勒卒令 第十八
金、鼓、铃、旗西种指挥工具各有其使用法则。击鼓一声则全军前进,再次重击鼓则发起进攻。鸣金一声则停止行动,再次鸣金则全军撤退。铃铛的作用是传达特殊军令。旗帜向左挥动则全军向左行进,向右挥动则全军向右行进,但奇兵部队的号令执行相反。
第一通鼓声落则左翼出击,再一通鼓声起则右翼响应。缓步行军时每一步击鼓一次,称为步鼓;急步行军时每十步击鼓一次,称为趋鼓;鼓点绵延不绝时,则为全力疾驰的鹜鼓。商调之鼓象征主将号令,角调之鼓象征副帅指挥,小鼓则是百夫长的标识。若三鼓齐鸣,则代表将、帅、伯三级指挥同心协力。奇兵部队的鼓令与此相反。
失误击鼓序列者当受惩处,擅自喧哗者当受惩处,违抗金鼓铃旗号令者当受惩处。
训练士卒由百人小队起步,精熟后再合练千人阵型;千人阵型熟练后扩展至万人队列;万人阵式完善后最终整合为三军联合作战。三军行动须讲究分合调度,待大军协同战术精熟后,需通过实战校阅检验成效。
无论是方阵圆阵、列队错位或是险境接敌,皆能克敌制胜。敌军据山则攀缘攻取,敌军据水则泅渡追击,搜寻敌军如同寻找失踪骨肉般执着,果敢追击必令敌军溃败殒命。
作战必须预先决断,抢在敌前布局。若计划未能早定,决断未能先成,则进退失据犹疑不定,此必败之兆。故常规部队重在率先压阵,奇袭部队重在伺机后发,二者交替制敌。若愚将不明此道,专断独行鲁莽冲锋,终致败局。
下列三条乃兵家大忌:本应质疑的决策犹疑不决,理应坚定的行动心怀忐忑,该快慢有致的节奏失控失序。此三者皆会拖累战局。
将令 第十九
将军受命之际,君主必须先在宗庙谋议决策,随后在朝堂颁布诏命。君主手执象征军权的斧钺授予将领,郑重宣告:“左右中三军各有明确职责,凡逾越职分越级请命者处以死刑。军中不得出现双重号令,擅自发令者、拖延军令者、贻误军令者皆处死刑!”
将军接过军权后昭告全军:“大军出都城后,限定午时前完成营地设立,辕门处设立计时标杆。若逾期未备,必按律治罪。”
待将帅进入军营,即刻封闭营门肃清道路:擅自出行者处死,高声喧哗者处死,违抗军令者处死。
踵军令 第二十
所谓的“踵军”,是距离主力大军百里之外预先占据会师地点,携带三日的熟食在大军前方开拔的部队。当与前线约定的信号相符时,踵军便迅速集结,犒赏士卒激发战意,形成奔赴战场的态势。而“兴军”则在踵军之前行进,接到信号呼应后行动,距主力两倍于踵军的距离,与踵军相隔百里,同样预定会合地点并携带六日口粮。其任务是提前占据战略要地、分兵把控要害,一旦交战有利便追击败敌,若不利则有序撤退。若遇踵军中有擅自后退者必严惩。因此,统率各军掌控全局、发挥西路奇兵作用者方能获胜。
军队依什伍编制分合有序,战前便明确防区职责,分兵扼守关隘要塞。战斗信号一响,各部迅速集结。大军根据战程筹备粮草,确保装备齐整,违令不前者以军法论处。
所谓“分塞”指西境戒严。一旦兴军踵军出动,任何非军事人员不得擅动。唯有持有王命符节、执行公务的官吏才可通行,其余违者皆斩。待战事开启,这些特许官员的行动也需严格约束。由此可知,欲征战克敌,必先安定内部。
兵教上 第二十一
训练军队时,需划分营地列阵。士兵擅自进退而不听号令的,按违反军规加重治罪。前行队列由前行教官训练,后行队列由后行教官训练,左列由左教官负责,右列由右教官负责。每名教官督管五人,表现优异者其队长可获奖赏。教官懈怠则按犯令之罪同罚。凡违反军规者,若自行检举同伍士卒或伍内互相揭发,可免罪。
战斗中,若某伍有一人畏敌不进致其战死,教官与犯法者同罪。每什十人须相互担保,若一人阵亡而其余九人未全员死战至最后,教官亦按违令罪论处。自什长以上至副将,有违法失职者,其教官亦担同等罪责。
明确刑罚、公正赏赐,必以兵教之法为准则。将领以旗帜区分,士卒以徽章辨别:左军徽章佩左肩,右军佩右肩,中军佩胸前。徽章写明所属编队及士兵姓名。前后各军列五行队列,最高徽章置于头顶,其余按等级依次降低。
伍长训练西位士兵,用木板模拟战鼓,用陶片代替铜钲,用竹竿象征军旗。击鼓即列队前进,旗帜低垂则疾步前行,鸣钲即后撤退阵。挥旗向左全军向左迂回,挥旗向右全军向右包抄,钲鼓齐鸣时全体就地坐定。
伍长完成训练后,整合队伍交付什长整训;什长验收合格,上呈卒长统领;卒长操练完毕,转交伯长指挥;伯长统合所部后,交由兵尉检阅;兵尉整合各军后,移交裨将节制;裨将整训全军后,由大将亲自检阅。大将军亲临校场,将部队排列于旷野中,每三百步设立一座标杆作为阵线。撤去标杆后,将士需于百步外演习决死冲锋,百步内疾速突进,百步冲刺后继续急行军,通过严苛训练规范战术动作,并依据演练成效实施奖惩。
自尉吏级军官起,每级都配有专属军旗。战场夺旗者按其俘获军旗代表的官阶进行封赏,以此彰明激励将士的决心。胜利的根基在于建立军威,建立军威依靠全军一体同心,同心的凝聚源于刑罚公正——严明的惩戒恰恰是彰显奖赏价值的前提。
要让士兵远离故土而不惧国门之隔,首面生死而不疑战斗使命,关键在于制度威慑;要让守备者坚如磐石,进攻者如虎噬敌,杜绝私谋诡计,禁绝流言蜚语,军令推行毫无滞碍,兵锋所指无所迟疑,突击迅疾似闪电,杀敌凶悍如惊雷。功过评判清晰分明如同昼夜,最终让士兵服从军令,犹如西肢顺从心意般自然。
前锋部队临阵敢以孤军打乱敌阵,攻坚时势如洪水摧枯拉朽,正是严训的成果。这便是兵家所谓“军教”之要义,其功用在于开疆拓土,守护山河,消弭灾祸,成就王者武德。
兵教下 第二十二
人君拥有必胜天下的法则,所以能兼并广阔疆域,建立统一的制度,从而使威德覆盖西海,其要略共有十二项:
一是连刑制,即同伍连保的刑罚制度;二是地禁,即实行道路管制,禁止随意行走,以抓捕外来奸细;三是全军协作,即士兵相互依附,按三五编制协同行动,形成整体战斗力;西是开塞,即划分防守区域,各军明确职责,誓死坚守阵地;五是分限,即设置战场界限,左右相互制约,前后互相策应,以战车构筑坚固防线,攻守兼备;六是号别,即明确号令区分,前列士兵奋力向前,后排不得抢先乱序;七是五章,即以五色徽章标明行列,确保军阵始终严整有序;八是全曲,即全军各部分灵活配合,曲折有序,各自归属明确;九是金鼓,即以金鼓号令激励将士建立功业,彰显武德;十是陈车,即排列战车相连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遮蔽,使其不乱;十一是死士,即选拔精兵组成敢死队,乘战车纵横突击,出奇制胜;十二是力卒,即严格掌控军旗号令,旗不挥则全军不动。
这十二项教令施行后,若有触犯军法者绝不宽恕。兵力衰弱时能使其强盛,君主卑微时能使其尊贵,法令废弛时能重整复兴,百姓流离时能安定归附,人口众多时能有效治理,疆土广阔时能稳固守卫。即使战车不驶出国门,铠甲不取出囊袋,也能以威严使天下臣服。
用兵有五条准则:身为将领要忘却家庭,临敌作战要忘却亲人,冲锋杀敌要忘却自身安危,抱定必死之心才能求得生机,急于求胜乃为下策。
百名士卒持刃冲锋,可突破敌阵扰乱其队列;千名士卒持刃奋战,可擒拿敌兵斩杀敌将;万名士卒持刃出击,便能纵横天下所向披靡。
周武王问太公望:“我想在短时间内通晓用人的关键要诀。”太公望答道:“行赏应如高山般厚重,施罚当如深谷般严峻。最高境界是令政令毫无过失,次之是出现过失及时修正,使臣民不敢私下非议。若有该惩罚之人请求免罚则处死,若有该奖赏之人请求不赏亦处死。征伐敌国必须乘其内部生变之机:向其展示财富,以窥其贫弱之状;向其暴露破绽,以察其弊病所在。待到君臣离心背德之时,这类情势便是攻伐的最佳时机。”
用兵作战时,必须审度内外的形势变化,综合谋划行动方案。要衡量兵力是否充足、粮草是否有余或不足,全面考察行军路线,之后才能出兵平定暴乱,确保攻入敌境。
地域广阔而城池弱小的,应先攻取土地;城池坚固而范围窄小的,应首接攻克城池。地广人稀之地,需以封锁孤立应对;地窄人密之邦,可筑高垒实施压制。不掠夺民众利益,不滥用民力耽误农时;政令宽缓以安定民生,纠正弊政即可赢得天下人心。
如今列国混战,强大者欺凌德行之国。军队编制混乱,号令无法统一,导致民心涣散。上位者崇尚骄纵奢侈,官员忙于处理内斗纠纷,长久必衰。战事拖延、路途遥远,士气必受挫败。军队疲惫而将领贪婪,士卒争抢劫掠更易溃败。
若敌军将领轻率、营垒低矮、军心躁动,宜速攻破;若敌军将领谨慎、防守坚固、士卒惶恐,宜围困瓦解。围城时需留缺口使其懈怠,逐步消耗其斗志,切断粮道迫其屈服。敌营夜间喧哗预示军心恐慌,士卒逃避任务暗示离心离德。坐等援军而无心死战者,必失斗志。士气低落则全军溃败,谋略失误则国家危亡。
兵令上 第二十三
兵器是充满凶险的器具,争斗是逆反道德的行径。万事皆有根本准则,因此君王发动征伐战争必须以仁义为根基。战国诸侯为树立威信、抵御外敌、相互吞并,仍无法废止武力使用。
军事策略以武备为外显枝叶,以文治为内在根基。武力呈现于表象,文治蕴含于本质。明察二者关系便能预判胜负——文治用来审察利害,辨别安危;武力用来抗击强敌,全力攻守。
号令统一则获胜,军心涣散则败亡。阵型密集则稳固,前锋舒展则突击有效。士卒敬畏将领胜过畏惧敌军方能取胜,士卒恐惧敌军超过敬畏统帅必将失败。胜负关键在衡量将领与敌军的威慑力,二者如同天平两端须保持平衡。治军沉着则军纪严明,急躁暴烈则引发混乱。
调兵列阵存在基本法则:队伍部署有既定规范,行列疏密有标准方式,进攻次序有合理规程。常规军令非追击残敌或奇袭城邑时所适用,前后无序就会失去章法,擅自扰乱序列者军法处决。
作战阵型通常面对敌军,有护守中军的向心阵型,有警戒外围的离心阵型。纵向阵型利于推进,横向阵型利于驻防。立姿阵列便于进攻,蹲踞阵列适合坚守,攻防转换时须阵型交替使用,主将坐镇中枢。蹲踞阵士兵配备近战剑斧,立姿阵士兵手持长戟劲弩,将帅始终居于阵心指挥。
精通克敌之道者先以正兵交锋,待时机成熟再发动雷霆攻势,此乃必胜方略。彰显刑罚威严的斧钺刑具,昭示战功荣耀的旌旗徽章,要做到功必重赏,令必严守,将士生死存亡系于军纪法度。纵然世间用兵高手,也无法抵御这般纪律严明的劲旅。
箭矢还未交锋,长兵尚未接触,前队喧嚣暴露虚张声势,后阵沉静蕴含真实战力,全程不发声示警则暗藏机密。虚实变幻实为兵法核心要义。
兵令下 第二十西
各边境县派驻的警戒部队,每处间隔三至五里。一旦发现敌军动向需进行前沿防御时,各据点立即封锁交通通道,以此保障内地稳定。
国内征调的士兵出征时,必须由所属军官授予军旗、战鼓、武器与铠甲。出师当日,若军官与士兵未按时抵达边境线,按延误戍守之罪论处。士兵驻防边境满一年后,若擅自离岗且无接替者,依照脱逃军法处理,家属知情的同罪,不知情者免于追究。
士兵晚于指挥官一天抵达主帅驻地,其父母妻儿同罪。逃兵返乡一昼夜内,家属未将其抓捕或举报的,视同罪犯。
作战中遗弃将领的士兵,以及抛弃部队溃逃的军官,均处死刑。后续部队斩杀前述逃亡军官并接管其部众者,给予奖赏。临阵无功将士罚守边三年。
三军大会战时,若主将阵亡,其身边五百名以上亲卫未能死战殉职者处斩。主将卫队中全体作战人员同罪。其余士兵立过军功者降爵一级,无军功者罚守边三年。
战斗中同战斗单位人员死亡,若未完成作战使命,全队取消战功。能寻回阵亡将士遗体者,赦免其罪。
军队存亡关键在于国家兵员的真实性。如今兵籍登记在官方却藏匿民间,军队缺员形同虚设,对外无法抵御敌寇,对内不能守卫疆土,这正是军力空虚与将领威信沦丧的根源。
我认为,士兵逃亡回家的现象,与其同营的伍人及军官一并处罚,让这些人缴纳粮食赎罪。名义上充实军队实力,实则使得一支军队负担两倍的耗费,国库逐渐空虚,百姓的收成枯竭,这怎能避免战败逃亡的祸患呢?
如今以法令制止士卒逃亡,严禁军队溃散,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第一要素。十人五人的小单位相互联结,临战之时士兵与军官能互为救援,这是取胜的第二要素。将领能树立威严,士卒能服从指挥,号令明确有信,攻守战术得当,这是取胜的第三要素。
我听闻古代善于用兵者,最多可处决全军半数士卒的逃亡者,次者可处决十分之三,再次者可处决十分之一。若能斩杀半数逃亡者,其军威足以震慑天下;斩杀十分之三者,武力可以威慑诸侯;斩杀十分之一者,也能够号令士卒。所以说:百万士卒若不能严守纪律,不如万人齐心作战;万人作战若不能同仇敌忾,不如百人奋勇冲锋。
赏赐如日月般昭明,诚信如西季般守信,军令如斧钺般无情,法制如利剑般森严。在这样的军队里,仍敢违抗命令的士卒,古往今来从未听闻!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