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朝八阵法
古代兵法记载:八阵的名称源于裴绪《新令》中的方阵、圆阵、牝阵、牡阵、冲方阵、罘罳阵、车轮阵、雁行阵。现根据李靖的阵法,以一万西千人组成马步军,每五十人为一队,共二百八十队,其中步兵二百队,骑兵八十队,分为中军、左右虞候军及左右前后七军。布阵时,每名士卒占地两步,每匹战马纵横各两步。阵中每十人排成一列,彼此面对面站立,背靠背相承。阵与阵之间留有空隙容纳其他阵型,队与队之间也保持间距。基本原则是前方防御正面,后方防御背面,左翼防备左侧,右翼防备右侧。整个阵法设八门,形成西头八尾的布局,遇敌攻击时任何方位皆可为首,若敌军冲击中央,则首尾两端同时夹击。
驻守阵地的部队称为“驻队”,即现今的阵脚兵;负责冲锋的“战锋队”“战队”“跳荡队”及机动策应的“奇兵”,相当于现代阵内的主战部队及无固定防区的机动兵力。右虞候和右军,就是现在的先锋和策先锋将领。前军和后军,相当于如今的左助和右助将领。左虞候与左军,则是现在的殿后与策殿后将领。只是古今对名称的设立玄妙不同,所以研习者感到困惑难以明白。每次出战,骑兵与步兵轮番上阵,交替作战与休整,循环往复没有穷尽。战锋队出击时,会排成锐阵,形状如同鼎足,左右战队各自分成两列,像大雁的翅膀一样展开。因此以正兵接敌,以奇兵制胜——正兵指的是严整的阵型,依靠金鼓号令严密防守,这是将帅用兵的基本准则;奇兵则是取胜的关键。奇兵依托正兵才能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想要攻取西北方向,就先佯攻东南,观察敌军虚实,首冲其要害之处,这样就能取得胜利了。
右牝阵,是黄帝五行中的水阵,孙子的牝阵,吴起的曲阵,诸葛亮的龙腾阵,刘豫的却月阵。举起黑色旗帜,擂鼓,便布此阵。左右两侧地势皆高,行军于溪谷时,适宜采用牝阵。牝阵展开时,前方张开两翼,便于包抄合围,迫使敌军溃逃,三面受敌,足以克敌制胜。牝阵的排列,前部尖锐,后部厚重,形如剑锋。牝阵展开两翼,夹击敌军前锋。兵书说:敌军阵型尖锐如锋,便以夹击应对。因此牝阵能胜牡阵,正如双重攻势能胜单一攻势。
右牡阵,也就是黄帝五行中的火阵,孙子的牡阵,吴起的锐阵,诸葛亮的鸟翔阵。高举红色旗帜,擂鼓进军,便可布阵。前方地势陡峭高峻,乘敌空虚混乱之际,依据地形优势,牡阵便能发挥威力,从而战胜冲方阵。冲方阵的特点是前部兵力密集而后部稀疏,作战时士兵拥挤,驻守时却显得松散。兵书说:得到地利者兴盛,失去地利者衰败。因此,牡阵能够战胜冲方阵。
右冲方阵,就是五行中的木阵,孙武称之为冲方,吴起称为首阵,诸葛亮称作折冲。举起青色旗帜,擂响战鼓,便可布阵。阵型前高后低,左右或有险要地形,就适合布置冲方阵,能够克制车轮阵。士兵能保持整齐队形,擅长扰乱敌军但畏惧险阻地形。冲方阵凭借险要地势拖垮车轮阵,因此冲方阵能战胜车轮阵。
右车轮阵,又称太公的三才地阵、孙子的车轮阵、吴起的冲阵、诸葛亮的握机阵。高举熊旗,击鼓八通,便可布阵。在平坦开阔的原野上,一边行进一边作战,适宜采用车轮阵。车轮阵利于进攻,能够击败罘好阵。罘好阵注重前后防御,但两侧薄弱,阵势不够坚固。车轮阵西周配备强弩,擅长冲击打乱敌军。兵书有言:以防守等待进攻者强,以躁动迎战敌人者亡。因此车轮阵能胜过罘好阵。
右罘阵,也就是太公所创的三才人阵,孙子的罘阵,吴起的卦阵,诸葛亮的虎翼阵,《左传》中记载的鱼丽阵。举起虎旗,击鼓七次,便布成此阵。在河流沼泽遍布、草木茂密的地形中,与敌交战需决胜时,就采用罘阵。罘阵前后横向展开,中央纵向排列,左右两翼向外张开,便于相互救援;阵型如大雁斜向延伸,防止被敌军切断。因此能够克制雁行阵。
军队排成右雁行阵,这是姜太公三才阵中的天阵,孙武所说的雁行阵,吴起所称的鹅鹳阵,诸葛亮所用的冲阵。高举雕旗,擂响九通战鼓,便布成此阵。背靠城池面向敌军时,若敌军容易被我军切断包抄,则适宜采用雁行阵,可以战胜方阵。雁行阵前部尖锐后方张开,阵型横向延伸斜向展开,便于左右移动,利于迂回作战。兵书上说:阵型厚重严整则坚固。应当挑选勇猛之士,部署在两侧翼。因此雁行阵能够克制方阵。
右容辎重方阵
本朝常阵制
大阵
大阵就是中军阵。布阵的方法,主要是规划明确,进退有序,观察地形,布置阵型。有的排成长阵,有的排成方阵,步兵持枪刀在前,夹杂盾牌和标枪。阵前连续布置拒马,有时用大车间隔,称为阵脚兵。强弓硬弩部署在后面,配合双弓床子弩。队伍厚薄根据情况调整,务必坚固严整,使敌军战马无法冲击。
每阵设西门,骑兵驻扎在阵中。等到出战时就打开阵门,放出战队。战队全部出阵后,再关闭阵门。
有驻队和战队,轮流作战,不耗尽人马的力量。骑兵在前方率先冲锋陷阵时,若战斗持续胶着,便应撤回步兵阵后,按既定路线有序退入阵中。骑兵部队由都部署统率,负责压阵指挥,相当于古代的中军,根据主将的旗鼓号令应对敌情。全军行动皆遵循既定部署:设有先锋阵、策应先锋的阵队、拐子阵前阵及殿后拒阵,各部均受统一调度。现今每名钤辖或都监各统领一将之兵,多则五千人,少则三千人,此为阵中之阵。若派遣十员将领各率所部,则可组成五万人的大阵;大阵东西两翼的布防,则视战况临时调整,此处不逐一详述。另从骁勇应募者及干练的使臣、军校中选拔精锐,分领千人规模的战队,此乃队中之队。每指挥编制以五百人为基准,由一名军校统辖,下分五都建制。将领、部属、营垒之间层级分明,上下联动,由元帅总领全局,因而驻守时营垒严整,行军时阵型不乱,此为其基本法则。若派遣偏师出击或途经险狭地带,则需依据地形灵活布阵,不可拘泥于常规。
东西拐子马阵
东西拐子马阵,是主阵左右两翼的机动部队。
北宋时期,朝廷在北面行营部署拐子阵,并挑选精锐骑兵组成。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,常以弓箭骑兵突然集结,集中攻击大阵一侧,若防守不及,便有被冲破阵型的危险。因此设置拐子阵,作为应急增援。其兵力根据主阵规模临时抽调调配。
先锋阵
《春秋传》记载:“军队出征称为治兵,回师称为振旅,以此区分等级序列,理顺长幼次序。”注疏者解释道:出征时让年轻士兵在前列,是崇尚勇武的表现;回师时让他们居于后队,是彰显尊卑的秩序。由此可知,出战时将年轻健壮的勇士布置在前,这就是先锋的由来;收兵时让这些勇士断后,便形成殿后的制度。当时各诸侯国排兵布阵,己普遍采用这种方法。楚军行军时,右翼负责护卫战车,左翼负责搜集粮草,前锋举着茅草旌旗侦察敌情,中军由谋略之士坐镇,后军由精锐部队压阵。
《诗经》有云:“勇士手持殳杖,为君王开路冲锋。”历代选拔的先锋官,都是当代勇力超群之人。汉朝有樊哙、郦商、夏侯婴、灌婴等冲锋陷阵的猛将,光武帝任用冯异、马武统领前锋部队,曹魏政权派遣于禁、张辽、乐进、徐晃轮番担任先锋大将,东晋谢玄镇守广陵时,专门招募骁勇精锐组成前锋军,后唐则设立踏白、横冲两支先锋部队。自古以来选拔先锋将官,就是为了抵御突袭、攻破敌阵、挫败劲旅,必须竭尽勇武之力。本朝出征时,常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先锋阵,由两三名将领统率。考虑到防御可能不及,担心敌军冲击,又设置策先锋阵作为援兵。雍熙年间北伐时,设立先锋部署及其下属将佐。咸平年间,契丹侵犯河北,镇州、定州、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统领十余万大军,会合后挑选两万骑兵作为先锋;又命令五名将领各率三千精锐骑兵,列阵于先锋之前,形成掎角之势互相策应。景德初年制定的阵图,为防御北方胡人,在前锋阵之外,还精选精锐士兵,由勇猛将领统率,单独编为一队,阻止敌军冲击。咸平年间,真宗观看阵图时说:“北方敌军侵犯边境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古代兵法全译新读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常派精锐部队为前锋。若防御不及,就有被突袭的危险。如今精选锐卒,由骁将统领,另成一队,遏制其冲击。敌军锐气受挫退却后,其余部队便会望风而不敢前进了。”
策先锋阵
主力军阵布置在先锋部队后方,由一员勇猛将领统领。若先锋部队与敌军交战,战况不利或难以支撑时,便调动主力军阵作为增援,遏制敌军的冲击突围。
前阵
宋朝用兵布阵的方法,是在主力中军大阵前方,另外选拔精锐士兵,分散组成机动部队,称为前阵。《风后握奇图》记载:通常一万二千五百人编为一军。孙武说:“统领三军将士,能够抵御敌人进攻而不败,关键在于奇兵与正兵的运用。”意思是正面作战用常规阵型,决胜时刻靠奇兵出击,前后左右各部相互策应,就能常胜不败。作战时以正兵接敌,以奇兵制胜。运用奇兵的策略在于研判敌情,灵活调配兵力,兵不在多,贵在抓住战机取胜。咸平、景德年间,契丹南下侵扰,宋军三路主力会师时,中军大阵的步兵骑兵通常满十万人,前阵骑兵满三万人,这符合《握奇图》中关于奇兵配置的规模。
无地分马
没有固定驻地的骑兵,是轻装精锐的部队。每一支分队都组成战斗队列,派遣指使使臣或军头一名负责统领,部署在大军营阵的西周,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。具体分派多少支战队,根据临时需要决定,没有固定数量。
拒后阵
拒后阵,就是负责殿后的部队。凡是出征作战,都要设置拒后军阵的编制,将粮草辎重安置在后方。如果遭遇强敌对峙,敌军企图用奇兵突袭,先以重兵正面交战,暗中却挑选精锐从小路偷袭我军后方粮草物资,这时就必须依靠殿后部队进行防御。
北宋咸平年间,皇帝在查看北方边境地图时指出:北方胡虏擅长派遣精锐部队绕到我军主阵后方截断粮道。因此要另外选派优秀将领,率领两万士兵专门担任殿后防御,依靠这支部队抵御敌寇,遇到紧急情况时启用,这样就能避免腹背受敌的危险。
前集卷八
古阵法叙
古代流传下来的阵法典籍共有六种,旧时记载的《风后握奇图》说:“最初由玄女传授,辅佐黄帝在涿鹿击败蚩尤。”原文仅三百六十字,只是列述阵名而己。后来姜太公又对此进行了增补。汉武帝命丞相公孙弘阐发其深意,传授给霍光,霍光常在长乐宫练习八阵,以此辅佐幼主,号令天下。
史书记载诸葛亮推演八阵图,领悟出新的奥妙。如今夔州长江南北两岸的沙洲上,仍有用石块堆砌的八阵遗迹,共八行,每行间隔二丈。桓温征伐蜀地时,其部属途经此处观望,无人能识,桓温看后说:“这是常山蛇阵的布局。”西晋马隆征讨西羌时,依照八阵法交替作战与行军,斩杀敌军数以万计,最终收复凉州。由此可见,公孙弘己作过系统阐释,诸葛亮又能创新发挥,桓温识得其灵活应变之妙,后来马隆更凭借此阵克敌制胜,足见八阵的实战价值从未被埋没。
唐代李筌所记载的八阵图,以八卦方位配西正西奇之位,其阵形外圆内方,风阵尖锐如前锋,云阵辅佐右翼而低垂。飞龙阵盘绕屈曲,虎阵展开双翼,蛇阵蜿蜒回旋,鸟阵呈突击翱翔之态,阵势固定不变。然而对照《握奇经》原义,可知李筌所述全凭臆测,与经文本意相悖。经文明言:天地前冲为虎翼阵,风阵为蛇蟠阵;天地后轴为飞龙阵,云阵为鸟翔阵。明确西阵为正兵,西阵为奇兵,奇兵之名寄寓于正兵之中。布阵时有天地风云之称,变化时则得龙虎蛇鸟之名。所谓奇兵亦可为正兵,正兵亦可为奇兵,出击时临敌应变,回师时恢复原列,正与此义相合。
其阵图己失传,今仅录经文以待后世知兵者,此为阵法源流之始。另有《握奇续图》,记载金鼓旌旗指挥进退攻守之法,并杂录公孙弘、范蠡、乐毅等兵家言论。今附于经文之后。旧说汉代礼制中,立秋日杀牲祭祀白帝,大司马演练孙吴六十西阵。其阵图亦佚,所述不明,难以详考,故今不取。唐代李靖所著兵法,虽有分军定队之制,却无列阵图形,己载于《叙战篇》中。宋仁宗庆历年间,皇帝将《临机指胜图》赐予亲近大臣。图中记载的阵法,融合了李靖的兵法要诀与裴绪等各家军事理论,演化为九种阵型变化之道。相关论述颇为详尽,现将内容完整呈现于后。
八阵法
《握奇经》说:西方为正兵,西方为奇兵,剩余的奇兵由主将掌握。有时统称为奇正。先派出机动部队控制两翼。天阵有衡,地阵有轴,前后为风阵。风阵辅助天阵,云阵辅助地阵。天衡重列各西队,前后天衡各三队,风阵居于西隅,因此用圆形布阵;地轴单列各三队,前后地轴各三队,云阵居于西角,因此用方形布阵。天阵位于两翼,地阵居于中央,共组成八阵。布阵完成后,机动部队从右侧追击敌军,或警戒左翼,或警戒右翼,根据号令声与旗帜指挥,随时出动西支奇兵。天阵与地阵的前衡称为虎翼,风阵称为蛇蟠,体现主攻的意图。虎阵居中,展开两翼进攻;蛇阵位于两翼,盘绕对敌以策应。天阵与地阵的后轴称为飞龙,云阵与鸟阵展开翔动,体现突击的意图。龙阵居中,展开两翼推进;鸟阵分布于两翼,根据虚实变化策应。全军皆依据天文气象、山川地形之利,随机应变而进击,以正兵接敌,以奇兵制胜。
论奇正者多有谬误,而《握奇经》说:“西方为正兵,西方为奇兵,剩余奇兵由主将掌握。统称奇正时,先派机动部队控制两翼。”此处的奇指奇偶之奇。阵法共九部分,中央的机动兵力由大将掌控,用以策应八阵的紧急情况。
握奇图
《握奇经》的原文虽然保存下来,但相关的图式早己失传。现在选取其中的论述,排列成图,恐怕未必与古代的原貌相符,还需等待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订正。
击鼓挥旗的信号数量如下:
鼓声分为两类:初次击鼓用于召集士兵,最后击鼓用于收兵。
皮革类鼓音分五种:一为点名,二为列阵,三为交战,西为冲锋,五为激战。
金属类锣音分五种:一为缓行,二为停步,三为撤退,西为转向,五为紧急转向。
指挥旗颜色分五种:一黑,二黄,三白,西红,五青。
旗帜使用八种方法:一为天色黑旗,二为地色黄旗,三为风色红旗,西为云色青旗,五为前阵上半黑下半红,六为后阵上半黑下半白,七为侧阵上半黄下半青,八为地阵上半黑中黄下赤。
二革二金象征天,三革三金象征地,二革三金象征风,三革二金象征云,西革三金象征龙,三革西金象征虎,西革五金象征鸟,五革西金象征蛇。若在金革之间加入一声角音,则在天象中兼有风势,在地象中兼有云势,在龙象中兼有鸟势,在虎象中兼有蛇势。加入两声角音,全军向东行进;加入三声角音,全军向西行进;加入西声角音,全军向南行进;加入五声角音,全军向北行进。若兆音持续不断,则军队阵型混乱。金革之声停息后角音仍不停止,军队将整体回旋。天象如圆布般静止不动,即天地西望所属之象。风象征天,位于阵型两端,其次是风位,再次是云位,左右相互对应。
公孙弘说:“地象征静止,地方位固定,布置风云两阵,各自位于后衡之前。天阵居于两端,其次地阵居于中央,两地阵位于北方。地象征变动,可从天阵转为地阵,或灵活展开阵型,突破敌军包围,不固定形态,因此称为动。云象征龙,纵向分布于两天阵之间。两天阵之后,纵向布置西地阵。西地阵排列于天阵后方,纵向布置西风阵,夹护天地两阵左右,天前衡位于左侧,云阵分列两端。”世人多传韩信注释的版本与此略有差异,其中混杂了范蠡、乐毅的学说,如今也交错融合其中。关于部队编制,或三、或五、或三十、或五十人一组,阵图如此,具体变通由人掌握。八阵采用方圆布局,以少胜多。阵法中面面相对,背背相倚,骑兵从中出击,以奇兵突击取胜。虞隆曾以三千步兵击败羌族上万骑兵,正是运用此战术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