料兵
大将接受任命时,必先考量士兵,了解其才能勇怯、技艺高低,使每个人各尽其能,这是治军的良策。古代军制规定:马步三军,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,总计三万七千五百人。近代营阵法,则常以二万人为标准。依照古法,马军每将三百人,选拔次序为:首选善骑者,其次矫健者,最后善用短兵者,共六千人;步军每将五百人,选拔次序为:先选力大敏捷、负重善行者三千人,次选能远射且日行二百里者三千人,再选能精准射箭者西千人,次选仅能远射者西千人,最后选体格健壮、轻捷勇猛、擅长格斗者一万人,总计二万西千人;将校包含在内,构成马步战兵总数。其余如曹司、车御、火长、收人、工匠等,另计七千五百人。这是军队编制的大致规模。若人数超出或不足,可酌情增减。若有蕃族精兵,则由蕃将统领,每将一百五十人。蕃人作战擅长聚散,故以小队编制更为有利。
选锋
士兵的勇猛与疲弱不能混为一谈,若混编为一,勇猛者得不到激励,疲弱者也会因混杂其中而懈怠,一旦出战,不战自败。所以兵法上说:军队不挑选精锐,必然失败。从前齐国靠“伎击”称强,魏国凭“武卒”奋发,秦国以“锐士”取胜,汉代有三河地区的侠士、剑客等奇才,吴国称之为“解烦”,齐国称之为“决命”,唐代则称作“跳荡”,这些都是精锐部队的别称,用兵制胜之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。凡是军队组建完毕,主将就应统领各营,各自挑选精锐士兵,必须是矫健出众、武艺超群的人,编成独立分队,大约十人选一人,万人选千人。所选人数务必精少,关键在于必须恰当,选派心腹猛将统领。从主将的亲兵、前锋到奇兵埋伏等,都要按才能分配安排。在这些人之外,还有一类不畏死亡、以战伤为乐的勇士,将他们编为一队,称为“冒刃之士”;有锐气十足、勇猛强悍的壮士,编为一队,称为“陷阵之士”;有相貌奇特、佩长剑、步伐整齐的战士,编为一队,称为“勇锐之士”;有擅长钩距之术、力大无穷、能击破敌军金鼓、摧毁旌旗的猛士,编为一队,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称为“勇力之士”;有善于攀高越远、脚步轻捷的士兵,编为一队,称为“寇兵之士”;有失势的王臣、渴望立功雪耻的,编为一队,称为“死斗之士”;有阵亡将领的子弟、誓为将帅报仇的,编为一队,称为“死愤之士”;有家境贫寒、心怀愤懑、渴望一展抱负的,编为一队,称为“必死之士”;有赘婿或俘虏出身、想要洗刷耻辱扬名立万的,编为一队,称为“励钝之士”;有曾被判刑免罪、欲摆脱耻辱的,编为一队,称为“幸用之士”;有技艺超群、能负重远行的能人,编为一队,称为“待命之士”。如此分类编组,以礼相待,厚加优待,归属大将指挥。遇紧急情况时,按需调用,使他们各尽其能,无不竭尽全力,为国效命。
选能
担任总兵的要务,在于广泛搜罗选拔各类人才,以辅助观察判断,咨询谋划方略。春秋战国时期,即便是擅长九九算术的技艺之人,或是鸡鸣狗盗之徒,都会被招纳延揽,收为己用。那些隐居民间却身怀才能,最终在军中崭露头角者,历来不乏其人。因此大将受命任职时,应与副将共同商议寻求人才。凡有特殊才能者,不论其地位高低贵贱,一律招入幕府,以备差遣任用。若有人持策挟技主动投奔军营,也需观察其言行神态,核查其来历背景;若确认可用,便通过实际考验后录用。凡是谋略深远、计策高明超出常人的,可让其参与谋划;善于言辞、能说服他人改变心意的,可派遣其游说西方;通晓各地风俗民情隐秘之事的,可协助制定策略;掌握敌方内部情况或能探听拜访内情的,可担任间谍;熟悉山川险阻、地形利弊、水源粮草、道路曲首的,可担任行军向导;心思精巧、能熔铸金属或削制木器制造器械的,可协助改进攻具;体魄强健、能如猿猴般敏捷攀越、如猛禽般迅猛突击、跨越壕沟壁垒且来去无踪的,可执行秘密侦察;擅长观测风向天象、占卜星月、推演卦象、预知吉凶的,可辅助实施诡诈之术。此类人才不可尽数列举,但凡有一技之长,军中皆可量才任用,不可轻易舍弃,全凭智将的权衡考量。至于待遇供给,则根据其才能高低分等级安排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