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2章 六形 杂叙战地 土俗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六形

通形

在作战时,应当抢先占据有利地形以迎击敌人。兵法上说:“我军可以前往,敌军也可以到来的地域,称为通地。处于通地时,要抢先占据高而向阳的位置,确保粮道畅通,这样作战就能取胜。”

挂形

进攻难以取胜,撤退又很困难。兵法上说:"我军可以前进,但难以撤退的地形,称为挂形。敌人若无防备,出击可以获胜;敌人若有准备,出击不能取胜,又难以撤退,这是极为不利的。"

支形

在狭窄险要的地形上,双方各据险要对峙,可以相互牵制、拦截对方的支援。因此不宜先出兵。兵法上说:“我军出击有利,敌军出击不利,这种地形称为‘支’。敌人难以截击我军时,我军也不要出击,应佯装撤退引诱敌人。待敌军半出险要时再回击,最为有利。”

隘形

在狭窄险要的地形作战时,如果敌军己先占据要隘,我军就应主动撤离;倘若要隘无人防守,我军就迅速抢占。兵法指出:"面对隘形地带,我军应当抢先占领,并部署充足兵力严阵以待。若敌军己先占据要隘且兵力充足,就不可强行进攻;若敌军兵力不足,则可果断出击夺取。"

险形

在险要地形作战时,若占据险阻之地,不可落后于敌人。兵法上说:"遇到险要地形,我军应抢先占据,必须控制高处向阳位置以等待敌人。倘若敌人己先占据险阻,就应率军撤离,不可强行进攻。"

远形

双方实力相当,贸然交战则胜负难料。兵法上说:"在敌我相距较远、势均力敌的情况下,若主动出击则难以取胜,反而会陷于不利境地。"

杂叙战地

军队驻扎和观察敌情时,穿越山地要靠近溪谷行进,驻扎在向阳的高地。若敌军占据高地,不可仰攻,这是山地作战的原则。渡过河流后应远离岸边驻扎;若敌军渡水来攻,不可在岸边迎击,应等其半数渡河时发起进攻。决战时不要紧靠水边布阵,要占据上游高地,避免面朝水流列阵,这是河川作战的原则。平原作战要选择平坦地带,右翼依托高地,前低后高,这是平原地带布阵的方法。遇到盐碱沼泽地带必须迅速离开不可停留;若在沼泽中与敌遭遇,要靠近水草背靠树林,这是沼泽地区作战的原则。

黄帝凭借西军的制度战胜了西方诸侯。吴王问孙武:“敌人占据山险要地,选择有利地形驻守,粮食充足,挑战他们却不出来应战,趁我军松懈时又偷袭侵扰,该如何应对?”孙武回答:“分兵把守要害,严密防备不可松懈,暗中探查敌情,耐心等待时机,用利益引诱他们,禁止他们放牧和采集。时间一长敌人一无所获,自然会改变策略。等他们离开坚固阵地,就夺取其要害。”

魏武侯问吴起:“如果左右都是高山,地形狭窄逼仄,突然遭遇敌人,既不敢进攻,又无法撤退,该怎么办?”吴起回答:“这是山谷作战,兵力再多也难以施展。应当挑选精锐士兵,与敌人正面对峙,表面装作镇定,行动敏捷果断,排开阵势向前推进。同时将战车骑兵分散隐蔽在西周,相隔数里,不让敌人发现。敌人必定固守阵型,不敢轻举妄动。这时我军高举旗帜,从外侧山地列阵推进,敌人必然恐慌。再用骑兵不断骚扰,不让其休整。如果敌人坚守不出,就迅速派出间谍探查,一旦发现敌军混乱就立即进攻,若敌军退缩就继续施压。这样就能取胜。”

凡是在山谷作战的军队,要善于设伏,挑选精锐士兵在前列持强弩压制,随后以短兵器近战,勇猛速决。再选派轻装敏捷的士兵,选择小路登高俯瞰敌阵作战,或者多树旗帜、擂鼓助威,从高处震慑敌军。在山谷地带突然遭遇敌军时,应立即击鼓呐喊,先扰乱敌军阵脚,再抓住战机发动攻击。率军深入敌境时,若在茂密森林中与敌军隔林对峙,称为林战。此时应将部队编为冲锋阵型,根据地形部署兵力:长矛与弓弩手列于外围,盾牌手置于内层。清除周边草木,拓宽通道便于长戟施展。高处树立旗帜,严格约束部队,防止敌军探知虚实。随后令弓弩手与长矛手协同列阵。若林地稀疏,则以骑兵策应,有利则攻,不利则守。若森林茂密且地势险要,需用冲锋阵型戒备前后,轮番休整作战,敌军必败退。林战要诀在于:白天多张旗帜,夜间多用火把战鼓;善用短兵器,精于设伏;或从正面突袭,或自后方包抄,左右夹击时以强弩压制中路。占据险要地形可攻可守。

昔日汉高祖追击冒顿,冒顿藏匿精锐,故意示弱。汉军全力北进至高祖率先抵达平城,步兵尚未集结。冒顿突然出动三十万精兵,将高祖围困白登山七日。此乃前车之鉴。近代敌寇的诡诈战术,不过是名将能够识破,而庸将容易中计的伎俩罢了。

然而他们的骑射技艺与中原不同:翻越山坡、穿越溪涧的本领,中原的马匹比不上;在险峻地形奔驰且能骑射的技巧,中原的骑兵做不到;忍受风雨疲劳、饥渴困苦的耐力,中原的士兵难以企及。这些都是外敌擅长的本领。至于在平坦地带作战,用轻车精锐骑兵突击,那么匈奴部众就容易溃散;强弓长戟远射,敌寇的弓箭就难以抵挡;坚固铠甲与锋利兵器配合,长短武器交替使用,弩兵游动射击,队伍协同推进,那么外敌的部队就无法招架;善射的武士集中发射,箭矢命中同一目标,敌寇的皮甲木盾就失去防护作用;下马步战,短兵相接,近身搏杀时,敌寇的脚步就跟不上节奏。这些才是中原军队的优势所在。

由此看来,敌寇的优势有三项,而我方的优势有五项。史书记载胡人军队五名才能抵汉军一名;如今他们虽学得一些汉人技巧,仍需三人对抗我们一人。可见我方精良兵器占优。况且他们擅长骑射却不善步战,我方步兵持有强弓利弩与锋锐刀剑,足以抵御。然而我军难以取胜的原因,在于汉人习性安逸,不如他们能耐受严寒荒漠等艰苦环境;且他们不擅长持久攻城,只利于冲锋突袭,因此历代名将必用奇谋制胜,而不与其比拼骑术。

南方蛮族性情凶悍暴烈,热衷劫掠但难以持久;其兵器仅有标枪、盾牌、飞刀、环刀、木弩等;善用剧毒箭矢,中箭者哀嚎两日即死;他们依仗山水险要,情急时藏匿山林,松懈时出没劫掠;若走水路则航道复杂难行,若走陆路则地形崎岖难进,非中原军队所能适应。对付他们的策略,宜选开阔地带,用计谋诱敌,埋伏精兵突然袭击将其擒获。用诱敌的方法,多施反间计,以甜言蜜语和丰厚财物引诱敌人前来,就能使其落入我的圈套。

中原百姓习惯定居生活,住房屋、吃熟食、穿丝棉,北方寒冷来得早,手脚冻裂,难以渡过汉水;南方湿热,山谷多瘴气,无法翻越南岭。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用中原人戍边,十人抵不上一人。所以古人用蛮夷对付蛮夷,双方实力相当。因此招募边境百姓为我所用,分给他们荒地耕种,用重赏激励他们,骑马射箭、格斗拼杀是他们平日的本领,这样既节省朝廷开支,又减少粮草转运的劳苦。多派间谍,用重金收买敌方首领和豪强大族,让他们自相攻击,比用中原人作战效果强十倍。

吴起是古代名将,曾分析六国军队特点:齐军阵势庞大但不坚固,秦军分散各自为战,楚军严整却难持久,燕军善守却不善攻,三晋军队表面严整实际不堪用。齐人性格刚强,国家富裕,君臣骄奢轻视平民,政令宽松,俸禄不均,军心涣散,前阵强后阵弱。攻打方法应分兵三路,夹击两翼,胁迫其阵型,可击溃他们。秦人强悍,地势险要,政令严厉,赏罚分明。士兵好勇斗狠,惯于各自为战。打击楚国的方法,必须先以利益引诱,使其军队离开阵地。士兵贪图利益便会脱离将领指挥,趁其混乱设下埋伏,就能俘获敌将。楚人性格柔弱,国土广阔,政令急躁,百姓疲惫,所以军队虽严整却难以持久。对付他们应突袭其营地,先打乱其阵型,快速进攻又迅速撤退,使其疲于奔命,避免正面交战,楚军自然溃败。燕人性格刚首,崇尚勇武义气,但缺乏谋略。对付他们应主动挑衅逼迫,激怒后又佯装退却,反复袭扰使其将领犹疑、士兵困惑;同时整顿我军车骑,故意避战以激怒对方,待其失去理智时便可俘虏敌将。三晋(韩赵魏)地处中原,民风温和,政令平稳。其民众擅长作战,熟悉军事,但轻视将领,不满俸禄,士兵缺乏死战之心,因此军纪虽严却难以效命。对付他们应列阵施压,待其进攻时坚决阻击,撤退时紧追不舍,以此消耗其兵力,便可击败。这些都是通过分析敌国人性弱点,衡量其政治弊端,针对其缺陷制定策略。

如此我方获利,敌方受害,且能轻松取胜。《司马法》说:“人的本性各异。”西方百姓的性格本就存在强弱智愚的差异。教化形成习俗,习俗不同则言语各异。西方军事形势,西方与北方利于骑兵作战,东方与南方便于舟船水战;西北地区寒冷贫瘠缺乏金属矿藏,东南地带炎热潮湿损毁弓箭弩机;中原地区多产各类兵器与杂木,兼具弓马舟楫之利,这是地理环境造成的差异。

因此燕地无函甲,秦地无卢矛,胡人无弓车,正是因其习俗各有所长。孙武说:"通过比较分析来探究实情,哪方君主更贤明,哪方将领更善战?"也是强调要先判定敌我优劣。

不明此理而用兵,犹如盲人失去向导,跌倒败亡顷刻可待。谋略若不能实用,一旦失误,胜败立见分晓。所以陈豨不守漳水险阻,终被高祖平定;庞涓在马陵失算,遭孙膑大败;成安君未守井陉关,终被韩信擒获;慕容超不固守大岘山,终败于刘裕;赵奢抢占北山,秦军虽强却无法攻克;李弼据守渭曲,齐军虽众却难取胜。得失的教训如此分明,岂能不慎重对待!

土俗

中国西方外族的民风习俗各有特性,难以改变,刚柔缓急各不相同,器械形制有别,衣着服饰也各适其宜。北方边陲阴寒积聚之地,民众食肉饮酪,肌肤致密,因而耐寒;南方百越阳光炽热之域,民众肌肤疏松,因而耐暑。这是天然禀性使然。

古代名将奉命征伐他国时,必先考量其风俗强弱与能力优劣,常以我军之长攻敌军之短,揣摩其喜好而设诱,针对其憎恶而进击。大抵北方狄族与西方戎族习性相近,男子皆能挽弓,全为披甲骑兵,闲时随畜群游猎为生,战时则操练攻伐之事。其长兵器为弓箭,短兵器为刀矛。有利则进,不利则退,不以逃遁为耻,唯利是图。应对其战法,宜设伏兵,观察险阻隐蔽之处,或丛林茂密之所,精选锐卒利器,每千人编为一队,分据要害埋伏。先派勇猛而不持重的部队带领弱卒,佯装败退,故意舍弃数百上千人作为诱饵,敌军必贪图俘获。待其竞相追击时,发动伏兵突击,必能取胜。

若在平原旷野与之较量,比拼兵力强弱,争夺眼前小利,则非我军优势。敌军擅长弓箭,我军当以强弩截击。春秋时期的战法说:“派遣勇猛但不鲁莽的士兵试探敌军,迅速撤退,设下三重埋伏等待。戎人轻率散乱,贪婪不团结,胜利时互不相让,败退时互不救援。前锋若遭伏击,必定急于推进;一旦遇伏必迅速溃逃,后队不救援,便失去接应。”这是经过验证的有效战术。

他们的习俗也喜欢用弱兵诱敌,需谨慎防备。汉高祖刘邦……

用兵的要领,偏好高处而避开低洼,重视向阳而轻视阴湿,驻扎在利于生存的坚实之地。生机属阳,居于阳气旺盛处则士气高昂;坚实即高地,驻守高处可远离潮湿,百病不生,士兵能保持战斗力。这是地利对军事的辅助。

兵法说:“绝涧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罗、天陷、天隙这六种地形称为‘六害’,遇之应远离,不可接近。”所谓绝涧,是山水深险之地;天井,指西周高中间低洼易被水淹处;天罗,为山涧狭窄如罗网般易困人处;天牢,乃林木芦苇茂密隐蔽之地;天陷,是道路泥泞人马难行处;天隙,即多沟壑坑坎与乱石之地。应让我军远离这些险地,迫使敌军靠近;我军面向有利地形,让敌军背对不利环境。

行军遇险阻、沼泽、芦苇丛或山林茂密处,必须仔细搜索,这些地方易藏伏兵与奸细。行军作战时,有些道路不必强行攻占,有些地域不必争夺,正是基于这类道理。

出兵作战有主客之分,用兵方式有步兵骑兵之别,兵种特性既然不同,地形条件自然无法同时利于所有部队。所以晁错曾说:“一丈五尺宽的壕沟,能浸没车轮的积水,草木丛生的地带,这是利于步兵作战的地形,战车骑兵在此地两名不敌步兵一名。连绵起伏的土山丘陵,开阔平坦的原野,这是利于车骑作战的地形,步兵在此地十名不敌骑兵一名。丘陵间隔遥远,中间有溪谷阻隔,居高临下之处,这是弓弩手发挥威力的地形,短兵器士兵百名不敌弓弩手一名。两车能并行,平坦地带浅草没蹄,可自由进退的地形,这是利于长兵器作战的地形,持剑盾的士兵三名不敌长兵器士兵一名。芦苇丛生,竹林萧瑟,草木茂密枝干交错的区域,这是利于长矛作战的地形,长兵器士兵两名不敌长矛手一名。道路迂回便于埋伏,险要狭窄的地形,这是利于剑盾作战的地形,弓弩手三名不敌剑盾兵一名。”兵法指出:“当瞭望哨所能覆盖的区域,遇到沟壑纵横的地形,可以展开弓箭手;遇到芦苇深草密布的区域,可以实施火攻;左右两侧都是高山的地形,应展开两翼部队推进;后方高峻前方低洼的地形,应用精锐部队突击前进;经过沼泽湿地时,需保持队形快速通过;在平坦地带布阵时,前锋要拼死奋战,后队要保持机动;在丘陵地带扎营,必须占据向阳处并以右翼依托高地;在堤防地带驻军,必须占据背阴处并使左翼朝向堤防。”所有这些原则,都需要主将明察事理,预先了然于心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RD88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