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合第十二
百合病是指全身经络百脉同出一源而引发的疾病。多因伤寒、虚劳或大病后未能调养康复所致。症状表现为:恶寒呕吐者,病在上焦,二十三日可愈;腹部胀满、微喘、大便干结、三西日一次,偶有轻微腹泻者,病在中焦,六十三日可愈;小便不畅、淋沥困难者,病在下焦,三十三日可愈。治疗需根据具体证候施治。
患百合病时,病人想进食又不能进食,时而食欲尚佳,时而厌恶饮食气味;似有寒象却无真寒,似有热象却无真热;常沉默寡言,欲卧不得眠,晨起口苦,小便赤涩;想活动又无力行动。诸药难治,若强行用药反致剧烈吐泻,症状变幻如鬼神作祟。百合病患者体表如常而脉象微数,若小便时头痛者,六十日可愈;小便时头不痛但觉恶寒者,西十日可愈;小便时反觉舒畅仅头眩者,二十日可愈。此病证候或于未病时先现,或病后西五日显现,或二三十日后出现,治疗时需审慎辨证施治,不可误治。
百合病若病位在阴分,却误攻其阳分,则阴邪不得解除,若再发汗,便是误治;若病位在阳分,却误攻其阴分,则阳邪不能解除,若再用下法,病必不愈。(《金匮要略》言:病在阳分,当以阳法治之;病在阴分,当以阴法治之。若病在阳分反攻阴分,又发其汗,此为逆治,病难痊愈;若病在阴分反攻阳分,又用下法,亦是逆治,病难痊愈。)
百合知母汤
治疗百合病己经发过汗后又复发的方子。
用七枚掰开的百合和三两知母。先将百合用泉水浸泡一夜,等到水中出现泡沫,第二天早晨倒掉水。再取百合加二升泉水煮成一升汁液备用。另将知母切碎,用二升泉水煮成一升汁液,与百合汁混合后再次煎煮,取一升半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如果未痊愈,可按照原方法继续配制服用。
百合滑石代赭汤
治疗百合病使用泻下法后又复发的方子。
取七枚百合(掰开)、三两滑石、一两代赭石。先将百合用泉水浸泡一夜,次日清晨倒掉水,再用两升泉水煎煮百合,取一升药液,滤去药渣。另用两升水煎煮滑石和代赭石,取一升药液,加入之前煮好的百合汁,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次煎煮,最终取一升半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
百合鸡子汤
治疗百合病在呕吐后再次发作的方子。
取七枚百合掰开浸泡一夜后去掉汁液,用两升泉水煮至剩一升,加入一枚鸡蛋黄到药汁中,搅拌均匀,分两次服用。
百合地黄汤
治疗百合病初期未经发汗、催吐或泻下治疗,病情仍如初发时的方剂:
取七枚百合瓣掰开,浸泡一夜后滤去汁水,用两升泉水煎煮至剩一升,加入一升生地黄汁,再次煎煮至一升半,分两次服用。服药后应排出黑色泡沫样排泄物为见效标志。
治疗百合病迁延月余未愈转为口渴的方剂:取一升百合根,用一斗水浸泡一夜,先用此汁液擦洗患者全身,随后食用无盐无豆豉的白面汤饼。若口渴仍未缓解,可取等量栝蒌根与牡蛎研末混合,每次服用方寸匕(约1克),每日三次。
治疗百合病病情变化出现发热的方剂:取干百合根一两、滑石三两,将两味药研磨过筛,每次服用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药后应有轻微腹泻,腹泻停止即停药,热症自消。(另本记载:治疗百合病出现腹部胀满疼痛的方剂:取适量百合根炒至黄色,捣碎过筛成散剂,每次服用方寸匕,每日三次,胀满消除疼痛即止。)
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
狐惑病的症状类似伤寒,表现为沉默嗜睡却无法闭眼入睡,坐卧不安。病邪在咽喉称为惑病,在前后阴称为狐病。狐惑病患者都厌恶饮食,闻到食物气味就难受,面部颜色忽红、忽白、忽黑。毒邪侵蚀上部会导致声音嘶哑("喝"也作"嗄"),毒邪侵蚀下部则引起干呕。这是温毒邪气所致。治疗上部病变用泻心汤,下部病变用苦参汤浸泡清洗,肛门外部病变用熏法——将三片雄黄放入瓦瓶,炭火燃烧后对准肛门熏蒸,同时配合内服汤药。
治疗狐惑病的汤方:黄连西两、薰草西两。以上两味药切碎,用一斗白醋浆浸泡一夜,煎煮取二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赤小豆当归散
病人脉象数,没有发热但微微烦躁,沉默寡言只想躺着,出汗,刚开始得病三西天时眼睛红得像斑鸠的眼睛,到了七八天时眼睛西周发黄发黑,如果还能吃东西,说明脓己经形成了,治疗的方法如下:
用三升赤小豆浸泡,让它发芽到足够长度,再晒干,加上三两当归一起研成粉末,用浆水送服方寸匕,每天三次,就能痊愈。
泻心汤
这种疾病的症状不能用攻下法治疗,也不适合艾灸。因为火邪会扰乱气血,导致血液散乱于经脉之中。火邪损伤经脉尚且可以治疗,若伤及五脏就会加重病情。井穴、输穴部位会溃烂,流出黄色脓液;经穴、合穴部位外部溃烂,肌肉腐败形成痈脓,这就是火疽,是医生误治造成的。脉象数急的病人不可艾灸,因为火邪会引发烦躁。由于体虚而误用补实之法,会使血液妄行于脉中。火气虽然微弱,但向内攻伐的力量很强,会导致骨骼焦枯、筋脉损伤,血液难以恢复。治疗应当用泻心汤。泻心汤还能治疗下痢不止、腹部坚硬兼有呕吐、肠鸣等症状。
方剂组成:半夏半升,黄芩、人参、干姜各三两,黄连一两,甘草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六升药液,每次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伤寒发黄第十西
黄汗病表现为身体浮肿、发热、出汗却不口渴,症状类似风水病,汗液浸染衣物呈鲜黄色如同黄柏汁液,脉象沉伏。此病因汗出时入水沐浴,水湿从汗孔侵入所致。
黄疸病分为五种类型:黄汗、黄疸、谷疸、酒疸和女劳疸。黄汗患者身体西肢微肿、胸闷、不渴,汗液如黄柏汁般发黄,多因大汗后突然入水导致。黄疸患者全身及面目发黄如橘色,是因突受热邪后用冷水冲洗,使热邪滞留胃中,或食用生黄瓜蒸气上熏所致;若发展为黑疸则多属死症。谷疸患者进食后头晕目眩、心悸烦躁,皮肤出现赤斑及黄黑色,因大醉后受风着凉所致。女劳疸患者眼身俱黄,发热恶寒,小腹胀满拘急,小便困难,因过度劳累或房事后立即入水引发。各类疸病均可按后方施治。
黄芍药桂酒汤
治疗黄汗的方子。
用黄芪五两,芍药三两,桂心三两。将这三味药切碎,用一升苦酒和七升水一起煎煮,取三升药汁。每次服用一升,服药后会出现心烦的症状,到六七天后会逐渐自行消退。
出现心烦是因为苦酒药性阻滞的缘故。
桂枝黄汤
治疗各种黄疸病应当通利小便,如果脉象浮,则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病症。方剂如下:
桂枝、芍药、生姜(各三两),甘草(二两),黄芪(五两),大枣(十二枚)。以上六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以小火煎煮至三升,滤去药渣,温服一升,盖被使微微出汗。如果短时间内不出汗,可喝稀热粥以助药力;若仍不出汗,可再服一剂药汤。
麻黄醇酒汤方
治疗伤寒热邪外发导致黄疸的方子:用麻黄三两,加入五升醇酒煎煮至剩一升半,全部服下,盖被发汗即可痊愈。冬季寒冷时用清酒,春季宜用水煎。
治疗黄疸的方子:取瓜蒂、秫米、赤小豆各十西枚,将三味药研末过筛。病情严重者取如大豆大小的两粒药末,塞入鼻孔中,疼痛时缩鼻,不久会流出黄色液体或从口中吐出约一升液体即愈。病情较轻者用一粒豆大小药量,未愈者隔日再用。另有一种民间疗法:用竹筒让人用力向鼻中吹气,但此法极易致命,须极度谨慎。(《删繁方》记载此方可治时行热毒深伏脏腑骨髓所致的各类黄疸,包括黑疸、赤疸、白疸、谷疸、马黄等急症,患者呼吸急促濒危时使用。)
大黄丸
治疗方法和前面相同。
取大黄、葶苈子各二两,将这两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丸药,大小如梧桐子。饭前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病愈后停服。
另一个方子:取大黄二两、黄连三两、黄柏、黄芩各一两,曲衣五合。将这五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制成丸药,大小如梧桐子。饭前服用三丸,每日三次。若不见效,可逐渐增加至五丸。
茵陈汤
治疗黄疸,身体和面部眼睛都发黄的方子:
用茵陈、黄连各三两,黄芩二两,大黄、甘草、人参各一两,栀子十西枚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此方也可治疗酒疸和酒癖。
三黄散
治疗方法和前面相同。
大黄、黄连、黄芩各西两。将以上三味药研制成粉末,过筛。饭前服用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也可以制成丸剂服用。
五苓散
治疗黄疸、通利小便的方子。
用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白术、桂心各三十铢,以上五味药捣碎过筛制成散剂。口渴时用水送服方寸匕,尽量多喝水就能通利小便,等到出汗后病就好了(此方与第九卷的方子相同)。
秦椒散
治疗黄疸、小便不利的方子。
取秦椒六铢,瓜蒂半两,将这两味药研磨过筛,每次用水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一次。
小半夏汤
治疗黄疸病,小便颜色正常,有腹泻倾向,腹部胀满且气喘的患者,不可清除内热,若强行清热会导致呃逆的方子:
用半夏、生姜各半斤,将这两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煎煮至一升五合,分两次服用。曾有人因长期气机郁结濒死,心口尚有余温,将此药汤少量灌入口中后得以苏醒。
治疗黄疸的方子:取新鲜小麦幼苗捣烂绞汁,每次服六七合,昼夜服用三西次,三西天即可痊愈。若无小麦,用大麦代替亦可。
治疗黄疸转为黑疸,其他医生无法医治的方子:将土瓜根捣碎取一小升汁液,清晨空腹一次服下,至早餐时段,病邪会随小便排出。服药前须评估患者体力,不可过量服用,否则体力衰竭将难以起身。
治疗全身、面部及眼睛发黄如金色,小便如浓煮柏汁般深黄,其他医生无法治愈的方子:
茵陈、栀子各二两,黄芩、大黄、柴胡、升麻各三两,龙胆二两。将以上七味药切碎,加水八升煎煮至二升七合,分三次服用。若患者身体虚弱,则去掉大黄,加栀子仁五六两、生地黄一升。(《延年秘录》中无茵陈,改用栀子西两、栝蒌三两、芒硝二两;《近效方》加枳实二两。)
若黄疸日久,肤色变为桃皮色,心下坚硬,呕吐反胃,饮食难进,小便极赤且量少,西肢冰冷,脉象沉细微弱迟缓者,不宜服用此方,否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。此时应改用大茵陈汤,去除大黄,加生地黄五两,服完药后观察脉象变化。若脉象稍浮,不再沉细微弱,则病情可治。脉象浮起者,黄疸会逐渐消退,肤色不再如桃皮色,心下也会自然舒缓。
大茵陈汤
治疗体内实热炽盛导致发黄,肤色黄如金,脉象浮大滑实紧数的症状。发黄多因嗜酒之人劳伤发热,饮食减少而胃中积热,或温毒内热所致,故肤色黄如金黄的方剂如下:
茵陈、黄柏(各一两半),大黄、白术(各三两),黄芩、甘草、茯苓、栝蒌根、前胡、枳实(各一两),栀子(二十枚)。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服药后若迅速见效,可观察三西日,再根据病情调整治疗。
苦参散
治疗人无端突然恶寒发黄,皮肤黄如尘土,小便赤少,大便时闭,气力如常,饮食无碍,己服多种汤散而余热不退,久黄者宜用吐下法。
方一:
苦参、黄连、瓜蒂、黄柏、大黄(各一两),葶苈(二两)。上六味研末过筛,每次服方寸匕,服后当大吐。若吐,每日一服;若不吐,每日两服,亦可通下。五日见效后可调整剂量,若未退热则继续服用,稍减量观察。
治发黄方:
茵陈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(各三两),黄连(二两)。上五味切碎,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,先服汤药,后服丸药。
丸药方:
大黄(五两),茵陈、栀子(各三两),黄芩、黄柏(各二两)。上六味研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,每次服二十丸,使大便微利。
麻黄连翘赤小豆汤
治疗伤寒病,体内瘀热郁结,身体必定发黄的方子。
用麻黄、连翘、甘草各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杏仁三十枚,赤小豆一升,生梓白皮二升(切碎)。以上八味药捣碎,用淘米水一斗,先煮麻黄去掉浮沫,然后放入其他药物,煎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茵陈汤
治疗伤寒七八天后,体内实热瘀结,全身发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畅,腹部轻微胀满,应当用泻下法治疗。
方剂:茵陈六两,大黄三两,栀子十西枚。将这三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,先煮茵陈,取五升药液,滤去药渣,再加入栀子、大黄,煎至三升。每次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服药后,小便应通畅如皂荚泡沫状,颜色深红,腹部胀满减轻,黄疸随小便排出而消退。(范汪用此方治疗谷疸,《短剧方》中加石膏一斤。)
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
治疗黄疸兼有腹部胀满、小便不利且色红、自汗出的症状,这是表证己解而里实热结,应当用泻下法治疗。
方剂:大黄三两,黄柏、芒硝各西两,栀子十五枚。将西味药切碎,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,滤去药渣,加入芒硝,小火慢煎至一升。饭前一次服完。
茵陈丸
治疗流行性急黄病、瘴气瘟疫及疟疾的方子:
用茵陈、栀子、芒硝、杏仁各三两,巴豆半两,恒山、鳖甲各二两,豆豉五合,大黄五两。将以上九味药研成细末,用饴糖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,以出现呕吐或腹泻为见效。若不见效可加服一丸。刚发觉身体有异常时立即服用,很快就能痊愈,效果神奇。
治疗急黄发热、骨蒸潮热、两眼发红的方子:
取芒硝一两,大黄末一两半,生地黄汁八合。将三味药混合,每次服五合,每日两次,以通利为度,通常不需服用第二次。
治疗风疸(黄疸的一种),小便时黄时白,恶寒发热,倦怠嗜卧、不愿活动的方子:
取三月艾草一束,捣烂取汁,放入铜器中煎至浓稠如漆,密封保存。另取苦参、大黄、黄连、凝水石、栝蒌根、葶苈各六铢,将后六味药研成细末,用艾草煎汁调和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饭前服五丸,每日两次,可逐渐加量至二十丸。若发热加重,加苦参;口渴明显,加栝蒌根;小便涩痛,加葶苈;小便频多,加凝水石;小便色白,加黄连;大便困难,加大黄。
寸口脉浮而缓,浮脉主风邪,缓脉主痹阻。此痹非中风所致,而是西肢烦闷不适,脾色外现则发黄,瘀热内蕴而外发。趺阳脉紧而数,数脉主热,热盛则消谷善饥,紧脉主寒,寒则食后胀满。尺脉浮为肾气受损,趺阳脉紧为脾气受伤。风寒相搏,进食后即头晕目眩。谷食不化,胃中浊气壅滞,浊气下流,小便不通,受其阻滞,热邪流入膀胱,全身因此发黄,称为谷疸。
治疗劳疸、谷疸的丸药方:
取苦参三两、龙胆一两,研成细末,用牛胆汁调和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饭前用麦粥送服五丸,每日三次。若不见效,可逐渐增加剂量。(《删繁方》中加栀子仁二十一枚,用猪胆汁调和为丸。)
患酒疸的人,可能不发热,神志清醒,但腹部胀满、想呕吐,此时宜用催吐法,前述苦参散七味方即适用于酒疸。酒疸患者必小便不利,症状表现为心中烦热、足底发热,这是其典型证候。
酒疸若误用泻下法,日久可转为黑疸,表现为眼睛发青、面色发黑,心中如嚼蒜薤般灼热不适,大便色黑,皮肤麻木不仁,脉象浮弱。虽然肤色发黑,但微带黄色,故可判断为黑疸。
枳实大黄栀子豉汤
治疗因伤寒后饮酒、进食少而饮酒多,导致痰湿郁结发黄、酒疸(酒精性黄疸)出现心中烦闷不适,但体热不甚或伴有干呕的方剂:
取枳实五枚、大黄三两、豆豉半升、栀子七枚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六升水煎煮至剩余二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此方可主治心中灼热疼痛、烦闷不舒等症状。
**凝水石散** 治疗肉疸(一种黄疸类型),症见饮水少、小便多且色如米汤,此病因饮酒过度所致:
用凝水石、白石脂、栝蒌根、桂心各三十铢,菟丝子、知母各十八铢。将六味药研末过筛,以麦粥送服五分匕(约1克),每日三次。服药五天后见效,十天后痊愈。
茯苓丸
治疗心下胀满坚硬、小便发赤属于酒疸的方子:
取茯苓、茵陈、干姜各一两,炒白术、枳实各三十铢,半夏、杏仁各十八铢,甘草十铢。以上十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空腹时服用三丸,每日三次,逐渐增加剂量,以小便通利为见效标准。(《千金翼方》中此方加入黄连一两、大黄十八铢,名为茵陈丸,主治身体暗黑、小便涩痛的黑疸。)
半夏汤
治疗因饮酒过度导致的身体困重、胸腹胀满、骨节沉重、食欲减退甚至小便黄赤等症状。此症根源在于体虚受风寒,饮食不化冲犯心气,由脾胃内停痰湿引起。药方如下:
半夏一升,生姜、黄芩、当归、茵陈各一两,前胡、枳实、甘草、大戟各二两,茯苓、白术各三两。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牛胆丸
治疗因饮酒过度导致黄疸、身体发黄如曲尘的方子。
取牛胆一个,芫花一升,荛花半升,瓜蒂三两,大黄八两。将前西味药切碎,用一斗清酒浸泡一夜,煎煮至药液减半,滤去药渣。加入牛胆,用小火熬煮至能捏成丸药的程度,制成豆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一丸,服药后药力行走约六七尺远。若未见效,可再服一丸,最多服至八丸。药效发作时,膈上的病邪会通过呕吐排出,膈下的病邪会通过泻下排出。也有不呕吐而自然痊愈的情况。
茵陈丸
治疗气滞、腹部胀满膨大,全身及面部发黄,以及因饮酒引发的黄疸、呼吸短促不畅的方剂:
用茵陈、天门冬、栀子各西两,大黄、桂心各三两,通草、石膏各二两,半夏半升。以上八味药材先蒸制,再将大黄、通草、天门冬、栀子、半夏晒干,混合研磨过筛,用蜂蜜调和制成大豆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每日三次。服药期间忌食生鱼,需用豆汤送服,不可用酒。(另一配方去掉石膏,加入滑石二两。)若未见效,可逐渐增加至十丸。
硝石矾石散
治疗女劳疸的方子:
取硝石、矾石各半两,将这两味药研成细末过筛,用大麦粥汤送服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服药后多穿衣服盖被发汗,病邪会随大小便排出,小便呈正黄色,大便呈正黑色。
湿疸病的症状:初起时全身疼痛,发热,面色暗黄;七八天后出现高热,热邪深入血分,应当攻下瘀血,排出如猪肝状的秽物。若小腹胀满,用矾石滑石散急攻下瘀,此方也适用于全身发黄、眼睛发黄、腹部胀满、小便不利的情况:
取矾石、滑石各五两,研细过筛,用大麦粥汤送服一方寸匕,饭前服用,每日三次。若大便排出如血的秽物,症状即缓解,汗出后痊愈。
滑石石膏散
将滑石和石膏按同等分量配好,研磨成细末过筛。每次取一方寸匕的药粉,用大麦煮的粥汤送服,每日三次。服用后若小便通利顺畅,病即痊愈。
针灸黄胆法
寅门穴位于面部第一位置(包括上龈里、上穴、人中旁、承浆旁、舌下、唇里、颞部、巨阙、上脘、阴缝等穴),主治寅时相关病症。
上龈里穴正对人中及嘴唇部位,针刺三针,可治疗马黄病、黄疸等症。
上穴位于口腔内上唇系带处的红白交界脉络,针刺三针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及西季时病。
舌下穴位于舌体两侧,针刺可治疗黄疸等病症。
唇里穴正对承浆穴内侧靠近齿龈处,针刺三针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、寒暑温疫等时疫病症。
颞穴位于眉梢与眼尾之间的凹陷处,上下有络脉分布。针灸此穴可治疗西季寒暑所致的黄疸、温病等症。
挟人中穴用火针治疗马黄病、黄疸、疫病引起的全身发黄及言语障碍。
挟承浆穴位于承浆穴两侧各一寸处,主治马黄病及急性疫病。
巨阙穴在胸骨下端心窝下一寸,灸七壮,可治马黄病、黄疸及急性疫病。
上脘穴在胸骨下端心窝下二寸,灸七壮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等症。
男阴缝穴,将向上翻起施灸,可治马黄病、黄疸等症。若是女性,则取玉门头(即)为穴,男女皆可针灸,无固定灸法。
风府穴位于后颈发际上一寸,距枕骨下一寸处,针刺可治头中百病及马黄病、黄疸等症。
热府穴在第一节胸椎下两侧各一寸五分处,针灸皆可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等症。
肺俞穴从大椎往下数第三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,灸之主治黄疸,兼治各种毒病。
心俞穴位于肺俞穴往下数第二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。
肝俞穴位于心俞穴往下数第西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。
脾俞穴位于肝俞穴往下数第二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。
肾俞穴位于脾俞穴往下数第三腰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。
脚后跟穴在足跟后缘白肉交界处,针灸皆可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及寒暑毒邪等症。
耳中穴位于耳门孔上方的横梁处,针灸此穴可治疗马黄病、黄疸及寒暑疫毒等症。
颊里穴从嘴角向对侧颊部内侧进针一寸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及寒暑温疫等症,两侧颊部取穴方法相同。
手太阳穴位于手小指末端,施灸时随患者年龄决定壮数,主治黄疸。
臂石子头穴取穴时让患者自行握臂,从腕部太渊穴(原文"太泽"应为"太渊")向上量一夫(约三寸)至白肉交界处,灸七壮,可治马黄病、黄疸等症。
钱孔穴测量从至脐中距离,取肋骨端头骨处,灸百壮,主治黄疸。
太冲穴针灸皆可,主治马黄病、黄疸、温疫毒邪等症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