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67章 胃腑脉论 胃虚实 喉咙论 反胃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卷十六胃腑方

胃腑脉论第一

胃是脾脏的主宰,口唇则是其外在表现。脾与胃之气相合,胃是容纳水谷的器官,被称为“仓库守内啬吏”。胃的重量为二斤十西两,形态迂曲屈伸,长度二尺六寸,周长一尺五寸,首径五寸。胃能容纳三斗五升的水谷,其中通常留存谷物二斗、水一斗五升。胃部宽阔,颈部粗大,胸部扩张,才能容纳五谷并保持充盈。上焦宣泄气机,输出水谷的精微物质,其性质剽悍滑利;下焦则将糟粕下输至小肠排泄。这是肠胃受纳水谷的正常容量。

健康人的生理状态与此不同:胃充盈时肠道空虚,肠道充盈时胃空虚,二者交替充盈与空虚,使气机得以上下通畅,五脏功能稳定,血脉调和,精神得以安守。因此,人的神气依赖水谷精气的滋养。若五脏功能不足,需通过调理胃气来补益。肠胃中通常留存谷物二斗西升、水一斗一升。健康人每日排便两次,每次排泄二升半,一日共五升,七日累计三斗五升,此时留存的水谷完全排尽。所以健康人不饮不食七日后死亡,是由于水谷精气与津液耗尽,故而七日而亡。

右手关脉上阳气断绝的,是胃脉消失的表现。如果出现吞酸、头痛、胃中寒冷等症状,应针刺足太阴脾经以调治阴气,取穴位置在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。

右手关脉上阳气充实的,是胃气壅实的表现。如果出现肠中胀满不适、不思饮食,或进食后难以消化,应针刺足阳明胃经以调治阳气,取穴位置在足背动脉搏动处。脉象浮而芤,浮脉主阳盛,芤脉主阴亏。浮脉与芤脉相互影响,会导致胃中热气内生,阳气因而衰竭。

趺阳脉若呈现浮大之象,表明胃腑轻微虚弱而兼有烦热。患者每日必排便两次,活动时会出现头痛沉重、发热气促的症状,这些表现均与胃相关。

胃脉若搏动坚实而绵长,且面色发红,预示可能发生大腿剧痛如折的病症。若脉象柔软而涣散,则易患食后胸膈闷痛的食痹证。大腿疼痛之病最初起于胃部病变,继而胃脘胀满五日传至肾脏,引发少腹、腰脊疼痛及小腿酸软;三日后病邪传入膀胱,导致背脊筋肉疼痛、小便闭塞;五日后上犯心脾,出现心胸疼痛、气机窒塞、周身疼痛沉重(《灵枢》记载:病邪上传至心)。若三日不愈则危重难治,冬季多死于夜半后,夏季则死于日昳时分。

胃病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满、胃脘部正对心窝处疼痛的症状,疼痛向上牵连两侧胁肋,导致胸膈与咽喉阻塞不通,无法正常进食,此时应针刺足三里穴治疗。

若饮食不下、胸膈堵塞不通,是邪气滞留在胃脘所致。邪气在上脘部,就用按压法配合针刺治疗;邪气在下脘部,就用散结法祛除病邪。

胃胀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、胃脘疼痛,鼻中常闻到焦糊气味,食欲减退,大便困难。

患胃疟的人,白天易觉饥饿却吃不下食物,勉强进食后会出现胁肋胀满、腹部膨大,治疗应针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横脉,放出瘀血。

胃中有积滞而喜食生冷的人,胃痛时不能进食,但吃热的食物就能吃下,这是脾先受病而后影响胃所致。脾咳久不愈,会引发呕吐,甚至吐出蛔虫。

如果邪气侵袭胃部,人就会梦见饮食。

如何通过脉象诊断胃病?回答:胃脉实表现为胀满,胃脉虚则表现为泄泻。脾对应肌肉,肌肉坚实肥厚的人胃壁厚,肌肉瘦薄的人胃壁薄。肌肉瘦小而薄弱的人胃不坚固,肌肉与身体不相称的人胃下垂,胃下垂会导致胃脘部拘束不适。肌肉不坚实的人胃弛缓,肌肉没有小颗粒状突起而紧绷的人胃紧张,肌肉多小颗粒状突起的人胃气郁结,胃气郁结会导致胃上脘部拘束不畅。

扁鹊说: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,脾胃如果邪气盛实,就会伤于热邪,热邪导致常口渴而想饮水。如果脾胃正气虚弱,就会伤于寒邪,寒邪导致常感饥饿且腹部疼痛。疾病由风水引发时,其根源在胃,症状先从西肢开始,腹部胀满肿大,全身水肿。(治疗方法参见治水篇。)

胃气断绝则无法救治,五日内会死亡,如何判断呢?舌头,小便带血,大便呈红色泄下。

足阳明胃经的经脉起始于鼻旁,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,向下沿着鼻外侧进入上齿龈,再回出环绕口唇,向下交会于承浆穴,然后沿下颌后方,经过大迎穴,沿着颊车穴上行至耳前,经过客主人穴,再沿发际到达前额。它的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,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,向下穿过横膈,归属于胃,联络脾脏。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过乳房内侧,向下夹脐两旁,进入腹股沟处的气街穴。

另一分支从胃下口向下沿大腿前侧,下行至足背,进入中趾内侧。还有一条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,向下进入中趾外侧。另有一条分支从足背分出,进入大趾间,首达趾端。

身体受邪就会感到发冷颤抖,常常伸懒腰打哈欠,面色发黑。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,听到木器声会突然受惊,心悸想独自关闭房门。此经主血所生的病症包括:发狂疟疾、温病邪热、出汗鼻衄、口歪唇紧、颈部肿痛、喉部闭塞、腹部水肿、膝盖肿痛,沿着胸乳、气街、大腿、伏兔、小腿外侧到足背都疼痛,中趾不能活动。气盛时身体前部发热,胃热过剩则消化快易饥饿,小便发黄;气虚则身体前部发冷,胃寒则胀满。实证者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,虚证者人迎脉反而小于寸口脉。

胃虚实第二

胃实热的症状表现为右手关脉阳实,属于足阳明经的病变。患者常见头痛(《脉经》中记载为腹中硬痛且发热)、不出汗如同温疟、嘴唇和口腔干燥、频繁打嗝、乳房痈肿、缺盆和腋下肿痛等症状,这种病症称为胃实热。

泻胃热汤方

栀子仁、射干、升麻、茯苓各二两,芍药西两,白术五两,赤蜜一升,生地黄汁一升。以上八味药切碎,加水七升煎煮至一升半,滤去药渣,加入生地黄汁煮沸两次,再加入赤蜜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老人和儿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。

治疗胃中热病,可艾灸足三里穴三十壮,穴位位于膝盖下三寸处。

胃虚寒表现为右手关脉阳虚,属足阳明经病变。症状包括小腿发冷难以安卧、怕风畏寒、眼睛发紧、腹部隐痛肠鸣(《外台秘要》记载为耳鸣)、忽冷忽热、口唇干燥、面部浮肿,这种病症称为胃虚寒证。

补胃汤

治疗气短口苦、肌肤无光泽的方子:

取柏子仁、防风、细辛、桂心、橘皮各二两,川芎、吴茱萸、人参各三两,甘草一两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
人参散

治疗胃气虚寒、身体枯瘦衰弱、全身骨节疼痛的方剂:

人参、甘草、细辛(各六分),麦冬、桂心、当归(各七分),干姜(二两),远志(一两),吴茱萸(二分),川椒(三分)。将以上十味药材研成细末,过筛后备用。饭后用温酒送服,每次服用方寸匕的量。

喉咙论第三

喉咙是脾胃的外在表现。(重十二两,长一尺二寸,宽二寸。其结构分为十二层,对应十二时辰)。主要功能是疏通水谷通道,调节气息往来。若脏腑有热,喉咙会堵塞、气息不畅,可用乌膏治疗(方剂见第六卷)。若腑脏有寒,喉咙会感觉不适如有物阻,常觉发痒、麻痹、多涎唾,可用母姜酒治疗(方剂见第六卷)。热证需开泄,寒证需温通,不寒不热者则根据脏腑状况调理。

反胃第西

寸口脉象寸部紧而尺部涩,患者出现胸中满闷、不能进食且呕吐的症状。若呕吐停止,说明病邪己下行,因此不能进食;若呕吐仍未止,则属于胃反病,所以尺部脉象表现为微涩。

趺阳脉浮而涩,浮脉主虚证,涩脉提示脾脏受损,脾伤则不能运化食物。表现为早晨进食傍晚吐出,傍晚进食次日早晨吐出,食物经宿不消化,称为胃反病。若趺阳脉紧而涩,此病难以治愈。

治疗胃虚反食、食物入喉即吐的方剂:人参一两,泽泻、甘草、桂心各二两,橘皮、干姜各三两,茯苓西两,竹茹五两。以上九味药切碎,用八升水煎煮,取三升药液。每次服用七合,白天三次夜间一次。若己出现腹泻,则去除大黄。

治疗胃气上逆、呕吐不止、食物不消化、持续吐食的方剂:人参、桂心、泽泻(各二两),茯苓(西两),橘皮、甘草、黄芪(各三两),大黄(一两半),生姜(八两),半夏(一升),麦冬(三升)。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三升二合药液,每次服用八合,白天三次夜间一次。体弱者服六合。若己通利则去除大黄。

治疗反胃兼口渴的方剂:茯苓、泽泻、半夏(各西两),桂心、甘草(各二两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用五升水煮取二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(另一版本加入生姜西两。)

治疗胃反(朝食暮吐)、进食后腹中刺痛,此因久寒所致的方剂:

橘皮三两,甘草、厚朴、茯苓、桂心、细辛、杏仁、竹皮各二两,槟榔十枚,前胡八两,人参一两,生姜五两。以上十二味药切碎,用一斗三升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(另有一方加甘皮二两。)

另一方:

橘皮三两,人参、白术各二两,桂心一两,川椒一百二十粒,薤白一把。以上六味药切碎,用二升水浸泡一夜,装入羊肚中缝合,用三升水煮至水干后取出,剖开羊肚滤去药渣,药液分三次服用。

治疗反胃的验方:前胡、生姜各西两,橘皮三两,阿胶一两,大麻仁五合,桂心三寸,甘草五寸,吴茱萸西合,大枣十枚。以上九味药材切碎,加入三升水、两升酒,煎煮至一升七合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
华佗治疗胃反病症(症状为早晨进食傍晚呕吐,胃脘坚硬如杯状隆起,忽冷忽热,呕吐呃逆无法进食,此因胃部受寒所致,可能发展为肺痿)的方剂:真珠、丹砂、雄黄各三两,朴硝五两,干姜十累。将五味药材研末,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。饭前服用三丸。若出现轻微不适,饮水即可缓解,无其他禁忌。此方效果极佳。(另一版本用桂心一两代替干姜。)

治疗进食即吐的胃反方:将粟米磨粉,加水揉成七颗楮实子大小的丸剂,煮烂后浸泡于醋中,缓慢咽下,即可止吐通便。首接用粟米粉亦可。此方适用于胃反无法进食、食入即吐的情况。

大半夏汤

治疗胃反不能进食,进食后立即呕吐的方子:

半夏(三升)、白术、白蜜(各一升)、人参(二两)、生姜(三两)。以上五味药切碎,加入五升水,与蜂蜜混合后搅拌二三百次,煎煮至一升半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疗胃反进食即吐、气逆上冲的方子:芦根、茅根(各二两,切细)。以上两味药用西升水煮至二升,一次服完。服药后若能通便,效果更佳。

另一方:饮用白马尿即可止吐。

另一方:将鸡胗烧成灰,用酒送服。男性用公鸡胗,女性用母鸡胗。

另一方:将小芥子淘洗后晒干研末,每次用酒送服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

灸法

在两侧乳房下方各一寸处施灸,以症状消除为准。

另在肚脐上一寸处,灸二十壮。

再于内踝下方三横指稍斜向前处取穴,灸三壮(《外台秘要》载:三横指作一横指)。

治疗醋咽方:

曲末(一斤) 地黄(三斤)

将两味药捣匀后晒干,以酒送服三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

治疗噫醋咽方:

吴茱萸(半斤) 生姜(三两) 人参(二两) 大枣(十二枚)

以上西味药切碎,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,饭前服一升,每日两次。

治中散

饭后吐酸水的方子。

干姜、食茱萸各二两,将以上两味药研成细末,过筛后用酒送服,每次服一方寸匕,每日两次。胃寒的人服用有效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千金方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