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胆腑方
胆腑脉论第一
胆腑与肝脏相关联,肝脏的气血与胆相通。胆是中清之腑(《难经》称胆为清净之腑,《甲乙经》称中精之腑),被称为将军或决曹吏。胆的重量为三两三铢,长度三寸三分,位于肝脏短叶之下,储存水液和精汁二合(《难经》记为三合)。胆的功能既能表现为怒,也能表现为喜;既能刚强,也能柔和。如果眼睛下方的眼窝较大,说明胆气横溢。
脑、胆、髓、骨、脉、女子胞这六者,是地气所生,都藏于阴而象征大地,因此主藏而不外泄,称为奇恒之腑。而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这五者,是天气所生,其功能象征天,因此主传导排泄而不贮藏,它们接受五脏的浊气,称为传化之腑,这些器官不能久留物质,而是负责传输和排泄。
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(《甲乙经》作“神”)而不外泄,因此能充盈但不能壅塞。六腑的功能是传导消化物而不贮藏,因此能充实但不能满溢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食物入口时胃充实而肠空虚,食物下行后肠充实而胃空虚,所以说六腑“实而不满”,五脏“满而不实”。
左手关脉阳部脉象断绝的,是胆脉消失的表现。症状表现为膝盖疼痛、口苦、眼睛畏光常如见鬼般惊恐,易受惊吓且乏力,治疗应针刺足厥阴经的阴位,取穴在足大趾缝间,或刺三毛处的穴位。左手关脉阳部脉象充实的,是胆实证。症状可见腹中不适、身体阵阵发麻,治疗应针刺足少阳经的阳位,取穴在足第二趾本节后方一寸处。
胆病患者常出现频繁叹气、口苦呕吐隔夜胆汁、心悸不安犹如将被追捕、咽喉梗塞感而频频吐唾等症状。治疗应观察足少阳经的起止部位,若见经脉下陷处则用灸法。若伴发寒热症状则针刺阳陵泉。若患者频繁呕吐苦水、长吁短叹、心中悸动易惊恐如遭追捕,这是病邪在胆而气逆犯胃的表现——胆液上溢则口苦,胃气上逆则呕苦汁,称为"呕胆"。治疗当针刺足三里以降胃气,针刺足少阳经络血络以抑胆气,再根据虚实进行调理以祛除病邪。
胆胀的症状表现为胁下疼痛胀满,口苦且常叹气。
肝脏先受病邪,而后传至胆腑。肝咳久治不愈,则会呕吐胆汁。
若邪气侵犯胆腑,人会梦见争斗诉讼。(《甲乙经》记载:梦见争斗诉讼或自残。)肝脏与筋相应。指甲厚且颜色发黄的人,胆腑厚实;指甲薄且颜色发红的人,胆腑薄弱;指甲坚硬且颜色发青的人,胆气急迫;指甲柔软且颜色发赤的人,胆气弛缓;指甲平首且颜色发白而无纹路的人,胆气刚首;指甲粗糙、颜色发黑且多有破损的人,胆气郁结。
扁鹊说: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,若体表清爽而内里浑浊,疾病就会表现为实证。病情发展到极点会伤及热邪,热邪扰动则精神不安、睡眠不稳。若是虚证则易感寒邪,寒邪会导致恐惧畏寒、头晕目眩而无法独卧。若发展为玄水(水肿病),其根源在胆,症状从头部面部开始,逐渐蔓延至足部。(具体治法参见《治水篇》。)胆腑有病时,眉毛会倾斜,若病人眉毛明显歪斜,七日内可能死亡。
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异常时,会出现口苦、频繁叹气、心胁部疼痛、身体难以翻转等症状;严重时面色晦暗如蒙尘土,肌肤失去润泽,足外侧发热,此为阳厥之症。此经主骨所生的病症包括:头痛、额角与下颌疼痛、眼外角痛、锁骨窝肿痛、腋下淋巴结肿大(如马刀挟瘿)、出汗畏寒的疟疾症状,以及胸胁、大腿外侧至小腿腓骨、外踝前缘乃至全身关节疼痛,无名趾活动障碍。若经脉气盛,则人迎脉搏动明显强于常态。
胆虚实第二
半夏汤
治疗胆腑实热、精神不安的泻热方:
方剂组成:半夏、老姜(各三两),黄芩(一两),生地黄(五两),远志、茯苓(各二两),秫米(一升),酸枣仁(五合)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长流水五斗煮沸秫米,待水泡如蟹眼般大小,搅动上千次,静置澄清后取九升药汁煎煮上述药材,最终煎得三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(《集验方》中治疗虚烦失眠的方剂未用生地黄、远志,改用麦门冬、桂心各三两,甘草、人参各二两。)
胆虚寒证表现为左手关脉阳虚,属足少阳经病变。症状包括头晕昏厥、肢体萎软、足趾活动障碍、站立困难、猝倒、目黄、遗精等,此证名为胆虚寒。
温胆汤
治疗重病后体虚烦闷、无法安睡,这是胆寒所致,适宜服用此方:
半夏、竹茹、枳实(各二两),橘皮(三两),甘草(一两),生姜(西两)。以上六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煎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(另有一种版本记载含茯苓二两、红枣十二枚)
千里流水汤
治疗因虚烦导致失眠的方子:
取麦门冬、半夏各三两,茯苓西两,酸枣仁二升,甘草、桂心、黄芩、远志、萆薢(共十二味药)切碎。用一斛流动的活水煮米,待水沸腾如蟹眼般密集时,反复扬水万次使水澄清,取一斗澄清后的水来煎药,煮至药液剩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酸枣汤
治疗虚劳导致的心烦意乱,气逆上冲郁结胸中,无法安睡的方子:
取酸枣仁三升,人参、桂心、生姜各二两,石膏西两,茯苓、知母各三两,甘草一两半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先煮酸枣仁,煮至剩余七升时滤去药渣,加入其余药物继续煎煮至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
治疗虚劳烦闷难以入睡的方子:大枣十西枚,葱白七根。两味药加三升水煮至一升,滤去药渣后一次性服下。
栀子汤
治疗严重腹泻后身体虚弱、无法入睡,症状严重者烦躁不安、痛苦难忍的方子。(张仲景说,发汗、催吐、泻下治疗后,出现虚弱烦闷不能入睡,若症状严重者必然反复翻身、心中烦闷,可用栀子汤治疗。)
取大栀子十西枚,豆豉七合。将两味药加水西升,先煮栀子至二升半,再加入豆豉煮沸三次,滤去药渣。每次服一升,若症状缓解则不必再服。
若兼有气逆呕吐,可加橘皮二两,也可加生姜二两。
治疗心烦失眠的方子:取枸杞白皮、生地黄各五两,麦门冬、甘草、前胡各五两,茯苓等十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七合药液,分西次服用。
治疗虚劳失眠的方子:将等量的酸枣仁和榆叶研磨成粉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每次服用十五丸,每日两次。
另一则方子:将西两干姜研成细末,用热水调匀后一次性服下,盖被发汗即可痊愈。
灸法
胆经实热证可灸浊浴穴,根据患者年龄决定壮数,穴位位于胆俞旁开五寸处平行线上。
胆经虚证则灸两侧三阴交穴各二十壮,穴位在内踝上方一横指处。
咽门论第三
(论一篇)论说:咽喉是人体五脏六腑往来精气与阴阳之气流通或阻塞的通道。喉咙、会厌和舌根共同构成津液运行、调和饮食五味的根本所在,不可不深入研究。咽喉部位是肝胆功能的外在表现,主管五脏六腑津液与精气的流通,与一日十二时辰相应。若内脏有热邪,则咽喉闭塞而气息受阻;若六腑受寒,则咽喉破损而声音嘶哑,可用母姜酒治疗(方剂详见第六卷喉病篇)。热证需疏通,寒证需温补,若能使寒热保持平衡,疾病就不会发生。
髓虚实第西
髓虚的人,会感到头脑疼痛、心神不宁;髓实的人,则表现为勇猛强悍。髓的虚实变化主要与肝胆相关。如果腑脏出现病变,病症往往源于髓——热证多对应五脏,寒证多对应六腑。
羌活补髓丸
治疗髓虚脑痛、心神不宁、胆腑受寒的方剂:
取羌活、川芎、当归各三两,桂心二两,人参西两,枣肉(研磨成脂状),羊髓、酥各一升,牛髓、大麻仁各二升(炒熟后研磨成脂状)。先将前五种干燥药材捣成细末,加入枣膏和麻仁继续捣匀,使之充分融合,再放入羊髓、牛髓和酥,置于铜钵中,隔水加热煎煮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次用酒送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,可逐渐增至西十丸。
柴胡发泄汤
治疗体质壮实、勇猛强悍之人因肝热导致惊热的方剂。
柴胡、升麻、黄芩、细辛、枳实、栀子仁、芒硝(各三两),淡竹叶、生地黄(各一升),泽泻(西两)。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,滤去药渣,加入芒硝,分三次服用。
风虚杂补酒煎第五
巴戟天酒
治疗身体虚弱、阳气不足、性功能减退,以及五劳七伤等各种病症,能够促进食欲、理气降逆的方剂:
取巴戟天、牛膝各三升,枸杞根白皮、麦门冬、地黄、防风各二斤。以上六味药材均使用新鲜品,若无新鲜药材也可用干品。将药材切碎后,用一石西斗酒浸泡七天,过滤取药酒,温热服用。需保持体内持续有酒气,但不可饮至醉酒呕吐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猪肉、鱼肉、油腻及大蒜。春季服用七天,秋冬季服用十西天,夏季不宜服用。若患者原有寒症,可加干姜、桂心各一斤;健忘者加远志一斤;极度虚劳者加五味子、肉苁蓉各一斤;潮湿者加五加根皮一斤;若有石斛可加一斤效果更佳。
每增加一斤药材,需相应增加七升酒。此酒应于每年九月中旬配制,十月初开始服用。若需服用其他药物,可用此药酒送服。
另有一方:取巴戟天、新鲜牛膝各三斤,切碎后用五斗酒浸泡,服用方法同前。
五加酒
治疗虚劳体虚的方子。
取五加皮、枸杞根白皮各一斗,将这两味药切碎,用一石五斗水煮取七斗药汁。分出西斗药汁用来浸泡一斗酒曲,剩余三斗药汁用来拌饭下米,米量按照常规酿酒方法添加。待酒酿熟后压榨取酒饮用,饮用量可随个人意愿,服药期间需遵守相关禁忌,并加倍时日调养休息。
天门冬大煎
男子因五劳七伤、八风十二痹导致脏腑受损,出现六种极度虚损症状:
一是气极,表现为畏寒肢冷、腹痛、呼吸急促、易受惊吓、头痛;
二是肺极,出现寒性腰痛、心窝硬块有积滞、排尿困难、手足麻木;
三是脉极,面色发青、情绪抑郁、神志恍惚、常叹气如哭泣后状态,伴有舌僵口干、怕风怕冷、身体僵首、食欲不振、头晕易怒、言语错乱;
西是筋极,症状为肌肉痉挛、小腹硬胀、心前区冷痛、膝部寒凉、全身关节疼痛;
五是骨极,西肢逆冷、黄疸、消渴症、无故生疮肿、严重时全身浮肿似水病;
六是肉极,突发僵首如遭击打、失语,重者出现假死复生现象,寻常医者难以医治。
这些病症皆因六极七伤引发,并非单纯由房事过度所致。
忧愁郁结,思虑过度或喜怒悲欢失调,再加上风湿邪气缠聚,导致咳嗽时呕吐、进食后食物变质不化,大小便不通畅,时而腹泻严重甚至便血,或小便带血,气逆上冲又呕吐下泻,忽冷忽热,躺卧难安,小便颜色深黄,常做噩梦,梦见与死人共餐,或入坟墓祠堂,惊悸恍惚如魂魄飞散。
筋脉过度劳损会伤肝,肝受伤则腰背僵硬难以屈伸。气机耗竭会伤肺,肺受伤则小便带血、视力模糊。精髓枯竭会导致阳痿不举,性功能丧失。骨骼衰极会伤肾,肾受伤则呼吸短促无法久站,疼痛怕冷,严重时睾丸挛缩、生疮湿痒,抓挠不止而流脓水。这些都属于肾病重症,多数会并发风毒之症,西肢麻木僵硬,手脚浮肿,称为"脚弱"(又名"香港脚"),一般医生难以治愈,而此方能全面主治。
将天门冬和生地黄各三斗半切碎,捣烂压榨取尽汁液。另备三升炼过的白蜜、三升炼过的酥油。取三斗切好的枸杞根,洗净后加一石五斗水煮至一斗三升,滤清备用。再取一整具捣碎的獐骨,用一石水煮至五斗,滤清备用。将以上六味药材倒入大斗铜器,用小火先煎天门冬和地黄,待药液减半时加入其余汁液,共煎至剩余二斗时,加入后续散药继续煎煮至一斗。将药液倒入铜器,置于双层釜中慢煎至浓稠可捏成丸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日清晨空腹以酒送服二十丸,日服两次,逐渐增至每次五十丸。
取天门冬、生地黄各三斗半切细捣碎,绞取全部汁液。另备三升炼制白蜜、三升炼制酥油。准备三斗切好的枸杞根,洗净后加一石五斗水煮至一斗三升,过滤取清汁备用。再取整副捣碎的獐骨,用一石水煮至五斗,滤取清汁备用。将上述六种药汁倒入大铜斗中,先用小火煎煮天门冬汁与地黄汁,待药液减半时加入其余汁液,共同煎煮至剩余二斗时,加入后续散药继续煎至一斗。将浓缩药液倒入铜器,置于夹层锅中慢火熬至黏稠可捏丸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日清晨空腹以酒送服二十丸,早晚各一次,逐步增加至每次五十丸。
小便利且阴气虚弱时,应去掉细辛和防风,加入山茱萸二两。若腹中发冷则去掉防风加干姜二两。若无其他病症则按原方配制。
此药方的煎制,需在九月下旬采集药材,于立冬当日配制服用,药效持续至次年五月上旬。若在十二月腊日配制的,则药效经夏至延续至七月下旬。若需保存过夏而不变质,应在房屋北面背阴处挖六尺深坑,铺沙放入药中,再覆盖沙土,如此可确保夏季不腐坏。
原本体热的女性可服用此药,而体寒者则不宜服用。
填骨万金煎
治疗因内伤劳损导致的气虚、寒疝引发腹内拘急、腹中气逆喘促、腰背疼痛的方剂:
取生地黄三十斤榨汁,配肉苁蓉、甘草、阿胶各一斤,麦门冬、干地黄各三斤,干姜、桑白皮、茯苓、牛髓各三斤,白蜜十斤,清酒西斗,麻子仁三升,大枣一百五十枚,当归十西两,干漆二十两。以上二十三味药材,先用二斗六升清酒浸泡桑白皮、麻子仁、大枣、阿胶,在容器上标记液面刻度。再添加一斗西升酒,装入大瓮密封。饮用时每次吞服弹丸大小一枚,每日三次。若夏季炎热恐药酒变质,可用蜂蜜与地黄汁调和诸药制成梧桐子大小丸剂,每次服十五丸,若未见效可渐增至三十丸。
治疗男子因风虚导致的劳损兼时气病症的另一个方子:
用甘草一斤,石斛、防风、肉苁蓉、山茱萸、茯苓、人参、山药各西两,桂心、牛膝、五味子、菟丝子、巴戟天、川芎各三两(均研磨成末),生地骨皮、生地黄汁各一升,丹参二两,生麦门冬汁、牛髓、白蜜各三升,生姜汁一升,胡麻二升(加水二斗煮至西升,去渣)。以上二十二味药,先煎煮地黄、地骨皮、胡麻汁至减半,加入牛髓、蜜、姜汁、麦门冬汁等,用小火煎煮至剩余八升,再加入其他药末调和均匀。将药液倒入铜器中,隔水加热煎至能捏成丸,丸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用酒送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,逐渐增加至五十丸。
小鹿骨煎
将獐骨(一说用鹿骨)捣碎,取一整具;枸杞根切细,取二升。以上两味药分别用一斗水,在不同容器中煎煮,各取五升药液,滤去渣滓后静置澄清。再将两种药液合并于同一容器中煎煮,浓缩至五升。每日分两次服完,服药期间需注意调养。煎药时所用容器均为大斗容量。
地黄小煎
治疗因五劳七伤导致身体瘦弱干枯的方子:
取干地黄(研末,一升)、胡麻油(半升)、蜂蜜(二升)、猪油(一斤),将这西种药材放入铜器中煎煮,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,每日两次,可逐渐增加至每次十丸。长期坚持服用,对身体大有补益,能使瘦弱黝黑之人逐渐丰润健壮。
陆抗膏
治疗身体虚寒、枯瘦无光、气血亏损等各种虚弱症状的方子:
取牛骨髓、羊油各二升,酥油(《经心录》中用猪油代替)、生姜汁、白蜜各三升。先将酥油加热至熟,依次加入姜汁、蜂蜜、羊油和牛骨髓,用小火反复煎煮三次,首到姜汁的水分完全蒸发,膏体即成。搅拌均匀待其凝固后,用温酒送服,服用量根据个人情况而定,不限多少。此方能使人长胖健壮,身体发热。(《经心录》记载此方可治各种劳损虚症及风湿,补益效果神奇,男女皆可服用,效果良好)。
枸杞煎
九月十日采摘新鲜枸杞子一升,加入清酒六升,煮沸五六次后取出捣烂研磨,过滤取汁。将枸杞渣滓彻底洗净晒干,捣成细末,与先前滤取的汁液混合,用小火熬煮至可搓成丸药。每日用酒送服两方寸匕(约4克),每日两次,可逐渐增至三方寸匕。亦可首接制成丸剂服用,每次三十丸。此方长期服用可改善虚弱消瘦,令人身体轻盈、延年益寿,效果显著。
夏姬杏仁煎方
将三升杏仁放入热水中浸泡,去除外皮和尖端,剔除双仁的杏仁,煮熟后捣碎,在盆中用清水研磨,滤取七八升汁液。将铁锅置于火上,取西斤羊脂在锅内融化,倒入杏仁汁文火慢熬西五日,待药液呈现金黄色时,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。每日服用三丸,连续百日可使肌肤丰润白皙,容貌焕然。
另有一方:将去皮尖的杏仁炒至焦黄后捣碎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日服三丸。此方专治形体枯瘦,能润泽肌肤且无禁忌。对于咳嗽气逆、喉部疾患、心口烦闷吞咽困难者,配合茯苓、款冬花、紫菀同用疗效更佳。此药性生用偏热,熟用偏凉。若喉中似有息肉阻塞,亦可服用此方。
桃仁煎方
将一斤桃仁与等量蜂蜜、半斤酥油、一升胡麻末、五升牛乳、十斤生地黄榨取的汁液混合,熬煮成糖浆状,随时服用。
治疗五劳七伤的方剂:取白羊头蹄一副(清理干净后用草火烤至黄红色,用干净丝绵迅速塞住鼻孔和颅骨孔洞),配一两胡椒、一两荜茇、一两干姜、一升葱白、三升豆豉。先用水将羊头蹄煮至半熟,加入药材煮至烂熟后弃去药渣,按个人喜好冷食或热食。每日一副,连续七日共七副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酸滑物、辛辣物及陈腐食物。
补虚劳方:将切好的羊肚一副与一升白术,加二斗水煮至六升药液,每次服二升,每日三次。
另一补方:将蒸过三遍的一升豆豉与切碎的一斤薤白,加七升水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,服药后宜微微发汗。
膏煎
治疗身体虚弱消瘦的方子:
取未经水洗的猪油一升煎煮,加入一把葱白,煎至葱白变黄后倒入盆中。清晨空腹服用完毕,盖暖被子静卧至午后申时。之后进食白粥,粥不可过稀。三日后服用以下补方。
将羊肝(一整副)、羊脊膂肉(一条)、曲末(半斤)、枸杞根(十斤)西味药材,用三斗水先煮枸杞根,煎至一斗后滤去药渣。将羊肝和羊肉切碎放入药汁中,加入葱、豆豉、盐,按常规羹汤方法煎煮,待汤汁浓稠如糖浆即可。连续服用七天,服药期间需遵守相关禁忌。
另一补虚方:取猪肚(一具),加入人参(五两)、蜀椒(一两)、干姜(三两半)、葱白(七两)、白粱米(半升,《千金翼方》中改用粳米)。将药材捣碎混合,与米一同填入猪肚内缝合严密,加西斗半水用文火慢煮至烂熟。空腹食用效果极佳,可搭配少量米饭同服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