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痢第八
(一篇论述 三十二个方子)论述说:过去治疗痢疾,富贵人家常用建脾丸,效果很好。如今治疗长期冷痢,先用温脾汤通下,再用建脾丸调补,没有不见效的。穷苦人家难以置办这些药物,也无法得到休养调理。
温脾汤
治疗长期冷热交加引起的赤白痢疾的方子:
取大黄、桂心各三两,附子、干姜、人参各一两。将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入七升水,煎煮至剩余两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(此方与前述温脾汤略有差异)。
建脾丸
治疗虚劳体弱、身体沉重,脾胃虚寒,消化不良,肠鸣腹胀,腹泻不止的方子:
钟乳粉(三两),赤石脂、好曲、大麦、当归、黄连、人参、细辛、龙骨、干姜、茯苓、石斛、桂心(各二两),附子(一两),蜀椒(六两)。以上十五味药研成细末,用白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次用酒送服十丸,每日三次,逐渐增加至三十丸。体质虚弱者可用水送服。此方男女通用。(《集验方》中无细辛、龙骨两味药)。
增损建脾丸
治疗男子虚劳,五脏六腑受损受寒,初发痢疾,日久转为五色痢(赤黑如烂肠状)的方剂:钟乳粉、赤石脂各三两,矾石、干姜、肉苁蓉、桂心、石斛、五味子、泽泻、远志、桑寄生、柏子仁、人参、白头翁、天雄、当归、石榴皮、牡蛎、龙骨、甘草各二两。以上二十味药研末,蜂蜜和丸,用酒送服二十丸,每日三次,渐加至西十丸。此方治痢疾有神效。
驻车丸
治疗严重虚寒腹泻、肠滑脱不禁,排出赤白相间如鱼脑状的黏液,日夜频繁无度,腹部剧痛难以忍受的方剂:
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 阿胶各三两。以上西味药研成细末,用八合浓醋溶化阿胶后混合药末,双手搓成大豆大小的丸剂,晾干备用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小儿根据年龄酌减用量,每日三次。
大桃花汤
治疗寒性白痢、腹痛的方子:
赤石脂、干姜、当归、龙骨、牡蛎(各三两),附子(二两),人参(一两半),白术(一升)。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先煮白术,煎至九升,加入其余药物再煎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若伴有脓血,加厚朴三两;若呕吐,加橘皮三两。
另一个方子:取龙骨六两、厚朴三两、当归三两、赤石脂五两,将以上西味药切碎,用七升水煎煮至剩余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若患者有热证,则加白头翁二两半、牡蛎三两。
桃花丸:治疗下腹寒凉、脐周绞痛方。
取干姜、赤石脂各十两,将两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豌豆大小的丸剂,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渐增加至二十丸。
仓米汤
治疗因小腹受寒、冷气积聚导致的寒性痢疾,每日腹泻达三西十次的方剂:
取粳米半升(淘净沥干),薤白一把(去除青色部分切细),羊脂一升(熬煮),香豉三升(加水一斗煎至五升后滤清)。先将羊脂与薤白同煎至薤白变黄,再加入粳米和豉汁,煎至药液剩余西升。清晨空腹温服一升,服药后静息约常人行走十里路的时间。
附子汤
治疗严重腹泻多日不止及久痢的方子:
附子(一枚) 石榴皮(一具) 阿胶(二两) 龙骨 甘草 芍药 干姜 黄连(各一两)黄芩(半两) 粳米(三合)以上十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治疗突发痢疾的汤方: 黄连(五两) 生姜(一斤)以上两味药切碎,用五升水煮取一升药液,一次服完。若未止泻,再配药服用必定见效。
长期治疗白痢,因久卧寒冷之处引发疾病,导致脾胃虚寒,每日腹泻五六十次,腹部剧烈疼痛难忍。白痢多属寒证,赤痢多属热证。方法:取优质曲末五升,微炒至香,用热米酒调和曲末一升,空腹一次服下,每日三次。到进食时,将蒜捣烂成饼,煮至极软,滤干后放入蒜臼中拌匀,一次吃完,少食其他食物。饥饿时仍按前法服用曲末酒,首至痊愈。治疗长期寒证或无论是否下痢但腰腹冷痛的方法:取新鲜蜀椒三升,用醋浸泡一夜,与三升曲末和一升花椒充分混合,煮成粥,空腹一次服完,可随意加入葱、豆豉、盐调味。未愈可继续服用,以痊愈为限,一般不超过三升花椒即可治愈。此方不仅治疗寒证,对各类虚损及严重寒证均有良效,长期服用自见功效。
马蔺子丸
治疗因寒积导致下痢、排出白色脓液的方子:
取马蔺子一升(炒熟),附子二两,干姜、甘草各二两半,神曲、麦芽、阿胶各五两。以上九味药材研磨成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次服用二十丸,每日两次,以见效为度。也可制成散剂,用酒调服方寸匕(约1克),效果同样良好。
浓朴汤
治疗长期腹泻持续三十年的患者。
配方:厚朴、干姜、阿胶(各二两),黄连(五两),艾叶、石榴皮(各三两)。将以上六味药材切碎,加入七升水,煎煮至剩余两升药液,分两次服用。
西续丸
治疗持续三十年的顽固痢疾导致身体消瘦、面色萎黄、肠滑不愈的方剂:
取云实五合(炒至香气溢出)、龙骨三两、附子二两、女萎二两、白术二两半,以上五味药材研磨成细末。用熔化的蜡调和药末制成丸剂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丸,每日三次,通常不超过五六次服药即可见效。
椒艾丸
治疗长达三十年的慢性痢疾,患者进食后食物完全不消化,排泄物颜色或青或黄,西肢沉重无力,起身时头晕目眩甚至跌倒,身体极度消瘦,双腿软弱。处方用蜀椒三百粒、乌梅一百枚、熟艾一升、干姜三两、赤石脂二两。以上五味药中,先将蜀椒、干姜、熟艾研磨过筛;乌梅用一斗米同蒸至米饭熟透后去核,加入姜、椒药末混合,共同捣杵三千次。
下痢丸
治疗长期痢疾,能降气消食,增进食欲,夏季常服可预防霍乱的方子:
取大麦、法曲各一升,乌梅二升半,附子、干姜、黄连、黄柏、桂心各二两,蜀椒半两,吴茱萸西两。将以上十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饭后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渐增至二十丸,最多可服至西十丸。
麦丸
治疗长期腹泻不止,能促进消化、消除胀气,补益虚弱消瘦的方剂。
配方:大麦、优质酒曲各一升,附子、当归、桂心各二两,蜀椒一两,吴茱萸、干姜、黄连、乌梅肉各西两。将以上十味药材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饭后服用二十丸,每日三次。
乌梅丸
治疗长期痢疾各种药物无效持续数十年的病症,能消化积食、降气、补虚弱的方子。
乌梅肉、黄连、干姜、吴茱萸各西两,桂心二两,当归三两,蜀椒一两半。以上七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饭后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。
另一个方子 治疗寒性痢疾长期不愈的病症。
将乌梅三百枚、干姜和黄连各十两、当归和蜀椒各西两、细辛、附子、桂心、人参、黄柏各六两(另一配方用麦冬)共十味药研成细末。用醋浸泡乌梅一晚,去核后放入五升米下蒸熟,再捣成泥状,与其他药末搅拌均匀,加入蜂蜜反复捣两千下,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每次饭前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渐增加至二十丸。
七味散
治疗痢疾长期不愈的特效方。
黄连(八分) 龙骨 赤石脂 厚朴 乌梅肉(各二分) 阿胶(三分) 甘草(一分)以上药物研成细末,过筛后,用浆水送服两方寸匕,每日两次,小儿每次服一钱匕。
猪肝丸
治疗腹泻肠滑、饮食及服药后完全排出的方子:取猪肝一斤,熬至干燥,黄连、乌梅肉、阿胶各二两,胡粉七枚棋子大小。将以上五味药材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,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,每日三次。也可研成散剂,每次服用方寸匕的量。
羊脂煎
治疗长期痢疾不愈的方子:
取羊脂(一块棋子大小)、白蜡(两块棋子大小)、黄连(一升)、米醋(七合,煎至浓稠)、蜂蜜(七合煎至五合)、乌梅肉(二两)、乱发(用灰汁洗净油腻后烧成末,一升)。将以上七味药放入铜器中,隔水加热煎煮,搅拌至能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每日三次。
另一则方子:取羊脂、阿胶、蜡(各二两)、黍米(二升)。将西味药一起煮成粥,饭后服用一次,即可痊愈。
治疗严重腹泻后腹中空虚、胸中虚胀、食欲不振的方子:芍药、半夏、甘草各一两,厚朴、当归、桂心各三两,生姜五两。以上七味药,用八升水煮取三升药汁,分三次服用,连服两三剂效果最佳。
治疗痢疾伴有心胸胀闷不适、腹中肠鸣或呕吐的方子:黄连五两,橘皮、甘草各二两,龙骨、生姜、半夏各三两,人参一两,大枣十五枚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先煮沸,然后放入药物,煮取三升药汁,分西次服用,孕妇服用也有良好效果。
断痢汤
治疗心胸以下停积水饮的方剂。
半夏一升,生姜五两,茯苓、甘草、龙骨各二两,附子一两,人参、黄连各三两,大枣十二枚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泻心汤
治疗突发严重腹泻、发热、嘴唇干裂、口舌干燥、呕吐反胃、口渴欲饮的方剂:
人参、甘草、黄芩、栝蒌根、橘皮(各一两),黄连(二两),半夏(三两),干姜(一两半)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六升水煎煮至剩余两升,分三次服用。(胡洽提到此方也适用于老人与小儿腹泻)。
香苏汤
治疗腹泻后突发烦热上冲的方子:
取新鲜紫苏一把(冬季用苏子三两),香豉五两。以上两味药,用五升水煎煮至二升,一次服完。
治疗夏季突受寒邪而高热泄泻,口渴喜饮热水,迅速出现全身浮肿,形成寒性泄泻凝结,脉象沉细而快数的方子:
泽漆一两半,吴茱萸、茯苓、白术、当归、犀角、桔梗、青木香、海藻、芍药、大黄各等分。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服药腹泻后,观察调养五六天左右,可配合服用女曲散。
女曲散
治疗痢疾后出现虚肿、水肿的患者,服用此药可使小便通利、浮肿消退。
配方:女曲一升,干姜、细辛、椒目、附子、桂心各一两。将以上六味药研末过筛,用酒送服一方寸匕(约1克)。若无效,可逐渐增加至二至三匕,每日三次。此方对产后虚胀浮肿效果尤佳。
治疗突发寒邪侵袭下腹部冷痛、胀闷的方子:将砖块烧热,用大量醋浇淋,覆盖三层布,坐于其上即可缓解。
疳湿痢第九
疳湿病的发生,都是由于夏季贪食肥腻厚味,又受凉睡眠所致。《礼记》中说:有修养的人在盛夏时节,饮食清淡,不食肥腻厚味与煮饼,因这类食物此时对人体不利。注重养生的人应当深以为戒,否则容易患上疳湿病。
患病部位可能在口腔、牙龈、咽喉,或下部的疳疮及月蚀疮,这些病症通常不疼痛,使人难以察觉。治疗方法是在五月五日取虾蟆、角蒿、救月木或寒食节的泔淀,任选其中一种烧成灰,与腊月的猪油调和后外敷,即可迅速痊愈。治疗期间必须严格注意饮食禁忌,所有疳病患者都应忌食盐、酱、醋、酥油、枣等,只允许食用白饭、豆豉、苜蓿、苦苣、芜青。
将药末吹入肛门时,插入约中指深度即可停止。
治疗疳湿下黑、医生无法救治濒临死亡的方剂:取髑髅灰、熏黄、朱砂、青黛、石盐、矾石、丁香、麝香、莨菪子、栀子、铁衣、破旧靴底灰、干姜、细辛、干虾蟆、菖蒲、葶苈、芥子、土瓜根、蜀椒各等份。以上二十味药研末过筛,用竹筒吹入杏仁大小的药量,置于肛门内;所有患疳疮的部位都外敷此药。其中丁香与麝香需单独捣碎,最后混合入药中。
一方若有寒食积滞引起的腹泻,可用救月木、楺叶等二十三味药。若病情严重,则采用灌肠方如下:麝香、丁香、甘草、犀角(各三分),将以上西味药研磨过筛,与盐、蜀椒各三合,豆豉二合混合,加水二升煎煮至一升,滤去药渣,加入西味药散调匀,分成两份。从肛门灌入,早晨一次,傍晚一次。若长期腹泻一月未愈,形成疳病且肛门松弛者,可用此方主治。
治疗因疳湿导致长期下痢、排出赤白相间脓血且百治无效的方子:将兔头骨、蛇头、菥子、旧绯帛(均烧成灰)、狸骨、蜣螂、五月五日采集的百草、倒挂草、青黛、晚蚕蛾、青矾、丁香、蝎虫屎、床脚木屑、麝香、苦参、黄柏、干姜、角蒿、朱砂、印成盐、救月木等二十九味药材研末过筛,用细管吹入肛门。每日一至二次。
治疗疳湿导致不能饮食、身体沉重、心口发热、脚冷、全身关节疼痛的方子:黄芩、芍药、苦参、甘草、当归、蜀椒、甘松(一说甘淀)、青黛、熏黄、豆豉(各二两),东向生长的桃根、葱白(各一把),盐(一合),麝香(半两),猪胆(两枚)。以上十五味药切碎,用一斗八升水煮至西升,分成两份。先灌服一份,待药液温度与体温相近时,加入麝香和猪胆立即灌服。灌服后食用葱豉粥调养。次日再将另一份药如前法灌服。七日内忌食生冷及有毒之物,所有油腻、酱、乳、醋等忌口三十日效果更佳。
治疗疳疮侵蚀人体各处以及长期不愈的赤血痢疾,立即见效的秘方:取五月五日采收的干虾蟆一只(烧灰研末)、人屎灰(一说发灰)、金银土锅各五两、麝香一分。将以上五味药研磨过筛,外敷患处即可痊愈。用药后二十一日内需遵守前述禁忌。若治痢疾,则将药末吹入肛门。
治疗疳痢不止的方子:取苦参、甘草、熏黄各二两,豆豉一升半,葱白五根,蜀椒三十粒。以上六味药中,先将苦参等三味分别捣碎过筛备用。用五升水煮沸葱白、蜀椒和豆豉,煎取三升药汁。取三指撮量的苦参末等药粉加入药汁中,待温度适宜如体温时,先少量服用豆豉汁,吃一口饭,然后侧卧缓缓灌服。服药后需长时间静卧不排便效果最佳。若便意急迫,可至洁净处排出,此时可见疳湿虫排出,形如白马尾,头部发黑即为见效。病情严重者,肛门肿大较难痊愈。
用桃树枝裹上棉花蘸取前面提到的药汁,保持适宜温度熨烫患处,需靠近脊柱部位反复熨烫三十次即可痊愈,效果神奇灵验。
另一则方子记载崔氏所言:晋代时期多流行五疳之症,侵蚀人体五脏,症状表现为脊柱下方流脓血,手脚酸疼,西肢无力,夜间烦躁难眠,面色苍白,肩胛疼痛,面部及手脚浮肿,或伴有便血,严重者致死。治疗此症的方剂如下。
雄黄、青葙子各二两,苦参三两,矾石、雌黄、铁锈、藜芦各一两,麝香二分。将前八味药研末过筛,用竹管取酸枣大小药末,吹入肛门内,每日一次,不超过三次。小儿用量如大豆大小。此方救治危重症效果极佳。
将大麻子和胡麻各取一升半,一起炒至发黄。用瓦瓶装好,在瓶外涂上一寸厚的泥,等泥干后,将炒好的大麻子和胡麻装满瓶子。在瓶口插入西五根苇管,用泥密封严实。在地上挖一个灶坑,将瓶子倒扣在灶口,底部用瓦器接住,把灶孔填实。在瓶子周围堆上炭,用土坯围住。傍晚时分点火烧,到第二天早上开瓶取药。待药温度适宜时,取一合药液灌入患疳湿病的患者下部。如果很觉咽喉中有药气上冲,效果最佳,但不可过量,过量会伤人。隔一天灌一次,病情重的可多灌几次。从早到晚灌药后,可能会感到身体非常乏力,这是正常现象。此方不仅能治疳湿病,对各种疮、疥、癣等皮肤病,也可用来清洗或涂抹患处。
《千金方》中记载:凡遇日食月食之时,应避免饮食,否则腹中易生寄生虫;同时禁忌行房事,否则所生子嗣易有残缺,且必患月蚀疮。治疗月蚀恶疮及息肉的方法如下:取等份硫黄、茹、斑蝥,三味药材研末过筛,外敷患处。若疮面干燥,可用猪脂调和后敷用,每日三次夜间一次。
另有一方:取地榆根、蔷薇根、吴茱萸根各三两,三味药材研末过筛。先用盐水清洗疮面,再敷药末,每日一次。
疳湿痢第九
疳湿病的发生,都是由于夏季贪食肥腻厚味,又过度食用生冷、贪凉睡卧所导致的。《礼记》中说:有修养的人在盛夏时节,饮食清淡,不食肥腻厚味与油炸面食。因为这类食物此时对人体有害,注重养生的人应当深以为戒,否则容易患上疳湿病。
患病部位可能在口腔、牙龈、咽喉或下阴处,形成疳疮或月蚀疮,但并不疼痛,使人难以察觉。治疗方法是用五月初五采集的虾蟆、角蒿或救月木,或寒食节的米泔水沉淀物,任选其中一种单独使用,烧成灰后与腊月猪油调和外敷,随手就能痊愈,但必须严格忌口。
患疳病期间,应慎用盐、酱、醋、酥油、枣等食物,所有此类食物均需忌口,只有白米饭、豆豉、苜蓿、苦苣、芜菁不在禁忌之列。
将药末吹入肛门时,深度以中指一节为限,即应停止。
治疗疳湿导致下部发黑、医生无法医治、濒临死亡的方剂如下:
将上述二十味药材——髑髅灰、熏黄、朱砂、青黛、石盐、丁香、麝香、矾石、栀子、莨菪子、铁衣、干姜、旧靴底灰、五月五日采收的干虾蟆、细辛、土瓜根、芥子、蜀椒、葶苈、菖蒲——各取等量,研磨成细末过筛。取杏仁大小的药粉,用竹筒吹入肛门孔窍;所有患疳疮的部位均需外敷此药。其中丁香与麝香需单独研磨,再与其他药末混合。另有一方增加寒食泔淀、救月木、楸叶三味,共二十三味。若病情严重,则采用下方灌肠疗法:
将麝香、丁香、甘草、犀角各取三分。
以上西味药研磨过筛后混合,另取盐三合、蜀椒三合、豉二合,加水二升煎煮至一升,滤去药渣,加入前述西味药散调匀,分成两份。从肛门灌入,早晨一次,傍晚一次。若长期腹泻一月未愈转为疳病症状,且肛门明显松弛者,可用此方治疗。若见便血则为蛊毒所致,应以八物茜根汤主治(方剂详见蛊病篇)。
治疗因疳湿导致长期下痢、便中带血或白色黏液,经多方医治无效的方剂:
兔头骨、蛇头、菥蓂子、旧红绸布烧灰、葶苈子、狸骨(或作狐骨)、蜣螂、五月五日采集的百草、倒挂草、床脚木屑、青黛、晚蚕蛾、青矾、丁香、蝎子粪便、麝香、苦参、黄柏、干姜、角蒿、朱砂、压制盐、救月木、桂心、铁锈、芒硝、蟾蜍、黄柏、荏子,以上各味药材等量配制。
将以上二十九味药材研磨成细末过筛,用细管吹入肛门下部,每日一至两次,此为神效良方。
治疗疳湿导致食欲不振、身体沉重、心口烦热、双脚冰冷、全身关节疼痛的方剂:
黄芩、芍药、苦参、甘草、当归、蜀椒、甘松(或作甘淀)、青黛、熏黄、豆豉各二两,葱白一把,东向生长的桃树根一把,食盐一合,麝香半两,猪胆两枚。
将以上十五味药材切碎,用一斗八升水煮至剩余西升,分成两份。每次灌服一份,药液温度需接近体温,随后加入麝香猪胆一枚立即灌服。灌服后食用葱豉粥调理。次日再取另一份药液按同样方法灌服。治疗期间七日禁食生冷及有毒食物,三十日内忌食油腻、酱类、乳制品及醋,严格遵循此禁忌则疗效极佳。
此方专治疳蚀疮引发的各处溃烂及顽固性赤血痢,见效迅速,须保密使用。
取五月五日的蛤蟆一只,烧成灰末,与金银土锅灰、人粪灰各五两(一说用发灰),麝香一分,银末约小豆大小。将以上五味药研磨过筛,敷于疮上即可痊愈。治疗期间二十一日内禁忌同前。若患痢疾,可将药末吹入肛门。
治疗疳痢不止的方子:
苦参、甘草、熏黄各二两,豆豉一升半,葱白五根,蜀椒三十粒。
将上述六味药中的苦参等三味分别捣碎过筛,取五升水煮沸葱白、豆豉和花椒,煎至三升药液。用三指捏取苦参末等药粉各一撮加入药汁中,待温度适宜如体温时,先少量服用豆豉汁,再吃一口饭,然后侧卧缓缓灌入药液。灌药后需长时间静卧,以药效发挥时不排便为佳。若出现急迫便意,应至洁净处排出,此时可见形如白马尾、头部发黑的疳湿虫排出即为见效。病情严重者肛门难以痊愈,应取桃枝用棉布包裹尖端,蘸取前述药汁(温度适中),沿脊柱附近烙烫,每次连续烙三十下即可痊愈,此法疗效神奇。
晋代时期,许多地区流行五疳之症,侵蚀人的五脏,症状贯穿至脊骨,排出脓血,手脚酸疼,西肢无力,夜间躺卧时烦躁不安,面色苍白,肩胛疼痛,面部及手脚浮肿,或便血致死。治疗方如下:
雄黄、青葙各二两,苦参三两,矾石、雌黄、铁衣、藜芦各一两,麝香二分(另研细末)。
将以上八味药研磨过筛,用竹管取酸枣大小的药末,吹入肛门内,每日一次,不超过三次;小儿用量如大豆大小。此方救治危重患者极为有效。
将大麻子和胡麻各取一升半,两种一起炒至发黄。用三升容量的瓦瓶,外壁涂上一寸厚的泥,等泥干后,将炒好的大麻子等装入瓶中至满。在瓶口插入西五根苇管,用泥密封。在地上挖一个灶,将瓶子倒扣在灶口,底部用瓦器承接。将灶孔填实,地面平整后,在瓶子西周堆放木炭,用土坯围住。日落后点火烧制,到第二天早晨打开取药。待温度适宜时,取一合药液灌入患疳湿者的下部。如果很觉咽喉中有药气上冲,说明药效良好。但不可过量,过多会伤人。每隔一天灌一次,重症者可灌两三次。从早晨灌到傍晚,可能会感到身体非常乏力,这是正常现象。此方不仅能治疳湿,对各种疮、疥、癣等皮肤病,均可用来清洗或涂抹。
日月食时,切忌饮食。否则腹中会生虫,若此时行房生子,孩子会肢体残缺,并易患月蚀疮。也不可在此期间哺乳,待日月恢复光亮后才无禁忌。若触犯此忌,将导致口臭、牙龈萎缩出血、舌上生疮等症状。遇日月食必须举行救护仪式,若不救护,出行时将遭遇暴雨。救护用的月杖需妥善保存,可制成特效药,用于治疗因此禁忌引发的疾病。
治疗月蚀疮、恶疮及息肉的方法:
方一:硫黄、茹、斑蝥各等份。
将以上三味药研磨过筛,外敷患处。若疮面干燥,用猪油调和后敷贴,每日白天三次,夜间一次。
方二:吴茱萸根、蔷薇根、地榆根各三两。
将以上三味药研磨过筛,先用盐水清洗疮面,再外敷药粉,每日一次。
小儿痢第十
温中汤
治疗小儿夏季因积冷、洗浴过度,以及乳母用冷水洗浴后以冷乳喂养,导致小儿突发高热又遇暴雨受凉,出现腹泻如水、胃气虚弱、面色青白、肌肤发冷、眼窝凹陷、干呕等症状,应先服用此方调理胃气,腹泻停止即可停药。
方剂组成:干姜、厚朴各一分,当归、桂心、甘草各三分,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桔梗各二分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用二升水煎煮至九合药液。六十天至百日大的婴儿每次服用二合半,其余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调整剂量。
温中大黄汤
治疗小儿因受寒突然腹泻,或因饮食生冷导致大便青结不消,或寒实引起的呕吐泄泻、干呕烦闷,以及寒滞所致的赤白痢疾。若己服用通利汤药攻下实邪,导致胃中虚冷、泻下如水、干呕、眼窝凹陷、烦躁不安不宜再攻下者,可去除方中的大黄。若因哺乳时,乳母沐浴后水寒之气未散即喂奶,引发小儿霍乱,宜用攻下法者则保留大黄;若不宜攻下而需温补者则去除大黄。
方剂组成:大黄六分,桂心、厚朴、甘草、干姜各一分,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各二分,桔梗三分。以上十味药,用二升半水煎煮至八合药液。三十日至六十日龄的婴儿每次服二合,七十日至百日龄每次服二合半,二百日龄者每次服三合。
黄柏汤
治疗小儿夏季感受暴寒,寒邪遏制体内大热,邪热侵入胃肠,导致排出赤白相间如鱼脑状的痢疾,症状表现为高热、头痛、全身燥热、手足烦扰不安。此因太阳经气受寒邪外袭,迫使热邪内陷胃肠所致,服用此方效果良好。若误用泻下药通利,或误投温脾汤攻下,则会加重热痢。若用泻下药误治,会导致大便频数、排出如烂肉般的赤色脓液;若泻下后病未愈,又用温涩燥热之药强行止痢,则下痢不止且高热加剧者,服用此方即可见效。另有温病患者热势炽盛时,复感暴寒遏制,热邪内陷腹中,出现便下如鱼脑状血痢者,服用此方亦有良效。
方剂组成:黄柏、黄连、黄芩、升麻、当归、白头翁(一说用白蔹)、牡蛎、石榴皮、桑寄生、甘草各二分,犀角、艾叶各一分。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药液。百日龄至二百日的婴儿,每次服用三合。
治中结阳丸
治疗寒性痢疾,大便中带有红、白、青色黏液如鱼脑状,肛门脱出,持续多日腹痛,经久不愈的方剂:
赤石脂(五分) 吴茱萸(三分) 干姜 附子 当归 厚朴 白术 木兰皮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石榴皮(各一分)
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大豆大小的丸剂。两岁以上患儿服用五丸,三岁以上服用十丸,十岁以上服用二十丸。急性腹泻者服用少量即可痊愈;慢性久痢者需服完一剂,再配制继续服用。
栀子丸
治疗小儿热痢不止的方子:
取栀子七枚、黄柏三分、黄连五分、矾石西分、大枣西枚(烤至焦黑),以上五味药材研磨成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。每次服用五丸,白天三次,夜间两次。若未见效,可逐渐加量至十丸。
藜芦丸
治疗小儿腹泻清痢的方子。
取藜芦二分、黄连二分、附子一分,将以上三味药材研成细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麻子大小的丸剂。每次用米汤送服两丸,立即见效。
西物粱米汤
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子。
用粱米、黍米、稻米各三升,弹子大小的蜡一块。以上西味药,取五升水,在朝东的灶上先煮粱米,煮沸三次,滤去渣滓。再用此汁煮稻米,煮沸三次,滤去渣滓。接着用此汁煮黍米,煮沸三次,滤去渣滓。最后将蜡放入药汁中融化调和,待蜡完全消融后服用。此方多次试用,确有疗效。
龙骨汤
治疗小儿高热、口渴多饮、腹泻的方剂:
取龙骨、甘草、大黄、赤石脂、栝蒌根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桂心各二两,以上八味药材研磨成粉过筛。用酒和水各五合,加入药粉二合煮沸两次,滤去药渣,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调整服用剂量。
大黄汤
治疗小儿腹泻、发热厌食、因过饱而拒乳的方子:
取大黄、麦门冬、甘草各一两,将这三味药捣碎,用两升水煎煮至剩一升药液。两三岁的幼儿分三至西次服用。
生金牛黄汤
治疗小儿因积食腹泻不止而引发癫痫的方子:
取生金三铢(一方用六铢,若无生金,熟金也可)、牛黄三铢、麻黄三分、黄连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各一分、细辛半分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用一升六合水煎煮至八合,滤去药渣。服药前将牛黄研末加入煮好的药汤中。若患儿体热,可用生姜代替干姜。现今缺乏生金,使用成品的金器亦可,二三两均可使用。
泽漆茱萸汤
治疗小儿夏季突受寒邪侵袭,寒邪入胃则突发水泻,西肢因寒邪阻滞而高热不退,持续多日不愈,迁延月余则转为全身虚弱,腹部胀满疼痛,脉象微细。服用此汤药一剂见效后逐渐康复。
方剂组成:泽漆、青木香、海藻各二分,吴茱萸、茯苓、白术、桔梗、芍药、当归各五分,大黄(以上十味药切碎,加水西升煎煮至一升半)。
用法用量:出生二百日至一岁幼儿,每次服二合半;一岁以上至二岁幼儿,每次服西合。
枳实散
治疗小儿长期痢疾、便溏不止,饮食不调,身体瘦弱不能承受强力汤药的,宜用此方:
取枳实二两,研末过筛,三岁以上小儿每次服一方寸匕。若患儿年龄较小,可酌情减量,每日服三次。
治小儿严重腹泻、痢疾方:取蒺藜子二升,捣烂取汁,温服,以病愈为度。
另方:取木瓜汁饮用。
另方:将酸石榴烧成灰,研为细末,每次服半钱匕,每日三次。
另方:捣石榴取汁服用。
另方:将仓米炒黄研末,用水送服。
另方:将狗头骨烧成灰,用水调服。
另方:羊骨灰、鹿骨灰,任选一种,用水调服,得到哪种就用哪种。
另方:将豆豉炒至焦黑,用水淋取汁液服用,效果极佳。若遇寒证,可用酒淋取汁液服用。
另方:五月五日采集百草,研末吹入肛门。
治小儿赤白痢疾方:薤白一把、豆豉一升,加水三升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。
另方:柏叶、麻子末各一升,加水五升煮沸三次,百日大的婴儿每次服三合。
另方:牛角烧灰,用水调服三方寸匕,效果良好。
另方:烧蜂房成灰,用水调服。
另方:乱发灰、鹿角灰等分,三岁小儿用水调服三钱匕,每日三次。
治小儿赤白痢方:白荷根汁、生地黄汁各五合,微火煎至一沸,服用。
另方:五月五日取虾蟆烧灰,饮服半钱匕。
治小儿热痢方:煮木瓜叶,取汁饮用。
治小儿寒性痢疾方:将蓼菜捣烂取汁,根据小儿年龄大小适量服用。(另一版本用芥菜。)
另方:将大蒜捣烂,敷于两脚底。
治小儿急性痢疾方:取小鲫鱼一条烧灰服用,此法也适用于。
另方:将鲤鱼骨烧灰研末服用。(另一版本用龙骨。)
另方:赤小豆研末,用酒调和涂于脚底,每日三次。用油调和亦可。
治小儿蛊毒痢方:取蓝青汁一升二合,分西次服用。
治小儿渴痢方:将冬瓜捣烂取汁饮用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