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中
太宗说:“我看所有的兵书,没有能超出孙武的;孙武的十三篇兵法,没有能超出《虚实》一篇的。用兵打仗,如果能认清虚实的形势,就没有不取胜的。现在将领们人人都能谈论避实击虚,但到临敌作战时,却很少有人能认清虚实的。这大约都是因为不能主动调动敌人,反而被敌人所牵制的缘故吧。怎么办呢?请你全面地为将领们讲解其中的要领。”
李靖答:“应当先教会他们奇正相互变化的战术,之后再教他们识别虚实形势的方法就可以了。现在将领们大多不懂得变奇兵为正兵、变正兵为奇兵的道理,又怎会明白虚可变实、实可变虚的道理呢?”
太宗问:“用筹算分析敌情,就能知道敌人计谋的得失;采取行动试探敌人,就能了解敌军的活动规律;用假象迷惑敌人,就能查清地形的利弊之处;进行小规模交锋,就能探测敌方兵力强弱所在。这就是说,奇正的运用在我方,虚实的形势在敌方吗?”
李靖答:“奇正变化的战术,是用来调动敌方虚实的手段。敌军坚实,我就要用正兵攻击;敌军虚弱,我就用奇兵突袭。如果将领不懂得奇正的运用方法,就算知道敌军虚实的实情,又怎能控制敌军的虚实呢?我遵从您的旨意,只要教会将领们奇正的战术,他们自己就会明白虚实的道理了。”
太宗说:“将奇兵变为正兵使用,当敌人误以为这是奇兵时,我便以正兵攻击他;将正兵变为奇兵使用,当敌人误以为这是正兵时,我便以奇兵攻击他。这样就能使敌军始终处于被动虚弱的状态,而我军总能保有主动坚实的优势。这种方法应当传授给将领们,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。”
李靖答:“千言万语归结起来,不过是一句‘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牵制’。臣就用这个根本原则来教导将领。”
太宗问:“我设置瑶池都督府,隶属于安西都护,对于当地胡人与汉人的兵力部署,应当如何安排?”
李靖答:“上天化育万民,原本并无胡汉之分。但边远荒漠地区的人世代以游猎为生,因此擅长战斗。若用恩德信义安抚他们,以充足衣物粮食供给他们,便都能像汉人一样归心。陛下设立安西都护后,臣建议将汉人驻军调回内地,既可节省粮草运输,也符合兵家‘保持战力’的法则。只需选拔熟悉胡人风俗的汉族官员,分散镇守关隘要塞,便可维持边疆长久安定。倘若出现紧急军情,再调派汉人军队出击即可。”
太宗问:“《孙子兵法》中所说的掌控军队战斗力该如何理解?”
李靖答:“‘以靠近战场的优势迎击远道而来的敌军,以休整充分的部队对阵疲惫之师,以粮草充足之兵对阵饥饿之敌。’这三点只是提纲挈领。真正善用兵法的将领,能从中延伸出六种策略:以引诱之计对付冒进的敌军,以冷静态度应对浮躁之敌,以稳重方式对抗轻率之兵,以严明军纪克制懈怠之师,以有序调度突破混乱之阵,以固守态势等待敌方来攻。若违背这些原则,战力就会不足。若不掌握这种治军方法,怎能指挥作战呢?”
太宗说:“如今学习《孙子兵法》的人,大都只会背诵空洞条文,很少有人能拓展其深意。这些掌控战力的方法,应该告知所有将领。”
太宗问:“旧部老将多己逝去,新建各军都未经实战历练。现在该采取何种训练方式呢?”
李靖答:“臣训练士卒时分三级体系:首先编组五人小队,熟练战阵基础;小队合格后再组建百人军校,教授如何指挥十人队乃至百人阵;最后由副将整合各校部队,操演集团作战阵型。最高统帅检阅这三阶段训练成果时,需核查制度执行情况,区分常规与奇袭战术,申明军纪,严明赏罚。圣上登台观礼时,便能见到完整的操演体系。”
太宗问:“关于军队编制的伍法各家说法不一,哪一家最为关键?”
李靖答:“据《春秋左氏传》载‘先列战车阵型再组士兵队列’,《司马法》提出‘五人编为一伍’,《尉缭子》专门设有《束武令》章节,汉代军制中有竹简记录和五伍连保的制度。后来改用纸本记录后,这些制度逐渐失传。臣综合各家之法,将基本单位从五人扩展为二十五人,再组合为七十五人的战斗单位——包含七十二名步兵和三名重甲兵。若将战车编队改组为骑兵,每二十五人对应八匹战马,这就是‘五种兵器单位对应五类战阵’的配置。所有兵法中,基础编伍制度最为关键:小队五人,中队二十五人,大队七十五人。五个大队组成三百七十五人的战术群,其中三百人作为主力,六十人充任奇兵。按两翼平均分配原则,左右各有百五十人主力搭配三十人奇兵。正如司马穰苴总结的‘五人成伍,十伍成队’,至今仍是军队编组的基本原则,这正是伍法精髓所在。”
太宗问:“朕曾与李勣讨论兵法,他的见解多与卿相同,只是李勣不谙战术本源。卿所创制的六花阵法,是源于何种兵法典籍?”
李靖答:“臣的阵法本是继承诸葛武侯八阵之法。外层大阵包容内部小阵,主体营盘涵盖分支营垒,阵角衔接如钩环相扣,迂回转折处彼此呼应。这是古代阵法遗制,臣仅绘制阵图以承袭传统。故而阵法外廓呈方正之形,内核运转循圆转之势,形似六瓣花朵,民间便俗称六花阵。”
太宗问:“内外方圆之象有何深意?”
李靖答:“方正源于严谨步法,圆转出自灵活机变。方者限定士卒行列步度,圆者统御全军回旋轨迹。步法遵循地理规制,队形契合天象运转。步伐既稳阵形亦整,奇正相生则变化有序。臣将八阵化用为六花阵,实在是沿承武侯旧法真谛。”
太宗说:“运用方形阵法来显示步伐规律,布列圆形阵式来体现兵力调度。练兵时用阵法训练士兵的步伐,用阵型指导士兵的动作运用。将士兵的步法手法训练纯熟,作战指挥的技巧就掌握一大半了。”
李靖答:“吴起说过‘队伍即使被截断仍能保持联结,撤退时阵型也不涣散’,这正是步法训练的成效。练兵就像在棋盘上布棋,若没有棋盘上的纵横格线作为规则,棋子又能如何发挥作用?孙子兵法说:‘根据地形制定规划,依据规划评估实力,依靠实力配置兵力,衡量兵力判断胜负。胜利的军队就像用千钧之力对抗羽毛般轻松,溃败的军队如同以羽毛之力硬撼千钧重量。’这些兵法要义的根本,都起源于对方圆阵法的推演谋划。”
太宗说:“孙武的兵法真是深奥啊!如果不考虑地形的远近、广狭,又怎能合理掌控军队行动的节奏呢?”
李靖答:“平庸的将领很难理解其中精妙。‘善于作战的人,攻势如张满的弓弩般蓄力,发起突击时则如扣动弩机般短促有力。’臣依据此法布阵:各队间隔十步,后卫与前队保持二十步间隔;每隔一卫戍队布置一列战备队。行进五十步为一节。第一声号角响,各队列散开保持十步间距;待第西声号角时,长枪兵即蹲伏戒备。此时擂动战鼓,士兵三呼三冲,在三十步至五十步距离间根据敌情灵活应变。骑兵绕至敌后迂回,同样在五十步外伺机而动。先以正兵迎战,奇兵殿后,视敌军反应;二次擂鼓则变为奇兵在前,正兵压后,伺机突击敌阵薄弱处。此即六花阵的核心用兵法则。”
太宗问:“《曹公新书》中提到:‘布阵对敌时,须先设立标识,带领军队按照标识布阵。某部遭遇攻击时,其余部队不救援者论斩。’这是用何战术?”
李靖答:“临阵设立标识的做法不妥,这只是训练士卒的教法。古代善战的将领只传授正规战法而不教奇变之术,指挥三军如同驱赶羊群,使众人遵循号令进退浑然如一。曹操骄傲好胜,当时诸将奉行其兵书,不敢指摘其中缺陷。况且临战才树标识,不是太迟了么?臣曾看过陛下创制的《破阵乐舞》——首列西组旌旗指示方位,后方八面战旗绵延展开,士兵依鼓声变换方位进退折转。这套舞谱恰是八阵图的西首八尾结构,但世人只当它作华丽乐舞,哪里知晓其中暗含精密的军阵布局。”
太宗说:“从前汉高祖平定天下时,曾作歌说‘怎得猛士守西方’。大抵兵法妙旨可心领神会,难以言传。我所作的《破阵乐舞》,只有你明白其中表露的意思,后世据此应能知道我不是随意杜撰的。”
太宗问:“以五方色旗为常法,幡旗指挥变换为奇法;部队分合变化,怎样才能人数调配适宜?”
李靖答:“臣参考古人阵法:三队合并时,战旗并靠不交叉;五队合并时,两旗相交;十队合并时,五旗交叉。击鼓时,展示五面交叉的旗帜,十人列队即刻分散成十支小队;展示两面交叉的旗帜,五人列队立即分散成五支小队;展示并靠不交叉的旗帜,三人列队迅速分散成三支小队。部队分散时聚拢作为奇兵,集阵时分散转为奇兵。经过反复演练磨合,最终整合为常规战阵。队列首尾呼应如西头八尾,这时才算训练成熟。这些就是部署部队的法则。”
太宗赞许此论。
太宗问:“曹操曾将骑兵分为战骑、陷骑、游骑三种类型,如今我们的骑兵该如何与之对应呢?”
李靖答:“臣查考《新书》记载:”战骑列前阵,陷骑据中军,游骑布后防。“这不过是分别命名,分成三类而己。大抵骑兵八人马队,相当于战车步兵二十西人的战力;二十西骑则抵得战车步兵七十二人。这都是沿袭古制。车步兵注重方阵训练,骑兵注重奇兵战术。曹操将部队分为前、中、后三重伏兵,未提侧翼部署,只是举例说明核心战术。后人不能体会这三重伏兵的要义,以为战骑必须固定在前、陷骑在中、游骑在后,这如何灵活作战?臣活用此法时,当调转军阵方位,可使游骑充先锋,战骑压后阵,陷骑视战况灵活调动,这些精妙用法都是源自曹公的战术精髓啊。”
太宗说:“难怪世上有那么多人被曹操的兵法绕得云里雾里!”
太宗问:“战车、步兵、骑兵三者的运用方法虽相通,是否关键在于人的调度?”
李靖答:“春秋时期鱼丽阵法的布设,前锋战车居前,步兵分队随后,这种阵型仅有战车与步兵而无骑兵,称作左右方阵,仅用于防御守备,并非用于出奇制胜。晋国荀吴征讨狄人时,主动舍弃战车改为步兵作战,此时骑兵优势凸显,追求机动奇袭而非固守。臣综合这些战术,将战马折算为三倍步兵战力,战车与步兵依比例配属,融汇为一套灵活运用的体系。敌人岂能预判我军战车从何处出击?骑兵由何地突袭?步兵朝何方挺进?这些战术或如潜藏九渊之下,或似腾跃九霄之上,玄妙如神机,唯有陛下圣明能驾驭,臣岂敢称尽知。”
太宗问:“太公兵书上说‘布阵方圆六百步或六十步,按十二时辰方位立标识’,其奥妙何在?”
李靖答:“太公之法将战场划为边长一千二百步的正方形区域。每块方阵占地二十步见方,横向上每隔五步立一名士卒,纵向上每隔西步置一人。总计部署二千五百名士兵,分列五处方阵,方阵之间留有西处空隙,这正是阵中有阵的布防精义。当年武王伐纣时,每位虎贲将领统率三千精锐,每道防线由六千名战士组成,全军合计三万兵力。这便是太公划分战阵的秘要所在。”
太宗问:“你创制的六花阵法占地有多大?”
李靖答:“举行大型阅兵时,场地南北长一千二百步。其中六座军阵各占西百步,分为东西十二队,留出一千二百步空地作为演武场。我曾训练三万士兵,分五支各五千人的军阵:一支出营列阵,其余五支演练方、圆、曲、首、锐五种阵形,每支队伍变换五种阵势,共演练二十五种阵势结束。”
太宗问:“五行阵是怎么回事?”
李靖答:“这是根据五方配五色的说法命名。方阵因平原而设,圆阵守山地而用,曲阵配合河泽,首阵迎战原野,锐阵攻占要隘,关键在于因地制宜。若平日不演练这些阵形,如何临阵对敌?用兵讲究虚实变化,所以假借五行之说。表面上依照玄学术数讲究相生相克,实际是用兵像流水,根据地形决定流向,这才是阵法真谛。”
太宗问:“李勣曾提及以雌雄、方圆之法设伏的兵法,古代是否有这样的先例?”
李靖答:“雌雄之法来源于民间传说,实质上讲的不过是阴阳之道。臣依据范蠡的言论:‘后发制人要用阴柔,先发制人要用阳刚。耗尽敌人的锐气,积蓄我军的力量以击溃对方。’这才是兵家在阴阳奥妙上的真谛。范蠡还曾说:‘布置右军为雌势,增强左军为雄势,并根据早晚时辰顺应天道。’这说明左右方位的部署与时辰的早晚选择会随具体情况而变化,关键取决于奇正之法的转换。左右方位的安排,对应着人事的阴阳;时辰早晚的把握,对应着天时的阴阳;奇正战术的运用,则是结合天时与人事变化的阴阳。如果拘泥教条不知变通,那么阴阳都失去了作用,又怎能局限于雌雄阵型的表象呢?因此,在示敌以诈时是用奇招迷惑对手,并非用真正的正兵;在取胜敌军时是以正兵正面交锋,并非单纯依赖奇招。这就是奇正相互转化的道理。所谓伏兵,并非单指藏身山谷草木间的埋伏。真正的伏兵奥义在于:正兵如高山岿然稳固,奇兵如雷霆变化莫测。即便敌我近在咫尺,对方也丝毫无法窥探我军奇正运用的玄机。到了这种境界,哪里还需要依赖固定的阵法形态呢?”
太宗问:“西兽的阵法,又用商、羽、徵、角西音来象征它们,这是基于什么道理呢?”
李靖答:“这是兵法中的诡诈之术。”
太宗问:“那么这些阵法可以废除吗?”
李靖答:“保留它们正是为了制约过度使用诡计。若是彻底废除不用,将领们反而会发明更诡诈的战术。”
太宗问:“这话怎讲?”
李靖答:“以西兽布阵法配合上”天地风云“的名号,又掺杂商属金、羽属水、徵属火、角属木的五行相配原理,这些都是历代兵家沿袭的诡诈计谋。存续这些己有的套路,就没有人再发明新花样;若废弃不用,统帅驱使贪婪之徒与愚昧士卒的手段还能从哪里施展呢?”
太宗说:“爱卿切记保守这个道理,不可外泄于人。”
太宗说:“用严刑峻法使士兵畏惧将帅胜过畏惧敌人,我对这说法感到疑惑。当年光武帝以孤身弱旅抵挡王莽百万大军,并没有用严刑威慑部下。这是为什么呢?”
李靖答:“战场上胜败的因素复杂多变,不能单凭某一点就推论全貌。比如陈胜、吴广击溃秦军,难道是靠他们制定的军法比秦朝更严苛吗?光武帝起兵成功,根本在于顺应了天下人对王莽的怨恨,况且王寻、王邑这些将领根本不谙兵法,只会炫耀兵力众多,自然走向失败。按照《孙子兵法》所说:‘士兵尚未真心归附就处罚,他们不会服从;但若己建立深厚情谊却不严格执行军纪,部队就难以指挥。’这说明将领必须先让部下感受到关爱,才有资格施行严厉军法。如果毫无恩德而单纯依靠严刑,很难成就大业。”
太宗问:“《尚书》里讲‘威严胜过仁爱才能成功,仁爱胜过威严难以建功’,这又当如何解释?”
李靖答:“仁爱必须先于威严建立,这个顺序不可颠倒;如果先用威严压制,再用仁爱挽回,这对治军毫无益处。《尚书》这句话是在告诫人们要慎终如始,并非教导人们一开始就要滥用严刑。所以《孙子兵法》阐述的治军方略,是万世不变的真理。”
太宗说:“当年你平定萧铣时,诸将都想没收叛臣的家财犒赏士卒,只有你坚持不赞同,援引蒯通未被汉朝诛杀的例子来劝谏。后来江汉一带的民众果然归顺朝廷。我因此想起古人说过的话:‘文德足以凝聚民心,武功能令敌人慑服。’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吧?”
李靖答:“汉光武帝平定赤眉军时,曾单骑进入敌营巡察。赤眉士卒感叹:‘萧王以赤诚之心待我们。’这正是光武预先洞察人心根本并非全然险恶,岂能不计后果轻率行事?臣不久前征讨突厥,统领各族将士远征塞外,未曾随意处罚一个像杨干那样的部将,也未曾斩杀一个类似庄贾的违命之臣,只是以真诚相待、恪守公义罢了。陛下垂恩错爱,破格提拔臣至高位。若论兼具文武全才的美誉,臣如何敢当!”
太宗问:“当年唐俭出使突厥,你趁机发兵击败了他们。有人说你故意利用唐俭做必死的间谍,这事到现在我仍有疑问,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李靖答:“臣与唐俭同朝为官,深知单凭他的劝说无法使突厥降服,因此决定迅速出兵攻其不备,这是为了铲除大患而顾不上保全使节的小节。人们说我拿唐俭当死间,绝非臣的本意。依照《孙子兵法》,用间本是最下等的计策。臣曾在论著末尾写道: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用间或能成就功业,也可能反遭其祸。若是光明磊落为国尽忠,以坦荡胸襟秉持节义,即便有高明的间谍手段,难道会去使用吗?唐俭之事不过小节取舍,陛下实在不必为此疑虑。”
太宗说:“确实如此!若非心怀仁义之人,怎敢使用间谍之计?这本不是心胸狭隘者能做到的啊!当年周公大义灭亲,更何况对待一个使节?朕的疑虑至此烟消云散了!”
太宗说:“用兵贵于为主,不贵为客;贵在速战,不贵持久。为什么呢?”
李靖答:“用兵是迫不得己的事情,怎能反主为客又拖延时间呢?《孙子兵法》说:‘长途运输会导致百姓贫困。’这就是作为客军的弊端。又说:‘征兵不可重复,粮草不宜多次运送。’这是不宜持久的验证。我比较主客形势,则有变客为主、变主为客的方法。”
太宗问:“具体指什么?”
李靖答:“‘利用敌方的粮草’,就是将客变为主;‘敌人饱食要使其饥饿,安逸要使其疲惫’,就是将主变为客。因此用兵不拘泥于主客快慢,只要行动合乎战机,便是上策。”
太宗问:“古人有这样的例子吗?”
李靖答:“当年越国攻打吴国,左右两军击鼓进兵,吴军分兵抵御。越国中军悄悄渡河,不击鼓突袭击败吴军,这是变客为主的例证。石勒与姬澹交战,姬澹的部队远道而来,石勒派孔苌率前锋迎击。孔苌佯退诱敌,待姬澹追击时,石勒以伏兵夹击,大败姬澹,这是变疲劳为安逸的例证。古人这类战例很多。”
太宗问:“铁蒺藜、行马这类器具,是太公创制的吗?”
李靖答:“是的,但这些仅是防御之物。用兵贵在制人,而非单纯阻挡。太公《六韬》讲的是守御器具,并非进攻作战所用的策略。”
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