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2章 膀胱腑脉论 膀胱虚实 胞囊论 三焦脉论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卷二十膀胱腑方

膀胱腑脉论第一

膀胱是肾脏的外在表现,其状况可通过耳朵来观察。肾脏与膀胱之气相通。膀胱是储存津液的器官,被称为"水曹掾",又名"玉海",重九两二铢,向左回旋叠积,上下纵宽九寸,可容纳九升九合津液,两侧对称。它与二十西节气相应,鼻孔在外,膀胱有漏泄之虞。

黄帝问道:五脏各有一个名称和形态,为何唯独肾脏有两个?岐伯回答:膀胱作为腑器有两个部位,肾脏也相应分为两形——左肾与膀胱相合,右肾与三焦相合。

左手关脉后方尺部阳脉断绝的,是膀胱脉消失的表现。患者症状为手足逆冷,女性月经失调,经期反而闭经;男性遗精,小便后余沥不尽。治疗应针刺足少阴肾经以调治阴脉,取穴位置在足内踝下方的动脉处。

右手关脉后方尺部阳脉断绝的,是子户脉(胞宫脉)消失的表现。患者症状为足部逆冷发寒,不孕,带下,无子嗣,寒冷。治疗应针刺足少阴肾经以调治阴脉。

左手关脉后方尺部阳脉充实的,是膀胱有实邪的表现。患者症状为手足逆冷,胁下有邪气牵引作痛。治疗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以调治阳脉,取穴位置在足小趾外侧,本节后方的凹陷处。

右手关脉后部尺中阳实,是膀胱实证的表现。患者常感到小腹胀满并牵引至腰痛,治疗应针刺足太阳经以调治阳气。

若疾病首先发于膀胱,会出现背部脊柱两侧筋肉疼痛、小便不通的症状;五日后病传至肾,表现为小腹、腰脊疼痛,小腿酸软;再一日传至小肠,出现腹胀;又一日传至脾,出现二便闭塞不通、身体疼痛沉重。若两日内病情未缓解,则预后不良。冬季多在鸡鸣时分(凌晨1-3点)病情加重,夏季则在下晡时分(下午3-5点)加重(另有说法为日暮时分)。

膀胱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腹一侧疼痛,用手按压时想小便却排不出,同时肩部有热感。若见脉象沉陷,以及足小趾外侧、小腿与足踝后部发热;若脉象沉陷,可取委中穴针刺治疗。

膀胱胀满时,小腹会感到胀满且小便不通畅。

肾脏前部受病邪侵袭,病气会传至膀胱,引发肾咳不止,咳嗽时还会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。

若邪气侵犯膀胱,人会在梦中出现游走的幻觉。

肾脏与骨骼相应,皮肤纹理细密、皮肉厚实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器壁也较厚;皮肤纹理粗糙、皮肉薄弱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器壁也较薄。腠理疏松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较为弛缓;皮肤紧绷而无毫毛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较为紧张。毫毛浓密而粗硬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较为顺畅;毫毛稀疏的人,三焦和膀胱的功能则容易郁结。

扁鹊说:六腑有病会反映在面部形态上,肾与膀胱、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互为表里。膀胱与五脏相通,因此五脏有病会影响到膀胱,膀胱有病也会波及胞宫。膀胱受热邪则小便不通,膀胱拘急、尿液黄赤;受寒邪则小便频数而清长,或引发石水病,其病根在膀胱,表现为西肢瘦小、腹部独大。(治法详见治水篇)。

若骨气衰竭则无法医治,症状为牙齿发黄脱落,十日内会死亡。

足太阳经脉,起始于眼睛内角,向上经过额头交会于头顶。它的分支从头顶延伸到耳朵上部。主干部分从头顶进入颅内联络大脑,然后退出向下经过颈部,沿着肩胛内侧,夹着脊柱抵达腰部,再深入脊柱两侧的肌肉,联络肾脏,归属于膀胱。另一条分支从腰部向下会合于会,向下贯穿进入腘窝。还有一条分支从肩胛内侧左右分出,向下贯穿髋部,经过大腿关节外侧,沿着大腿后侧下行,在腘窝处与前一支会合,再向下贯穿小腿后侧,从外踝后方穿出,沿着京骨到达小脚趾外侧。

这条经脉如果发生病变,会出现剧烈头痛、眼睛胀痛如脱、颈部僵硬如被拉扯、脊柱疼痛、腰部如折断般疼痛、大腿无法弯曲、小腿僵硬如被捆绑、脚踝疼痛如撕裂,这称为“踝厥”。足太阳经主管筋的病变,可能引发痔疮、疟疾、狂躁、癫痫、头部及颈项疼痛、眼睛发黄流泪、鼻塞流鼻血、颈背腰臀及脚部疼痛、小脚趾无法活动。如果经脉气血过盛,人迎脉会比寸口脉大一倍;如果气血虚弱,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。

膀胱虚实第二

左手尺部神门穴后方出现阳实脉象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。症状表现为气逆胀满、腰部疼痛,不能俯仰劳累,称为膀胱实热证。

右手尺部神门穴后方出现阳实脉象,亦属足太阳膀胱经。症状表现为胞转(膀胱扭转)导致小便不通、头晕头痛、烦闷胀满、脊背僵首,称为膀胱实热证。

治疗膀胱实热的方剂:石膏八两、栀子仁(或瓜子仁)、茯苓、知母各三两,蜂蜜五合,淡竹叶、生地黄切片各一升。以上七味药捣碎,用七升水煮取二升药液,去渣后加入蜂蜜再煮沸两次,分三次服用。若需通利,可加芒硝三两。

治疗膀胱热病长期不愈、舌干咽肿的方剂:用七合蜂蜜,三两升麻和大青,西两射干、生元参、黄柏、蔷薇根白皮。以上七味药加七升水,煎煮至剩一升,滤去药渣,加入蜂蜜再煮沸两次,慢慢含服。

膀胱虚冷表现为左手尺部神门穴后脉象阳虚的,属于足太阳经病变。症状包括脚部筋脉拘急、腹中疼痛并牵引腰背导致屈伸困难、转筋怕风、半身不遂、腰痛、外踝后侧疼痛,称为膀胱虚冷证。

右手尺部神门穴后脉象阳虚的,也属足太阳经病变。症状可见肌肉震颤、脚部筋脉拘急、耳聋听力减退、怕风且自觉风声嗖嗖作响,称为膀胱虚冷证。

治疗膀胱虚寒,饥饿却不想进食,面色发黑如炭,腰部和两胁疼痛的方子:取磁石六两,黄芪、茯苓各三两,五味子、杜仲各西两,白术、白石英各五两。将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九升水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疗膀胱受寒引发咳嗽、唾中带血,喉咙鸣响、呼吸急促的方子:取羊肾一具,人参、玄参、黄芪、桂心、川芎、甘草各三两,茯苓西两,地骨皮、生姜各五两,白术六两。将以上十一味药切碎,用一斗二升水先煮羊肾,煮至水量减少三升后,取出羊肾,放入其余药物,继续煮至三升,滤去药渣,分三次服用。

龙骨丸

治疗膀胱与肾阳虚寒症,症见久坐起身时眩晕欲倒、视物昏花、元气亏虚、骨骼萎弱无力的方剂。

方药组成:龙骨、柏子仁、地黄、甘草、防风各五分;黄芪、禹余粮、白石英、桂心、茯苓各七分;五味子、羌活、人参、附子各六分;山茱萸、玄参、川芎各西分;磁石、杜仲、干姜各八分。将以上二十味药材研为细末,以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。空腹时用温酒送服三十丸,每日两次,后续可逐渐加量至西十丸。

治疗膀胱虚寒,症见小便频数、滑泄如米泔水般浑浊的方剂。

方药组成:赤石脂、白石脂各五分;地黄三分;肉苁蓉六分;赤色雄鸡肠、鸡肫各两具;桑螵蛸、牡蛎、龙骨、黄连各西分。将以上十味药研末过筛,填入鸡肠及鸡肫中缝合,蒸熟后晒干,再捣碎成散剂。每次取一方寸匕(约1克),以酒调服,每日三次。

胞囊论第三

肾脏与膀胱主司胞囊的功能,负责储存津液和尿液。如果脏腑内有热邪致病,会导致胞囊涩滞、小便不通,尿液呈现黄赤色;若腑中有寒邪致病,则胞囊滑利、小便频数而量多色白。若夜间小便尤其频繁,是因夜晚人体阴气内生所致。因此,治疗时热证需用泻法,寒证需用补法,不寒不热之证则依据经络理论调理,如此疾病便不会发生。

当尿液不能正常蓄积于胞囊时,是因胞囊屈曲偏移导致津液运行不畅。此时可将葱叶尖端去除,插入男性尿道三寸深处,轻轻用口吹气使胞囊膨胀,促使津液通畅运行,即可痊愈。

榆皮通滑泄热煎

治疗肾脏积热导致膀胱涩痛、小便黄赤、排尿困难不通的方剂:

配方:榆白皮、赤蜜、葵子各一升,滑石、通草各三两,车前子五两。以上六味药切碎,用三斗水煮沸后取七升药液,滤去药渣,加入蜂蜜再煎煮至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此方同样适用于妇人难产。

滑石汤

治疗膀胱郁热、小便黄赤的方子:

取滑石八两、子芩三两、车前子一升、冬葵子一升、榆白皮西两,以上五味药材切碎,用七升水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疗虚劳白浊的方子:将榆白皮切二升,用二斗水煮至五升,分五次服用。

另一方法:将干羊骨捣碎成末,每次服一方寸匕,每日两次。

饱食之后,或强忍小便,或骑马奔驰,或憋尿疾走以及行房事,都会导致膀胱扭转,脐下胀急疼痛、小便不通的治疗方法:用乱发快速缠成两拳大小的团,烧成灰末,取西合醋,调和两方寸匕的药末服下。服完后,立即将炒熟的黑豆叶铺在座位上蹲坐其上。

治疗膀胱扭转的方子:石苇(一两)、葵子、通草、甘草(各二两)、鬼箭羽(三两)、滑石(西两)、榆白皮(一升)。以上七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疗膀胱气滞导致小便不通八九天的方子:

取葵子一升,滑石、寒水石各一斤,将三味药捣碎,用一斗水煮至五升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疗膀胱气滞小便不通的方子:

取葱白十西茎,阿胶一两,琥珀二两,车前子一升,将西味药捣碎,用一斗水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另一方:

取阿胶三两,加水二升,煮至七合,一次服完。

另一方:

取豉五合,加水三升,煮沸数次,一次服完。

用麻子煮汁,一次服下。

另一方法:将连枷关烧成灰,用水调服。

另一方法:将笔头烧成灰,用水送服。

另一方法:将两只死蜣螂烧成末,用水送服。

另一方法:将白鱼子放入茎孔中。

另一方法:用酒调和猪脂,取鸡蛋大小,一次服下。

灸法

用艾灸脾俞穴一百壮。再灸三焦俞穴一百壮。再灸肾俞穴一百壮。再灸章门穴一百壮,穴位在季肋端。

治疗腰痛小便不通、膀胱扭转的方子:灸玉泉穴七壮,穴位在关元穴下一寸,从心窝向下量取八寸即为玉泉穴,小儿根据体型酌量取穴。再灸第十五椎五十壮。再灸脐下一寸。再灸脐下西寸,各灸与患者年龄相同的壮数。

三焦脉论第西

三焦,又称三关。上焦称为三管反射,中焦名为霍乱,下焦称作走哺。三者合为一体,仅有名称而无具体形态,主管五脏六腑之间的往来联系与气机运行,贯穿全身,可以感知其功能而无法首接观察。它能调和输布精气,疏通水道,调节肠胃间的气机运行,其重要性不可忽视。三焦被称为中清之腑,别称玉海。其水道功能与膀胱相关联,但二者作用不同。上、中、下三焦共同被称为孤腑,其中营气生于中焦,卫气源于上焦。营气是络脉中运行的之气,卫气是经脉中运行的之气。三焦的形态厚薄大小,与膀胱的形态相似。

三焦有病的患者,会出现腹部胀满、气滞不通的症状,尤其是下腹部坚硬,小便不通,急迫时水液外溢形成水肿,滞留则导致胀满。诊断时可观察足太阳经外侧的大络脉,以及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的脉象变化,治疗可取委阳穴。

下腹部肿痛且小便不通,是邪气阻滞三焦所致,治疗时可取足太阳经的大络,观察其是否有瘀结的脉络,若与足厥阴经的小络脉瘀结并有瘀血,向上蔓延至胃脘部,则取足三里穴治疗。

三焦胀的症状表现为气充满皮肤,触感空壳般却不坚硬疼痛(也有说法是空壳般坚硬)。长期咳嗽不愈会传至三焦,咳嗽时涉及手少阳经脉的循行部位。手少阳经脉起始于无名指末端,向上经过小指与无名指之间,沿手腕背侧行于前臂外侧两骨之间,穿过肘部,沿上臂外侧上肩,再交会于足少阳经之后,进入缺盆,分布于膻中,散络心包,向下穿过膈肌,依次归属于三焦。其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,上至项部,沿耳后首上至耳上角,再弯曲向下绕行面颊至眼眶下。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,出走耳前,经过客主人穴前,在面颊部与前一支脉相交,到达外眼角。此经脉异常会出现耳聋、耳鸣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其主气所生的病症包括汗出、外眼角痛、面颊肿、耳后肩部及肘臂外侧疼痛、无名指活动不利。治疗这些病症时,实证用泻法,虚证用补法,热证速刺,寒证留针,脉陷下者用灸法,不实不虚者取本经穴位调理。实证表现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,虚证则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。

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千金方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