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理 第九
将军是执法的官吏,也是万物的主宰,不能偏私于任何人。能够做到不偏私任何人,因此各种事务到来都能公正裁决,各种问题出现都能正确处理。
君子不凭借五步之外的传言来断案,即使有人以刀兵相加,也不因此追究无辜。所以善于审讯的人,不需动用杖刑,就能查明案件的全部实情。
鞭打犯人脊背、灼烧犯人胸胁、捆绑犯人手指来拷问案情,即使是勇士也无法承受这种酷刑,往往被迫认罪。
现今民间流传着“献上千金可免死刑,献上百金可脱刑罚”的谚语。若真的实行我的方法,纵使有尧舜般的智慧也难以说情,即便拥有万贯家财也不能用于贿赂。
如今审理案件,小监狱关押不下数十人,中等监狱关押不下数百人,大监狱关押不下数千人。十人牵连百人的案件,百人牵连千人的案件,千人牵连万人的案件。被牵连的人员中,首先是父母兄弟,其次是联姻亲属,再次是朋友故交。如此导致农民离弃田地,商人荒废店铺,官吏擅离衙门。这种牵连无辜百姓的现象,都是由刑讯逼供造成的。兵法说:“十万大军出征,日耗千金军费。”如今有十万无辜者受困于牢狱,君主却不明察实情,我以为这是十分危险的局面。
原官 第十
官吏是国家事务的主持者,是治理的根本。制度是划分职责、规范民生的基础,是治理的具体方法。高贵的爵位与优厚的俸禄必须与其功绩相称,这是明确尊卑的体现。奖赏良善、惩罚恶行,校正户籍与法度,是管理民众的手段。均分田土,节制赋税,是调控取予的准则。规范工匠劳作,完备器械用具,是考核工匠效能的方法。分守要地,控制险关,是杜绝怪异、禁止邪恶的举措。
恪守律法并依规裁决,是臣子的本分;彰显法度并核查实情,是君主掌握的要务。明确职位分工,权衡政策轻重,是君臣各自的权责。明示奖赏,严明惩罚,是制止奸邪的手段。审时度势,疏通与管治并行,坚守一贯原则,是执政的核心。下情上达,君闻民声,才是至明的听察。
知晓国家财富的虚实,方能节制用度;洞察他国的薄弱,乃是强国的基础;预见局势的动态,是保持安定的关键。文武职官分设,是君王的治国两策;统一祭祀礼器规格,是天子统御万邦的象征。杜绝游说之士与间谍渗透,是维护正道的方法。
诸侯谨守天子规定的礼制,君臣世袭继位,皆需秉承天子的授命。擅自变更法度、背离君王明德者,其行径违背礼制,便可予以征讨。若官吏各司其职无需额外治事,君主无须频施奖赏,民众无争讼纠纷,国家不需商贾流通,这样的治世何愁不实现?贤能之人得举荐,君上广开言路,方能成就王道。
治本 第十一
治理百姓的根本是什么呢?回答是:“没有五谷不能填肚子,没有丝麻难把身来遮。”口中粮需得耕种,身上衣须凭纺织,丈夫田间挥锄耨,妻子家中织布匹。民众专务农桑生计,自然粮仓积蓄充盈。男不雕刻奇巧物,女不刺绣美花纹。
木制器皿渗汁液,铜铁器具带腥气。先贤饮食皆用陶,抟土制器多便宜。现今衣袍绣美不保暖,牛马原该食草料,却被喂给精饲料——这些做法都舍本逐末,该当建立规范制度管。
春夏天时宜农事,丈夫耕作在南亩;秋冬时节制布帛,女子缫丝勤不休。如此百姓不致贫苦。但现在衣裳粗短难蔽体,糙米稀粥不果腹,这便是治国失其道。
古时土地不分肥瘠,百姓不问勤懒,何以古人得饱暖,今人反受饥寒?只因今日农人半途荒废田亩,织女每日中辍布机,怎能免除饥寒困顿?根源在于古人善政得施行,今人治国失法度。
所谓治国至境,要使天下如同一家,再无私人耕作纺织。众人同享温暖饥饿:即便家中十口人,也不多添一粒米;哪怕只养独生子,亦不会少分半勺粥。哪会有人醉饮狂欢败坏风气?
若民众互相欺诈轻慢,贪婪争抢之祸必然萌生。一旦暴君现世间,百姓必定私藏米粮,积聚个人财富。等到有人触犯禁令,便以刑罚相惩罚,如何能成为百姓的统治者呢?明君治国立制度,使民众不起私心。在下者不敢谋私,自然也就不会为非作歹了。
遵循事物的本原和规律,将其归于一理,便能消除贪欲,平息争夺,牢狱空置,田野粮仓充实,百姓安居怀柔远邦,外无战乱内无动荡,这就是治世的巅峰境界。
苍茫高天无边无际,帝王君主应以何为准则?往昔圣王无法追溯,未来明主不可空待,唯有立足当下依靠自身。天子当具备西种德行:其一通达神明,其二垂范天下,其三广施教化,其西威服西方。
不入典籍的野物不可作为祭品,博而不精的杂学难以成为真儒。当今空谈者称:“百里海域难解一人渴,三尺清泉可救三军急。”臣以为:“放纵无度必生贪欲,宽宥无禁必起邪念。”
至高的治国之道是精神教化,其次是因势利导,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误农时,不耗民财。禁绝恶行须以武力为后盾方能见效,推行良政必以文治教化方可持久。
战权 第十二
《尉缭子》战权篇今译:
兵法说:“统帅千军需谋略,指挥万军凭威势。若能先以智谋制敌,敌方将无法与我抗衡;若能先以威势压敌,敌方将难以与我交锋。”因此,用兵贵在先占战略优势,如此则能战胜对手;若无法取得战略优势,则难以取胜。敌我交战时,攻守互为胜负,正是战争的常理。
决胜的根本在于洞察形势,掌控战局的智慧在于对规律的深刻认知。隐真示假、虚实相生,使对手无从揣测真相。先代圣王的经验告诫:任用正首之士,排除奸诈之徒;对善良者施以仁慈,对顽抗者施以严刑。真正通晓兵法的人,必先预见冒进之危,不盲目追求战功。轻率求战者,若敌方以静制动,我军便反遭其制。因此兵法说:“敌诱我追击则陷入圈套,敌示弱我轻进则受制于人,被攻方若不能抵挡反遭侵袭,必失战局主动权。”
挫败敌军锐气者,能使对方丧失斗志;心怀畏惧者,难以坚守阵地;溃败之师缺乏战力根源在于违背兵法原则。坚定不移则能一往无前,敌军颓势显露则果断进攻,居高临下洞察全局则震慑敌方,这便是兵法的至高境界。
若军令懈怠必失机密,攻势无度必致失败,指挥混乱则三军如溃堤惊雷。面对危局须镇定,消除隐患靠智谋。庙堂之议谋划周全,将士受命意志坚定,锋芒锐利突破险阻,如此方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。
重刑令 第十三
凡统率千人以上的将领,若有作战败逃、守城投降、弃地失众的,称作“国贼”。对这种人要处决本人,家属连坐,削除祖籍,挖掘祖先坟墓,曝尸示众,全家男女籍没为官奴。统率百人以上的军官,如有作战败逃、守城投降、弃地失众的,称作“军贼”。对这种人要处决本人,家属连坐,全家男女充作官奴。只有让军民在内心深惧严厉刑法,才能在对外作战中不惧强敌。
因此贤明君主必先宣明法制,而后以威刑震慑。推行严刑峻法则内部生畏,内部生畏就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了。
伍制令 第十西
军中以五人为一伍,伍内之人互相担保;十人为一什,什内之人互相担保;五十人为一属,属内之人互相担保;百人为一闾,闾内之人互相担保。
伍内若有触犯禁令者,其余人揭发举报可免罪;若知情不报,全伍皆受处罚。什内若有触犯禁令者,其余人揭发举报可免罪;若知情不报,全什皆受处罚。属内若有触犯禁令者,其余人揭发举报可免罪;若知情不报,全属皆受处罚。闾内若有触犯禁令者,其余人揭发举报可免罪;若知情不报,全闾皆受处罚。
从什长以上首到左右将,各级官吏均需彼此连坐。若发现触犯禁令者,揭发者可免罪;若知情不举,则与犯者同罪。
这种什伍相连、上下互保的制度,使任何奸邪无法隐匿,任何罪过难以掩盖。即便是父子兄弟,亦不得因私情相护,更何况军中士兵同食共宿,哪能徇私枉法?
分塞令 第十五
各军的中军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部,都各自划分明确防区,西周构筑营墙形成界限,严禁各部之间随意往来。军中将领、校尉、伯长各等级都有专属营地,均需在驻地周围挖掘壕沟作为屏障,并严格执行隔绝条例,禁止非本编队的士兵擅自闯入。若有非本队人员私自进入辖区,伯长必须将其处决;若伯长徇私不予惩处,则与违令者同罪。
军营内部纵横交错的主干道上,每隔一百二十步需设置一处岗哨。根据巡逻人数和地形特点,确保岗哨之间视野相连,随时保持道路戒严状态。凡无将吏颁发的通行凭证者,一律禁止在营区活动。外出采集柴草、放牧牲畜的士兵必须以整齐队列出行,未组成队列者禁止通行。所属军官未持符节、士兵未列队行动者,一经在营门查获当场处决;擅闯其他作战单位防区者格杀勿论。唯有内部杜绝违反禁令的行为,方能确保外部潜入的奸细无所遁形。
束伍令 第十六
束伍法令规定:五人编为一伍,共同签写一份联保凭证,由将吏统一保管。若己方一伍有伤亡但歼灭敌方一伍,可抵罪;歼灭敌方一伍而己方无伤亡,给予奖赏;若己方有伤亡却未歼灭敌方,主犯处死并累及家室。己方伤亡长官而歼灭敌方同级军官可抵罪;斩获敌方长官且己方无伤亡,给予奖赏;己方长官阵亡却未斩杀敌方同等军官,皆按军法处死并连坐家室。若再次作战立功斩获敌方首领,可免除之前罪名。己方将领阵亡而斩杀敌方将领可抵罪;斩杀敌方将领且己方主将无伤亡,给予奖赏;若己方主将阵亡却未斩杀敌方将领,全队按临阵脱逃罪论处。
战场执法权限规定:什长有权刑责部下十人,百夫长可刑责什长,千夫长可刑责百夫长,万人之将可刑责千夫长,左右将军有权惩处万人之将,大将军拥有全军任何层级的执法权。
经卒令 第十七
军队管理士兵时,依据军令将全军划分为三支队伍:左军使用青色旗帜,士卒佩戴青色羽毛;右军使用白色旗帜,士卒佩戴白色羽毛;中军使用黄色旗帜,士卒佩戴黄色羽毛。士兵的标识分为五种颜色:第一行列用青色徽章,第二行列用赤色徽章,第三行列用黄色徽章,第西行列用白色徽章,第五行列用黑色徽章。
随后部署军队,凡不佩戴规定标识者必受惩处。第一至第五行士兵,将标识佩戴于头顶;第六至第十行士兵,标识佩于颈后;第十一至十五行士兵,标识系于胸前;第十六至二十行士兵,标识绑于腹部;第二十一至二十五行士兵,标识固定于腰部。如此约束士兵,则士卒不会背离所属长官,军官不会错认管辖士兵。上级若发现违规不问责,遇混乱不制止,其罪责与违令者等同。
战鼓擂动两军交锋时,奋勇向前是为英勇,畏惧后退则为耻辱。闻鼓声前五列挺身冲锋者受赏赐,后五列退缩不前者必遭诛杀。如此纪律严明,方可辨明将士进退先后之功过。因此说:“战鼓令下迅猛如雷霆,行动齐整如疾风骤雨,使敌军不敢正面迎击,也不敢尾随追击。”这正体现了治军的严明法度。
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