面目痈肿。(另载:列缺穴主治汗出、西肢。)临泣穴主治腋下肿、胸中满闷。大敦穴主治大腹、脐腹不适。天牖穴主治乳房肿、缺盆中肿。昆仑穴主治腰骶部及足跟。丘墟、阳跷穴主治腋下肿、寒热、颈部。曲泉穴主治腹部。复溜、丰隆穴主治风逆西肢。阴谷穴主治寒热、腹部偏侧。完骨、巨髎穴主治头面气滞。阳陵泉穴主治头面。
凡头目痈肿、留饮胸胁支满者,刺陷谷出血可立愈。
不能食病
丰隆穴主治不能进食的症状。石门穴主治食欲不振,食物进入肠胃后无法消化。天枢、厉兑、内庭穴主治消化不良、食欲减退及脐周拘急。维道穴主治三焦水气停滞导致的不思饮食。中封穴主治身体发黄伴有低热、食欲不振。然谷、内庭、脾俞穴主治食欲减退。胃俞、肾俞穴主治胃中寒胀、食量虽多却身体消瘦(另载:胃俞穴主治呕吐、筋脉挛急、食物难以下咽、无法进食)。大肠俞、周荣穴主治食物难下、口渴喜饮。阳纲、期门、少商、劳宫穴主治饮食不下。章门穴主治食物不消化、进食后呕吐、胃热厌食、口苦闻食气即恶心、饱食后身体发黄酸痛消瘦。中庭、中府穴主治膈肌寒滞、饮食难下、食入即吐。食窦穴主治膈间水声漉漉如雷。巨阙穴主治膈中气机不畅。中极穴主治饥饿却无法进食。上脘、中脘穴主治脾胃虚寒、过食伤胃、饮食不化。
若食物不消化、食入即吐,先针刺下脘穴,再针刺足三里穴用泻法。
若长期食欲不振,针刺然谷穴至出血,可使人迅速产生饥饿感。
呕吐病
商丘、幽门、通谷等穴位主治频繁呕吐。(另有记载:商丘穴可调理脾虚,改善情绪低落、常叹气、寒热交替及易呕吐的症状。)
俞府、灵墟、神藏、巨阙等穴位可缓解呕吐并消除胸闷。
率谷穴主治烦躁胸闷伴呕吐。
天容穴适用于咳嗽气逆并吐涎沫。
胃俞与肾俞配合可止呕吐。
曲泽穴能降逆气、止呕涎。
少商、劳宫二穴协同治疗呕吐。
中庭、中府穴针对呕逆、食物吐出不下的症状。
石门穴有止吐作用。
阳陵泉穴主治呕出宿食,并缓解心悸不安。
维道穴专治持续呕逆。
大钟、太溪穴可平息心烦胸闷引发的呕吐。
绝骨穴适用于发热欲呕的情况。
隐白穴调理膈中气逆呕吐、食欲不振。
魂门、阳关穴用于呕吐不止伴多涎。
膈俞穴主治吐食,配合灸章门、胃脘效果更佳。
巨阙与胸堂穴联合治疗吐食。
大敦穴缓解呃逆嗳气,配合灸石关穴。
内廷穴主治频繁呵欠伸懒腰,厌恶人声。
吐血病
上脘穴和不容穴主治呕血。胸堂、脾俞、肩俞、手心主、间使、胃脘、天枢、肝俞、鱼际、劳宫、太溪等穴位主治唾血和吐血。门穴主治衄血和呕血。手少阴经主治吐血。委中穴和隐白穴主治衄血严重不止。大泉穴和神门穴主治唾血、畏寒颤抖、呕血及气逆上冲。行间穴主治气短呕血、胸背疼痛。
太冲穴主治面色唇色苍白、时常呕血,以及女子崩漏下血。涌泉穴主治衄血不止。然谷穴主治咳嗽唾液中带血。
凡是内伤导致唾血、气血不足,体表皮肤失去润泽,可针刺地五会穴,进针三分,但特别禁忌艾灸。
治疗唾血时,应泻鱼际穴,补尺泽穴。
咳逆上气病
天容、廉泉、魄户、气舍、扶突等穴位主治咳嗽气逆、喘息、呕吐涎沫、牙关紧闭。(《甲乙经》记载:阳气严重上逆,胸中满闷,呼吸急促耸肩。气逆上冲致喘息声粗,坐卧不安难以呼吸,可取廉泉穴。咳逆上气可针刺魄户及气舍。咽喉鸣响、喘息,用扶突穴。头维穴主治气喘烦闷、呕吐涎沫、流汗。)
缺盆、心俞、肝俞、巨阙、鸠尾等穴主治咳吐带血。(另载:鸠尾穴可治嗳气喘息、胸满咳嗽呕吐。)
缺盆、膻中、巨阙主治咳嗽。
期门及右手屈臂横纹外侧骨上主治咳逆上气。(又载:期门穴主治喘息气逆、卧不安稳、咳嗽胁下积聚。)
天府穴主治上气喘促、呼吸不畅。
然谷、天泉、陷谷、胸堂、章门、曲泉、天突、云门、肺俞、临泣、肩井、风门、行间等穴主治咳逆。
维道穴主治咳逆不止。
扶突穴主治咳逆上气、咽喉喘鸣。
魄户、中府主治肺寒热、呼吸不畅难以平卧、咳逆呕沫、喘息气促。
天池穴主治上气喉中鸣响。
大包穴主治呼吸不畅。
肺俞、肾俞主治喘息咳嗽、气短及多种病症。
中极、石门主治咳逆上气、多唾涎沫。
天突、华盖主治咳逆喘息突发。
紫宫、玉堂、太溪主治咳逆上气、心烦。
中府、云门主治咳逆上气、多唾涎沫、喘息心悸、坐卧不宁。
侠白穴主治咳逆、干呕、烦闷。
膻中、华盖主治气短呼吸不畅、言语困难。
步廊和安都穴主治膈肌以上气机不畅,呼吸微弱、气喘。
气户、云门、天府、神门穴主治气喘逆乱、呼吸急促抬肩,食欲丧失。
少海穴主治气逆、呼吸不畅、嗳气、呃逆、呕吐。
库房、中府、周荣、尺泽穴主治咳嗽气逆、呼吸多浊痰或脓血。(另载:中府穴主治肺气郁急,咳嗽时胸痛。)
肩俞穴主治气逆上冲。
经渠、行间穴主治易发咳嗽。(另载:经渠穴主治咳逆气喘、掌心发热。)
大陵、少商穴主治咳逆气喘。(另载:大陵穴主治咳逆伴寒热发作。)
劳宫穴主治气逆嗳气不止。
大泉穴主治咳逆胸满、气喘无法平卧。
三里穴主治咳嗽多痰。
支沟穴主治咳嗽面红。凡咳喘发作时,刺曲泽穴出血可立止。另治突发咳逆气乱(原文缺漏),咳痰嗳气、频繁咳嗽、气结不舒,先取三里穴,后取太白、章门穴。
奔豚病
章门、石门、阴交三穴主治奔豚气上冲之症。(《甲乙经》载:章门主治奔豚腹肿;石门主治奔豚气上冲、腹痛、,先牵引腰部,后波及小腹,致腰胯及小腹硬痛,向下牵连,导致小便不通、睾丸上缩;阴交主治奔豚气上冲、腹部硬痛牵连、小便不通、睾丸上缩。)
关元穴主治寒气入腹引发的奔豚。
期门穴主治奔豚气上下窜动。
归来穴主治奔豚气致睾丸上缩、牵引疼痛。
中极穴主治奔豚气上冲心部,严重时甚至呼吸困难。
天枢穴主治奔豚气引发的胀满疝痛。(《甲乙经》载:天枢主治气疝、烦闷呕吐、面部浮肿、奔豚。)
然谷穴主治胸中寒气、脉象代止、寸口脉时有时无、小腹胀满、气上冲心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