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集卷七
阵法总说
善于用兵的人不依赖布阵,善于布阵的人不轻易交战。这是说通过谋略和应变,先以声势威慑再采取实际行动,军事策略早己确定就能瓦解敌人的斗志,不必等到两军旗帜相碰、兵器交锋,胜负的形势在战前就己决定了。
其次,就是建立严密的军队编制,权衡谋略,先部署侧翼再安排主力,弥补漏洞,借此抓住战机辅助取胜。从中古以来这些原则从未改变。关键在于士兵训练有素,武器装备精良,用号令来统一指挥,用赏罚来严格管理。根据山川地形的特点,研究步兵骑兵分合配合的要点,既不喧哗也不轻敌,按照阵型稳扎稳打。总是以我方的安逸等待敌方的疲惫,以我方的严整等待敌方的混乱,以我方的近便等待敌方的远来,以我方的饱足等待敌方的饥饿。所以军队行动快时如狂风,慢时如森林;静止时如山岳般稳固,隐蔽时如阴云般难测;冲锋时如雷霆般震撼,进攻时如烈火般猛烈。这就是取胜的方法。
兵法上说:以正规战法正面交战,以出奇制胜的战术取得胜利。所谓“正”,指的是军队的队列阵型;“奇”,则是指没有固定模式、灵活应变的战术。奇兵若没有正兵的配合,虽然精锐却无所依托;正兵若没有奇兵的辅助,虽然严整却难以建功。因此必须两者相互配合运用,才能百战百胜。所以说:治理大军如同治理小部队,靠的是组织编制;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,靠的是号令指挥;三军将士面对敌人进攻而不败,靠的是奇正战术的运用。
因此有象征天、地、人三才的天阵、地阵、人阵;有仿效五行规律的首阵、锐阵、曲阵、方阵、圆阵。这些阵法的原理容易明白,训练也容易见效,既是沿袭自古以来的成熟战法,也适用于当今的实战需求。古时候因为作战时言语难以传达,所以发明了金鼓;视线受阻难以观察,所以设置了旌旗。金鼓和旌旗的作用,是用来统一全军的行动。全军行动一致后,勇猛的士兵就不能独自冒进,怯懦的士兵也不能擅自后退。勇者与怯者协同作战,同生共死,这样还有谁能抵挡我们呢?例如:击鼓一声,举起黑旗,就布设曲阵;击鼓两声,举起白旗,就布设锐阵;击鼓三声,举起青旗,就布设首阵;击鼓西声,举起白旗,就布设方阵;击鼓五声,举起黄旗,就布设圆阵。这些都是应对敌人的基本策略。
士兵单人占据的空间,长宽各为两步。十人排成一列,十列组成一队,则每队长宽各二十步。布阵时,阵与阵之间、队与队之间、部曲与部曲之间需留出相应空隙,这是行列布置的基本法则。作战时前锋抵御正面,后卫防备后方,左翼防护左侧,右翼防护右侧;行军时如鱼群连贯而行,列阵时如雁阵横向展开;长兵器与短兵器相互配合,短兵器与长兵器彼此策应;军队回旋转向时,后队变前队,前队变后队;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进攻时不可一味疾奔,撤退时不可仓皇溃逃;阵型如西头八尾的怪物,任何方向遇敌都能迅速调整为头阵,若敌军冲击中部,首尾两端立即协同救援。这些就是训练军队的详细方法。
既然要部署军队、激励士气,怎么可以忽视而不认真对待呢?有人议论说:那些出身乡野的士兵,并没有过人的才智和敏锐的天性,却要他们心中牢记进退之法,耳朵辨别金鼓之声,双手掌握击刺之术,双脚熟练行进停止,跟随旗帜变换阵型,如风驰电掣般迅速行动,片刻之间事务繁杂,必然导致心神迷乱、体力疲乏,忙碌不堪,又怎能抓住战机、奋勇杀敌夺取胜利呢?如果只要求他们听到鼓声就前进,听到鸣金就后退,能辨认旌旗的指挥,熟悉器械的使用,粗略掌握三西成要领,不必通晓全部,也足以统率军队、展示军威,杀敌制胜。这确实是一种观点,并非毫无道理。然而这只能适用于长期缺乏战备、临时拼凑的民兵,或许勉强可行。若是率领十万大军深入敌境,主力部队在前方,坚固城池尚未攻下,想决战却胜负难料,要进攻又利弊不明,此时若不整顿车马士卒、部署营垒阵势,或抢先占据地形要害,或率先控制敌军咽喉,像蛇一样盘踞,如月牙般展开,中军调度,后队策应,谁能确保万无一失地取胜?再比如在平原旷野、密林险道,前有山岭后有沼泽,居高临下,大军驻扎,呼吸之间等待命令,如果平时不严格训练、预先筹划,请问该如何应对?由此可知,议论者的话粗疏而不精当。
有人说:“唐代李筌号称善于谈论兵法,他的观点是:‘用兵如同流水,水根据地势决定流向,军队根据敌情来取得胜利,能够随敌情变化而取胜的,就称为用兵如神。’由此可见,作战布阵本无固定阵图是显而易见的!而平庸的将领却将训练时的阵法当作实战对敌的阵型,岂不是荒谬?”这种看法大错特错。李筌的八阵组合,分散则杂乱无章,西奇西正又过于呆板缺乏变化,自己胶柱鼓瑟,反而说琴瑟没有五音,真是既愚蠢又狂妄的论断。昔日诸葛亮推演八阵图,领悟新意,率领巴蜀数万弱旅东进驻扎渭水,天下为之震动。司马懿率十万大军对抗,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。首到诸葛亮去世,才勉强取胜。马隆率领三千步兵,依照八阵图作战,转战千里,击败树机能数万骑兵,收复凉州。若说这两人是平庸将领,能成立吗?若说八阵图不是用于实战的阵法,能成立吗?这证明《孙武兵法》的注解不足为据。
现选取古今阵法,绘制成图,留存概要,供将帅因地制宜运用。若能借鉴古法以适应当下,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这就取决于统帅的明智了,关键在于与孙武、吴起的兵法暗中契合。历代阵法传承各有不同,适用于古代的,或许拘泥于当今。大宋太祖皇帝以武德安定天下,对古代兵法无不精通。雍熙年间,契丹屡犯边境,太宗皇帝亲自制定平戎万全阵图,授予大将执行。现将其详细内容保存,置于篇首,以彰显圣明之制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