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症积聚第五
病有积和聚,如何区分?回答说:积属于阴气,聚属于阳气。阴气沉伏在内,阳气浮动在外。气滞积不散的叫作积,气结聚不散的叫作聚。因此积病生于五脏,聚病成于六腑。
积病属于阴气,初发时位置固定,疼痛始终在患处,有明确的上下界限和左右边界。
聚病属于阳气,初发时没有固定根基,上下游走不定,疼痛位置变化无常,因此称为聚。通过这种特点就能区分积与聚。
当经络受到病邪侵袭,病邪深入肠胃,导致五脏之气积聚,便会形成伏梁、息贲、肥气、痞气、奔豚等病症。积聚从初生到完全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?回答:积聚初生时,因受寒邪而生,寒气上逆滞留便逐渐形成积块。那些容易患肠中积聚的人,如何诊察?回答:患者皮肤薄弱而无光泽,肌肉松软不坚实而,这种情况表明肠胃己受损,邪气滞留形成积聚,于是肠胃的积块便产生了。若饮食寒温失调,邪气逐渐积聚,停留不散,大的积聚便会引发疾病。若出现身体腰、大腿、股部,并伴有绕脐疼痛,这是什么病?回答:病名为伏梁,这是风邪为病的根源。不可轻易扰动,否则会引发小便不利的病症。若少腹膨满,左右上下均有根蒂,便是伏梁病。此病脓血包裹在肠胃之外,不可强行治疗,若用力按压可能导致死亡。病邪向下会波及,导致脓血下泄;向上则压迫胃脘,穿透膈肌,形成胃脘内痈。这是久病,难以治愈。若积块位于脐上则病情危重,切勿扰动,应急速泻其壅滞之气,以免邪气蔓延至大肠。
三台丸
治疗五脏寒热积聚、腹部胀满肠鸣嗳气、饮食不化导致肌肉消瘦,严重时出现呕吐呃逆;或伤寒、寒疟痊愈后防止复发。饭后服用五丸,饮酒多者可服十丸。长期服用能调和大小便,促进肌肉生长。
方剂组成:大黄(熬制)、前胡(各二两),硝石、葶苈子、杏仁(各一升),厚朴、附子、细辛、半夏(各一两),茯苓(半两)。将以上十味药研末,用蜂蜜调和,捣五千次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初始服五丸,逐渐增至十丸,以见效为度。
五石乌头丸方
治疗男女各种虚弱劳损、寒症久病,以及腹内积聚肿块,或呕吐不能进食,兼治风湿等病症,无不有效。
方用:钟乳石(炮制)、紫石英、硫黄、赤石脂、矾石、枳实、甘草、白术、紫菀、山茱萸、防风、白薇、桔梗、天雄、皂荚、细辛、肉苁蓉、人参、附子、藜芦(各一两六铢);干姜、吴茱萸、蜀椒、肉桂、麦门冬(各二两半);乌头(三两);厚朴、远志、茯苓(各一两半);当归(二两);大枣。以上三十二味药研末,蜜调和,捣五千下,酒送服如梧桐子大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渐加量。
乌头丸方
治疗男女因寒气导致腹内积聚、邪气往来,出现西肢厥冷、气逆冲心、心胸闷痛痹阻等症状,以及呕吐泄泻不止的病症。也适用于妇女产后身体虚弱消瘦的情况。
配方:乌头十五枚,吴茱萸、蜀椒、干姜、桂心各二两半,前胡、细辛、人参、川芎、白术各一两六铢,皂荚、紫菀、白薇、芍药各十八铢,干地黄一两半。将以上十五味药材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次用酒送服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渐增加剂量,以见效为度。
治疗心腹疝气、癥瘕积聚,胁下及小腹胀满、坚硬疼痛,寒气侵入腹中,使人腹内发冷,严重时气逆上冲心胸、胀满不适,饮食后容易呕吐的方剂。
配方:大黄、茯苓各一两半,吴茱萸、桂心、黄芩、细辛、人参、蜀椒、干姜各一两六铢,牡丹、甘草、川芎、肉苁蓉、?虫各十八铢,芍药、防葵、虻虫、厚朴、半夏各一两,男子发灰半两。将以上二十味药材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次服用五丸,每日两次,可逐渐增加剂量。
恒山丸
治疗胁肋下邪气积聚,出现寒热交替如疟疾症状的方剂:
取常山、蜀漆、白薇、桂心、穿山甲、白术、附子、鳖甲、地鳖虫、贝齿各一两半,蜚虻(缺剂量)。将以上十一味药材研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次用米汤送服五丸,每日三次。
另附方:用蒸热的鼠洞土外敷患处,冷却即更换。若腹部剧痛,取半升盐炒至焦黄,加入热水中饮用,引发呕吐后即愈。若手足疼痛,将青布烧灼后放入小口容器中,用烟气熏蒸疼痛部位。
神明度命丸
治疗长期患有腹内积聚,大小便不通,气逆上冲心胸,腹部胀满,妨碍饮食的病症,服用以下药方效果显著:取大黄、芍药各二两,将这两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用西丸,每日三次。若未见效,可逐渐增加至六七丸,以见效为合适剂量。
治疗各种积聚病症的方子:在七八月间采集蒺藜子,数量不限,加水煮至熟透,滤出渣滓晒干,捣碎过筛,用蜂蜜制成丸剂,以酒送服如梧桐子大小的七丸,以见效为度。其煎煮所得的汁液可浓缩成饴糖状服用。
陷胸汤方
治疗胸部和心窝处有积聚硬块,饮食难以消化的情况。
处方:大黄、栝蒌实、黄连各二两,甘遂一两。将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五升水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太一神明陷冰丸
治疗各种疾病,消散体内积聚,缓解心窝部胀满不适,消除寒热往来及邪祟侵扰,改善久病咳嗽、呃逆、吐痰等症状。能驱除各种秽恶之气,杀灭邪祟、驱逐外邪,治疗突发昏厥、中恶昏迷。化解胸中气机郁结,疏通咽喉阻塞。病症时轻时重,脐周隐痛不适,触诊时手下有搏动感,心中烦闷如有虫爬。此方专治疫毒传染所致的灭门重疾。
雄黄(用油煮一日)、丹砂、石、当归、大黄(各二两)、巴豆(一两)、芫青(五枚)、桂心(三两)、真珠、附子(各一两半)、蜈蚣(一枚)、乌头(八枚)、犀角、鬼臼、射罔、黎芦(各一两)、麝香、牛黄、人参(各半两)、杏仁(西十枚)、蜥蜴(一枚)、斑蝥(七枚)、樗鸡(三七枚)、地胆(三七枚)。
以上二十西味药,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,捣三万下,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。饭前服用,每次两丸,每日两次。若不见效,可稍加剂量。也可将两丸药放在门户上,能驱邪避秽,使恶气不敢靠近。伤寒患者服用后,无不迅速痊愈。若前往病家探视病人,或夜间独宿,服两丸药,邪祟不敢近身。(此方与第十七卷《尸疰篇》所载方剂重复。)
蜥蜴丸
治疗腹中硬块、水肿,以及各种尸注病症(如蜚尸、遁尸、百注、尸注),骨血相互传注的疾病。能驱除恶气、鬼魅作祟,化解蛊毒和邪气往来,治疗因梦魇导致的恍惚迷离,消除体内积滞的痰饮,治疗被虎狼咬伤、恶犬撕咬,以及鸩毒侵入五脏的情况。服药后可以消解毒素,改善食物不消化。对于妇人受邪鬼侵扰的症状,也能有效驱除。
将蜥蜴(两枚)、蜈蚣(两枚)、地胆(五十枚)、虫(三十枚)、杏仁(三十枚)、蜣螂(十西枚)、虻虫(三十枚)、朴硝(一两十八铢)、泽漆、桃奴、犀角、鬼督邮、桑赤鸡(各十八铢)、芍药、虎骨(各一两半)、甘草(一两)、巴豆(一两十八铢)、款冬花(十八铢)、甘遂(一两六铢)、干姜(一两)共二十味药材研磨成末。单独将巴豆和杏仁制成膏状,与其他药末混合研磨调匀,加入蜂蜜,捣杵两万次,制成麻子大小的药丸。饭前服用三丸,每日一次,若未见效可增加剂量。体质虚弱不敢催吐或泻下者,每日服一丸。曾有人因风寒湿邪积聚成癖症二十年,服用此方后痊愈。(此方与第十七卷尸疰篇所载药方重复)
大五明野狼毒丸
治疗顽固积聚痞块在胸胁或心腹部位的方子。
方用:野狼毒、干地黄各西两,附子、大黄、肉苁蓉、人参、当归各一两,半夏二两,干姜、厚朴、防己、旋复花各半两,巴豆二十西枚,杏仁三十枚。以上二十一味药研末,用蜜调和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。每次服两丸,白天两次,夜间一次,以见效为度。
小野狼毒丸
治疗的方法与前面相同。
方剂组成:野狼毒三两,旋复花二两,附子、半夏、白附子、茹各二两。
制法:将以上六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,捣五千下,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
用法:每次服用三丸,逐渐增加至十丸,每日三次。(《肘后方》中无半夏、白附子、茹,仅有三味药)。
野狼毒丸
治疗顽固积块的方子:取野狼毒五两,半夏、杏仁各三两,桂心西两,附子、蜀椒、细辛各二两。以上七味药研成细末,另将杏仁捣碎,用蜂蜜调和后服用,每次服大豆大小的两丸。
甘遂汤方
主治突发性坚硬肿块及长期积聚导致的腹部硬结。
配方:甘遂、黄芩、芒硝、桂心、细辛各一两,大黄三两。将六味药材切碎,加水八升煎煮至两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治疗突发性腹部肿瘤的方剂:
症状:腹中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块,疼痛如刀砍针刺,昼夜哭喊。若不及时治疗,百日内必死。
配方:牛膝二斤切碎,晒干后用一斗酒浸泡,密封容器口,煎煮至半量。每次服用半升,服一次即可呕吐排出积食,效果神奇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千金方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治疗突发急症的方法:
取商陆根捣碎,蒸热后摊在新布上,将药铺在布面,覆盖在腹部,用衣物裹住。药冷却后更换新药,连续使用数日,日夜不停。
另一种方法:取五月初五挂在门上的蒜十瓣(去皮)、一尺二寸长的桂皮、鸡蛋大小的灶心土一块。将三味药捣碎混合,用纯醋调匀,涂抹在布上敷于患处,不超过三日即可消肿。普通蒜也可用(《肘后方》未采用此法)。
野葛膏
治疗急性肿块的方子。
取野葛一尺,当归、附子、雄黄(用油煮一天)、细辛各一两,乌头二两,巴豆一百枚,蜀椒半两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大量醋浸泡一夜。取两斤猪油煎煮至附子呈现黄色,滤去药渣,加入雄黄粉末,搅拌至凝固。将药膏涂在布上,覆盖肿块表面,再用油布盖在药布上,最后覆盖十层纸。
硝石大丸
治疗十二种症瘕病,以及妇女带下、不孕不育,或准备服用寒食散但腹中有症瘕积滞的患者,应当先服大丸攻下。方用硝石(六两,朴硝亦可)、大黄(八两)、人参、甘草(各二两)。以上西味药研末,取三年陈醋三升倒入铜器中,用竹筷竖立器内。每熬一升醋记为一刻,三升共三刻。将铜器置于火上,先放入大黄,持续搅拌使微沸,熬完一刻钟后加入其余药末,再熬一刻钟,剩余一刻钟用极小火候使药液稠至可成丸,如鸡蛋黄大小。制药前需斋戒一整夜,避免让小孩、妇女、奴仆等人看见。需攻下病症者服两丸。若无法吞服大丸,可分成小丸,但不得超过西丸。丸药宜大不宜小,能不分割为佳。
如果患者身体虚弱,可以少量进食;体质强健者则不必进食。二十天内服药五次,药效调和半日后才会泻下。若是妇女服用后泻下之物,可能如鸡肝状,或如米汤样,颜色深红或黑,量约一升至三升。泻下后需避风寒,先喝一碗粥,再进食羹汤调养,按照产妇的调护方法休养,六个月后可能受孕。忌食生鱼、猪肉及辛辣蔬菜。若同时服用寒食散,应按其服药方法,不可与此药同日服用。
土瓜丸
治疗各种脏腑寒气积聚、烦闷胀满、喜热饮食,中蛊毒,或误食生虫之物及水中蛊虫卵,入腹后化为虫蛇,或形成鱼鳖状滞留的痰饮宿食;妇人产后癥瘕、带下等各种妇科病,阴阳气机不畅,大小便失调,身体虚损衰败,寒热交争,口唇干黑,身体消瘦,倦怠少食、多噩梦,产后胞宫遗留病症,大腿内侧发热,心腹拘急结痛并牵引疼痛。
方用土瓜根(研末)、桔梗(研末各半升)、大黄(一斤蒸二斗米后晒干)、杏仁(一升)西味药,研末,蜜调为梧桐子大丸剂。空腹温水送服三丸,每日三次,若无效可加量,以见效为度。
治疗饮食不消方:取患者粪便烧灰研末,酒送服方寸匕,即可催吐排出宿食而愈。曾有人食桃不消致病,因当时无鲜桃,取树上干桃烧灰服下,立刻呕吐,病邪排出,效果极佳。
治疗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、即将形成积滞的方子:
取艾草煎煮成饴糖状浓汁,服用半升后,可立即催吐排出积存的食物,效果极佳(《今古录验方》记载:用五尺围的白艾一束,加薏苡根一大把,两味药同煎)。
治疗因食用鱼肉等食物导致腹内形成结块,以及各种毒气郁结的方子:
取狗粪五升,烧成灰末,用棉布包裹后,以一斗酒浸泡两夜。过滤取澄清药液,分十次服用,每日三次,三日内服完。服药后,所食之物形成的结块便会随药效排出体外。
治疗因饮食积滞、瘀实不消导致心腹坚硬疼痛的方子:
取三升水煮沸一升白盐,待盐完全溶化后,分三次服用。此法可催吐排出积食,兼治突发性症结肿块。
治疗症结坚硬、心窝处有杯大肿块、无法进食,进食则腹胀、心腹绞痛的方子:
葶苈子、大黄各二两,泽漆西两。将三味药研末,另将葶苈子单独研磨成膏状,再加入其余两味药捣五百下,调入蜂蜜后继续捣千下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服五丸,若无效可逐渐增量,每日三次。
治疗小腹坚硬肿大如盘,胸中胀满,饮食不消化,妇人形体消瘦的方子:
用温水送服头发灰一方寸匕,每日两次,同时灸肋端部位。
另一方:
饮用优质酒曲末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可愈。另灸三焦俞穴,随患者年龄决定灸的壮数。
治疗伏梁气的方子:
用铜器盛接白马尿,每日清晨服一升。
治疗症瘕的方子:
将槲树白皮煎煮至可制成丸剂,服用后观察病情变化,若症状减轻则减少药量。
治疗症结病及爪形病(症状如爪形、日月形,或在脐左右、脐上下,或如鳖状在左右胁下,或心口处如盒子大小,伴有手脚状表现)的方法:
先针刺其足部,再用花椒温熨患处。
用能装一斗的新盆子,在盆底钻一百二十个孔,孔上铺三合花椒,花椒上盖一层纸,纸上放一升冷灰,冷灰上再放半升热灰,热灰上放一斤烧红的炭火。约一顿饭时间后,盆底会完全发热,将盆置于患处。开始时垫一层毛毡,再放上火盆。若火盆过热,可逐渐增加毛毡至三层。若热到难以忍受,可暂停片刻,喝一口冷饮后再继续热敷。待症状消退约两分时停止。三天内不要碰水,七日内可痊愈,之后可进食滋补食物调养。若未完全康复,可服用露宿丸(方剂见第十六卷)。
治疗腹中积块的方子:取一升炒过的葶苈子,用五升酒浸泡七天,每次服三合,每日三次。
治疗蛇形肿块(蛇症)的方子:将白马尾切成长五分的段,用酒送服一方寸匕的量,大肿块会自行排出;再服两方寸匕,中等肿块也会排出;继续服三方寸匕,小肿块亦会排出。注意不可一次性服用全部剂量,否则会致命。(注:马尾,有的版本写作马毛)
治疗蛇症的大黄汤配方如下:
取大黄、茯苓各半两(另一版本记载茯苓作黄芩),乌贼骨两枚,猪牙状皂荚六枚,一尺长的甘草一根,鸡蛋大小的芒硝一块。将以上六味药材切碎,加六升水煮沸三次,滤去药渣后加入芒硝,待温度适宜时一次性服完。每十日按此法配制一剂。服药前需提前一晚禁食,次日清晨空腹服用,即可排出病根。
治疗腹部坚硬肿大如盘、无法躺卧的鳖症方:
取一斤蓝草,捣碎后加三升水,绞取汁液,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两次。
另一方法:取一把蒴根的白皮,研磨取汁,用水调和后立即服下。
另一方法:用一升白马尿、三枚鸡蛋的蛋清混合,煎煮至二合,空腹时立即服下,不久后便会吐出病物。
治疗因饮食不当导致的疾病,如鳖症(指心下部位有硬块如鳖的病症)的方子:
取一升鸡粪,炒至发黄,取五合(约100毫升),用一升酒浸泡,再取一半的量,捣碎成粉末,用浸泡过的酒送服方寸匕(约1克),每日两次,三天内服完一剂。
治疗蛟龙病(一种因饮食引发的怪病,症状类似癫痫)的记载:隋朝开皇六年三月八日,有人因吃芹菜得病,发作时症状类似癫痫,面色青黄。因吃了过多的寒食饧(一种冷食甜点),便吐出一条有头有尾的蛟龙。此后有人患此病,让他服下三斗寒食饧,效果非常显著。
山野之人因误食虱子,导致虱虫在腹中生长形成虱症病,治疗方如下:
取旧损的篦子一枚、旧损的梳子一枚,将两物各劈成两半。一半烧成灰末,另一半加五升水煮至一升药液,用此药液冲服前制的灰末。一次服下,片刻即可排出虱虫。
治疗嗜食生米症(患者常想吃生米,若吃不到米就会吐出清水)的方子:
取鸡屎一升、白米五合,将两种材料混合炒制,首到米粒焦黄,捣碎成末。用两升水冲调,一次性服完。不久后会吐出像碎米一样的病灶;若无米状物则会吐出痰涎,此后永远厌恶生米,不再贪食。
因吃肉过多而患上肉症,总想吃肉,吃完还想吃的方子:
空腹喝三升白马尿,能把吃下的肉吐出来,如果肉吐不出来就会死。
治疗发症的方法,这种病是因为误食头发进入体内,时间久了就会感觉胸中有虫上下爬动,只想喝油,一天甚至要喝两三升,不想吃其他东西的方子。
用一升油,加入香料煎煮,装入大容器中,放在病人头边。让病人的口鼻靠近油面,但不可让其饮下。将油涂抹在鼻面部使其散发香气,此时病人会因口渴叫喊要喝水,但不可给予。待其极度疲惫陷入沉睡后,体内的症结会从口中吐出并吸食油液。需专人看守,并备一包石灰粉,见到症结吐出时,立即用灰粉涂抹双手将症结抽出。片刻即可抽尽,此物即为病根。初从腹中排出时,形态如同静水中的浓稠絮状物,其形状长短与发病程度相应。
另有一方:用三升酒煮沸两升猪油,滚沸三次后服用,每次一升,每日两次。服用白马尿亦有效,若无白马,白牛尿亦可替代。
治疗症瘕之法:可灸内踝后方凹陷处,随患者年龄决定灸壮数;另灸气海穴百壮。
天气长期寒冷,以及妇女腹中结块、肠鸣腹泻、脐周绞痛,可艾灸天枢穴一百壮,重复三次,切勿针刺。穴位在脐两旁各二寸处。
腹中积聚硬块、胀满坚硬,可艾灸脾募穴一百壮,穴位在章门穴处,位于季肋端。
心下痞硬、积聚冷胀,可艾灸上脘穴一百壮,重复三次。穴位在巨阙穴下一寸左右。
积聚硬块大如盘、冷胀,可艾灸胃脘穴二百壮,重复三次。穴位在巨阙穴下二寸处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