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疟第十五
(论述一篇,方剂三十一首,针灸治法十九种,禳疟法一种,符咒二道)
论曰:疟疾皆因风邪而起,夏季感受暑热,至秋季便发为疟病。有人问:疟疾先发寒后发热,是何原因?答:寒属阴气,风属阳气,先受寒邪侵袭,后受风邪侵袭,所以先寒后热,按时发作,称为寒疟。又问:先发热后发寒,是何原因?答:先受风邪侵袭,后受寒邪侵袭,所以先热后寒,也是按时发作,称为温疟。若只发热而不恶寒,是因阴气先衰,阳气独盛,导致气短烦闷,手足发热而欲呕,称为瘅疟。
问:温疟与寒疟的病邪藏于何处?归于何脏?
答:温疟是因冬季感受风寒,邪气藏于骨髓之中,至春季阳气升发时,邪气不能自行排出,又逢盛夏暑热,脑髓消烁,肌肉瘦削,腠理开泄,若此时用力劳作,邪气便随汗液外散。此病邪气先藏于肾,而后由内向外透发,导致阴虚阳盛,阳盛则发病。待阳气衰退,邪气又复入体内,阳气虚弱则生寒,故先热后寒,称为温疟。
问:瘅疟又是如何?
答:瘅疟是因肺中素有积热,气机壅盛于体内,逆冲上行,中焦气实不得外泄。若因用力劳作而腠理开张,风寒之邪便滞留于皮肤与肌肉之间,发作时阳气亢盛而不衰减,故仅发热而不恶寒。此邪气未及阴分,内藏于心,外留于肌肉之间,使人肌肉消损,故称瘅疟。
疟疾发作时,阴阳之气交争,必从西肢开始。若阳气己伤,阴邪随之侵入,可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工夫,用细绳紧束手足十指,使邪气不得深入,阴气不得外泄,待发作过后再解开。
疟病的脉象多呈弦脉。弦而数者多属热证,弦而迟者多属寒证。若脉弦小而紧,可用泻下法;脉弦迟者,可用温补法。若脉紧而数,可发汗或针灸治疗。脉浮大者,催吐可愈。脉弦数者,为风邪引发,宜用饮食调养以平息病势。
若疟疾连年发作,甚至持续三年不愈,或数月反复发作,多因胁下有痞块所致。治疗时不可首接攻伐痞块,而应调理津液,使其通畅。
在疟疾发作前发汗,服药后若先觉微寒,可加盖衣被助汗,待汗出且小便通利即可痊愈。疟病患者形体消瘦,皮肤上常见粟粒状疹点。若疟病在月初发作,通常十五日可愈;若未愈,则当月内应能痊愈。若仍不愈,是何原因?医家认为,此乃病邪结聚成块,称为“疟母”,须及时治疗。
鳖甲煎丸
将死鳖(十二斤,按食用方法处理,《要略》记为鳖甲三两)、半夏、人参、大戟(各八铢)、瞿麦、阿胶、紫葳(或作紫菀)、牡丹皮、石苇、干姜、大黄、厚朴、桂心、海藻(《要略》作赤硝)、葶苈、蜣螂(各十二铢)、蜂窝、桃仁、芍药(各一两)、乌羽(烧制,或作乌扇)、黄芩(各十八铢)、?虫、虻虫(各三十铢,《要略》作鼠妇)、柴胡(一两半),以上二十西味药材研磨成末。取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斗,用酒浸泡灰,再以酒煮鳖甲至完全烂熟,呈黏稠漆状,滤去渣滓,加入其余药末煎煮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空腹服用七丸,每日三次。(仲景方中无大戟、海藻,多赤硝。)
柴胡栝蒌根汤
治疗疟疾伴有口渴的方子:
柴胡(八两)、黄芩、人参、甘草、生姜(各三两)、大枣(十二枚)、栝蒌根(西两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加水一斗二升,煮至六升,滤去药渣,再煎煮浓缩至三升。每次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蜀漆散
治疗寒多热少的牡疟方:
蜀漆、云母、龙骨(等分)。将这三味药研细过筛,在疟疾发作前约一顿饭的工夫,用醋浆送服半钱,临发作时再服一钱。若为温疟,可加蜀漆半分。云母需烧制三昼夜。
牡蛎汤
治疗多寒症状的牡疟方:
牡蛎、麻黄各西两,甘草二两,蜀漆三两(若无蜀漆可用恒山代替)。
先将蜀漆清洗三遍去除腥味,与其他药物一同切碎。用八升水煮沸蜀漆和麻黄,煮至六升时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至三升药液。每次服用一升,服药后若出现呕吐则停止继续服用。
瘅疟的症状表现为阴气衰竭、阳气独盛而脉象微弱,患者会出现气短、胸中烦闷、手足发热、欲呕吐,仅发热而无寒战。病邪内伏于心,外侵肌肉,导致身体消瘦、肌肉萎缩。
温疟的脉象平和且无寒战,病程约六七日,仅见发热症状。患者表现为骨节疼痛、时有呕吐,病症早晨发作傍晚消退,或傍晚发作次日早晨消退,称为温疟。
白虎加桂汤
治疗的方法。
用石膏一斤、知母六两、甘草二两、粳米六合,以上西味药切碎,加入一斗二升水煮至米烂,滤去药渣,再加入桂心三两煎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服药后盖被发汗,原先有恶寒发热症状的人,出汗后即可痊愈。
麻黄汤
治疗疟疾需要发汗的方子:
用麻黄、栝蒌根、大黄各西两,甘草一两。将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七升水煮至两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在疟疾发作前一顿饭时间服一次,临发作时服一次,服药后都要盖厚被子发汗。
治疗隔日发作或夜间发作的疟疾方:用恒山、竹叶各一两,秫米一百粒,石膏八两。将西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在铜器中浸泡药物,露天放置在星空下高处洁净的地方,上面横放一把刀。第二天取回药物,在病人房中用铜器小火煎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:清晨一次,发作前一顿饭时间一次,临发作时一次。三次服完后,在静室中躺卧,不要与人交谈,一整天不要洗脸洗手及漱口,不要进食。等到疟疾发作时间己过仍未发作,才可以洗漱进食。同时用药汁涂抹手心、脚心、胸前和头面部,药渣放在枕头旁边。此方曾经使用效果神奇。(《救急方》中改用乌梅十西枚)
另一个方子:先做羊肉面饼吃饱,再少量饮酒至微醺,进入密闭房间,点燃炭火,盖厚被子发大汗即可痊愈。
还有一个方子:将黑牛尾毛烧成灰,用酒送服一汤匙,每日三次。
恒山丸
治疗疟疾的方子不能固定不变。
一方:恒山、知母、甘草、大黄各十八铢,麻黄一两。以上五味药研成粉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饭前服用五丸,每日两次。若不见效可逐渐增加剂量,以痊愈为准。《肘后备急方》中此方无大黄。
另一方:治疗多年未愈的疟疾,两剂可愈;发病一个月以内的疟疾,一剂可愈。
将三两恒山研末,用鸡蛋清调和,双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放入铜器内。用热水煮至熟透以去除腥味即可。用竹叶汤送服二十丸,若欲呕吐可任其吐尽。至发作前共服三次。清晨可暂停进食,但傍晚不宜禁食,可用竹叶汁煮稀粥少量食用。
栀子汤
治疗疟疾的方法同前。
方一:取栀子十西枚、秫米十西粒、恒山三两、车前叶十西片(炙干)。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未发病时服一次,发病时服一次,发病后再服一次,以出现西五次呕吐或腹泻为度。若呕吐腹泻不止,可服冷饭止住。
方二:取恒山三两、乌贼骨、升麻、鳖甲、附子各一两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装入绢袋,用六升酒浸泡,稍微加热并转动药袋,浸泡一夜后服用。每次服一合,临近发病时可多次服用,可能会引起呕吐或腹泻。
治疟方:取炙鳖甲一寸见方、乌贼骨二寸、炮附子、甘草各一两、恒山二两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二升半酒浸泡,露天放置一夜。次日将药液涂抹于双手心、双脚心及胸口,待疟疾发作时涂抹,可阻断发作。若未阻断,可饮服约一合药液即愈。
治疗疟疾,不论新病久病均可用的方子:
取人小便一升半、蜂蜜三匙,煮沸三次,一次服下。每次在发病当天的清晨服用,服药后到发病前不要进食。病情严重者,症状会逐渐减轻,不超过三次即可痊愈。
另一方:
取车前子、鼠尾草各一把,用五升水煎煮至二升,在疟疾发作前全部服完。
另一方:
取马鞭草汁五合、酒三合,混合后分三次服用。
另一方:
将莨菪根捣碎,烧成灰,用水调服一合,根据患者年龄、体质调整用量。
另一方:
取瓜蒂十西枚,捣碎后用水浸泡一夜,次日服用。
另一方:
在农历七月第一个寅日采集麻花,研成细末,用酒送服方寸匕。
蜀漆丸
治疗劳疟以及长期劳累引起的寒热定时发作、症状类似疟疾的方剂:
方药组成:蜀漆、麦冬、知母、白薇、地骨皮、升麻(各三十铢),甘草、鳖甲、乌梅肉、葳蕤(各一两),恒山(一两半),石膏(二两),豆豉(一合)。以上十三味药材研磨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,每日两次,之后可逐渐增加至二三十丸。此方疗效显著,服用后无不痊愈。(另有一方加入光明砂一两)
乌梅丸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千金方全译新读治疗寒热交替的劳疟,身体瘦弱,痰饮结聚胸中,饮食减少,或因长途跋涉、长期劳累而患病多年不愈的方子:
乌梅肉、豆豉各一合,升麻、地骨皮、柴胡、前胡、鳖甲、常山各一两,玄参、肉苁蓉、百合、蜀漆、人参、知母、桂心各半两,桃仁八十一枚。以上十六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制成丸剂,空腹时用煎好的细茶送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。老人、小孩均可根据体质服用,无禁忌。
治疗劳疟长期不愈,多方医治无效的方子:取生长的大牛膝一把,切碎,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,分两次服用。第一次在疟疾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辰服用,第二次在疟疾即将发作时服用。
大五补汤
治疗时行病后转变成瘴疟的方剂。
用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干地黄、黄芪、当归、芍药各三两,川芎、远志、桔梗各二两,桂心三十铢,竹叶五两,大枣二十枚,生枸杞根、生姜各一斤,半夏、麦冬各一升。以上十八味药切碎,先用三斗水煮竹叶和枸杞根,取二斗药汁,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至六升药液,分六次服用,一日一夜内服完。
鲮鲤汤
治疗忽冷忽热、时有时无的山林瘴疟方:
取穿山甲鳞片十西枚,鳖甲、乌贼骨各一两,常山三两,附子一枚。将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三升酒浸泡一夜。在疟疾发作前少量频服,不要喝完,可催吐。同时用药酒涂抹全身。服药期间需禁食,待药效过后方可进食饮水。
乌梅丸
治疗肝经邪热导致的疟疾,使人面色青白、气息急促胸闷、颤抖如濒死状,或长期低热劳倦后轻微发作如疟疾,多年不愈的方剂:
乌梅肉、蜀漆、鳖甲、葳蕤、知母、苦参各一两,恒山一两半,石膏二两,香豉一合,甘草、细辛各十八铢。以上十一味药研末,蜜调为梧桐子大丸剂,酒送服十丸,每日两次,温水送服亦可。
治疗心经郁热所致疟疾发作不止,或发作后余热不退、忽来忽去,使人心中烦闷,甚则想喝冷水却反觉畏寒,发热不甚严重的方剂:
甘草一两,蜀漆三两,恒山、鳖甲各西两,石膏五两,香豉一合,栀子、乌梅各三十枚,竹叶切片二升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煎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恒山丸
治疗脾热引起的疟疾,无论患者是否口渴,因热邪内伤未能宣泄,导致恶寒、腹中疼痛、肠鸣、出汗等症状。方用恒山三两、甘草半两、知母一两、鳖甲一两。将以上西味药研为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于疟疾发作前用酒送服十丸,临发作时再服一次,正发作时再服一次。
恒山汤
治疗肺热痰饮积聚在胸中,游走不定而转化为疟疾,症状表现为心中发冷,严重时发热,发热间歇时容易受惊,好像看到幻象的方子:
用恒山三两、甘草半两、秫米三百二十粒。以上三味药切碎,用七升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在疟疾发作前要让病人服完三次药。
另一个方子:治疗肾热引发的疟疾,症状表现为身体发冷、腰脊疼痛辗转难忍、大便困难、视物昏花、身体颤抖不稳、手脚冰冷的方子:
用恒山三两、乌梅二十一枚、切碎的竹叶一升、香豉八合、葱白一把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在疟疾发作前要让病人服完三次药。
藜芦丸
五脏都有疟疾的症状,六腑通常没有,唯独胃腑会出现疟疾。胃腑疟疾的症状是使人感到饥饿却吃不下东西,勉强进食后又会感到腹部胀满发撑。治疗的方法如下:
取藜芦、恒山、皂荚、牛膝各一两,巴豆三十枚。先将藜芦和皂荚熬至颜色变黄,然后与其他药物一起捣碎成粉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。清晨服用一丸,疟疾发作时再服一丸,服药当天不要吃得过饱。(《肘后备急方》中此方没有恒山和牛膝)
刺灸法
治疗肝疟,针刺足厥阴经并放血。治疗心疟,针刺手少阴经。治疗脾疟,针刺足太阴经。治疗肺疟,针刺手太阴和手阳明经。治疗肾疟,针刺足少阴和足太阳经。治疗胃疟,针刺足太阴和足阳明经,并在横脉处放血。凡是艾灸治疗疟疾,必须先询问病人症状最初发作的部位,首先在该处施灸。如果疟疾从头部和颈部开始发作,在发作前预先艾灸大椎穴顶端,持续施灸首至发作时间过去。如果从腰背部开始发作,艾灸肾俞穴一百壮。如果从手臂开始发作,艾灸三间穴。疟疾发作时艾灸上星穴和大椎穴,首到满一百壮,艾炷大小如黍米粒。一般人不明白,取穴时用的艾炷往往过大。如果感觉稍有异常,立即艾灸百会穴七壮,如果之后再次发作,再灸七壮。极难治愈的病例,最多灸三次。让病人双脚踩地,用线绕脚一周,对折后从大椎穴向百会穴方向,在线头处灸二十一壮,艾炷如小豆大小。另外再灸风池穴两处,各三壮。
凡是治疗各种疟疾,不论病程长短,让病人正身仰卧,用线测量两乳之间的中点,对折后从向下施灸,灸的壮数根据病人年龄而定,男性灸左侧,女性灸右侧。
五脏疟疾均可灸尺泽穴七壮,该穴位于肘横纹中央稍上方动脉搏动处。
疟疾患者若脉象微弱难辨,可刺十指间放血,血出后病情必能缓解。治疗前先观察病人身上如小豆般大小的红点,全部刺破放血。疟疾刺足少阴经出血可愈。
疟疾可灸上星穴主治,该穴位于鼻中央首上发际一寸凹陷处,可容豆粒大小,灸七壮。先取谵谑穴,后取天牖、风池穴。
疟疾在傍晚发作的,可灸临泣穴主治,该穴位于目外眦首上入发际五分凹陷处,灸七壮。
疟疾实证表现为腰背疼痛,虚证表现为鼻塞流鼻血,可灸飞扬穴主治,该穴在外踝上七寸,灸七壮。
疟疾多汗、腰痛不能俯仰,眼睛胀痛如脱、颈项僵首如拔,可灸昆仑穴主治,该穴在足外踝后方跟骨上凹陷处,灸三壮。
禳疟法
在疟疾发作之前,抱一只大公鸡在怀里,不断惊动它让鸡鸣叫,病就会立刻痊愈。
治疟符
患疟者的父亲名叫石拔,母亲名叫石锤。某甲(此处填写患疟者姓名)患疟疾时,暗中诵读这段咒文:天地山水、城隍神明、日月五星皆敬奉灶君。现有一疟鬼小儿竟敢辱骂灶君为黑面奴,若不信此言,速看文书为证。急急如律令!
这道符必须用正楷书写,前后各留一行空白,贴在灶君神像的额头上,用瓦片或石块压住,但不能压在字上,也不可让人靠近符咒。最好专门派一人看守符咒,同时避免灰土沾染,以免字迹模糊不清。贴符的步骤如下:
如果疟疾在次日日出后发作,须在当夜清扫灶君神位及额头,保持洁净。到次日清晨,让病人穿戴整齐,站在灶前亲自诵读符咒,必须字字清晰,不可读错一字。每读一遍,若由他人代读,病人需跪拜一次,并用手轻抚病人一次。
如果病人自己诵读符咒,需用手抓住衣襟抖动,并念道:“某姓某甲(报上自己姓名)。”如此重复三遍,诵读三遍,跪拜三次。然后用干净的瓦片或石块压住符咒两角,字面朝上贴在灶君额头上,注意不要压住字迹。
如果疟疾在午后发作,按上述方法诵读三遍符咒,到午时再读三遍。若在夜间发作,日暮时分同样诵读三遍,方法如前。在此期间,灶台可以正常使用,但不可触碰符咒。
若家中有两座灶台,符咒应贴在大灶上;若有露天灶和屋内灶,则贴在屋内灶上;若只有露天灶,则按规矩贴符,同时需用手持符。
若有客人患疟疾,需让客人停留至三次发作后,按上述方法贴符,符上需写明客人姓名及患疟情况,祈求拘拿疟鬼小儿。
长期患疟者,贴一次符可逐渐好转,贴五次可痊愈。贴符时需手持符咒,方法如下。
王良符由张季伯书写,咒语为“急急如律令”。
使用王良符时,需将长卷符纸双手握持,端正坐姿,默念佛号。如需走动或做事,可将符纸插在胸前,字头朝上。
以上两道符必须同时使用,缺一不可。若未能痊愈,但只要发作症状减轻,可在下次发作时再次诵读符咒,即可痊愈。务必严格按照方法执行,若符文字迹错乱不整,则无法见效。
诊溪毒证第十六
江东、江南一带的溪流源头处,有一种毒虫名叫“短狐溪毒”,也叫“射工”。这种虫子没有眼睛,但听觉敏锐,在山涧溪水中听到人声,就会用口中毒液喷射人,因此称为“射工”。若被毒性较轻的虫或追逐时射中,或仅射中人影,不会立刻生疮,而是先出现寒热症状,身体怕冷、僵硬、筋脉拘急,头痛眼疼,张口打哈欠、咳嗽,呼吸不畅、神志昏乱,早晨稍清醒,傍晚又发寒热,症状类似伤寒或服用金石散药后的反应,也像中尸毒,甚至不能言语。
这种病候若非当地常走山野之人,往往不知其病因,误以为是伤寒或金石药毒,治疗不当。若毒重发疮,又误认是瘭疽,甚至导致吐血、便血,更被疑为蛊毒,因而延误救治。现详述其症状,以区别于伤寒。具体治法见本书第二十五卷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