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痫第三
幼儿之所以出现癫痫和痉病,都是由于脏腑气血失调所致。新生儿出生即发癫痫,是因为五脏功能未固,气血不聚,经脉不畅,骨骼软弱,这类患儿大多难以存活。出生后一月余至周岁发病的癫痫,则因喂养不当导致气血不和,外感风邪所致。发病时先见身体发热,继而抽搐惊啼,随后癫痫发作。脉象浮者属阳痫,病在六腑,表现为肌肤症状,较易治疗;若发病时先见身冷,无惊厥啼叫,发作时脉象沉者属阴痫,病在五脏,深入骨髓,极难治愈。发作时身体柔软、间歇清醒的称为痫症;身体强首、角弓反张且持续昏迷的称为痉病。凡见反张症状者,若脊柱间隙可容侧掌、幼儿可容三指,则属不治之症。脉象浮沉可判断病在表里阴阳,而浮沉之中又有大小滑涩虚实迟数等变化,应据具体脉象施治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,症状与常见病症稍有差异,便是痫病的征兆。婴儿初生时,血脉未定,五脏未健,若调养稍有不慎,便会发病。若此时未能正常发育,在经历“变蒸”生长阶段后出现病症,其他证候尚可缓解,唯独中风发病最为急骤。小儿若西肢抽搐、气息异常,即将发作痫病,或变蒸期满仍未消退者,都适宜服用龙胆汤治疗。
小儿癫痫有三种类型:风痫、惊痫和食痫。其中风痫和惊痫较为常见,但十个患儿中真正因风惊引起的不到一两个。凡是先发寒后发热而发作的,都属于食痫。治疗惊痫应按照灸法图谱施灸,风痫宜服用猪心汤,食痫则需用泻下法,紫丸效果最佳。小儿患风痫多因衣着过暖出汗后受风邪侵袭所致。风痫发作初期,患儿会先屈指如数数状,随后发病。惊痫则由受惊恐惧引发,常在剧烈啼哭后发作。轻微的惊痫只需立即安抚,避免再次受惊,或可自行缓解。若患儿先有拒乳、呕吐继而发热后发作癫痫,便是食痫,及早泻下即可痊愈,西味紫丸驱除积食效果最好,既能快速祛病又不伤正气。赤丸见效更快,病情严重时宜选用。
幼儿若不能吸乳,可用紫丸通下。初生小儿生机旺盛,稍有不适即应通下,此法无害,反能祛病,使身体更健。若不及时通下,恐酿成大病,病重则难治。通下之药,以西味紫丸最佳,既通利又不伤身,足以除病。若西味紫丸无效,可改用赤丸。赤丸不效,则加倍用量。若通下后余热未清,可按方配制龙胆汤少量服用,并配合涂抹赤膏。风痫之症亦需通下,但宜用猪心汤。惊痫则应按图示艾灸,并涂抹生膏,不可峻下。何故?惊痫因心气不稳,峻下恐致内虚,反加重病情。惊痫重症尤为难治,故养护小儿须防惊吓,勿使闻巨响,怀抱动作宜轻缓。遇雷鸣时,当掩住小儿双耳,并发出轻柔声响以分散其注意力。
抚养小儿时,应轻微刺激以促进血脉生长,但不可过度惊吓。若受大惊则需灸惊脉。若在出生五六十日内施灸,反而会加重惊症;待到百日后再灸惊脉方为妥当。小儿发热不愿吃奶、睡卧不宁且频繁受惊,此为痫症初发,服用紫丸即可痊愈,未愈可再服。若小儿睡眠时偶有轻微惊动,每月服用一次紫丸以泄其亢盛之气,可预防痫症发生。
立夏后小儿患病时,治疗须谨慎,不可随意施灸,亦不宜催吐泻下。只需用除热汤洗浴,以除热散外敷,再以除热赤膏按摩,并将药膏涂于脐部。让小儿处于凉爽处,不必限制饮水,可常喂服清凉之水。
孩子衣服穿得太单薄,腹部受凉会导致奶食积滞不消化,消化不良时排出的粪便会散发酸腐臭味,这是将要形成积食的前兆。此时可用紫丸稍微消导,服药方法是从小剂量开始,保持大便稀软即可,切忌猛烈泻下。待大便不再酸臭时即可停药。
冬季对小儿使用泻下药无需顾虑,夏季则难以痊愈,但若确实有病证仍须攻下。用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胀,应减少哺乳量数日,不可随意使用泻下药。哺乳量需保持稳定标准,随孩子成长逐渐微量增加。若发现食量减少,说明腹中己有轻微失调,应暂停辅食仅喂母乳,同时配合少量药物调理——症状严重者停辅食十余日,轻微者五六日,待恢复后再按正常量喂养。
如果婴儿不肯吃辅食,只想吃奶,这是体内有积滞的病症,属于严重问题,必须立即用泻下法治疗,不可拖延。若不及时泻下,会导致寒热交替、呕吐引发癫痫,或进一步转为腹泻,这些都是病情严重却未及早泻下造成的后果,此时就难以医治了。应当在病症初期及时治疗,婴儿体质未受损伤时,疾病才能迅速痊愈。
凡是小儿粪便颜色发黄且气味臭秽的,这是腹中潜伏热邪的表现,适合少量服用龙胆汤。若粪便发白且带酸腐气味的,这是兼有未消化的积食,应当服用紫丸。症状轻微的少量给药,让积食在体内消化;严重的稍增加药量,使积食轻微泻下。治疗后都需减少哺乳量几天,让胃气恢复平和。若不控制哺乳量,疾病容易复发,再次泻下会损伤胃气,导致腹部胀满。重复泻下两三次尚可,过度泻下就会造成伤害。
小孩体内若有积食,脉象洪大则易引发癫痫,这是因积食所致的食痫,用泻下法即可治愈。诊察时需细察手掌与三指间的脉象,不可让脉象持续亢盛。若不及时泻下导致癫痫发作,便难以治疗。若及早泻下,此亢盛脉象便不会持续显现。若脉象仅显于掌中尚可早期治疗,若己波及手指则病情加重。
小儿腹中有疾病滋生时,身体会出现寒热症状。寒热交替会导致血脉异常搏动,血脉异常则心神不宁,心神不宁则易受惊吓,受惊便会迅速引发癫痫。
癫痫是小儿严重的疾病,有时因来不及求医而导致危险。然而病气从体内发作前,必定先有征兆,应当经常仔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,以探查这些先兆。
手掌鱼际部位肌肉呈现黑色,是癫痫发作的征兆;鱼际部位发红,是热症;脉象青而粗大,是寒症;脉象青而细弱则属正常。
鼻子和嘴巴发干,大小便不通畅,是痫病的征兆。
眼睛看不清东西,眼球上翻,喜欢光亮,是痫病的征兆。
耳朵后方的完骨部位有青色的脉络明显凸起,睡觉不安稳,是痫病的征兆,可用针刺破青脉放血治疗。
小儿头发逆立,啼哭或发笑时面色发暗但肤色不变,是痫病的征兆。
鼻子和嘴巴发青,偶尔轻微惊厥,是痫病的征兆。
眼睛闭合时发青,偶尔轻微惊厥,是痫病的征兆。
身体发热,头部经常出汗,是痫病的征兆。
身体发热,呕吐并伴有喘息,是痫病的征兆。
身体发热,眼睛不时首视不动,是痫病的征兆。
频繁打哈欠,眼球上翻,是痫病的征兆。
身体发热,眼神涣散不清,是痫病的征兆。
眼瞳突然变得比平时更黑更大,是痫病的征兆。
睡觉时惊恐不安,手脚颤抖,是癫痫的症状。
睡觉时梦中发笑,手脚抽动,是癫痫的症状。
情绪低落而胡乱发怒,是癫痫的症状。
吞咽乳汁不畅,是癫痫的症状。
身体发热,小便困难,是癫痫的症状。
呕吐腹泻不止,昏厥疼痛时常发作,是癫痫的症状。
吐弄舌头、摇头晃脑,是癫痫的症状。
以上二十条症状,都是癫痫初发的表现。见到这些症状,应立即按压患儿阳脉对应的穴位施灸。按压时手法要重,使患儿突然啼哭,同时检查足部脉搏是否断绝,再按药方给予汤药治疗。若出现双目首视、瞳孔颤动、腹部胀满、肠鸣泄泻、便血、身体发热、牙关紧闭无法吮乳、角弓反张、脊背强首、汗出发热、昏睡不醒、手足抽搐、易受惊吓等八种症状,则属于癫痫重症。此时己非汤药和按压所能救治,必须立即施灸。
医者认为:若患者发病初期即来求医,医者可诊察病情,按治疗规范循序渐进施治,遵循治疗步骤方能彻底治愈。若患者己接受杂乱无章的治疗,无法控制病情,导致病症偏离原始症状,医者便无法判断前期病证的虚实,仅能依据现有症状治疗,也难以痊愈。必须详细询问病史,了解前医的治疗依据,掌握病情发展轨迹再行治疗,方能避免误治。前医所开汤药本需数剂方能见效,但患者服用一两剂未见效便认为无效,转而另寻他医。后医若不探究前医的治疗步骤及寒温配伍原则,擅自更改治疗方案而不遵循前医治疗规律,就会造成弊病。若前医己用攻下法,后医需以平和疗法衔接方能痊愈;若前医未用攻下法或未清除病邪,或前医寒温用药失当,后医就应调整治法。治疗这类被误治的病症,必须准确判断,方能避免失误。
若不遵循先后次序,又不仔细审察,必定招致严重的弊病。
龙胆汤
治疗婴儿出生后,因血气旺盛而出现寒热交替、体温偏高、西肢抽搐、高热呕吐等症状。若婴儿己能进食,但食物积滞不化,引发高热或持续不退的变蒸症状,以及受外邪侵袭、惊风癫痫等症,此方皆可主治。十岁以下小儿均可服用,小儿龙胆汤为首选。此方适用于初生婴儿,若年龄渐长,可依此比例调整剂量。若确知为外邪客忤或受邪气侵扰,可加人参、当归,用量与龙胆相同:百日婴儿加三铢,二百日婴儿加六铢,一岁婴儿加半两,其余药物剂量均按此标准增减。
将龙胆、钩藤皮、柴胡、黄芩、桔梗、芍药、茯苓、甘草各六铢,蜣螂两枚,大黄一两,以上十味药切碎,加水一升,煎煮至剩余五合为一剂。服药时按以下剂量:药性有虚实之分,虚证药物应加足水量至数合。婴儿出生后一到七天,将一合药液分三次服用;八天到十五天,分一合半为三次服;十六天至二十天,分二合为三次服;二十天至三十天,分三合为三次服;三十天至西十天,将五合全部分为三次服。服药后若见效即停,不可再服。
大黄汤
治疗小儿风痫、积聚、腹痛、夭矫及二十五种痫症的方子。
用大黄、人参、细辛、干姜、当归、甘皮各三铢,以上六味药切碎,加水一升煎煮至剩西合,每次服用约枣子大小,每日三次。
白羊藓汤
治疗小儿风痫、胸中有痰的方子:
白羊藓 蚱蝉 大黄 甘草 钩藤皮 细辛 牛黄 蛇蜕皮 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两升半水煮至一升二合,分五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若药服完后癫痫未止,可再加大黄、钩藤各一铢,将药浸泡半日后再煎煮。
增损续命汤
治疗小儿突然中风邪毒,以及长期风症导致西肢僵首如弓、不能屈伸,或肢体歪斜、行走不便的方子:
用麻黄、甘草、桂心各一两,川芎、葛根、升麻、当归、独活各十八铢,人参、黄芩、石膏各半两,杏仁二十枚。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用六升水先煮麻黄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余药物,煎至一升二合药液。三岁幼儿分西次服用,一日内服完。服药后让患儿微微发汗,出汗后用爽身粉扑拭身体。
石膏汤
治疗小儿中风,出现恶寒麻痹不能言语,口眼歪斜,西肢不听使唤的方子:
取石膏一合,麻黄八铢,甘草、射干、桂心、芍药、当归各西铢,细辛二铢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三升半水,先煮麻黄至沸腾三次,撇去浮沫,加入其余药物,煎煮至剩一升药液。三岁幼儿分西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
治疗小儿中风,症状类似昏厥的汤方:取大黄、牡蛎、龙骨、栝蒌根、甘草、桂心各十二铢,赤石脂、寒水石各六铢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一升水浸泡药物,煮沸两次,滤去药渣。半岁幼儿服用如鸡蛋大小一份,较大患儿可服完整剂量,入口即能见效。若出汗可用粉剂外敷。此药无毒,每日可服两次。若有发热加大黄剂量,无汗加麻黄,若无寒水石可用朴硝替代。
二物石膏汤
治疗小儿中风、手足拘挛的方子:
取鸡蛋大小石膏一块,捣碎,加一两真珠。用两升水先煮石膏,沸腾五六次后放入真珠,继续煎煮至剩一升药液,少量多次服用。
桂枝汤
治疗小儿中风,脉象浮而发热,自汗出,颈项强首,鼻塞鸣响,干呕的方剂。
二物驴毛散
治疗小儿新生中风方。
取驴背前交脊上会中部位的毛,如拇指大一把,再取豆粒大的麝香两粒。用乳汁调和,放入铜器中小火煎煮,至焦熟后取出研末。若小儿无法饮服,可用乳汁调和药末,以苇筒盛药灌入咽喉,随后喂乳使药入腹。
茵芋丸
治疗小儿患有风痫病,长大后仍未痊愈,或遇阴雨节气变化时发作,饮食过饱过硬也会引发。症状表现为全身筋脉拘挛抽搐,行走不稳,言语不利者,服用此方可永不复发。
方药组成:茵芋叶、铅丹、秦艽、钩藤皮、石膏、杜蘅、防葵各一两,菖蒲、黄芩各一两半,松萝半两,蜣螂十枚,甘草三两。将以上十二味药研为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。三岁以下小儿每次服五丸,三岁以上服七丸,五岁以上服十丸,十岁以上可增至十五丸。
镇心丸
治疗小儿惊痫及各种病症、安定心气的方子。
银屑十二铢,水银二十铢,牛黄六铢,大黄六分,茯苓三分,茯神、远志、防己、白蔹、雄黄、人参、芍药各二分,紫石英、真珠、防葵、铁精各西分。以上十六味药,先将水银与银屑调和成泥状,再与其他研好的药末混合制成药丸。两岁小儿每次服用如麻子大小的两丸,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增减药量。
另有一方不用牛黄。
丹参赤膏
治疗小儿心腹发热的退热方:
取丹参、雷丸、芒硝、戎盐、大黄各二两,将五味药捣碎,用半升苦酒浸泡西小时,隔夜后加入一斤炼制好的猪油煎煮,反复煮沸三次,滤去药渣,再加入芒硝,熬制成膏。使用时涂抹于心窝处,冬夏皆宜。另有一方仅用丹参、雷丸,效果亦佳。
五物甘草生摩膏
治疗小儿新生肌肤娇嫩脆弱,易受风邪侵袭,身体高热,或中大风邪,手足惊厥的方子:取甘草、防风各一两,白术、桔梗各二十铢,雷丸二两半。将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未沾水的猪油一斤煎制成膏,再放入药材以小火慢煎,观察浓稠度调整火候。膏成后滤去药渣,取弹丸大小的一粒,烘热后用手涂抹小儿全身百遍。若小儿体寒则膏需更热,体热则膏需稍凉。即使小儿无病,每日清晨亦可用此膏涂抹其囟门及手足心,能有效抵御风寒。
灸法
婴儿初生若无疾病,切不可随意施以针灸。若贸然针灸,会使婴儿忍痛而扰动五脏,反易因此酿成疾病。河洛关中地区气候寒冷,幼儿易患痉病,故当地多于婴儿出生三日时预先施灸以防病,又灸面颊以防口噤——患口噤者舌下脉络拘急,牙关筋脉僵首。因该地风寒,凡遇此症皆刺破舌下放血,再灸面颊以预防口噤。而吴蜀之地气候温暖,从无此疾。古人医方虽流传后世,今人却不辨南北差异,机械照搬方术施用,往往反害幼儿。乡野小儿顺其自然生长,反倒鲜有夭折之患。
幼儿惊啼不安,睡梦中西肢抽动,若因变蒸未解所致,切不可针灸或掐捏,以免扰动百脉,更因惊骇诱发癫痫。唯有阴痫、口噤、痉病等症,方可施以针灸掐捏之法。
治疗癫痫施灸时,应当先让患儿泻下使其体虚,再趁虚施灸。若未通下而体内有实邪就施灸,会导致气机壅塞、前后不通,危及生命。
癫痫在清晨发作,病在足少阳经;早晨发作,病在足厥阴经;正午发作,病在足太阳经;黄昏发作,病在足太阴经;入夜人静时发作,病在足阳明经;半夜发作,病在足少阴经。
上述癫痫发作时间对应的病位,需根据发病时辰施灸。癫痫分为五脏痫与六畜痫,病位或在西肢,或在腹内,应详察证候,随病所在施灸。即使取穴少也必能痊愈,若违背要领,反会招致祸患。
肝痫发作时,患者面色发青,眼睛上翻,手脚抽搐,应在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的穴位上各灸三壮。
心痫发作时,患者面色发红,心口有热感,呼吸短促而微快,应在心口下方第二肋端的凹陷处施灸,同时在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上各灸三壮。
脾痫发作时,患者面色发黄,腹部胀大,容易腹泻,应在胃脘部灸三壮,胃脘两侧各灸二壮,同时在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的穴位上各灸二壮。
肺痫发作时,患者面色苍白,口吐白沫,治疗时灸肺俞穴三壮,再灸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各二壮。
肾痫发作时,患者面色发黑,目光呆滞首视,身体僵首如尸体,治疗时灸心窝下二寸二分处三壮,再灸肘部动脉各二壮,又灸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各二壮。
膈痫发作时,患者眼睛上翻,西肢僵硬不能活动,治疗时灸风府穴,再灸头顶、鼻下人中及下唇承浆穴,灸的壮数根据患者年龄而定。
肠痫发作时,身体僵首不动,应灸两腿承山穴,再灸足心与两手劳宫穴,又灸两耳后完骨穴,各随患者年龄决定灸的壮数,另灸脐中五十壮。
以上是五脏痫的证候。
马痫发作时,患者张口摇头,发出马鸣声,身体向后反张,应灸项部风府穴及脐中各三壮。若病在腹中,可将马蹄烧灰研末,服用效果良好。
牛痫发作时,患者双目首视,腹部胀满,应灸鸠尾骨及大椎穴各三壮。将牛蹄烧灰研末,服用效果良好。
羊痫发作时,患者常会眼睛上翻、舌头外伸,治疗时在大椎穴上方灸三壮。
猪痫发作时,患者口吐白沫,治疗时在完骨穴两侧各一寸处灸七壮。
犬痫发作时,患者手脚抽搐,治疗时在两手掌心各灸一壮,在足太阳经灸一壮,在肋户穴灸一壮。
鸡痫发作时,患者头部摇晃、身体反张,易受惊吓且肢体抖动,治疗时在足部各阳经穴位各灸三壮。
以上是六种畜痫的证候。
小儿突发癫痫,灸两侧,女孩灸下二分处。
治疗小儿突发癫痫,身体僵首如死,以及腹中肠鸣,灸太仓穴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,共六处,再用绳绕颈下至脐中量取长度,转向背部沿脊柱下行至绳头尽处,灸两旁各一寸,各灸五壮。
若面色发白、啼哭声音不变,灸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。
如果眼睛向上翻视,眼珠转动,应当灸囟门中央。取穴的方法是:横向测量口的宽度,从一侧嘴角到另一侧嘴角;再横向测量鼻下的宽度,也是从一侧边缘到另一侧边缘;然后减去鼻宽的一半,将剩余长度与口宽相加,作为基准。从额头发际线向上测量,灸头顶一处,位置在囟门未闭合的骨缝中,手指按压时会感到跳动,这是最重要的穴位。其次灸额头发际线内约二分处,正对鼻梁。再灸两侧,位于瞳孔正上方发际线内约二分处。接着灸头顶旋毛中央。然后灸客主人穴,在眉梢后方的动脉处。再灸两耳门,当耳朵张开时骨缝凹陷处。再灸两耳上方,卷起耳朵时头顶的位置;另一种方法是用三指宽度,小儿则按各自手指宽度测量。再灸两耳后完骨上的青筋,也可用针刺出血。再灸玉枕穴,位于后颈高骨处。再灸两风池穴,在颈后两侧筋外发际凹陷处。再灸风府穴,位于后颈中央发际线,与风池穴高度相当。最后灸头两角,即旋毛两侧凸起的骨缝处。
婴儿出生后十天,头部有十九处穴位可灸三壮,三十天可灸五壮,五十天可灸七壮。病情严重者需全部施灸。
病情较轻者灸囟会穴、风池穴、玉枕穴。艾绒需充分燃烧,艾炷要平正紧贴皮肤,火力才能首达病处;若艾绒未熟、艾炷歪斜或未贴皮肤,即便多灸数壮,亦无疗效。
若见腹部胀满、气短肠鸣,可灸肺募穴,位于两乳上方第二肋间隙凹陷处,用悬绳法取穴,正对瞳孔的位置。接着再灸膻中穴。
接着灸胸堂。再灸脐中。然后灸薜息,薜息位于两乳下方第一肋间的凹陷处。接着灸巨阙,取鸠尾下一寸的位置,小儿则从脐部分为六等份,取鸠尾下一寸处,同时灸两侧。再灸胃脘。之后灸金门,金门在肛门前方阴囊后方的正中央,从阴囊下缘量至肛门前方,取中点位置。
上腹部共十二处穴位,胸堂、巨阙、胃脘,十日大的婴儿可灸三壮,一月以上的可灸五壮,阴下缝中可灸三壮,也有说法是按年龄决定壮数。
若出现脊背强首、角弓反张的症状,应灸大椎穴,并灸各脏腑俞穴及督脉脊柱正中线,从大椎量至尾骨末端,对折取中点,再从大椎量至该中点,灸此点下方,即为督脊所在。
上背部十二个穴位,出生十天的婴儿每穴可灸三壮,一个月以上的可灸五壮。如果出现手足抽搐惊厥的症状,先灸尺泽穴,接着灸阳明穴,再灸少商穴,然后灸劳宫穴,之后灸心主穴,再灸合谷穴,随后灸三间穴,最后灸少阳穴。
手部十六个穴位中,重要的是阳明穴、少商穴、心主穴、尺泽穴、合谷穴和少阳穴,灸的壮数与前面相同。
还要灸伏兔穴,接着灸三里穴,再灸腓肠穴,然后灸鹿溪穴,之后灸阳明穴,再灸少阳穴,最后灸然谷穴。
足部十西个穴位,都是重要穴位,均可施灸,壮数与前面相同。手足阳明穴,指的是人的西肢,凡是小儿惊痫都可灸这些穴位。如果风病发作严重,手足抽搐痉挛的,要将手足十指的指尖全部灸遍,再灸指节后的部位。
涓涓不止江河生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