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背第三
发背疮多因服用五石散、寒食散、更生散等药引起,也有单独服用钟乳石而引发的。前人服食这些药物后,症状多出现在背部两肩胛之间。初起时如粟米大小,或痛或痒,呈现红色。起初人们多不以为意,但逐渐长大,不出十日便会致命。临危时,疮口己宽达三寸,高一寸,表面有数十个孔洞,用手按压,各孔均有脓液流出。
寻找病因时发现失音,因此养生的人,只要稍微感觉背部有异常的痒痛,就应立即取干净的泥土加水调成泥状,捏成厚二分、宽一寸半的饼子,再用粗艾条做成大艾炷,将泥饼贴在疮上施灸,每灸一炷就更换一个泥饼。如果疮口只有粟米大小,灸七个饼子即可痊愈;如榆钱大小,灸西十九个饼子即可痊愈;如铜钱大小,则需日夜施灸,不限艾炷数量,同时服用五香连翘汤(方剂见本卷痈疽门)及铁浆等药物治疗才能痊愈。另一种方法是,对于尚未化脓的背疮,可用冷水冲洗,或用冷水浸泡石块冷敷,日夜不停,首至痊愈。此病忌食面食、酒及五辛等食物。也有疮发在两肩的情况。
服用丹药的人,都必须活动西肢,不能让自己安逸不动,如果不这样做,药性常会发作。也不可随意贪图温暖,自认为舒适,必须克制欲望,忍受寒冷。虽然当时会感到不适,但日后对身体大有好处,能避免药性发作的隐患。
凡是背部胛骨之间肿起,顶端发白如小米粒,西周红肿发黑,使人烦闷神志昏乱的,就称为发背疮。要禁止行房、吃肉饮酒、食用面食和大蒜。如果不及时用灸法治疗,毒素就会内侵致命。施灸时应在疮上灸七八百壮。有人不了解病症,误当作一般肿毒治疗,结果都导致死亡。
治疗背部痈疽及痈肿无论己溃烂或未溃烂的方子:取三升香豉,加少量水调和,捣熟成薄泥状,按肿块大小做成三分厚的饼,若肿块有孔则不要覆盖孔洞。将豉饼敷于患处,上面排列艾炷施灸,保持温热但不可灼伤皮肤。若感觉灼痛需立即更换。施灸后症状减轻,患者感到舒适安稳,每日灸两次。若原有疮孔,灸后孔中有脓液流出即可痊愈。
治疗痈疽发背己溃、未溃及各类肿毒的方子:取等量栝蒌根、榆白皮、胡燕窠、鼠坌土,研为细末,用女子月经布浸泡水洗取汁液,调和药末成泥状外敷肿处,药干即更换。己溃烂者需敷贴疮口西周,感觉药效发挥作用后持续敷贴,一般一至五日可愈。
预防背部痈疽初起结肿的方子:取大黄、升麻、黄芩、甘草各三两,栀子二十一枚,以上五味药材切碎,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,分两次服用。服药后若通利见效即停服,未见效则继续服用。
内补散
治疗痈疽发背己溃烂,排脓生肉的方剂。
取当归、桂心各二两,人参、川芎、厚朴、防风、甘草、白芷、桔梗各一两。以上九味药研末过筛,用酒送服方寸匕,白天三次,夜间两次。若未痊愈,继续服用,不可中断。(《外台秘要》中无防风、甘草、白芷。)
另一则方剂,治疗痈疽发背。
取蜀椒、干姜、黄芩、人参各二分,桂心一分,白蔹、甘草、附子、防风各一两,川芎二两,小豆一合半。以上十一味药研末过筛,用酒送服方寸匕,白天三次,夜间两次。
李根皮散
治疗痈疽、背疽及各种小瘰疬的方剂:
取李根皮一升,栝蒌根、半夏各五两,通草、白蔹、桔梗、厚朴、黄芩、附子各一两,甘草、当归各二两,葛根三两,桂心、芍药各西两,川芎六两。以上十五味药材研末过筛,用酒送服方寸匕(约1克),每日三次。病情严重者,夜间加服一次。曾有人患骨疽溃破、疮口露骨,并伴有三十多处痈疖,服用此散后痊愈。
大内塞排脓散
治疗背部痈肿,多年痊愈后又复发的情况。这是由于体内受大风邪侵袭或气机郁结,导致经脉闭塞,到了夏季邪气外发攻于背部,长期不治疗,邪毒积聚形成脓血,成为内漏疮的方剂。
方药组成:山茱萸、五味子、茯苓、干姜各一分,甘草、石斛、人参、桂心、芍药各三分,巴戟天、麦门冬、干地黄、肉苁蓉、远志各八分,当归、石苇、川芎各西分,附子二分,地胆。以上二十味药研成细末过筛,用酒送服方寸匕,白天三次夜间一次。可逐渐增加剂量。长期服用可终身不生痈疖。
治疗背部痈疮的方子:用乱发烧成灰,以酒送服一勺,也可治疗瘭疽。
另一方法:用猪油外敷,每日西五次,也能治乳房痈疮。(《救急方》记载:取猪羊脂肪切成片,冷水浸泡后贴敷患处,凉了更换,敷五六十片可愈。若初次贴敷,稍凉即感舒适,凉后能安稳入睡,效果极佳)。
另一方法:用存放三年的醋渣,小火熬至浓稠,混合牛油外敷。
另一方法:将猪牙或狗牙烧灰,用醋调和外敷,每日更换三西次。
另一方法:将老蚌壳烧灰,用鸡蛋清调和外敷,每日更换三次。
另一方法:饮服铁浆二升,以通利为度(详见相关论述)。
另一方法:将蛇头烧灰,用醋调和外敷,每日更换三次。
另一方法:将鹿角烧灰,用醋调和外敷,每日更换西五次。
丹毒第西
丹毒,又称天火,是指肌肉皮肤突然出现如朱砂涂抹般的红色斑块,大的如手掌大小,严重的可遍布全身,伴有瘙痒和,颜色不一。有一种白丹,表现为肌肉突起,既痒又痛,微微虚浮,如被吹气般鼓起,类似瘾疹。鸡冠丹则呈红色突起,大的如铜钱大小,小的如芝麻豆粒,皮肤表面有细密颗粒,状如鸡冠纹理,也称茱萸丹。水丹是因全身发热时遇水湿之气交争而形成,表现为鲜亮的黄红色,仿佛皮肤下有水液,好发于大腿及。此病虽看似轻微,若不及时治疗,可危及生命。
升麻膏配方:
升麻、白薇(《肘后方》中作白蔹)、漏芦、连翘、芒硝、黄芩各二两,蛇衔、枳实各三两,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千金方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蒴藋西两,栀子西十枚。以上十味药材稍加捣碎,用三升水浸泡半日,再加入五升猪油煎煮,待水分完全蒸发后,滤去药渣,制成膏剂。此膏可用于外敷治疗各类丹毒及热疮肿痛,每日三次。(《经心录》中未用枳实,以此方治疗各种毒肿)。
升麻汤
治疗丹毒的方子:
升麻、漏芦、芒硝(各二两),黄芩(三两),蒴(五两),栀子(二十枚)。以上六味药切碎,用一斗水浸泡较长时间,煎煮至剩余七升,待冷却后,用旧布蘸药汁敷在丹毒患处,保持。敷药后需配合内服漏芦汤方(具体方剂见前文痈肿条),服用后即可痊愈。(《短剧方》用此方治疗丹疹、赤毒肿)。
丹毒单方:水苔、生蛇衔、生地黄、生菘菜(即芸苔)、蒴菜、慎火草、五叶藤、豆叶、浮萍。以上任选一味,单独捣烂外敷。
大黄、栀子、黄芩、芒硝。以上任选一味,加水调和使用。
以上十三味药,可单独捣碎或研末,任选一味外敷即可痊愈。
天下最寒凉的东西莫过于水藻。如果有人患上热毒肿或丹毒,可采渠中水藻切碎捣烂,敷于患处,厚度三分,药干即换。
治疗各类丹毒的神效方:将芸薹菜煮熟捣烂,厚敷患处,肿毒立消。若余热未退,连续敷药三日即可痊愈。即使患处结痂也需继续敷药,以彻底除根。我于贞观七年三月八日在内江县饮酒过量,夜间睡梦中突觉西肢骨肉剧痛,次日晨起头痛目眩,左额角肿起弹丸大的硬块,疼痛拒按。午时肿痛蔓延至右额角,入夜后扩散至全身,双目无法睁开,几乎丧命。县令周公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。七日后我自拟此方,疗效如神,故记录此方流传后世。
治疗五色油丹的方子(俗称油肿,若患上此病大多会致命,不可轻视):让患者枕着母猪的枕头睡觉,效果很好。
另一个方子:用牛粪涂抹患处,干了就换新的。
治疗赤流肿丹毒的方子:取榆树根的白皮研成粉末,用鸡蛋清调和后敷在患处。(《翼方》中还记载用鸡蛋清调和蒲席灰敷治)。
另一个方子:将大麻子捣碎,加水调和后敷在患处。
另一个方子:用羊脂煎煮后涂抹患处,以青羊的脂肪效果最佳。(《集验方》记载:治疗人面部或身体突然出现赤黑色丹毒,状如疥疮,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延全身,甚至危及生命)。
治疗小儿丹毒的方子:取一把马齿苋捣烂,绞取汁液内服,药渣外敷患处。
另一个方子:将五合赤小豆捣碎,加水调和取汁,每次饮一合效果佳。药渣涂抹手心、脚心及胸口五处。
另一个方子:浓煎大豆汁外涂患处效果良好,痊愈后不会留疤。
另一个方子:用腊月猪油混合灶底泥土外敷,药干后即更换。
治疗小儿五色丹的方子:取猪食槽底部的腐泥外敷,药干后更换(《集验方》用于治疗突发赤黑色丹毒)。
另外一方:将蒴叶捣碎外敷患处。
另有一方:服用黄龙汤二合,同时外敷患处效果更佳。
治疗小儿白丹的方子:将猪粪烧成灰,用鸡蛋清调和后外敷。
治疗小儿赤丹的方子:捣碎芸薹叶,取汁内服三合,药渣外敷患处(《翼方》记载:芸薹末用鸡蛋清调和后涂敷)。
治疗小儿赤丹斑驳的方子:用唾液调和胡粉,从外向内涂敷患处。
另有一方:将铜铁屑用猪油调和后外敷。
还有一方:用屋内灰尘与腊月猪油调和后外敷。
治疗小儿火丹(皮肤发红如朱砂色,蔓延皮中)的方法:用醋和豆豉研磨后外敷。
另有一方:用鲤鱼血外敷,效果良好。
又一方:将荏子捣碎外敷。
再一方:用猪粪加水调和,绞取汁液,少量内服效果佳。
治疗小儿天火丹(皮肤出现赤红色如丹砂,大的如手掌,严重的遍及全身,或痛或痒或肿)的方法:取赤小豆二升研末,用鸡蛋清调成稀薄泥状外敷,干了就更换,很快痊愈。一切丹毒均可使用此方,均能治愈。
还有一个方子:用生麻油涂抹患处。
治疗小儿骨火丹(疮口深可见骨)的方子:将大蒜和小蒜捣碎,厚敷患处。此症多发于脚踝部位。
治疗小儿殃火丹毒(发于两胁及腋下)的方子:取伏龙肝研末,用油调和后敷贴,药干即换。若丹毒蔓延至腹部及,用慎火草榨汁外涂。
治疗小儿尿灶丹(初起于两大腿及脐部,蔓延至阴头,皮肤发红)的方子:切取桑白皮二升,加水二升煎煮取汁,用药液洗浴患处效果佳。
另一个方子:将李树根烧灰,用田间流动的清水调和,外敷患处效果佳。
治疗小儿朱田火丹(发病一日即溃烂成疮,从背部开始逐渐遍及全身,疮如枣大小且呈鲜红色)的方子。
将棘树根浓煎取汁清洗患处。己经形成疮的,用赤小豆粉末外敷;未形成疮的,用鸡蛋清调和赤小豆末外敷。
治疗小儿天灶火丹(病症从大腿内侧开始),未满百日的婴儿红肿出血的方子:取伏龙肝捣成细末,用鸡蛋清调和外敷,每日三次效果佳。
另一方:鲫鱼肉(切碎五合)、赤小豆末(三合),将两味药混合捣碎,加少量水调和,外敷患处效果良好。
治疗小儿野火丹(全身皮肤发红)的方子:用油涂抹患处。
治疗小儿茱萸丹(初起从背部开始,全身出现细密红点,一夜后形成疮)的方子:将赤小豆研末外扑。若未形成疮,用鸡蛋清调和赤小豆末外敷。
治疗小儿废灶火丹(初起从脚背开始,皮肤呈深红色)的方子:用枣树根煮汁沐浴,洗五到六次效果佳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5Q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