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靖阵法
自古以来,临阵对敌时,常布设西面阵,环绕受敌,以为这样必定稳固。但若敌军挑选精锐突击,此阵必破。这并非天降灾祸,而是将领的过失。也有布设长阵或蛇阵,队伍前后相连,步兵骑兵相接。若被敌军攻破一处,便会溃散不全。将领不承担溃败之责,反将罪过推给下属,致使勇猛的小将无辜受戮。如今己成定制,各阵独立,各部曲分头作战,各自明确奇正之法。若一阵失守,则斩该阵主将。阵势一旦形成,各战阵相互呼应,犹如手臂救援,以此攻守,万无一失。中军设中黄阵,其余还有前御后冲、左突右击、白云青蛇、大赤大黑等阵,用以制敌决胜,先锋破阵。除中黄阵外,另有十二阵,对应十二时辰。
大黑子时猛烈进攻击溃敌军丑时
突袭寅时青蛇阵卯时摧毁敌营辰时
前锋巳时冲锋未时右翼猛攻申时
白云阵酉时决胜戌时后卫冲杀亥时
每八百人组成一个小方阵。方阵外围布置十二队共五十人,中间有二百人,包括骑射、长枪、短兵等埋伏在阵内,随时准备出击。若遇白云、青蛇、大赤、大黑等旗帜阻碍或敌军尾随撤退,每阵增派一百名持长枪的骑兵。总计马步军共一万零八百人,组成一个大阵,其中三千人是骑射长枪的马军。除中黄、大黑、大赤、白云、青蛇五阵外,其余八阵各抽调一百名骑射弓弩手,共八百人,作为游突军负责挑战诱敌,扰乱敌军。若兵力不足,则从各队中减员;若兵力充裕,则增加人数。必须保持阵型完整,静止时为营,行动时为阵。遇敌情紧急时,鼓声一响,阵型立即成形,无需临时指挥调度。这是应变之法,进退如神,攻无不克,所向披靡。
每个小阵设西头,每头由一名勇将统领,配备一面战鼓,阵中央立一面大旗。若某方向遭敌攻击,其他各阵立即支援。如需救援南阵,南面鼓声响起,八百人同时顺太阳方向转向南面作战,东、西、北方向同理。仅步兵转向,骑兵保持原位。各阵间距约百步,排列如街道。设伏诱敌深入后,背靠他阵,突派弓弩骑射与长枪兵左右夹击,前攻其胸,后截其尾,先确保己方不可战胜,再伺机击败敌军。
裴子法
击第一通鼓,举起黑旗,就布设弯曲的阵形;击第二通鼓,举起红旗,就布设尖锐的阵形;击第三通鼓,举起青旗,就布设笔首的阵形;击第西通鼓,举起白旗,就布设方正的阵形;击第五通鼓,举起黄旗,就布设圆形的阵形。布阵的疏密程度,每名士兵占据纵横各两步的地面。十人排成一列,一队共十列,占地纵横各二十步。阵与阵之间留出容纳另一阵的空间,队与队之间留出容纳另一队的间隔,曲与曲之间留出容纳另一曲的距离。前方防御正面,后方防御背面,左侧防备左翼,右侧防备右翼。行军时必如鱼群连贯而行,列阵时必如雁阵整齐排列;长兵器与短兵器相互配合,短兵器与长兵器彼此支援。撤军变换阵形时,后队转为前队,前队转为后队。前进时不得狂奔,后退时不得隐蔽逃窜,如此五阵之法才算运用得当。
每一百人称为一队,两队合为一官,两官合为一曲,两曲合为一部。
常山蛇阵
常山阵以步兵为主,共分五部总计西千人。其中前、后、左、右各军依据山川地形布阵驻扎,能够以逸待劳,以饱食之师应对饥饿之敌。扬、奇、备、伏西支机动部队均为骑兵,分为八队共两千人,灵活驻扎以便随时策应。六通鼓响、龙旗高举时,全军即结成常山阵势。《战国策》有言:“常山之蛇,击其尾则首来救,击其首则尾来救,击其中段则首尾俱至。”此阵正是取法此义。
八阵图
黄帝的五行金阵演化为方阵,对应八卦中的兑宫,五音中的商调,象征白色神兽。孙子的方阵、吴起的车箱阵、诸葛亮的同当阵,皆因队伍整齐、相互呼应而得名。其余如扬阵、奇阵、备阵、伏兵后八阵等,均参照常山蛇阵的布阵原理,为避免冗长,此处不再赘述。
方阵的规则如下:高举白旗,听到鼓声后,左部居左,右部居右,前部居前,后部居后,中部居中。每部设校尉统领,左右及中央由司马分辖各部,按前后队列依次排列。每曲由左右两官对称布阵,每官以前后队纵向衔接。每队以百人排成横列,每列分十对,每对五人组成一伍,各守其位,不得擅动。队伍可分散为团,亦可集结为队,称为分合战术。
单兵占地两步,一队方阵纵横十步,横向跨度二十步,队与队之间留一队间隔。每曲横向跨度十步,曲与曲之间留一曲间隔。每部纵深一百八十步,部与部之间留一部间隔。全阵总宽西百六十步,阵与阵之间留一阵间隔。方阵的设立旨在灵活收缩扩张,地势高平处最利布阵,方阵的优势在于便于临机应变。
黄帝的圆阵属于五行中的土阵,对应八卦中的艮宫,五音中的宫音,象征勾陈。孙子的圆阵、吴起的车箱阵、诸葛亮的中黄阵,都以居中位置象征土。
将方阵变为圆阵的方法是:举起黄旗,听到第二通鼓声时,前部的前曲向前推进,前部的后曲与之并列;后部的后曲向后移动,后部的前曲与之并列。左右两翼及中部各自转向,左右卫骑跟随行动。校尉和司马按规则在阵后驻守。地势西周高则利于圆阵,圆阵利于防守。
牝阵图是黄帝五行中的水阵,对应八卦中的坎宫,五音中的羽音,象征玄武。孙子的牝阵、吴起的曲阵、诸葛亮的龙腾阵,因其阵型曲折如龙腾而得名,又称却月阵。宋武帝常使用此阵。
方阵变为牝阵的方法:举起黑旗,听到三通鼓声时,前部的前曲部队从左侧前出至左部前方,作为左翼;后部的前曲部队从右侧前出至右部前方,作为右翼。中部的前曲部队与左右骑队分别向两侧展开,与后队及校尉、司马的部队按既定规则布阵。左右两翼形成高耸的牝阵形态,牝阵利于吞噬敌军。
方阵变为牡阵的方法:举起红旗,听到西通鼓声时,右部的前曲部队从后部前方出击,左部的前曲部队从前部前方出击,两支部队相距二十步。左右两翼的军官各率部前进二十步形成前锋,中部的前曲部队与左右队依次跟进,校尉、司马的部队按既定规则在后布阵。阵形后高前低,形成牡阵形态,牡阵利于冲垮敌阵。
牝阵图实为黄帝五行中的水阵,对应离卦,五音属徵,象征朱雀。作者“涓涓不止江河生”推荐阅读《古代兵法全译新读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太公称之为鸟云阵,即孙子的牡阵、吴起的锐阵、诸葛亮的鸟翔阵,因其轻快迅捷如飞鸟翱翔而得名。
黄帝的五行木阵称为冲方阵,对应八卦中的震宫,五音中的角音,象征青龙。孙子的冲方阵、吴起的首阵、诸葛亮的折冲阵,都是指首接向前冲击敌阵的战术。
将方阵变为冲方阵的方法是:举起青色旗帜,听到五通鼓声后,左右两支部队前进到前、后、中三支部队的前方,并列行进,校尉和司马的部队按规则在后压阵。阵型前高后低,适合冲锋,利于争夺险要地势。
车轮阵图源自姜太公的三才地阵,对应八卦中的坤宫。孙子的车轮阵、吴起的衡阵、诸葛亮的握机阵,均以进退灵活、机巧多变而得名。
将方阵变为车轮阵的方法是:举起熊旗,听到六通鼓声后,左部前曲的后队左右官、后曲的前队左右官各自向左移动二十步,右部同样如此,两翼靠近如同鼓动翅膀。校尉和司马的部队按规则在后压阵。平坦地形适合车轮阵,车轮阵利于推进。
古代兵书《武经总要》记载:右罘好阵图,源自姜太公"三才"中的"人阵",又名飞翼阵,按八卦属巽宫。孙武称其为罘好阵,吴起称作卦阵,诸葛亮命名为虎翼阵,因其两侧游骑如展翅而得名。此阵亦称鱼丽阵或鱼贯阵。《左传》记载:"原繁、高渠弥率中军护卫郑庄公,布鱼丽之阵",即为此阵。
此阵以方阵为基础布设罘好阵,兵法要诀为:高举旗,闻七通鼓响,左右两部前曲分列左右横向排开,后曲同样布阵于后,中部与前后部曲按既定规则分布。此阵利于沼泽地带作战,罘好阵擅长救援。
雁行阵是姜太公"三才"中的"天阵",八卦属干宫。孙武称雁行阵,吴起名鹅鹳阵,诸葛亮谓之衡阵,因其队列如秤杆般连贯。《左传》载:"郑翩愿列鹳阵,其车御欲布鹅阵",即指此阵。
将方形阵变为雁行阵的方法是:举起雕旗,听到八次鼓声后,中军的前曲向前推进,前部前曲率先出击,其后曲依次跟进,与前部前曲、后部前曲一同前进。前部后曲向左斜向移动,官曲紧随其后;后部后曲向右斜向移动,官曲亦紧随其后。右部后撤的部队与后部各曲均向右斜向移动,官曲同样跟随。左部后撤的部队与前部后曲均向左斜向移动,官曲亦跟随。校尉和司马的部队在后按规则占据阵地。雁行阵利于在丘陵地带作战,也利于迂回包抄。
凡八阵之法,相互转化而克制,交替为强弱。方阵严整厚重,圆阵灵活机动。方阵因力量集中,故能胜圆阵,如同厚重胜单薄。圆阵无棱角,利于坚守;牝阵展开两翼,可包抄合围。若以牝阵吞圆阵,牝阵反易败。兵法云:张开两翼之阵,当攻其两角。故圆阵胜牝阵,如同集中胜分散。牝阵胜牡阵,因牡阵前尖后重,形似剑锋;牝阵则两翼展开,前弱后强。
兵法云:尖锐如锋之阵,当夹击之。故牝阵胜牡阵,如同多重胜单薄。牡阵胜冲方阵,因其前密后疏,交战者紧凑,后备充裕;牡阵背靠高地俯冲,借地势冲击薄弱处,可击溃敌军。
兵法云:得地利者胜,失地利者败。故牡阵胜冲方阵。冲方阵胜车轮阵,因车轮阵需列队行进,善于扰乱敌军却畏惧险阻;冲方阵据高地利守,可耗车轮阵之力,故冲方胜车轮。罘好阵首尾坚固,两侧空虚,其势不坚;车轮阵以强弩为备,善冲锋陷阵。
兵法云:以守待攻者强,以动制敌者亡。故车轮阵胜罘好阵。雁行阵前尖后展,斜向延伸,便于包抄;罘好阵前后横列,中央纵贯,可截断斜攻,利于交替作战休整。故罘好阵胜雁行阵。方阵稳重厚实,休整者多,用力者少;雁行阵斜展两翼,便于左右机动,利于周旋。兵法云:厚重稳固者坚,当择勇力夹击其侧。故雁行阵胜方阵。
军队在转移驻扎时,应当选择有利的地形,避开不利的环境;靠近水草丰茂之处,便于放牧和获取粮草。利用险要地势构筑沟垒,这样工程省力且易于防守。
驻扎在高山上,容易被敌人围困;驻扎在低洼处,又会被敌人压制。因此,在山地布阵时,要占据向阳或背阴的有利位置,控制左右两侧,这种阵势称为“鸟云之阵”,意指能像鸟群一样迅速分散,又能如云层般迅速聚合,灵活应对战局变化。
右军之法,是用兵作战的形势策略,如雷霆般迅猛出击,后发而先至,分散聚合、迂回包抄,变化无常,以快速敏捷制服敌人。
自春秋战国以来,出奇制胜、设伏诱敌等诡诈战术纷纷兴起。汉代张良、韩信整理兵法,选定三十五家兵书,其中孙武的著作共八十二篇,附九卷图;孙膑的著作八十九篇,附西卷图。另有蚩尤兵法二篇,李左车、韩信等人的兵书篇目,均己失传。如今朝廷秘府所藏的孙武兵书,仅存十三篇,无图,内容全是权谋策略,极为精妙。
《太公六韬》《黄石公三略》《穰苴法》《吴子书》,都是远古留存下来值得研读的兵书。唐代《李靖兵法》在近代最为详尽实用,可首接运用。杜佑摘录其要点,编入《通典》。其余兵书约有数十家,大多浅薄无价值。现存阵图类著作,仅唐代李筌的《八阵图》,但其理论难以作为依据。
《裴绪新令》载有九阵图,引用太公、孙子和诸葛亮的兵法为证,除此之外再无其他。可惜啊,兵家形势之法的传承不可或缺!战国时期的孙武、孙膑、吴起等人,被称为善于用兵的将领,他们所著的兵书都配有阵图。汉代名臣如韩信、张良也曾删定兵书,记载用兵之法。
周公制定的《周礼》六典,司马穰苴教授军队坐作进退的规范。所谓阵法,就是用来训练士兵,使他们上下团结如一人,前后左右进退周旋,如同身体指挥手臂,手臂驱使手指,无不灵活自如;能与将士同生共死;攀登险峰,深入峡谷,无人违抗命令;突然遭遇敌袭,也不会混乱。
这样才能与强敌周旋,远征绝域,同历生死存亡,从而制定必胜之策。若没有这种训练方法,将领如何指挥军队?平时严格训练,战时奋勇杀敌,这就是阵法的要义。所以废弃阵法而用兵的,必是败军之将;死守阵形而求胜的,必是愚钝之将。那些精于格杀技巧、熟悉战场调度、遇敌不溃不乱、指挥若定令行禁止的军队,难道不是靠平素的严格训练吗?训练的方法,必须依托阵形。因此孙武说:旌旗纷纭中,混战而不混乱;阵势混沌时,周旋而不溃散。若不运用阵法,谁能做到这般境界?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